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25
  

  • 全选
    |
  • 薛启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中,从形态学的所见和生化学分析的结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 邵明,张军,张信英,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神经细胞作比较,探索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bFGF、BHA、EGF、Forskolin等配成诱导前剂、诱导剂和长期诱导剂,对大鼠BMSCs进行诱导,全程观察其变化,并取诱导后4d细胞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与大鼠脊髓来源的神经细胞对比。结果 BMSCs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有明显区别;诱导后细胞与神经细胞极为相似;诱导后细胞13~17d凋亡。结论 BMSCs诱导前后细胞形态、生长、凋亡和NSE、GFAP表达变化支持BMSCs可以体外诱导成神经细胞。
  • 冯春生,王虎山,李凇,谭毓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kB(NF-kB)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动态表达规律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NF-kB的移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核NF-kB的表达量。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F-kB明显从细胞浆移位于细胞核,核NF-kB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引起NF-kB的表达增加,进一步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曹非,孙圣刚,童萼塘,骆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1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探讨L-dopa治疗帕金森病的合理方法。方法 通过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术建立大鼠PD模型,采用行为学、TUNEL、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左旋多巴小、中、大3种不同剂量[10mg/(kg·d)、50mg/(kg·d)、100mg/(kg·d)]、不同的作用时间(1d、3d、5d、7d)对PD大鼠黑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并观察治疗后7天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小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随L-dopa使用计量和时间增加而减少,中、大剂量组相反,旋转启动时间随L-dopa使用剂量和时间增加而加速,最高转速及持续时间则相反。结论 我们应尽可能小剂量、间隔使用L-dopa治疗PD。
  • 赵永波,郭玉璞,周前,黄一宁,陈琳,黄觉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1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乙酰唑胺(ACZ)脑负荷试验的方法及脑血流量变化的正常参考值,提出评价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指标。方法 正常对照组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43例.用99mTc-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ECD)先做基态脑血流(CBF)及SPECT显像,36~48h后做脑负荷显像(静脉注射ACZ 1g,20min后按基态同样条件进行).患者均行CT检查,部分行MRI、TCD、DSA检查.7例患者治疗后进行了随访并复查SPECT显像.图像分析:(1)视觉分析:比较ACZ试验前后的变化,分3型:A型,反应差,ACZ试验后出现病变(A1)或病变扩大(A2);B型,反应好,病变缩小或消失;C型,无反应.(2)半定量分析:计算颈动脉及大脑半球峰时、半球血流占全脑血流百分数;计算ACZ试验前后病变区及病侧半球血流量增加率(△%)及放射性摄取比值(UR)。结果 (1)正常对照组两侧比较各值无差别.ACZ试验后全脑△%为25.0%±8.09%,ACZ试验前后各区UR均>0.901。(2)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CBF显像42%有闭塞性脑血管病变,与TCD、DSA结果相符。(3)ACZ试验提高了TIA和小梗死灶的阳性率,前者由59.37%升至87.15%,后者由73%升至90%。(4)A型患者疗效好,B型疗效差。(5)小梗死伴有对侧小脑或同侧丘脑失联络者,ACZ试验后血流均恢复正常。结论 ACZ脑负荷试验安全可靠,用于CVD,其图像、分型有助于预测治疗、决定治疗方案。
  • 朱世明,刘爽,边红,宋志民,孙晓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19-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循环动力学(CVA)之间相关性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VA检测仪检测分析120例急性期和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IMT、IMT/D比率及CVA各项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均明显大于健康成人;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组Vmean、Qmean比急性期组明显降低,而R、DR明显增高,超早期组CV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期组.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与Vmean、Qmean呈显著直线负相关,与R、Zc呈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及CVA检测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张栩,谭兰,张桂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43岁。因走路摇晃2年,加重伴讲话含糊不清,饮水呛咳2个月就诊。
  • 黄冰玉,张冬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2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雌孕激素联合补充治疗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妇女84例随机设激素补充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酶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脂和雌二醇(E2)水平。结果 治疗前后E2、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降低,差异显著(P<0.05),甘油三酯(TG)变化不明显。结论 低剂量雌激素对血脂谱产生有利影响,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 王秀艳,吴丽娟,孙江玲,袁云,石昕,孙相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2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肌电图(EMG)、肌活检对神经肌肉病的诊断价值,比较EMG、肌活检及初始临床诊断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98例神经肌肉病分成肌病、重症肌无力和运动神经元病3组进行研究。结果 肌病组(80例): 68.8%(55/80)肌活检、75%(60/80)EMG呈肌源性损害;重症肌无力组(10例):针极EMG(不包括重复频率电刺激)及肌活检均未显示特异性改变;运动神经元病组(8例):75%(6/8)肌活检、100%(8/8)EMG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肌活检对肌病明确诊断可提供直接信息,对运动神经元病只能做出神经源性损害结果,缺乏特异性。EMG对神经肌肉病只能做出分类诊断;单纯凭借初始临床资料易导致该类疾病误诊。
  • 王宪玲,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27-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2名首发锥体外系症状的MSA患者和40名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主要辅助检查行比较分析。MSA诊断依据Quinn(1994)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PD诊断参考英国帕金森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诊断标准。结果 与PD患者比较,MSA患者发病年龄较小(54.32±9.50 vs 61.56±9.55,P<0.05),主要以行动困难或僵硬为首发症状(66.7% vs 25%,P<0.05);少数以震颤为首发症状(33.3% vs 75%,P<0.05),也可以单侧症状发病(58.3% vs 80%,P>0.05),多数对多巴胺反应不良(66.7% vs 20%,P<0.05),植物神经症状、语言障碍比PD患者显著多见(分别为83.3% vs 25%;50% vs12.5%;P<0.05)。辅助检查:MRI:大部分MSA患者有阳性表现,橄榄体、脑桥和小脑部位有萎缩,PD患者未发现特征性病变。PET:3例MSA患者均呈阳性表现。神经心理:MSA患者未出现智能障碍的情况(0%),少数 PD(10%)患者出现智能障碍,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详细的病史和全面的神经系统查体,并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可提高MSA和PD早期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 冯亚青,边艳珠,王建华,赵大卫,刘桂芳,李贤,高俊淑,贾丽景,冯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30-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为VD的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的评估寻找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分别对45例VD、30例卒中无痴呆(SWD)和30例正常对照者(NC)3组进行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半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VD组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比SWD组减少(P<0.05);并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的减少最为显著(P<0.01)。与NC组相比,SWD组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均减低(P<0.05)。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MMS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55,P<0.01)。结论 VD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灌注减低,以额叶、颞叶最为显著,且与MMS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V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 陈兴川,王永谦,王维平,袁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初次发病的急诊住院脑出血患者31例,经颅脑CT和(或)MRI确诊,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修订诊断标准。
  • 钟镝,李国忠,温世荣,王德生,松村喜一郎,宋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3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神经鞘瘤细胞(RT4)中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复合物的表达状况。方法 常规培养RT4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电泳、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复合体在RT4细胞中的表达并鉴定分子量。结果 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复合体表达于RT4细胞的细胞膜上。结论 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复合体对于RT4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起着重要的作用。
  • 王朝霞,袁云,张巍,吕鹤,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3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1个伴随面部肌肉受累及的Nonaka型远端性肌肉病家系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讨论其发病机制。方法 先证者在中年早期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胫前肌为主的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伴随有面肌和胸锁乳突肌力弱以及眼睑下垂,股四头肌不受累。肌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对患者进行胫前肌活检,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家族中其妹妹也具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出现下肢远端为主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结果 肌肉病理改变特点是出现肌纤维肥大和萎缩,伴随核内移和肌纤维分裂现象,在部分肌纤维内可见镶边空泡和胞浆体。电镜下可见肌纤维内和核内的管丝包涵体以及髓样小体,其中出现在膜下的管丝包涵体具有细胞核的轮廓,可以看到细胞核变性后形成致密破碎结构。结论 结合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特点,此患者可以考虑为Nonaka肌病,我们证实此病可以伴随面部肌肉的受累及,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肌核的变性有关。
  • 刘亢丁,宫萍,吴江,李玉林,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 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VEGF及FLT-1、FLK-1 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后3h即开始表达增强,VEGF mRNA和FLT-1、FLK-1 mRNA于48h达高峰,后VEGF mRNA逐渐下降,至14d恢复到对照水平。而FLT-1、FLK-1 mRNA在达高峰后,下降更加缓慢,约在21d时达对照水平。VEGF mRNA主要在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表达,同时在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FLT-1、FLK-1 mRNA主要在缺血周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但也在神经元表达。在缺血后48h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并逐渐向中心区延伸,于缺血后7d达高峰,整个半影区可见明显血管增生。结论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 mRNA及FLT-1、FLK-1 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影区的血管增生,对改善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缺血半影区血供有重要作用。
  • 邓方,冯加纯,王宏艳,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4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高胰岛素血症是否为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41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大血管病变组,并设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及空腹血胰岛素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空腹血胰岛素明显高于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影响较小;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 汤颖,苏志强,赵艳,王德生,潘欣荣,曹绪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4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闭塞后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的活性和含量变化规律,探讨CaN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分别测定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病灶侧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CaN的活性和含量。结果 皮质组织在缺血6h及其后各时间点CaN的含量下降,其活性于缺血后4h、6h和12h短暂性增强.海马CA1区CaN的含量于缺血后24h开始降低且不恢复;CaN的活性在缺血后2h、4h和6h减弱,12h始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见,CaN的活性与含量分离。结论 局灶脑缺血后CaN独特的时间变化规律显示其参与介导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可能具有毒性作用。
  • 许继平,李玉莲,徐成伟,周庆博,王刚,刘同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47-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尿激酶和藻酸双酯钠(PSS)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家兔分为3组,先将实验兔制成高脂、高糖血症模型,再制成家兔脑梗死模型,然后分别给予尿激酶、PSS和尼莫地平3种药物治疗,观察实验兔的临床变化,同时动态检测血浆内皮素(ET-1)、P-选择素(P-sel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与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 结果显示高脂、高糖血症兔模型可使血浆ET-1和P-selec水平明显升高(P<0.01),梗死后2h ET-1和P-selec 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梗死后72h兔的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后尿激酶仅能使P-selec水平下降(P<0.05),PSS组可使ET-1、P-selec和血脂水平一并下降(P<0.05~ 0.01),尼莫地平组无变化,3种药物对VEGF水平均无影响。结论 高脂、高糖血症兔模型的血浆ET-1和P-selec水平升高(P<0.01),脑梗死后2h ET-1和P-selec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尿激酶、PSS和尼莫地平与对照组比较,PSS组对血浆生物分子改变最为显著(P<0.05~0.01)。
  • 张尉华,陈阳,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50-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肌病时心肌损害的表现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997年~2002年间住院病例中临床确诊为肌病病例33例,其中并发明确心肌损害者10例。结果 在上述10例病例中,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心肌损害24例次,包括心功能不全1例次;心脏超声异常7例次;X线胸片异常2例次;心电图异常9例次;心肌酶升高5例次。全部病例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心脏损害,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肌病并发的心肌损害可表现为多种形式,使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根据本组和其它文献报告的病例特点,提出肌病并发心肌损害的诊断参考标准。
  • 李华军,尹姣,陈东,李巍,邵延坤,田沈,王哲,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5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结果 常规光镜及电镜观察均显示再灌注后额叶皮质及海马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RT-PCR结果均显示皮质与海马区内的TGF-β1在缺血再灌注后呈明显阳性改变。结论 TGF-β1在脑缺血损伤时尤其在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时可呈现明显强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因此,TGF-β1不仅在脑缺血早期而且在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时,均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和修复作用。
  • 白抚生,李新鸣,高旭光,孙蜀宁,胡黎立,李国政,王振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55-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对痫性活动的影响状况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经匹罗卡品化学点燃成功45d后,将存活鼠(致痫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安静组.分别监测两组动物在有氧运动中及随后1h这一时间段内其痫性发作频次.运动阶段(45d)结束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运动对内源性抗痫物质-强啡肽A1-17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 两组之间平均痫性发作频次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组较安静组在海马结构、内嗅皮质、扣带回及额叶眶部等皮质脑区中,强啡肽A1-17的密度和免疫反应强度显著增加(P<0.001)。结论 运动并不能被看作一种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脑内强啡肽A1-17在运动中释放增多,其神经元的神经化学可塑性变化可能体现了内阿片肽强啡肽A1-17促使兴奋/抑制神经传递恢复平衡的一种倾向。
  • 朱雄超,柳扬,郑旭宁,金海清,黄一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58-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血白细胞计数(WBC)增高与心脑血管病有关,本文即探讨颈动脉斑块发生频率和厚度与WBC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78例入组。每例患者发病1周后抽血查WBC,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最大厚度(MCPT)。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和血纤维蛋白原等干扰因素,对有和无颈动脉斑块两组患者间各血管病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计算WBC计数大于75%百分位数相对小于25%百分位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比。结果 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现颈动脉斑块,有和无颈动脉斑块两组患者间各血管病相关因素比较发现:年龄(70.4±10.5和62.3±12.0岁,t=3.17,P<0.01)、高血压(22/38和14/40例,χ2=4.11,t=0.043)和WBC计数(6.7±1.5和5.4±1.0,t=4.41,P<0.01),这3个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按WBC计数分成小于25%百分位数和大于75%百分位数两组,MCPT和斑块发生频率比较:2.2±3.8和4.9±4.3mm,t=2.13,P<0.05;5/19和16/20,χ2=11.30,P<0.01。WBC计数75%百分位数以上相对25%百分位数以下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比是11.20(2.51~50.08)。结论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和发展的独立高危因素。
  • 马可夫,楮晓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6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进行测定。患者采血时间为病后第2天或第3、4天,取均数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含量为(295.04±35.73)pg/ml,对照组为(137.71±11.53)pg/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升高,提示VEGF是脑梗死急性期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 佟怀宇,许百男,余新光,张远征,周定标,姜金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6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行早期手术夹闭或包裹动脉瘤患者共30例,报告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29例出院时清醒,术后1个月Glasgow恢复分级Ⅰ级16例,Ⅱ级9例,Ⅲ级4例.1例术后第4天脑疝死亡,2例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情好转。6例术后48h CT发现脑内低密度灶,用药后1月内逐渐缩小。30例均复查血管造影,除1例前交通动脉瘤有部分残留,其余动脉瘤消失,6例术前出现血管痉挛者术后血管痉挛减轻或消失,2例术后出现新的血管痉挛。结论 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治疗,结合围手术期药物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 金银华,李吉,黄砚玲,郝鑫,李志波,宋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MR技术作对比,评价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52例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患者行DWI、快速自旋回波T2WI、FLAIR及3D 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病例的病变部位均按神经解剖进行准确定位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相联系。结果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在D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低于对侧相应的区域。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病灶的 ADC值显著下降,rADC值也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约59.12%;而在慢性期ADC值明显升高,甚至较正常组织还高,平均升高达20.3%。结论 DWI对6h症状起病的急性卒中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DWI可以在超急期发现缺血病灶,早于常规T2WI及FLAIR序列图像。DW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价起重要的作用。
  • 曲芳,胡建华,孙英健,单丽华,于萍,宋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68-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眼睑痉挛及Meige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102例、眼睑痉挛41例及Meige综合征13例,并使用Cohen和Albert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症状完全缓解占51.3%,明显改善占37.8%,部分改善占10.9%,疗效平均持续约3~6个月,复发者重复注射仍有效,出现眼睑闭合不全、面肌无力、眼睑下垂共58例,均恢复。结论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确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面肌、眼睑痉挛及Meige综合征的方法。
  • 蔺勇,殷淑萍,李艳,裴明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并对其中30例进行康复的早期介入.30天后再次评价。结果 康复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 吕泽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出颅内动脉血流异常对老年人卒中或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41例TCD检查颅内动脉血流异常及187例颅内动脉血流正常的老年人进行5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结果 卒中或缺血发作发生率在颅内动脉血流异常者为25.53%,血流正常者为6.7%,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中,有颅内动脉血流加快者卒中或缺血发作发生率亦明显高于血流正常者(P<0.05)。结论 TCD检查颅内动脉血流加快对卒中或缺血发作有较准确且安全的预测价值。
  • 韩凤,王明礼,王复新,陆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紧张性头痛俗称神经官能性头痛,按新的国际头痛分类将此类头痛归为紧张性头痛(tesion headache)。
  • 李永谦,邓春芳,孙昭胜,刘学锋,乜素敏,尚秋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安全可靠,已成为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常用方法。
  • 李彤,袁彬,张永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在脑膜和脑血管周围有免疫炎性反应[1],除高颅压外,炎性反应是导致剧烈头痛的重要原因。
  • 张晓华,潘宗媛,吴则兴,常淑杰,邱晓峰,尚文鹏,包颖,马继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7-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1990年12月~2002年4月间采用CT简易定位锥颅抽吸冲洗溶解连续引流的方法,共治疗各种颅内出血1650余例。
  • 郝淑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13岁,学生。阵发性左臀部疼痛并放射至足跟部2年,加重半年。
  • 李修源,唐海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患者常有各种神经功能缺损,伴发抑郁和焦虑性障碍者亦不少见,是非精神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 刘泉坤,王东厹,蔡定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OEMS综合征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伴有或不伴有多发性骨髓瘤的多系统病变。
  • 翟明,刘江,钟静玫,董曼丽,林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出血大多为单侧性,双侧性少见,而双侧对称部位同时出血较为罕见。现对我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的6例急性对称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 吕晓侠,吴承志,董少军,王靖东,马锐,王清,兰春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使用血栓溶解药物,特别是动脉内溶栓治疗是近年来脑卒中治疗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 张冬梅,解建波,刘广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低强度激光辐照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观测其对内皮细胞增殖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变化的规律,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揭示低强度激光辐照疗法的治疗机制。
  • 张丽,周岱,王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5-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瘤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脑血管病之一。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已被公认,其敏感性可达 80%~90%[1]。
  • 郑文权,陈俊抛,田时雨,魏金枝,李玉方,王书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是我国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与许多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原因不明。
  • 李玉梅,戴春来,严超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敏性紫癜(AP)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
  • 林晓慧,王福军,江新梅,刘长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多由于脑部外伤、炎症、出血、肿瘤引起。而由垂体切除术后所致者临床少有报道,现将1例垂体瘤术后10年,并经头部MRI证实无复发征象病例报告如下。
  • 刘畅,王哲,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记忆障碍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A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将日趋严重,在发达国家,AD已被列为第四位死亡原因。
  • 王六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30岁。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吞咽时加重,未经治疗,遂出现全身酸痛,发热,轻度干咳,休息4天,上述症状加重,即来就诊。
  • 王淑荣,孙忠人,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9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因最早发现于鸡胚眼组织中并对睫状神经元有营养作用而得名[1]。
  • 张昱,江新梅,刘亢丁,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1): 94-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病例摘要患者,女,35岁。因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5天,加重3天,于2002年2月13日收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