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3-25
  

  • 全选
    |
  • 林煜,陈俊抛,贺顺龙,侯昊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31-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在体条件下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对S100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不同浓度Aβ1-40溶液及生理盐水做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后,采用刚果红染色、尼氏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胶质细胞反应、神经元损伤情况及S100β、iNOS表达变化。结果 胶质细胞增生与神经元缺失程度以及S100β与iNOS的表达水平均随Aβ1-40浓度增大而增加,4μg/μl Aβ溶液注射组S100β阳性细胞数(个/视野)为42.39±3.46,显著多于盐水对照组(34.50±3.57),P<0.01;iNOS阳性染色面积与S100β阳性细胞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873)。结论 在体条件下高含量Aβ强烈诱导胶质细胞S100β和iNOS的表达,结果提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Alzheimer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 全国降纤酶基础研究协作组,冯加纯,饶明俐,王晓梅,任惠民,吕传真,尹岭,朱克,黄如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34-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国产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神经行为学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以证明其是否有脑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Zea Longa 5分制评分和TTC染色法评价神经行为学和脑梗死体积.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共同进行实验研究,每部分实验动物各做一半。动物随机分为缺血3h及再灌注3h、6h、24h和72h;缺血6h及再灌注3h、6h、24h;缺血24h等共10组。降纤酶采用8U/kg腹腔注射给药。结果 行为学结果 在10组中仅于缺血6h再灌注6h组Zea Longa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其余各组与盐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梗死体积测定结果 在缺血3h各组中,只有缺血3h再灌注72h这个时间点比盐水组无明显缩小(P>0.05),其余各时间点梗死体积均明显缩小(P分别<0.05、0.01和0.001)。在缺血6h和24h组中,各时间点与盐水组比较均明显缩小(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国产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彭海,陈运平,李方明,尹变莉,施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31岁。于2001年以反复发作口角歪斜15年,第6次发作收入院。该患于15年前首次出现口角歪斜,右侧口角漏水,右眼不能闭合,在当地医院治疗半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后分别于1991年左侧面瘫、1997年右侧面瘫、2000年右侧面瘫、2001年2月右侧面瘫及2001年4月左侧面瘫。每次发作不伴肢体瘫痪、感觉及精神障碍和抽搐;不伴面、舌水肿.无类似家族史。曾有甲亢病史8年,已行放射治疗。
  • 王耀明,莫雪安,童萼塘,肖学宏,方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37-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增强MRI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4h后再灌注。用1.5T超导型MR机进行大鼠脑冠状位扫描,随后经股静脉注入Gd-DTPA,迅速行同层间歇扫描(每隔10min扫描1次),持续100min。以双侧对称的脑实质为兴趣区,测得兴趣区信号强度(SI),求其增强率。结果 脑缺血4h,再灌注50min时,缺血侧纹状体增强率与对侧相比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70min时,缺血侧大脑皮层增强率较对侧增高(P<0.05)。缺血侧侧脑室在再灌注10min时可见明显强化。结论 纹状体区BBB比大脑皮层更易受到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较早受到破坏。增强MRI是一种敏感的在活体条件下检测BBB损伤的理想方法。
  • 陈晓虹,郭丰,邵延坤,王玉洁,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39-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沙土鼠一过性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缺血5min再灌注0h、3h、24h、48h、72h、7d海马区MAP2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观察相应时间点海马区神经元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在正常的沙土鼠脑内,神经元呈MAP2染色阳性反应,在缺血5min再灌注后,海马区出现了MAP2染色减弱或消失区,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染色减弱或消失区扩大,但主要限于海马区,相应神经元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 MAP2免疫组织化学法可显示神经元形态及脑缺血超早期病变;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脑内并不是均一地发生,而是存在着选择性易损伤区,海马CA1区发生了广泛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MAP2的分解破坏或合成障碍,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机制。
  • 郭小明,王薇薇,王荫华,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42-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Caspase-3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急性点燃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戊四氮建立急性点燃大鼠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分析Caspase-3 mRNA在癫痫发作后的表达情况。结果 癫痫发作后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 的表达水平早期即出现升高(8h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且持续较长一段时间(5d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 Caspase-3可能参与了癫痫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过程。
  • 田发发,谢光洁,杨期东,陈主初,吕冰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45-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癫痫发生与谷氨酸脱羧酶(GAD)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印防己毒(PTX)腹腔注射致SD鼠慢性点燃模型,将SD鼠分为对照组、癫痫发作组、发作间期组和苯巴比妥钠干预组.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颞区脑组织GAD67和GAD65 mRNAs表达水平。结果 癫痫发作期和发作间期颞区脑组织GAD67 和GAD65 mRNAs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以GAD65 mRNAs表达水平在发作期升高最明显(P<0.01),而药物干预组颞区脑组织GAD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该模型中,GAD 基因表达水平改变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提示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功能增强是机体重要的内源性抗癫痫机制。苯巴比妥钠可以预防癫痫的发生,从而阻止脑组织GAD基因表达代偿性增强。
  • 白抚生,高旭光,胡黎立,郝久宽,赵倩,李艳玲,李国政,王振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48-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和慢性有氧运动对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进程的影响。方法 第1组(急性组,n=10)有氧运动1次(游泳2h),运动后1min给予电刺激点燃;第2组(慢性组,n=10)接受有氧运动训练(每天游泳2h,共45d),然后与第1组同样处理;第3组(n=10)为对照组。各组均给予电刺激点燃,直到出现Ⅴ级发作。结果 慢性组与另两组相比,达到Ⅴ级发作所需电刺激的次数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组和慢性组达到Ⅰ级发作所需时间更长,并且在Ⅰ级的痫性行为后放电时程短。结论 慢性运动可阻碍鼠的杏仁核点燃进程。
  • 胡剑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5岁,于2000年3月15日入院.该患3年前晨起发现头部跳痛,以枕部为主,服"去痛片"后缓解,此后经常发作。曾于当地医院行"枕大神经"局部封闭治疗,病情缓解后又复发。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走路不稳,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及饮水呛咳。查体:神清,声音嘶哑,右侧眼裂小,瞳孔直径:左侧3.5mm,右侧2mm,光反射正常。双眼球向左注视可见水平眼震,右侧面部无汗,温痛觉减退,右软腭上提无力,右咽反射消失,伸舌右偏。右侧肌张力低下,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右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阳性,左偏身温痛觉减退,左膝腱反射亢进,左Babinski征阳性。
  • 江云,陈光辉,周国庆,孟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51-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3组:对照组、双侧卵巢切除(OVX)组、OVX+17β-E2组(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1h、2h再灌注0、1、3、6、22、70h模型。在HE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 外源性雌激素替代可以对抗OVX引起的NF-κB过分表达,减少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结论 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 武辉,严超英,霍淑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53-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早期刺激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岁前给予感知觉刺激、视听刺激、主动及被动肢体训练等早期干预措施,6个月前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6个月前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结果 利用进行评估,1.5岁、2.5岁时干预组精神发育指数 (MDI) 及运动发育指数 (PDI) 显著高于对照组,2.5岁时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刺激干预可以预防及降低HIE后遗症的发生。
  • 张海鸥,贾少微,邹文,吴军,陈淮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5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SPECT DAT确立PD亚临床期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 选择正常健康对照组5例,PD患者3例,均先口服过氯酸钾400mg,30min后静脉注射99mTc-TRODAT-1 25mCi,放射化学纯度>93%,注射后2.5h SPECT下显像。结果 正常健康对照组5例SPECT扫描示双侧基底节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显像结果正常,即多巴胺转运体核素密度集中于双侧基底节呈红色,尾状核头部密度更高为粉红色,形如八字,每一撇头大尾小,如豆号样,左右基本对称。2例以左侧肢体震颤为主的PD患者,SPECT扫描示右侧基底节DAT分布、位点及形态变异,数量减少。另1例双侧肢体震颤PD患者,SPECT扫描示双侧基底节DAT分布、位点及形态变异,数量减少。结论 DAT受损是PD病的一个重要特征;SPECT DAT显像是PD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
  • 孟小英,邹丽萍,宋淑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57-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妥泰对West综合征患儿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West综合征患儿妥泰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观察其动态变化,并与25例正常婴儿比较。结果 经妥泰治疗后的T辅助细胞与治疗前比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治疗前后B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治疗后NK细胞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治疗前后的IgA与对照组比明显下降。治疗后IgG与治疗前比明显上升已接近对照组。结论 妥泰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达到控制West综合征发作。
  • 王德生,李国忠,马广玉,汤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59-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提供客观、可信的中国农村人群癫痫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东宁县内4镇6乡全体居民进行面对面的流行病学普查,应查人口10 823人,实查人口10 151人,见面率93.8%。结果 癫痫的患病率为7.98/1 000;癫痫的年发病率为29.55/10万;超过50%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之内;特发性癫痫占79.0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症状性癫痫的主因;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结论 东北农村癫痫的患病率与发达国家情况相似。
  • 陈汉波,徐俊,黄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62-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4例阳性家族史的婴儿型脊肌萎缩症患儿临床病理表现,探讨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4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婴儿型脊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改变。结果 患儿多在1岁内起病,呈进行性弛缓性对称性四肢瘫痪,以下肢、近端明显,血清CPK、LDH正常。肌电图为失神经性支配。肌活检呈神经性肌萎缩,常累及整个肌束。本组患儿3例死亡,1例瘫痪。结论 确诊本病应结合临床特点、肌电图表现及神经肌肉活检改变等,这些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基因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 刘建辉,冀凤云,王婷,解旭东,姚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源性脑水肿主要由于血脑屏障(BBB)受损,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存在BBB破坏,这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本文观察了三七总皂甙对脑缺血后动物BBB及脑血流的影响,旨在为临床防治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 徐恩,潘英,唐震宇,粱睿,陆雪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65-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国内首例30岁Satoyoshi综合征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例患者除具有进行性发作性痛性痉挛、脱发、腹泻外,还有闭经、乳腺增生等。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血皮质醇、甲状旁腺素水平降低。头颅MR显示双侧额顶深部小点状信号改变。结论 对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痛性痉挛、脱发、腹泻的患者,要考虑Satoyoshi综合征的诊断。
  • 段晓宇,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67-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3种量表在痴呆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50例50岁以上可疑智能减退的患者进行HDS、MMSE、BBS测试,并对其智能水平独立做出判断,比较3种量表在痴呆筛查中的有效性及优缺点。结果 3种量表得分在痴呆组和非痴呆组之间有显著差异,HDS、MMSE、BBS的敏感性分别为66.67%、80%、93.33%.特异性分别为100%、85.71%、28.57%。痴呆和非痴呆患者相比较在时间定向力、记忆、计算、视空间等方面损害较重,而命名相对保存。结论 3种量表中,MMSE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HDS特异性最好,而BBS在排除痴呆诊断中意义较大。主观测试与客观评价结合是全面评估智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因简易量表得分受多种因素影响,更适用于大样本试验。
  • 闫伟,孟晓萍,康平,于亚芹,赵永生,Tom Howard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69-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Ⅸ基因在第六外显子23384-23387 bp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9)在我国北方人群脑血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20例脑血栓患者和他们家系及6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凝血因子Ⅸ第六外显子23384-23387 bp多态性分布。结果 20例脑血栓患者和40例他们的家系成员,在MnII酶切后,可见307 bp片断基因类型全部是A。正常60例健康对照组基因多态性基因型也显示为A,而在阳性对照可见A、G和AG。结论 在这一等位基因位点脑血栓家系和正常人群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均为A型。这一位点基因对我国脑血栓患者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张贵斌,白丽君,赵文洲,文芳,余绍祖,黄本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71-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采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检测对血栓性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冯昱,柳忠兰,王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73-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6例住院确诊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5~40年大量饮酒史(平均每日5.2两).感觉神经受累较运动神经受累重,双下肢受累较双上肢重,深感觉障碍较常见。肌电图呈现MCV、SCV减慢或消失。结论 EMG可作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依据,戒酒并辅以维生素B族治疗有效。
  • 刘钺,季永生,董晓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7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首次出血后复发出血的相关因素和复发出血部位的变化以及临床预后。方法 以6年间计276例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复发出血进行分组别、分部位、分因素研究。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复发出血与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与否密切相关,并与糖尿病、高血脂及既往有缺血性卒中史有关。复发出血部位多在原出血病灶的对侧。复发出血预后差。结论 有效控制血压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可以预防出血复发,改善预后。
  • 邹建军,史万超,马逸,刘会,王明骧,王天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报告我科1992年6月~2002年1月1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情况。
  • 胡吉庆,刘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78-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继发性脑室出血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我们自1995年采用微创穿刺脑室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予以治疗,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张艳,臧彩杰,汤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患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20%~30%,死亡率很高。脑出血的预后决定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合并症[1,2]。而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血肿吸收情况的观察,定量统计每日血肿吸收量,对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王元业,王峰,储和平,郭洪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0-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损害可累及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其中以脑部损害最为多见,临床称为狼疮性脑病,在SLE中脑病发病率为20.9%[1]。狼疮性脑病一旦发生病情大多较重,以往文献提示[2]临床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44例狼疮性脑病,并随访1~5年,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 席刚明,何国厚,黎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磁共振(MRI)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引入医学领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变得非常容易,但MRI及CT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条件使用,对于县以下的医院尚无经济条件引进此类设备(尤其贫困山区)。因此这类医院的医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必须依靠自身的临床经验,结合部分切实可行的检验,如脑脊液化验等,得出初步诊断,但误诊率非常高。许多作者对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进行过动态观察[1,2],发现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对其病理生理作了较全面的叙述。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有何帮助研究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左佑,周文科,张新中,史耀亭,周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2-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传统治疗方法一般先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待发展到脑疝时再考虑手术减压,但救治效果较差。如何提高疗效,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我院自1995年3月~2001年4月分别采取静脉溶栓、降纤、手术、综合治疗及经DSA局部动脉接触性溶栓等方法治疗45例,现比较和分析其疗效,报告如下。
  • 张秋玲,邢国庆,宋希俊,明晓芸,薛冰,邱玉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通过预防性应用西比灵,观察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海马CA1区的形态变化,研究西比灵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预防性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李燕,尹晓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全面遗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TGA),特点为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而保留远期记忆、保持自知力,常在24小时内缓解,现就我科近年来所见4例驾车过程中发作的TGA报告如下。
  • 葛立本,冯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0~1990年我科共收治儿童颅咽管瘤术后的患者68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就治疗方法、放射剂量等有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 蔡正旭,刘群,吕晓民,郭慧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6-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痉挛(CVS)被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CVS的方法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EB)。现在公认的用于防治SAH后CVS的CEB为尼莫地平,尚未见用西比灵预防和治疗SAH后CVS的报道,现将我们应用西比灵治疗的CVS 37例报告如下。
  • 王政伟,尹彦玲,周岱,鲍耀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痉挛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死亡方式。
  • 邵延坤,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88-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tPA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PAI-1能够调节tPA的活性,两者共同作用调节纤溶过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溶解血栓、明确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 周国军,陈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3): 191-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Tau蛋白是脑内神经元细胞支架蛋白之一,它在稳定微管和维持神经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发现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一些疾病引起Tau蛋白的释放或崩解,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