2002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1-25
  

  • 全选
    |
  • 张玉琪,Jiong Shi,Arthur L.Day,James W.Simpkins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局限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方法 应用局限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结果 实验1组实验大鼠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后的死亡率:正常雄鼠和雌鼠均为12.5%(2/16),去卵巢雌鼠为23.5%。冠状面的脑梗死范围(平均值±标准差):正常雌鼠为9.5%±1.0%,正常雄鼠为16.6%±1.6%(两者相比P<0.01),去卵巢雌鼠为16.0%±1.4%(与正常雌鼠相比P<0.01)。实验2组实验大鼠在阻断MCA 40min后给去卵巢雌鼠注射雌二醇(E2)或其溶液羟丙基-β-环右旋聚糖(HPCD).HPCD治疗组死亡率为40%(4/10),雌激素治疗组为0%。脑梗死的范围:HPCD治疗组为19.3%±1.8%,雌激素治疗组为8.0%±1.2%(两者相比P<0.01)。血清中雌激素含量:HPCD治疗组为14.5±1.2pg/ml,雌激素治疗组为142.7±23.6pg/ml(两者相比P<0.01)。结论 在MCA阻断造成局限性脑缺血时,雌激素有保护脑缺血的作用。
  • 谷丽梅,于春丽,白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68岁,以"感冒"后四肢远端麻木4天,吐字不清、行走不稳、复视2天于2001年3月24日入院。既往健康。查体:神清,轻度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球内收、外展、上视、下视均受限,无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基宽,走直线不能,双侧病理征(-)。入院10天出现双侧面瘫,入院17天腰穿示脑脊液压力1.77kPa,潘氏反应(+),细胞数为0,蛋白1.0g/L,葡萄糖3.34mmol/L。临床诊断为Fisher综合征。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5天,营养神经治疗,10周后患者痊愈。
  • 陶庆玲,龚承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 张晶,郭继东,邢淑华,谷淑玲,戴体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褪黑素(melatonin,MT)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对机体有广泛的影响。近几年的研究发现MT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及抗氧化作用,且生物利用度高,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和细胞膜,毒性低[1],这使它避免了一些抗氧化剂的缺点。本实验观察了MT对脑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张卫红,赵晶,高爱社,李建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9-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从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神经肽Y(NPY)方面揭示脑缺血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 观察青年(5~6月龄)和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全脑缺血心肌损伤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及NPY、DA、NE、E的含量。结果 青年模型组血清中CPK和LDH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模型组,老龄模型组高于老龄对照组。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血中NE分别高于青年和老龄对照组;老龄模型组血中NE、E水平和下丘脑NE水平高于青年模型组,老龄模型组下丘脑中NE和E水平低于老龄对照组。脑组织中NPY老龄对照组低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模型组。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与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强有关,老龄大鼠尤为明显。
  • 王玉书,朴成日,姜美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47岁。因头晕、乏力1个半月,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周,于2001年6月15日入院。该患在韩国打工6年,1个半月前出现头晕、乏力,逐渐加重,在韩国某医院住院28天,先后做6次头部CT及MRI均正常,未能确诊,病情加重,出现精神障碍,肢体活动不灵,遂回国,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体温37.5℃,血压、呼吸、心律正常。
  • 王虎山,王晓梅,饶明俐,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1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缺血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中血脑屏障 (BBB)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 Wistar雄性大鼠42只,体重250~300g,鼠龄3~4个月,随机分成降纤酶组、盐水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参考Longa等方法建立大鼠大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电镜观察大鼠BBB的超微结构和TUNEL试剂盒检测内皮细胞的凋亡。结果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降纤酶组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完整,水肿较轻,其损伤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降纤酶组在缺血6h和缺血24h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中心区凋亡细胞数量减少,而缺血半影区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盐水对照组同一时期值。结论 降纤酶对脑缺血的血管内皮细胞及BBB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刘晓蓉,谢有梅,张成,王展航,张为西,卢锡林,苏全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mdx鼠体内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凋亡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PI)排斥法测定不同渗透压下成肌细胞的凋亡数目,用TUNEL法测定不同鼠龄的mdx鼠骨骼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mdx鼠的成肌细胞在外界渗透压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凋亡的细胞数较C57鼠明显增加,且随mdx鼠鼠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 抗肌萎缩蛋白(dys)的缺失引起的凋亡在DMD疾病的启动和病程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潘钰,张朝东,余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组织缺氧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局部梗死组织氧的供给,一直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治疗方法。高压氧(HBO)能有效增加血浆中的氧含量,减小梗死灶体积,改善预后。但HBO治疗脑缺血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探讨HBO对持续性局灶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 沈明,徐建兴,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17-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呼吸链泛醌抑制剂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NNMS)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1、2h取脑组织,TBAR法测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氧化水平通过其特征性产物羰基基团与二硝基苯肼反应来测量。给药组在再灌注前15min尾静脉注射NNMS。结果 MDA含量在再灌注2h时显著增高,蛋白质氧化水平在再灌注1、2h时均升高。再灌注前静脉注射NNMS后以上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NNMS可以减少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氧化损伤。
  • 孙莉,吴江,王守春,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2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4h、7d、15d、30d、60d、90d、120d)额叶皮质、海马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采用被动回避性条件反射--跳台试验检验各组大鼠(时间点同前)学习能力;利用水迷宫方法检验各组大鼠记忆功能。结果 大鼠术后额叶皮质、海马区的rCBF明显下降,以术后24h最明显,至术后120d时仍明显低于正常,呈慢性持续性下降的趋势.同时各实验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也明显下降,且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的倾向。结论 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可导致实验大鼠出现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
  • 吕佩源,徐俊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是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免疫性疾病,与人类CNS疾患多发性硬化(MS)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在MS和EAE发病机制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因素。本文就EAE血清TNF-α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关系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 高旭光,吕晓明,刘芳,宋继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23-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幼鼠致痫后海马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幼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应用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海马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同时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结果 海马区神经元可见变性、坏死改变,以CA1区、CA3区为重.Timm染色见齿状回内分子层和CA3区下锥体层苔藓纤维发芽增加。结论 (1)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幼鼠癫痫持续状态可造成海马区神经元损伤;(2)幼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损伤较重;(3)幼鼠癫痫持续状态后可致苔藓纤维发芽增加。
  • 梁东,李海波,杨贵贞,贾飞勇,陈银波,李春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26-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效果。方法 应用牛周围神经MBP免疫豚鼠建立EAN动物模型.应用国际分级标准和临床评分对发病豚鼠进行临床评定;对EAN豚鼠坐骨神经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半薄切片的光镜及电镜观察;剥离单神经纤维,评定其脱髓复髓情况。结果 用MBP建立豚鼠EAN模型其发病率为87.5%,免疫诱导的12~16d出现典型瘫痪症状,高峰期在14~21d,以后进入恢复阶段。发病高峰期坐骨神经病理为小血管周围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肿胀、变性,髓鞘脱失;恢复期神经组织内浸润的细胞明显减少,神经纤维肿胀、脱髓的现象明显减轻,施万细胞明显增生。在发病高峰时开始治疗,口服MBP和腹腔注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均促使豚鼠临床得分提前下降,坐骨神经病理在21d时表现为浸润的淋巴细胞减少,脱髓鞘纤维减少,复髓纤维增多。结论 MBP口服治疗EAN,明显地促进其临床和病理提前恢复,其机制可能是大剂量MBP口服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结果。
  • 罗蔚锋,包仕尧,吴锦昌,傅渝,刘春风,邵国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29-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99mTc-TRODAT-1 SPECT 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显像评价帕金森病(PD)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 对18例健康自愿者、23例帕金森病患者行99mTc-TRODAT-1 SPECT DAT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纹状体与小脑部位DAT比值。对PD患者进行UPDR评分和Hoehn-Yahr分级。结果 PD患者99mTc-TRODAT-1 SPECT DAT断层显像,纹状体DAT特异性摄取与UPDR评分总分、日常活动评分、运动检查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精神活动、行为、心境评分和PD患者年龄无相关性。结论 99mTc -TRODAT-1 SPECT DAT断层显像有助于评估PD严重程度。
  • 魏寿兰,李萍,刘汉,景本年,李卓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及丹参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在丹参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6例进行动态观测。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血浆F1+2浓度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丹参治疗7d后降至正常;D-二聚体发病时增高,丹参治疗21d后降至正常水平。(3)多发性或大面积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患者(P<0.01)。(4)脑梗死患者24h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异常率均高于头部CT阳性率(P<0.01)。结论 (1)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显著升高,表明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为丹参等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凝血及纤溶激活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脑梗死早期诊断,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帮助。(3)血浆分子标志物水平对判断梗死范围有一定价值。
  • 张葳,杜丹华,吴江,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3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34例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其中3例无明确诱因所致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利用化学分光法检测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结果 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的病因是产褥期血液高凝状态,3例未查到明确诱因的青年男性患者,血清中E2↑、E2/T↑.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头痛最常见,在意识清楚的30例患者中发生率为100%。影像学检查:CT检出率仅为65.4%,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出率为100%。结论 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是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的病因,男性高雌激素血症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MRI和MRV技术相结合是诊断上矢状窦血栓的最佳方法。
  • 孙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出血非常少见,而肝硬化并发脊髓出血未见有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27岁。3天前突发右肩麻木,伴放射性烧灼痛,随即四肢麻木,活动不灵,尿便潴留,黑便2天。既往乙型肝炎病史3年。1年前常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曾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亢进。查体:体温37.9℃,血压15/9kPa。
  • 赵庆杰,郜旭,谭纪萍,丰宏林,潘永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γ-羟基丁酸(GHB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卒中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对9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GHBA组、吡拉西坦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均采用血栓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GHBA和吡拉西坦分别静脉滴注,1日1次,共2周。应用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片测卒中灶体积。结果 GHBA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卒中灶体积小于空白对照组.GHBA和吡拉西坦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GHBA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 戈亚平,李莹,米英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磁共振(MRI)及数字减影(DSA)等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痛性眼肌麻痹的诊断和文献报道日见减少。有些早期诊断为本病的病例,经过细致的检查发现是海绵窦附近的病变。本文报告4例曾在疾病早期误诊为痛性眼肌麻痹的海绵窦附近病变,分析总结如下,以为借鉴。
  • 王新志,姜守军,吴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TCD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比粘度、RBC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及血细胞比容等)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 刘宗超,王慕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同时用酸性品红/硫堇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和死亡神经细胞计数。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1);死亡神经细胞数/总的神经细胞数也明显减小(P<0.01)。结论 IGF-1对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脑损伤起保护作用,IGF-1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营养支持等机制而起作用。
  • 李晓东,张冬梅,高枫,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体姿态平衡仪在眩晕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为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人体姿态平衡仪,测试了71例正常人及185例中枢与末梢性眩晕患者的姿势图及有关参数。结果 将各年龄组正常人的参数进行比较,30岁组平衡功能最佳,与50岁以上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正常人的人体重心晃动轨迹的图形为中心型,中枢性眩晕以弥散型多见,末梢性眩晕介于两者之间;正常人与患者各参数比较,眩晕患者晃动的轨迹长,速度快,差异有显著性,中枢与末梢性眩晕组间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50岁以后前庭功能开始减退,人体姿态平衡仪可用以对眩晕患者进行粗筛。
  • 赵晶,杨丛林,白云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据统计:病死率发病第1天约10%,第1周约20%,第3周约30%,30d内为48%~82%[1]。本文报道应用立体定向血肿适形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31例,并结合以往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 邱小鹰,王何,全玉凤,梅元武,胡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起主要作用。脑温是脑缺血损伤后果的重要决定因素。预高温减轻脑损伤,缺血后高温则加重脑损伤,早期亚低温可保护缺血脑组织,亚低温实施过晚则无保护作用。本实验观察了预高温、缺血后高温和亚低温实施早晚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织抗氧化酶和丙二醛(MDA)的影响。
  • 亢建民,梁思泉,姚鑫,杨玉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49-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表现为发病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进行性恶化并达到高峰,亦称恶化型脑出血。患者常在剧烈头痛后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迅速出现嗜睡昏迷、频繁恶心呕吐、呼吸节律不整、高血压、消化道出血,并在短时间内出现脑疝、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CT显示血肿量进行性增加。该病由于发病急、进展快,若不能及时控制病情进展,患者多死亡。我院于2000年8月~2001年1月共收治本病28例,对其治疗及预后结合文献讨论,现报告如下。
  • 张春华,张宝忠,绪桂贤,李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脑室出血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到2例,开始均误诊,为引起同道们的注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70岁,农民。头晕伴恶心、呕吐14小时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9日晚在别人家饮酒后回家途中突感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恶心及呕吐,非喷射性,无头痛,自以为饮酒所致,被人送至家中休息。第二天头晕无减轻而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查体:血压27/15kPa,神志清楚,精神差。双眼球活动正常,眼震(-),双眼底Ⅱo动脉硬化。
  • 何育生,姚景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常合并有脑血管疾病,但出现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有多发性神经病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凌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脊髓过伸性损伤临床并不少见,我院近年收治8例,现就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与预后讨论如下。
  • 舒敏,黄怀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类疾病之一,而抑郁症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心理障碍[1],抑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2]。本文对8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抑郁情绪及其与脑血管病损害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治疗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 何超明,吴秋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可发生呼吸麻痹、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血压升高等[1];血钾低于2.5mmol/L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2]。该病临床较为少见,现报告15例如下。
  • 魏贤文,李冬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5-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早期对其进行诊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对97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影响因素、治疗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 高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些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高胆固醇等高脂血症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在国内外基本已达成共识[1,2]。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初发年龄不断提前,在相对年轻的患者体内血脂成分有无改变值得研究,为此我们对1997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年轻成人的血脂进行分析,现总结分析如下。
  • 刘学伍,吴伟,迟兆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7-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癫痫诊治水平的提高,癫痫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患癫痫的妇女可以结婚、生育,然而她们非常担心孕期服用抗痫药物(AEDs)是否会导致胎儿畸形、是否会将癫痫病遗传给子女及妊娠是否会导致痫性发作加重。事实上,以上担心是有根据的,因为癫痫妇女孕期服用AEDs其婴儿畸变率比未用AEDs治疗者或未患癫痫者高得多[1]。用代乳品。
  • 许二赫,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59-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性痴呆的代表性疾病-Alzheimer病(AD)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研究表明AD又分为多见的散发性Alzheimer病(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SAD)及少数有家族遗传史的家族性Alzheimer病(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FAD按发病年龄又分为早发性FAD(<65岁)和晚发性FAD(>65岁)。AD主要表现为起病隐袭,持续的进行性智能衰退而无缓解。研究证明以上类型在病理改变上无本质差异。
  • 朱武生,吴家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0岁。头昏2天,乏力、四肢麻木1天来院就诊。患者在关闭窗户喷打"飞毛腿"灭蚊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20分钟后出现头昏、口干、恶心、视物模糊,当即打开窗户,并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后稍好转。于第2天上午感全身乏力、四肢麻木,来医院就诊。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脑神经正常。心肺腹(-)。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共济运动良好。四肢末端痛觉减退,呈手套、袜套样改变。两侧腱反射减退,病理反射(-)。
  • 王琳,王文昭,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1): 6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Alzheimer 病(AD)除了具有大脑皮质萎缩、神经细胞缺失、神经纤维缠结、炎性斑(SP)和脑血管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病理特征以外,还伴随着一个缓慢的炎性病理改变过程[1]。随着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病理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AD患者脑内发现存在大量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免疫分子。其中关于白细胞介素(IL)、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以及补体等在AD免疫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阐明AD的发病机制,澄清免疫学变化在AD慢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