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5-25
  

  • 全选
    |
  •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388-3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进一步规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以控制其流行趋势,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本刊从本期起,连载指南的主要内容,供广大读者使用。
  • 邓方,饶明俐,冯加纯,杨艺敏,齐新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394-3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变化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干预组术前腹腔注射缝隙连接特异性阻滞剂辛醇,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采用Longa 5分制评分法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考察脑梗死体积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在缺血24h和缺血6h/再灌注6h条件下,辛醇干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镜下可见辛醇组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面积均明显缩小,半影区病理改变较轻,相对面积比显著减少。两组动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虽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在缺血性卒中半影区的病变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抑制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对半影区神经元起到了保护作用,减小了梗死体积。探索下调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功能的方法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新思路。
  • 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397-3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报告基因、带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转染PC12细胞,观察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含有正常和突变SCA3基因的pcDNA3.0-ataxin3 Q28(基因内CAG重复28次)、pcDNA3.0-ataxin3 Q84(基因内CAG重复84次)双酶切,水解片段插入pEGFP-C1,测序鉴定后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12细胞并优化转染条件,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摘要:目的 蛋白ataxin3的表达。结果 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ataxin3 Q28、pEGFPC1-ataxin3 Q84得以成功构建,EGFP及摘要:目的 基因产物ataxin3 Q28、ataxin3 Q84顺利地在PC12细胞中表达,由此建立了SCA3的真核细胞表达模型。结论 构建SCA3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其细胞模型,对研究SCA3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 梅寒芳,祝其锋,谢朝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00-4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β-淀粉样肽(25-35)(β-amyloid peptide 25-35,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及对前列腺凋亡反应蛋白-4(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4,par-4)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凋亡的形态学改变,RT-PCR检测par-4和bcl-2基因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ar-4和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随Aβ25-35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荧光染色可见细胞核固缩、核碎裂,par-4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bcl-2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在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过程中Par-4和Bcl-2蛋白分子可能起重要作用。
  • 徐斌,徐忠宝,高凤玲,王得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03-4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探讨TCD评价动脉狭窄程度的参数。方法 对临床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患者,先做TCD检查,筛选出可疑有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或)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定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并计算狭窄程度,然后将DSA/CTA证实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脑血流速度:单侧ICA闭塞患者,ICA血流信号消失或极低(<20cm/s);重度狭窄者,狭窄程度与流速呈正比:狭窄程度越重,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增高越明显;中度狭窄者局部流速轻度增加;轻度狭窄者血流速度与正常流速比较无明显变化。(2)ICA狭窄段PSV与ICA狭窄远端PSV的比值:重度狭窄为3.13~4.56,中度狭窄为2.24~2.73,轻度狭窄无明显变化。(3)侧支循环开放:颈动脉完全闭塞中93.1%侧支循环开放,狭窄程度>90%者86.6%存在侧支循环开放,70%~90%狭窄者74.3%侧支循环开放,轻、中度狭窄者无1例侧支循环开放。(4)频谱图形:重度狭窄患者,TCD表现为频谱增宽、湍流改变;中度狭窄者可出现涡流改变;轻度狭窄者TCD仅表现为层流消失,频谱呈高强度血流充填信号,声频钝。结论 TCD对颅外段ICA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张海鸥,胡俊,尹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07-4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8例DAVF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AVF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头痛(4例)和搏动性颅内血管杂音(5例)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头部CT和MRI可显示DAVF的一些继发性改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广泛的血管流空现象及迂曲扩张异常的血管。MRA、DSA可显示吻合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DAVF的CT、MRI、MRA及MRV等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DAVF,确诊依赖于脑血管造影(DSA)。
  • 贾晓静,张昱,张崴,贾少杰,李华军,吴宏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10-4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去卵巢大鼠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改变及雌激素对其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去卵巢大鼠海马CA1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利用RT-PCR方法检测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去卵巢大鼠海马CA1区ChAT的积分光密度(OD)值降低,基底前脑NGF mRNA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补充雌激素后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结论 (1)去卵巢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ChAT活性下降,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N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2)雌激素能够上调去卵巢大鼠NGF mRNA表达,而NGF能够增强ChAT的活性,促进乙酰胆碱(Ach)的合成和释放,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 刘轲,王明航,李建生,刘振国,刘敬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13-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血脑屏障(BBB)损伤特点。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免疫球蛋白(IgG)。结果 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BB损伤逐渐加重,含水量增加和IgG漏出以I/R 24h、3d显著;模型组含水量(I/R 12h~6d)较假手术组升高;青年模型(I/R 12h~6d)和老龄模型(I/R 6h~6d)IgG漏出分别较青年和老龄脑缺血3h组增加;老龄模型组(I/R12h~I/R 6d)IgG的漏出高于同时间青年模型组。结论 脑水肿和BBB损伤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IgG漏出老年较青年明显,血脑屏障的增龄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李京红,方树友,宋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可以诱导局部微血管生成,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本研究旨在观察VEGF与VEGFR-2在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这两种因子的作用制,并观察丁咯地尔(赛莱乐)对这两种因子的干预作用。
  • 赵庆杰,刘玉梅,宋冬晶,郜旭,苏志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16-4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γ-羟基丁酸(GHBA)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与γ-氨基丁酸(GABA)和GABA受体A型α1亚型(GABAARα1)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为缺氧前GHBA干预组、缺氧后GHBA干预组和未干预组,于复氧24h后,观察细胞存活数、GABA和GABAARα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 (1)GHBA干预各组皮层神经元细胞存活数、GABA和GABAARα1阳性细胞数均高于相应未干预组(P<0.05)。(2)缺氧前GHBA干预组细胞存活数、GABA和GABAARα1阳性细胞表达数均高于相对应缺氧后干预组(P<0.05)。结论 GHBA可通过上调GABA和GABAARα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水平对缺氧复氧皮层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 陈志,刘群,冯野,陈新,张立,江汉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19-4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7~2002年我院收治的83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50~7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6.9%。小脑半球的出血69例,占83.1%,蚓部出血14例,占16.9%。Ⅰ组为出血未破人脑室型共30例,Ⅱ组为小脑出血仅破入第四脑室,且其他脑室不大共31例,Ⅲ组为并发幕上脑室系统(三脑室、侧脑室等)出现积血或扩张共22例.52例保守治疗,有效率为84%,死亡率为16%。33例外科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5.8%,死亡率为15.2%。脑疝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根据小脑出血的出血量及脑室系统改变进行分组有利于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的评价,及时正确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
  • 何晓军,张平,陈光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22-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4)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46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SMA4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SMA4起病隐袭,进展缓慢,肌无力以四肢近端为主,无锥体柬受累。约四分之一患者血清CPK轻度升高;EMG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主要为小群性肌萎缩,ATP酶染色见同型肌群化及肌纤维代偿性肥大。结论 SMA4是病变影响下运动神经元的一组独立性疾病,并非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某一发展阶段。预后相对良好。
  • 郭世杰,程门雪,李玉梅,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24-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病理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死亡HIE患儿的临床特点,目视和光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所有患儿均为异常分娩,宫内窘迫占53.8%,产时窒息占38.5%,足月儿多发,占60%,临床表现多样,惊厥发生率高达75%,且多在生后48h之内发生。88%脑组织重量增加,25%超过正常均值加一个标准差,12%低于正常均值;均有不同程度脑水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部分伴有颅内出血及软化灶形成;脑缺氧缺血易感区与胎龄有关,足月儿以皮质层状坏死为主,早产儿多为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宫内窘迫的足月小样儿脑损害程度更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高达63%,且以渗出性出血为主。结论 研究HIE的临床与神经病理联系有助于揭示HIE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
  • 李自如,于挺敏,韩艳秋,满玉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27-4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反复前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脑白质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变化,探讨其规律,为对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备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1周、2周、4周胼胝体、内囊和脑室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不同部位各时间点GFAP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水平;在胼胝体、内囊GFAP的表达在1周时增加,2周时持续上升,4周时更明显;而脑室周围则在1周时上升,2周时达高峰,4周时回落但仍高于1周时的水平。结论 反复前脑缺血后白质区GFAP表达明显升高,但不同脑区变化的规律和幅度略有差异,说明不同脑区对缺血的敏感性不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略有差异。
  • 陈嘉峰,孙宏侠,秦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29-4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内中性鞘糖脂含量的变化及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通过足底电刺激方法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实验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内注射GM1(10mg/kg体重)。分别测定缺血后3、12、24h后脑组织内中性鞘糖脂的含量。结果 在缺血的早期中性鞘糖脂的含量明显降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GM1保护组中性鞘糖脂含量的变化明显轻于实验组。结论 脑缺血可以导致神经质膜结构成分发生变化而神经节苷脂GM1对脑缺血具有脑保护作用。
  • 袁军辉,胡静,陈俐,梅丽,康增军,郭华,刘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32-4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杆状体肌病及单一Ⅰ型肌纤维肌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杆状体肌病合并单一Ⅰ型肌纤维肌病患者行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结果 肌肉活检modified Gomori trichrome(MGT)染色肌浆内、肌膜下紫色杆状体聚集;ATPase染色(酸性、碱性)肌纤维类型几乎全部为Ⅰ型肌纤维,散在单个Ⅱ型肌纤维。结论 肌活检发现特异性杆状体、单一型肌纤维分布是确诊此类疾病的唯一可靠方法。
  • 杨欣,周春奎,吴江,张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34-4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地区164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资料,探寻MS的临床特点。方法 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等多方面对164例M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MS病例中,男48例,女116例;发病年龄4.5个月~66岁,平均29.25岁;<15岁的早发型占9.8%,发病高峰在20~40岁;39%的患者有明确诱因;主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73.1%);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36.6%)、肢体感觉障碍(25.6%)和视力减退(22.6%)最常见;复发-缓解型占58.5%。本组头部MRI阳性率为93.5%,脊髓MRI阳性率为87.5%,以半卵圆中心、脑室周围、基底节和脑干等处多见。结论 本组MS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早,起病急,病程短,视神经易受侵犯,小脑较少受累。MRI对于发现MS病灶有很高的敏感性。
  • 房晓萱,赵丛海,夏鹏,张金男,田宇,刘乃杰,胡大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37-4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我科2000~2004年间颅脑外伤病例符合重度颅脑损伤的97例,分两组,一组是大骨瓣(n=47)行单侧或双侧额颞顶骨瓣(12×14cm),另一组为常规骨瓣(n=50)颞顶瓣、额颞瓣、额瓣(6×8cm)开颅术。结果 按伤后6个月随访预后结果(6-GOS)大骨瓣组:恢复良好20例,中残1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常规骨瓣组:良好12例、中残10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8例(P<0.01)。大骨瓣减压组颅内压下降程度优于常规骨瓣组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切口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颅内感染,外伤性脑积水(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预后优于常规骨瓣组。
  • 耿家贵,张新萍,秦丽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40-4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帕金森病60例,分为GM-1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GM-1 100mg/d静滴,2周1疗程;2组均给予左旋多巴25~50mg,每日2~3次,每隔3~7日增加6.25mg至每日300mg,分3~4次服用,共2周。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的Webster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2周后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1组治疗后Webster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3个月仍有效。结论 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帕金森病有良好疗效,能缓解震颤,"开-关"现象改善,自主运动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 陈铭,徐长军,刘德,张忠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42-4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铁络合剂的作用。方法 将0.3ml自体血和0.3ml自体血+100mg去铁胺分别注入兔的两侧额叶,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结果 自体血注射后4h开始出现水肿,72h达高峰;去铁胺可减轻其水肿程度。结论 红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铁络合剂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
  • 刘琨,李秀英,王婷,成义仁,朱友德,李大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44-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80例老年ACI患者进行抑郁状态测查,对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烟酒嗜好、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I抑郁发生率为36%,其中轻度抑郁为24%,中度抑郁为10%,重度抑郁为2%;抑郁症状以焦虑/躯体化、阻滞和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多灶性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及睡眠障碍分显著高于单灶性梗死组(P<0.01或0.05);皮质下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分显著高于皮质梗死组(P<0.05);多灶性梗死、皮质下梗死更易出现抑郁;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有烟酒嗜好有关。结论 抑郁情绪为老年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其产生与脑损伤的生物效应有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刘小北,于小华,阎胜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47-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11月采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2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鄢波,陈莉娜,陈大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卡配因(Calpain)是一种Ca2+依赖性中性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各种组织中,静息状态下Calpain主要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当胞内Ca2+浓度增高时被激活,并参与脑缺血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缺血时神经细胞的凋亡也与Calpain有关,而Calpain抑制剂可显著减少凋亡的发生,减轻脑损伤。目前Calpain抑制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 郑咏仪,黎法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1年4月以来,我院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患者抢救中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前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清除部分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有效地缓解脑疝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 龚志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卫生部"十年百项"项目,自1997年5月在全国推广以来,疗效肯定,手术能否成功与穿刺准确与否密切相关。要准确穿刺血肿中心,定位必须准确。既往多采用CT片定位法或CT下定位法,穿刺命中率受到一定影响,影响了临床疗效。后来有人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定位,虽然穿刺准确,但操作较繁琐,定位时间较长,且需要有专用定向仪,条件要求较高。我院自2003年5月以来,采用自创小螺丝垫圈定位法进行术前定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刘红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1-4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肌痉挛以一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样收缩为特点,眼睑痉挛为单侧或双侧性,无下半部抽搐,为神经科临床多发病之一。既往采用的各种药物包括口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氯硝安定、中药,以及针炙、理疗、神经干阻滞法、手术神经干切断或微血管减压术,但因疗效不明显,副作用大,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有一定的风险,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我们应用氯硝安定联合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及眼睑痉挛4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刘吉良,张凤芝,宋存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临床少见,现将我们所见到的父子同患DM的两病例报道如下。
  • 张春华,王炳莲,徐思振,绪桂贤,张海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3-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如不及时治疗,有1/3患者发展为脑梗死,故有效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1月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前列腺素E1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钟洁静,孙新芳,吴承龙,邵静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些已知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脑血管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新的卒中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CY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其治疗对策。
  • 赵丽芬,邹建军,陈晓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支架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颈、椎动脉狭窄的微创治疗成为可能。现将2002年8月~2004年2月辽宁省神经介入技术协作组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邵慧珍,李运刚,李化勇,吴世秀,巩法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6-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我们从1999年9月~2003年2月对于17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颅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
  • 王君,王瑞祥,宋卓敏,王小丽,杨艳丽,沈瑞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我国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病率高,后果严重,已引起中、老年人们的重视,常常采用定期静脉输液的方法对脑卒中进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其效果如何,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张志强,杨金升,张新江,石向群,侯雪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58-4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年轻人脑出血比老年人脑出血相对少见。国外曾有人作社区调查示年轻人卒中的年发病率为男性9.0/10万、女性8.9/10万,年轻人脑出血发病率为1.9/10万[1]。与老年人脑出血不同,年轻人脑出血的病因种类很多,诊断存在困难[1,2]。本文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近年来年龄介于15~44岁诊断为脑出血的9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找出年轻人脑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为年轻人脑出血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些线索。
  • 王长远,李亚林,孙长怡,王晶,秦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0-4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是一种罕见的的脱髓鞘疾病,以往仅见于尸检病理诊断被认为是致死性的疾病,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CPM的生前临床诊断已成为可能,并对CPM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报告1例经MRI证实的CPM,并结合国内文献报告的17例CPM资料进行分析。
  • 范远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2-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与病程和糖尿病分型有关,病程越长其发病率越高,2型糖尿病较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高。可呈对称性复发性神经病、单神经病或复发性单神经病,可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多以感觉症状为主。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至今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观察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笔者于1998年1月~2004年3月对42例伴有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随机对照的临床治疗观察。
  • 陈景红,赵大卫,哈志远,吕佩源,冯亚青,王建华,郭振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探讨VEGF和TNF-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判断和对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 郭振华,冯亚青,赵大卫,刘桂芳,王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4-4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较为复杂,目前病因不明,近年来发现免疫反应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老年痴呆与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实验与临床均证实老年痴呆的发生与免疫紊乱有关。本研究测定了我院2002年11月~2004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痴呆患者血清CD3、CD4、CD8、CD4/CD8水平,并与正常老年人做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孙洁,凌斌,顾云帆,李冰沁,刘萍,陈晓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胃泌素作为体内重要的脑-肠肽激素,参与急性脑梗死后继发性病理、生理过程。亚低温治疗对其影响如何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我们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该方面研究,报告如下。
  • 白玉海,曹丽华,崔志堂,张锦,刘杰,佟晓燕,闫俊杰,陈淑华,曹淑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该病仍具有高发性、高残疾性、高病死性特点。Cochrane系统评价发现,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最有效的措施是卒中单元、抗血小板治疗、早期溶栓治疗及对有心房纤颤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1],而卒中单元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早期康复治疗。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4年6月住院的248例脑梗死患者,早期给予残障功能的康复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 白水平,于秋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7-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纳洛酮是纯吗啡受体拮抗剂,能有效地拮抗β-内啡肽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有许多研究证明纳洛酮在治疗急性脑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尚未见到有关纳洛酮在治疗急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报道。现将我们在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报道如下。
  • 梁国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糖水平对脑梗死的远期影响众所周知,因而胰岛素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已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胰岛素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44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胰岛素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预后影响。
  • 缪春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约占脑卒中的10%,但死亡率却是脑卒中的50%[1]。基底节区出血是HICH中最常见,致残率也是最高的一型,占脑出血的70%。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治疗方法的争议亦颇多[2]。自1998~2004年,选择性的收治了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行血肿清除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杨爱梅,益艳文,杨爱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重症脑血管患者因不能自行进食,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此需要长期管饲给予营养治疗,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促进健康恢复,防止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病理生理功能紊乱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从1998年~2004年共收治24例因重症脑血管病长期卧床管饲的患者,由于我们不断的进行营养探讨和精心护理,无1例发生营养不良而导致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郭红梅,胡文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71-4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死死亡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扰。自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t-PA作为溶栓药以来,目前溶栓治疗仍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溶栓治疗的情况及一些进展总结如下。
  • 王宇石,吕萍,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74-4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据统计,1995年世界范围内糖尿病(DM)人数为1亿3千5百万人,到2025年糖尿病人数将呈戏剧性增加到3亿人。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占50%~80%[1]。如果DM的发病过程不被制止,它将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目前DPN治疗比较棘手,主要原因在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经过长期研究已逐渐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 赵丽,韩威,王靖,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77-4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脑血管病变(cerebrovascular diseases)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及进展,其中酒精中毒(alcoholism)是引发该类病变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酒类饮料开始大量涌现。众多的人以酒作为交流媒介,饮酒已经成为社交或者公关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嗜酒、酗酒、酒依赖逐渐形成普遍性,酒精中毒自然相应增多,并且年轻化。
  • 朱瑞,王运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5): 479-4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出血部位及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着炎性反应,是脑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环节[1],其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就是白细胞在局部的粘附聚集,而介导白细胞浸润的重要的细胞因子就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ICAM-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据此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十分重要,本文对此关系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