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3-25
  

  • 全选
    |
  • 梁燕玲,张苏明,许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于缺血10min后再灌流1h、3h、6h、12h、24h和72h分别观察尾壳核区(caudate putamen, CPU)及额顶叶皮质区(frontparietal cortex,FPC)突触蛋白I(synapsin I)及磷酸化突触蛋白I(P-synapsin I)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10min后再灌流12h内CPU区和FPC区synapsin I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再灌流24h后降低,至72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缺血10min再灌流后synapsin I的磷酸化一直处于低下水平。结论 短暂脑缺血再灌流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同时还存在着突触传递阻断的现象。
  • 葛巍,沈霞,刘永海,崔桂云,徐兴顺,卜渊,冯新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199-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在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15min.Western 印迹检测海马组织pCREB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其在大鼠海马CA1区及齿状回的表达。结果 Western印迹显示,缺血再灌注3h,pCREB的表达至高峰,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3h海马CA1 区pCREB表达至高峰,并迅速下降,于24h降至假手术组水平;而在齿状回其表达较强且持久。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促进pCREB的表达,pCREB的表达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 丁桂荣,刘廷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8岁,因黑便6天、呕血2次住院。入院前6天无诱因黑便1次,柏油状,量约200ml,未介意,此后每日排柏油便2~3次。入院前1d因进食油炸鱼突发呕血2次,鲜红色,带血块,总量约600ml。伴头晕、乏力、心悸,无腹疼,无返酸、嗳气。10年前因尿黄、纳差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住院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肝功正常出院。6年前因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紧张逐渐出现纳差,表情呆滞,情绪激动时尤甚。否认溃疡病史,发病前否认口服非甾体类药物(NSAID)。
  • 周中和,王景周,曲方,何祥,陈曼娥,王耀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02-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局部应用凝血酶特异抑制剂--重组水蛭素治疗血肿周边组织损伤的价值和治疗时间窗。方法 采用自体血注入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50μl自体血注入同时、3h后以及9h后血肿内给予10U重组水蛭素干预,术后72h记录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检测血肿周边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脑水含量及TUNEL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并通过检测血红蛋白含量评价水蛭素对血肿容量的影响。结果 脑出血同时及3h后给予水蛭素可显著减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局部MPO活性、减少脑水含量及TUNEL阳性细胞数量,9h后给予水蛭素仍可减轻局部组织脑水含量。与出血组比较,局部应用水蛭素未导致血肿红蛋白含量增加。结论 脑出血后早期(9h内)局部应用水蛭素可减轻血肿周边组织的白细胞浸润、脑水肿和细胞死亡,且无明显再出血副作用,抗凝血酶治疗有可能成为防治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 田代实,王光海,郭国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05-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参与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4血管闭塞的全脑缺血耐受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再灌注组(IP+I/R),DTTC(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加缺血预处理组加缺血再灌注组(IPDTTC+I/R)。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NFκB的活性,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和Bcl-2的表达。结果 I/R中NFκB 被激活,IP可抑制其激活,DTTC可逆转IP对I/R中NFκB的抑制效应;IP+I/R组与I/R组相比,神经元计数明显增高,ICAM-1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增加;给予 DTTC处理后,IP的神经保护作用明显减弱,IPDTTC+I/R组与I/R组ICAM-1和Bcl-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P的神经保护效应依赖于NFκB的激活,可能部分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同时抑制I/R中NFκB的活性而减少ICAM-1的产生发挥作用。
  • 王越晖,孟召祥,汪林,邵延坤,王心蕊,吴家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08-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蛋白因子-κB(NF-κB)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检测NF-κB蛋白、Caspase3 mRNA的表达,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研究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大鼠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增强;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1)。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与上调NF-κB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有关。
  • 王谨,邵宇权,龚向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11-2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陈腔隙性脑白质梗死的T2 WI、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比较两种梗死的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对比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价DWI在鉴别新陈腔隙性脑白质梗死方面的作用。方法 急性期腔隙性脑白质梗死患者27例,选择43例陈旧腔隙性脑白质梗死患者作对照.测量病灶、正常脑白质、脑脊液信号强度,计算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的对比度.测量病灶、正常脑组织、脑脊液的ADC值并比较。结果 (1)急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等或低信号。DWI的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对比度均优于T2 WI。(2)陈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DWI呈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DWI的病灶与脑白质对比度不如T2 WI。(3)DWI图像上,急性腔隙性脑白质梗死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对比度明显高于陈旧病灶,ADC则明显低于陈旧病灶,有助于区分新陈腔隙性梗死。结论 DWI的检查时间短,诊断和鉴别意义大,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将DWI作为急性卒中样发作患者的常规检查序列。
  • 郑金瓯,莫雪安,曾丽,孙圣刚,孙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14-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对大鼠脑内神经元的损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损害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重症肌无力(MG)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方法 将AchRab IgG或健康人的IgG注入大鼠侧脑室。HE染色、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质、海马及杏仁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变化。结果 2周后实验组皮质、海马及杏仁核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仅见少量凋亡。实验组皮质、海马及杏仁核nNOS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及对照组脑内细胞均来见iNOS表达。结论 AchRab脑内注射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损伤皮质,海马及杏仁核nNOS神经元;但未能诱导脑内细胞iNOS表达。神经元凋亡损害参与了AchRab对中枢神经损害的机制;nNOS神经元的减少,可能与MG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而神经元的损伤可能与NO的毒性作用无关。
  • 吴军,饶明俐,周春奎,冯加纯,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17-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DCVS动物模型,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SAH-DCVS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巴曲酶组在SAH后3d、7d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流式细胞仪检测亦发现巴曲酶组凋亡率明显降低,与相对应单纯注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 巴曲酶可以抑制SAH后的细胞凋亡;防治SAH-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 李敬文,刘相轸,郑惠丽,陈会荣,林成海,初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19-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及管腔狭窄度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直径为3mm的球囊导管造成家兔左颈动脉去内皮损伤模型。术后14d和28d分别测量对照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动脉新生内膜及中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度并应用Brdu和α-actin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新生内膜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 治疗组新生内膜及中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管腔狭窄度和细胞增殖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川芎嗪具有明显抑制动脉损伤后新内膜的形成及降低管腔狭窄度的作用。
  • 孟宪栋,陈俊抛,姜晓丹,贾兰,罗晓红,杜谋选,葛江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2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EPO组。全脑缺血前3h,EPO组大鼠脑室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生理盐水组则给予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缺血后24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的变化,及缺血后72h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EPO组海马CA1区呈现点状分布的CytC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增强(P<0.01),并且较生理盐水组呈现较少的凋亡细胞(P<0.01)。结论 EPO预处理可以抑制海马CA1区CytC从线粒体向胞浆释放及减少神经元凋亡。
  • 刘凤君,吴逊,刘晓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25-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立毛运动性发作的病理生理、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结合3例立毛运动性发作病例及文献复习(已报过21例),探讨立毛运动性发作的特点。结果 立毛运动性发作的最重要临床表现是反复的立毛运动,可能与右颞叶额叶(眶面皮层,运动前区)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学结构有关,脑电图(EEG)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但是大多数病例有发作期发放或癫痫样波,视频监测脑电图(Video-EEG)对于评价其分型及发作期、发作间期变化有帮助。结论 立毛运动性发作极罕见,但是注意结合病史,体检和EEG检查还是可以发现的。
  • 祖衡兵,陈生弟,梁粱,徐洁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28-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β淀粉样蛋白40(Aβ40)诱导凋亡相关蛋白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将Aβ40立体定向微注射至双侧大鼠海马的CA1、CA2-CA3区诱发其沉积,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通过p5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观察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并通过原位TdT末端标记(TUNEL)法、透射式电镜法观察了Aβ40的脑内致凋亡效应。结果 术后3d、7d的实验组大鼠切片上可见海马区明显的p53蛋白的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的相应切片检测未见p53蛋白的表达;术后3d、7d的TUNEL染色切片上可见海马区明显棕褐色阳性着染的凋亡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大鼠海马切片上未见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术后3d、7d的透射式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组织切片上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征象,凋亡细胞的核染色质呈现环状、凝块状或星月状小体(凋亡小体),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征象。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Aβ40 可诱导p53蛋白的表达,p53蛋白可能参与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活动。
  • 李爱红,柯开富,吴小梅,包仕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31-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参皂甙(Ginsenosides,GS)的3种单体成分GSRb1、Rb3、Rg1对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的抗缺血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观察缺血/再灌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及GSRb1、Rb3、Rg1的保护作用。结果 培养的小鼠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出现明显损伤性变化,神经细胞活性降低,电镜观察显示神经细胞呈变性至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死亡率明显升高,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增加,而细胞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减少,丙二醛(MDA)生成显著增多.GSRb1、Rb3、Rg1 60μmol/L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性改变,培养上清液中LDH释放减少,而细胞匀浆中SOD含量明显增加,MDA生成显著降低。结论 (1)GSRb1、Rb3、Rg1对神经细胞有明显的抗缺血效应;(2)GSRb1、Rb3、Rg1抗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神经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保护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 吴智平,蒲传强,田成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34-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首发脑出血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56例患者共有64次复发,复发间隔时间为3.7±3.5年,34.4%在1年以内复发。复发类型以基底节-基底节最多见,其次为基底节-丘脑和基底节-脑叶,多在对侧复发,很少在同一部位复发。与首发患者相比,复发性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病程较长且控制不良。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与复发脑出血正相关,首次发病年龄与复发脑出血负相关。结论 脑出血后3年以内复发危险性较大,积极控制高血压有助于防止脑出血复发。
  • 胡湘蜀,周东,姚治平,蔡振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人和动物的循环血液中存在一群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祖细胞,CD34抗体标记阳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分化成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形成。所以学者们又将这一部分细胞称为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在体内缺血或体外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循环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能够定向迁移到缺血或损伤部位,参与局部的血管形成。研究发现在成年小鼠的缺血大脑组织中也有来自骨髓的EPCs参与脑的血管生成。由此推测大脑缺血也会动员骨髓干细胞,使循环中的EPCs增多,参与脑的血管生成。故本实验即观察大鼠 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循环CD34+造血干/祖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的关系。
  • 赵瑞波,李宗敏,张玉华,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37-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病变侧缺血至再灌期亚低温(32~33℃)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应用反馈控温半导体制冷块对大鼠病变侧给予亚低温治疗,并持续至再灌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AP表达,TTC染色测梗死体积。结果 同常温组相比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5),缺血常温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突体粗大,胞体肿胀;亚低温组GFAP表达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病变侧亚低温能明显抑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和肥大。缺血至再灌期亚低温明显减轻脑组织损伤。
  • 杨芳,李继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40-2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提高栓塞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探讨大鼠体重、栓子体积、插管深度与MCAO模型成功的关系。方法 采用2×2×2析因设计,通过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进行分析。结果 栓子体积、插管深度的两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鼠体重两水平之间无差异(P>0.05);栓子体积和插管深度之间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其余两两因素之间以及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最佳造模方案是大鼠体重280~300g、动脉血栓子≈1.0μl、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入口1.5cm,该方案制作的MCAO模型成功率高,梗死面积稳定,重复性好.导管进入大脑中动脉的深度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 杨武双,刘金凤,刘晓谦,岳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43-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elecoxib(塞来昔布)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应用吖啶橙、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方法。结果 通过吖啶橙及电镜检查发现Celecoxib 50μmol/L组细胞凋亡明显多于12.5μmol/L组,FCM检测Celecoxib 50μmol/L组细胞凋亡为15.32%,12.5μmol/L组凋亡为5.83%,不同浓度的Celecoxib对C6胶质瘤细胞有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凋亡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结论 Celecoxib对C6胶质瘤细胞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对胶质瘤治疗有重要意义。
  • 薛慎伍,邓丕兰,李积胜,李朝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45-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血小板内钙水平改变对脑缺血影响,拟探讨治疗对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血小板中Ca2+指数(IECa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患病组又显著高于轻患组(P<0.01、P<0.05)。性别间存在男性高于女性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内Ca2+水平增高是诱发脑缺血性损害的因素之一。
  • 许虹,李美山,刘磊,贺英群,颜琳,刘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47-2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并评价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神经传导速度(NCV)技术检测MS患者周围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及其潜伏期;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潜伏期;采用F波检测正中神经的出现率和传导速度。结果 MS患者NCV均不同程度地减慢,MCV的异常率高于SCV,NCV结果提示轴突损害比脱髓鞘显著。MEP测得肘点和腰4点的潜伏期延长,提示正中神经远端和腰骶神经根功能的损害。部分患者F波的出现率降低,提示周围神经根功能异常。结论 MS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综合运用电生理技术可以全面地评价MS周围神经功能。
  • 齐景波,王久武,马强,莫伟焱,曾庆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50-2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丘脑出血眼症状受到广泛关注,但病灶侧眼会聚障碍(convergence disorder)报告很少。为探讨丘脑出血与眼会聚障碍的关系,对丘脑出血患者进行观察。方法 观察104例连续住院的丘脑出血患者,均进行影像学和严格会聚功能检查。结果 意识清醒或发病3d内清醒、无痴呆及失语、或不全失语但不影响会聚功能检查者70例,发现病灶侧会聚不能或不全者52例。结论 病灶侧眼球会聚功能不全是丘脑出血的常见体征,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 田继辉,徐军,张庆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52-2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颅底显微外科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应用2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对眼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支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结果 90%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其中大部分起自颈内动脉上壁的内三分之一。5%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另5%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眼动脉分为颅内、管内及眶内3段,眶内段依据其与视神经关系又被分为3段。眼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视网膜中动脉、睫状后动脉、泪腺动脉及筛前、后动脉。结论 熟悉眼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支的显微解剖可避免术中损伤眼动脉。
  • 王海萍,阎文静,丛志强,李海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54-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E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MG合并LEMS患者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8例患者均慢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表现为双下肢无力4例(50%),四肢无力4例(50%),经过症状有球麻痹1例,睑下垂1例,面肌受累及呼吸困难各1例;8例患者伴癌6例(75%),其中5例(62.5%)为肺癌;所有患者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神经电刺激均示低频(2Hz、3Hz、5Hz)衰减(17%~40%),高频(20Hz、30Hz)递增(200%~881%)。结论 对以双下肢无力首发的MG,均应考虑到LEMS或合并LEMS的可能,常规行重复神经电刺激,确诊为LEMS后,应常规行胸部CT和/或腹部B超检查以早期发现肿瘤。
  • 杨丽,成敏,郭志良,祝红,张骏,周晓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57-2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测定偏头痛患者血浆P物质(Substance P,SP)及Mg2+含量,探讨SP及Mg2+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为寻找高效,价廉的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化学比色法,测定41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血浆SP含量及Mg2+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偏头痛发作期血浆SP含量增高(P<0.01),血清Mg2+浓度降低(P<0.01).(2)SP与Mg2+呈负相关(r=-0.8629,P<0.01)。结论 偏头痛发作期SP增高Mg2+下降是偏头痛发病诱因之一。
  • 蒋开夫,刘毅,王东,何芸,金泉伟,叶方博,王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59-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24h)微创血肿清除的疗效及再出血的危险性。方法 符合条件的8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随机分为两组,微创手术组44例,保守治疗组43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微创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有显著差异(P<0.01).(2)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总计为24.13%,呈发病-治疗时间愈早再出血发生率愈高趋势,但两组之间再出血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50ml范围内的基底节区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保守治疗,且不会明显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 吴立国,杨玉霞,高改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1-2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单用药物治疗不能令人满意,开颅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我院从2000年9月份至今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3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陈冬霞,尤群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3-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YL-l型针)及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使幕上颅内血肿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利用上述器具和方法对小脑血肿进行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少。本文将我院自1999年~2003年应用YL-1型颅穿针微创治疗重型小脑出血10例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 吴振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从2001年以来采用多针穿刺治疗大血量高血压脑出血30例,取得满意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 刘百波,刘美萍,刘志辉,马风杰,李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原发性脑干出血中,中脑出血十分少见。国内单独报告者甚少。自1985年至今我科收治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原发性中脑出血24例,现报告如下。
  • 赵沃华,赵洪洋,朱贤立,张方成,林宁,赵甲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6-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出血临床上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多引起患者脊髓功能的严重损害,短时间内就可出现感觉运动功能的丧失,治疗效果多较差。本科在2002年1月~2002年3月收治此类患者3例。现总结如下。
  • 汪镜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康复治疗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积极作用。但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少见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周官恩,饶明俐,杨蕴天,刘宗超,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8-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变性,又称Marchiafava-Bignami病,是一种罕见的脱髓鞘性病变。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酒精中毒和(或)营养不良有关[1]。现将我科2003年收治的1例胼胝体变性病例报道如下并加以文献复习。
  • 张大旭,张娅婕,董春哲,张博,王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患者发生顽固性呃逆,常用方法不易止住,从而影响呼吸、睡眠及咀嚼功能,使患者精神萎靡,体力下降,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笔者1993~2003年收治此类患者165例,现总结如下。
  • 杨丽丽,闫伟,贾晓影,姚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0-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3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15岁以上)的年饮酒量为3.62升纯酒精,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的人均饮酒量、酒相关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我国酒消耗量却以13%的速度增加,其相关疾病已引起重视。且肌病发生于1/3~2/3的嗜酒者[1],但对急性酒精中毒性肌病文献报道甚少,笔者在此报道两类病例各1例。
  • 袁霞,陈谋森,董万利,方琪,赵红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或基底节内囊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称为皮质下失语,近代研究对丘脑的复杂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肯定了丘脑参与语言这一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而基底节性失语是皮质下结构本身的病变所致,还是急性深部病变的"远隔效应"所引起,仍有争论。现将我科1998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32例基底节内囊病变所致失语情况报告如下。
  • 董莉芹,孙瑞红,王海涛,李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2-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汇合后形成的一条重要血管,它是颅后窝各结构(脑干、小脑及大脑后部)血液供给的主要来源[1],其形态、位置和分支在临床上均有重要的意义[2]。作者收集了本科室自1994~1997年间脑卒中死亡患者尸检的基底动脉,就其形态、长度、外径、分支及其动脉硬化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进行研究。
  • 贺燕,郭洪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脑血管病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备受关注,但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和Binswanger病(BD)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1~3],对单纯LA、BD、LA合并脑梗死(LA+CI)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对比评价。
  • 孟强,林岚,董曼丽,钟静玫,翟明,武绍远,张金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4-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ura sinus thrombosis,DST)是一临床少见、特殊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病因、严重程度及病程的不同导致对治疗反应不同。倘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因严重的高颅压、多部位脑出血、局灶性癫痫等,导致失明、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然而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这一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对3例经动脉持续尿激酶灌注溶栓治疗的患者予以总结,并报道如下。
  • 卓健,方向,陆晓培,蔡继勇,蔡忠民,陈晓玲,吴金水,徐翔,黄辉海,程熙,李月红,郑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促发病机制,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意义的认识。
  • 颜庆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6-2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震颤(Household Tremor HT)又称遗传性震颤,属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病情进展缓慢,为中枢性良性震颤。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报道不多。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Parkinson PD)、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 PT)、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家系五代9例HT患者,现报告分析如下。
  • 王维,周春奎,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脑梗死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比较特殊的中脑梗死报道如下。
  • 张立红,孙秀巧,顾平,王彦永,王铭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8-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引起脑梗死的因素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欧美约2/3脑梗死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我国约占1/3[1]。本研究通过对61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预防和减少脑梗死发生的目的。
  • 徐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先驱症状,常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的各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首发为精神症状的TIA临床较少见,容易造成误诊。现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6例首发为精神症状的TIA患者分析如下。
  • 胡国华,董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80-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以脑内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缺失为主要特点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攻克PD的关键问题是弄清其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找到其关键蛋白和标志蛋白,从而实现其早期诊断,以及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进行大量治疗PD药物的筛选。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为我们攻克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
  • 唐亚梅,邢诒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82-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无症状性脑卒中(Silent stroke SS)又称静止性脑卒中,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或医生的注意,或者是未被揭示的(unreported)或未被认定的(unrecognized)脑卒中,亦即无明确的卒中发作史,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CT或MRI检查时发现责任病灶以外的病变而又缺乏相应病史者。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tion SCI)和无症状性脑出血。Kobayashi等随访7年的前瞻性研究报道,无症状性脑梗死约占74%,无症状性脑出血约26%[1]。1990年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Ⅲ(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D STROKE,NINDS)将无症状性脑梗死列为脑梗死的一个类型,同时也将其作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995年我国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新增了无症状性脑梗死。
  • 杨宇,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84-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是一类能支持神经元存活、促进其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化学因子,它既是神经元之间或与其它细胞建立功能性联系的依赖因子,又是发育成熟神经元功能的调控因子,甚至在神经元损伤后或老年退行性变时是保护其存活和促进其再生的必需因子。自Levi-Montalcini首次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以来,迄今发现20多种NTFs,根据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目前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家族:(1)神经生长因子(NGF)家族;(2)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家族;(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4)已知的细胞因子(cytokines):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因子β(TGF-β)等。虽然众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均被认为对神经细胞或其靶细胞起着重要的营养作用,但目前已明确的是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大多数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在发育及神经修复中起重要作用[1]。本文就近年来对血管内皮活性肠肽(VIP)作用胶质细胞后产生的高活性神经保护肽综述如下。
  • 贾栋,高国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21(3): 286-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凋亡和死亡两种。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多以凋亡的形式出现,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形式,受到严格调控,与坏死在形态学和生化学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证明,凋亡在神经系统发育、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兴奋性神经元损伤中均起重要作用[1,2]。凋亡的发生发展十分复杂,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凋亡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是通过一系列酶参与的级联反应,涉及不同基因的表达及调控、信号传导系统的正负调控。这些复杂的反应可能通过多个不同途径。目前经比较公认的有两个途径:(1)死亡受体途径。(2)线粒体途径[3],其中线粒体途径在不同种类的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表明,除了线粒体外,细胞内还有其它细胞器在细胞凋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些与凋亡有关的细胞器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凋亡过程中,是当前脑缺血性损伤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