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2-25
  

  • 全选
    |
  • 姜亚军,常诚,张琳,吴明华,符为民,吴灏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00-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脑组织内凝血酶受体1(PAR1)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大鼠分为3组,分别向大脑基底节区注入全血、全血加水蛭素、或生理盐水。于注射后6h、24h、72h 和7d,取脑组织,检测脑内PAR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同时,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Tunel法)和脑组织水含量(干燥法)。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内PAR1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同时,脑组织内凋亡细胞数和脑组织水含量也明显增加。时效学研究显示,PAR1表达上调开始于脑出血后6h,72h达高峰,7d后下降。加用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者,出血周围组织内PAR1表达明显抑制,同时脑组织水肿和神经凋亡显著减轻。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PAR1表达增加。PAR1高表达可能介导了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过程。
  • 郑俩燕,梅元武,陈志斌,李红戈,蔡美华,苏庆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04-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8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缺血组(I)、缺血+二氮嗪组(D)、缺血+二氮嗪+5-HD组(DH)。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和线粒体标志酶活性变化。结果 与I组比较,D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自23.57±7.83%减至8.16±3.81%),线粒体标志酶活性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H组与I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二氮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维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 袁学谦,肖波,胡珏,王康,吴海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析测定40例脑出血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NSE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SSS标准,出血量以入院时CT结果计算。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出血量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检测血清NSE浓度,有助于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
  • 蔡增林,倪健强,许丽珍,薛寿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09-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家兔椎基底动脉缺血后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变化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结扎家兔单侧椎动脉从而造成脑干缺血,并连续记录结扎后一小时内的BAEP的变化过程。结果 Ⅰ、Ⅲ、Ⅴ潜伏期逐渐延长,以Ⅴ波延长最明显,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期均明显延长,Ⅰ波、Ⅴ波波幅改变无统计意义。结论 本实验表明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时BAEP有显著异常,可作为椎基底动脉梗死溶栓治疗后脑干功能变化的观察指标。
  • 杨立彬,黄民,梁健民,蔡正旭,王宇红,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石菖蒲及其成分对幼鼠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的影响,以阐明石菖蒲及其成分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方法 将70只3周龄Wister幼鼠随机分为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灌胃组于用药前后5d,腹腔注射组于用药前后1h分别给予电刺激,观测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结果 石菖蒲及其成分α-细辛醚能提高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治疗前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石菖蒲与α-细辛醚治疗前后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石菖蒲及α-细辛醚能提高幼鼠电刺激反应性和电致惊厥阈,有较好的抗癫痫作用。石菖蒲与α-细辛醚的疗效一致。(2)α-细辛醚是石菖蒲抗癫痫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 刘思兰,王志萍,曾因明,江山,于常州,汪曙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14-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离体海马脑片孵育液和电生理学技术研究低温对脑缺氧/无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观察大鼠海马脑片在缺氧/无糖条件下顺向群峰电位(orthodromic population spike,OPS)的变化及温度对它的影响;(2)用高效液相(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荧光法检测温度对缺氧/无糖导致的海马细胞外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excitabilitory and inhibitory amino acid,EAA/IAA)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 (1)37℃组海马脑片缺氧/无糖时缺氧损伤电位(hypoxic injury potential,HIP)出现率为87.5%(7/8),复氧/供糖1h后OPS恢复率为12.5%(1/8).低温组(32℃、25℃)OPS消失时间和HIP出现时间明显减少(P<0.01),复氧/供糖1h后OPS恢复程度(41%±34%、79%±33%)与37℃组(7.5%±21.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这3项指标25℃优于32℃;(2)37 ℃组缺氧/无糖时,EAA和IAA比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兴奋性毒性指数(excitory toxicity index,ETI)显著上升(P<0.01)。复氧后各氨基酸水平均有所下降。而低温组缺氧/无糖导致的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升高显著减少(P<0.01),GABA却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0.01),ETI明显降低(P<0.01)。这种效应25℃优于32℃。结论 低温有明显的抗海马脑片缺氧/无糖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低温维持了EAA和IAA的动态平衡,降低了EAA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而其作用又以25℃优于32℃。
  • 吴碧华,胡长林,余震,杨德刚,童林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18-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和基因的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急性脑出血动物模型,取脑出血后1d、3d、5d、7d血肿周围组织作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GF-1 mRNA的表达;取脑出血后4h、12h、1d、3d、5d、7d的血肿周围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GF-1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后4h脑组织中IGF-1升高,5d升高最为明显,7d已明显下降,IGF-1 mRNA在1d开始升高,直到7d仍有表达。结论 IGF-1可能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 徐岩,孙圣刚,曹学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21-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尾壳核、苍白球及黑质网状部谷氨酸脱羧酶(GAD)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大鼠尾壳核、苍白球及黑质网状部GAD的表达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观测GAD的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LID大鼠较正常及非LID大鼠尾壳核区GAD明显增加,尤其在尾壳核外侧区增加更明显,且主要分布在纹状体黑质神经元内,苍白球区GAD明显增加,而黑质网状部GAD减少。结论 大鼠基底节区GAD表达变化与LID的发生有关,直接通路活动异常及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参与大鼠LID的发生。
  • 雷琦,赵英贤,张巧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24-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外周应用胰岛素保持血糖水平正常,免疫组化观察单纯缺血再灌注后bFGF表达及胰岛素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胰岛素组bFGF表达明显强于未用药组。结论 胰岛素增强缺血再灌注后bFGF的表达可能是其具有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李汶霞,孙圣刚,胡波,魏然,夏作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27-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左旋多巴(L-DOPA)在胶质细胞培养液中对自由基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L-DOPA在治疗帕金森氏病时,可能加速其进展的的机制。方法 将L-DOPA 50μmol、100μmol、500μmol加入含有胶质细胞的中脑培养液中,分别在4h、24h、48h和72h时间点取标本,设空白对照组,测定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超氧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 L-DOPA 100μmol 24h、48h、72h和500μmol各个时间点GSH的含量、GSH-Px的活性、SOD的活力较对照组显著的下降(P<0.05~0.01),MDA的水平显著的升高(P<0.05~0.01)。结论 L-DOPA自身氧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消耗自由基清除剂,使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破坏胶质细胞培养液中自由基系统的动态平衡,大量的毒性物质可致神经元变性,其作用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许淑芬,林世和,赵节绪,江新梅,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30-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 对一例19岁男患临床症状进行跟踪随访。死后剖检,对神经系统、肌肉、心脏进行较祥细的组织病理研究。结果 (1)儿童时发病,早期关节挛缩和心脏受累,相继出现对称性肢体肌肉萎缩和无力是EDMD的临床特征;(2)尽管进行性肌肉萎缩和无力十分明显,但CPK仅轻度增高;(3)肌肉的多种病理改变提示该例属EDMD晚期;(4)脊髓前角细胞正常,腓肠神经无改变,有把握除外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 EDMD是独立的肌营养不良类型,认识其特征临床可以诊断。
  • 邵良,黄怀宇,王晓雷,黄志东,黄国祥,赵呈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obius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麻痹综合征,首先由Mobius(1888)报告,国内李鸿智等1981年报道3例以来,至今仅13例见于国内文献,作者遇1例报告如下。
  • 段淑荣,王德生,王勋,张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33-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康复组、造模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1h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饲养,不予以康复训练。每组随机分为3d、7d、14d、21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分别于相应天数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 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造模对照组为好(P<0.05);GFAP阳性细胞于脑缺血3d后即已出现,7d、14d、21d大量表达,14d为高峰,且康复组较造模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随时间延长免疫组化染色变深。结论 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GFAP。
  • 周君,李晓霞,张巾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36-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中国东北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和2型糖尿病脑梗死组共208名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布。结果 经χ2检验,MTHFR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脑梗死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等位基因频率在3组人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未发现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2型糖尿病脑梗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陈明生,康德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39-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出现的情况及其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糖、年龄的关系。方法 根据11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确定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了解与SIRS发生有关的因素。结果 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与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血糖高低显著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存在SIRS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率较不存在SIRS者明显升高。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SIRS提示损害仍在进展,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 臧培卓,任群,张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41-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Kruppcl-like factor 6,KLF6)基因编码区全部外显子在胶质瘤组织中的突变检测,探讨KLF6基因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ed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ghy,DHPLC)技术对22例胶质瘤患者进行KLF6基因编码区全部外显子序列突变筛查。结果 发现在22例胶质瘤组织中有2例KLF6基因的第2位外显子的PCR产物的DHPLC峰型可见变异,其PCR产物经序列分析确定为第764碱基C→T单碱基突变(AAC→AAT),但未导致编码氨基酸N(天门冬酰胺)的改变,为一新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结论 KLF6基因的突变在本组胶质瘤病例发生发展过程中未起重要作用。
  • 刘群,朱辉,范佳,江汉秋,李贯绯,齐中华,黄庆梅,赵长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44-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脑出血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改善微循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998~2002年在我科住院的51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和60.7%(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4.3%和10.1%(P<0.01)。发病第7天:治疗组水肿带不明显,对照组有轻度的水肿;发病第14天:治疗组血肿有所吸收,周围有轻微低密度区(水肿);对照组血肿吸收不明显,周围水肿明显;发病第28天:治疗组大部分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水肿带明显缩小,有的甚至未见水肿;对照组部分患者血肿完全吸收,大部分血肿周围水肿明显。结论 三七总皂甙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环作用,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明显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并且显著缩短水肿带的消失时间,对血肿周围缺血区有着重要意义,对脑出血急性期有明显疗效。
  • 钱进军,刘春风,赵康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47-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β基因启动子区-455G/A、-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和血浆Fg水平的关系以及在脑梗死(CI)中的作用。方法 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基因频率分布,用Clauss法分析血浆Fg水平,对CI组(90例)和健康人对照组(102例)进行研究。结果 CI组和对照组Fg水平分别为3.55±0.94和2.67±0.78(P<0.01)。等位基因-455A、-148T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0.186、0.206,在CI组中的频率分别是0.289、0.306,两个多态性位点-455G、-148C或-455A、-148T分别紧密连锁,符合率超过96%。对照组和CI组中-455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Fg水平均高于非携带者,分别为3.44±0.67和2.32±0.77(P<0.01)、3.80±0.64和3.31±0.97(P<0.05);对照组和CI组中-148T携带者的Fg水平亦均高于非携带者,分别为3.29±0.66和2.33±0.77(P<0.01)、3.77±0.65和3.31±0.97(P<0.01)。结论 Fg水平升高是CI的危险因素;两对等位基因紧密连锁不平衡,-455A、-148T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无相关性;Fgβ-455G/A、-148C/T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具相关性。
  • 张丽,王中,刘一之,周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50-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介入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16例TCCF患者采用TCD检测颅底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脉动指数、频谱形态、声频变化。结果 治疗前患侧动脉出现快流速,低脉动指数、紊乱频谱血流信号伴明显杂音,尤以眼上静脉的异常为主。栓塞后异常血流信号消失。结论 TCD是协助诊断CCF的无创伤方法。是监测介入治疗后CCF是否完全栓塞的重要手段,压颈试验对了解侧枝循环非常重要。
  • 王新,黄正松,曾进胜,黄如训,解龙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52-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及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以有效地防治GDC术中或术后的脑缺血事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行GDC栓塞治疗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行GDC术43例次,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脑缺血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脑缺血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43例次GDC术中,发生术中或术后脑缺血事件的11例次,经相应治疗,9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宽颈动脉瘤是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损害是GDC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使预后良好。
  • 张付峰,唐北沙,张如旭,赵国华,罗巍,严新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55-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心肌酶学改变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4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神经肌肉活检及心肌酶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患者中有8例肌酸激酶(CK)升高(231.6~883IU/L),CK正常组与增高组之间的性别组成、发病年龄、病程、阳性家族史、手部肌肉受累、感觉障碍、腱反射改变及骨骼畸形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可以出现心肌酶学增高,心肌酶学正常组与增高组临床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 高宗恩,李振芝,孙鹏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男,40岁,因发作性左手麻木无力1月就诊。发作时握物无力,每次持续约1分钟,间歇期正常。
  • 张光运,曹玉红,田英然,万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58-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脑膜癌病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脑膜癌病的脑脊液中,38例发现瘤细胞(约82.6%);40例腰穿脑脊液中,35例检到瘤细胞;6例脑室穿刺脑脊液中,3例检到瘤细胞;35例腰穿脑脊液检到瘤细胞中,26例为第一次检到瘤细胞,5例第2次检到瘤细胞,3例第3次检到瘤细胞,1例3次以上检到瘤细胞;6例硬脑膜-蛛网膜强化者仅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到瘤细胞;4例软脑膜-蛛网膜强化者脑脊液细胞学均检到瘤细胞;38例原发肿瘤中,19例血液系统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均检到瘤细胞,7例肺癌检出4例,5例胃癌检出3例,4例乳腺癌检出2例,1例室管膜瘤全部检出,1例脑淋巴瘤全部检出。结论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脑脊液的来源、腰穿检查的次数、脑膜癌病病变的位置、原发肿瘤及组织类型均为影响其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 刘晓亮,马涤辉,邢吉红,董均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60-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蝶脉灵注射液在心脏骤停时对脑复苏的作用。方法 用电刺激导致室颤制备家兔心脏骤停模型,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时,蝶脉灵注射液对脑组织的影响。结果 蝶脉灵注射液对脑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蝶脉灵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时脑缺血性损害,因而有利于脑复苏。
  • 白宇,侯郁青,庞谊,张曦华,陆蕴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62-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并均在发病后72h内给予治疗.A组和C组分别予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洛汀新降血压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血压变化、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病例数。结果 治疗后A组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C组(P<0.001)。3组患者治疗后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但3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F=2.634, P>0.05)。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明显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显著(χ2=4.9728,P<0.05)。A、B、C 3组总体不良反应分别为33.3%、30.3%和33.8%,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AIS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生脉注射液可减缓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一样安全、有效。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方乐,邬英全,王田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65-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MTHFR、CBS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遗传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54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及96例健康人MTHFR基因C677T、CBS基因T27796C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MTHFR C677T位点与脑梗死及脑出血均有显著相关,两组与对照组之间T/C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TT型携带者较CC型患脑血管病的风险高。CBS T27796C位点与脑血管病无明显相关。结论 MTHFR基因可能是脑血管病的一个易感基因。CBS基因T27796C多态性位点与脑血管病无明显相关。
  • 殷汉贤,王志艺,叶宗诚,董飞燕,林松,李志亮,董凯碧,李旺,陈寿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67-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2002~2003年12月采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31例急性重型脑出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刘洁,王鸣燕,张锐,于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69-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脑出血的治疗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常规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对症等。
  • 李建明,郑启平,黄思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原因与血压高低是否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对10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后24小时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并行头部CT复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王伟,贾建平,任剑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1-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常伴有眩晕、共济失调及视力障碍等症状。
  • 陈英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近年来抢救继发性癫痫发作持续状态患者15例,其中全身性(SE)6例,为典型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轻微发作(SE)9例,为昏迷伴有轻微的运动性发作,如:表现为面、手、足的节律性小幅度抽搐或强直性眼球偏斜等。
  • 盛宝英,任瑛,姚海涛,马晓晶,陆晓红,孟昭君,王明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4-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g2+是天然的钙离子拮抗剂,同时作为一种非竞争性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具有阻断NMDA受体,减轻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本研究以不同剂量的MgSO4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和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MgSO4的脑保护作用。
  • 毛诗贤,张文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阻止癫痫发生或改变癫痫信号传播的过程。而丘脑中线核群在颞叶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赵武伟,何晓军,张致峰,孔令山,苏敬敬,谢惠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6-1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 亓卫国,吴中学,姜除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一般认为是胚胎期毛细血管发育障碍、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所致,但具体的发病诱因、机制和过程尚不清楚。
  • 宫本强,李继艳,刘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静脉系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多因延误诊治而导致严重后果。
  • 王夏红,李蜀渝,穆俊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左旋咪唑是一种广谱驱虫药,临床上广泛用来驱虫,此药可使虫随肠蠕动、调节免疫、恢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
  • 陈平,张辰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于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经头部CT和腰穿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60岁以上的患者76例,现就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郑瑞凤,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病常以短暂意识障碍、抽搐为首发症状,而发病时无意识障碍、抽搐仅感肢体疼痛者癫痫较少见。现将我院1993~2001年收治的以肢体疼痛为主诉,首诊时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肢痛性癫痫19例报告如下。
  • 刘钺,胡园,朱仁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的临床表现除有各种躯体症状外,还伴有情感障碍,其中以抑郁状态较为多见,常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
  • 余小骊,涂怀军,何大贵,赵绿卫,刘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期脑干出血患者常并发有高热(39℃以上),使用解热药及抗生素疗效均欠佳,患者病情多危重,病死率高。
  • 李才明,张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5-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第二大致死原因和最常见的致残原因,其发病率随人类生存寿命的延长而升高。
  • 毕建忠,王萍,李大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8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EA)是一类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自限性小脑功能障碍几乎不伴固定的或进行性神经功能异常。
  • 陈曦,梁秀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2): 190-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