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06-25
  

  • 全选
    |
  •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484-4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进一步规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以控制其流行趋势,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本刊从2005年第5期起,连载指南的主要内容,供广大读者使用。
  • 赵永波,王晓梅,刘文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488-4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不同部位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和培养大鼠脑的纹状体和中脑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巢蛋白(nestin)表达和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染色,鉴定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新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培养细胞的多潜能性。通过酪氨酸羟化酶的染色(tyrosine hydroxylase,TH)鉴定多巴胺神经元。结果 二者在体外培养都可增殖成球,并能分化成神经系统3个谱系的细胞。纹状体增殖传代3个月,中脑培养细胞增殖维持3周。中脑干细胞分化TH阳性细胞比例高于纹状体。结论 培养的胎鼠脑细胞是神经干细胞。纹状体干细胞增殖能力高于中脑干细胞,中脑干细胞更倾向于分化成TH阳性细胞。
  • 王颖,邓宇斌,王晔,李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491-4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为的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作用。方法 采用分离消化法对Fischer344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纯化鉴定后,将其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通过局部立体定位注射于MCAO大鼠纹状体皮质,对照组注射L-DMEM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周及第8周,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 水迷宫试验中,第2周及第8周移植组、对照组找到目标的时间(s)及路径(cm)结果经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对MCAO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 张贵斌,徐运兰,王伟,谢敏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495-4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光化学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细胞周期抑制剂Olomoucine进行干预.HE染色来测定皮层梗死灶的体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后第3天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损伤侧皮层病灶周围凋亡神经细胞的表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对照组梗死灶明显大于干预组;免疫组织化学可见病灶周围凋亡神经细胞的阳性表达,干预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和RT-PCR显示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干预组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而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缺血损伤后细胞周期调控参与了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过程。
  • 王春玉,方莹莹,褚文政,杜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498-5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 对35例AD、35例VaD和1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AD组和VaD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VaD组甘油三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1),而AD和Va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和VaD组血清总T4(TT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总T3(TT3)及TSH 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可能与AD及VaD发病有关;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增高与AD和VaD有明显的关系,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可能对AD和VaD预防和治疗有益。
  • 吴云成,赵永波,刘文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01-5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针对小鼠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体内外研究Nurr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两段RNA干扰靶序列,在体外分别合成两段互补的寡核苷酸,退火后与线性化的pSilenCircle质粒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扩增、纯化得到所需质粒,通过酶切后琼脂糖电泳以及基因测序鉴定其分子量及插入片段的序列。结果 纯化质粒的大小为4.6kb,插入的寡核苷酸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 成功构建了针对Nurr1基因的shRNA的表达载体。
  • 曲极冰,包雪鹦,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04-5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谷氨酸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探讨人参皂苷Rg1对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及MDA、GSH、GSH-Px测定,检测谷氨酸对PC12细胞的损害,用人参皂苷Rg1做保护研究。结果 谷氨酸可导致PC12细胞活力明显下降,MDA、GSH、GSH-Px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人参皂苷Rg1保护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人参皂苷Rg1对谷氨酸所致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 郭力,李彬,董惠,刘瑞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07-5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寡克隆区带(OCBs)和IgG指数(IgG I)对多发性硬化(MS)诊断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等电聚焦结合银染色法检测30例MS、40例神经系统炎性疾病(NID)和22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NID)患者CSF中OCBs,并计算IgG I。结果 MS组和NID组比较OCBs阳性率、IgGI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S组、NID组与NNID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传统型MS和脊髓型MS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OCBs对M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结果似然比分别为63.3%、77.7%和2.8;IgG 1分别为40.0%、76.7%和1.7。结论 本地区MS OCBs阳性率和IgGI异常率较低,可能与遗传背景、疾病类型和药物应用有关,OCBs和IgG I对MS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
  • 王改青,杨期东,李振国,陈施艳,汤清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10-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及脑水含量在脑出血模型组及去铁胺(DFO)模型干预组的动态变化.以期阐明AQP4及DFO在脑出血后水肿形成中的机制及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脑出血模型,应用RT-PCR方法观察AQP4mRNA的表达,干湿重法测量血肿周围的脑水含量。结果 AQP4 mRNA表达在ICH各组及DFO干预3d、7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以第3天最高。DFO干预各组与同期ICH组相比AQP4mRNA表达显著降低,DFO干预第14天组AQP4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脑水含量显示在ICH第1、3、7天组及DFO干预3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以第3天最高;ICH 14d组及DFO干预第7天、第14天组均与正常组无差别;DFO干预第3天及第7天组较ICH组同期脑水含量显著减少。相关分析显示AQP4mRNA表达及脑水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AQP4在脑出血后水肿形成及消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去铁胺可能为干预脑出血后水肿形成的有效手段。
  • 程卫国,张剑平,王滨,赵杰,张万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13-5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癫痫敏感大鼠内嗅皮层(EC)GABA及Kappa受体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方法 用惊厥剂量(10mg/kg.sc)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制备癫痫发作敏感大鼠,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内嗅皮层(EC)GA-BA和Kappa受体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KA后4周,癫痫敏感动物EC部位GABA免疫反应活性(GABA-IR)及Kappa受体免疫反应活性(Kappa-R-IR)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EC处GABA-IR及Kappa-R-IR的长期下调很可能是大鼠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增强的重要原因。
  • 谢晓娜,马涤辉,林卫红,崔俐,王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15-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抑胶素对C6胶质瘤细胞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应用顺铂作为对照,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抑胶素作用后细胞周期负性调控基因p16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表达。结果 C6胶质瘤细胞经过抑胶素处理后,随着抑胶素浓度的增加,p16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增强。结论 抑胶素能够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且具有改变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作用。
  • 曹相军,赵继宗,王硕,张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17-5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机制。方法 根据Maraire等提出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结果 MRI是术前诊断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肿瘤出血多为病灶反复多次少量出血。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原因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与肿瘤的部位明确相关,出血年龄常见于10~50岁,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佳。
  • 吴晓冬,朱辉,刘群,吉田泰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20-5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多系统萎缩(MSA)疾病在早期的小脑病理改变。方法 通过对4例MSA及4例正常对照组,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了早期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细胞内钙离子结合蛋白质(CB)和(PV)的表达改变,以及GCIs在小脑白质和小脑齿状核的分布。结果 在MSA病变的早期(2~4年),浦肯野细胞脱失并不明显,胞体出现萎缩,树枝状树突减少,以轴突末端的鱼雷样改变和GCIs明显增多为主要特征。在齿状核中有PV(+)神经元出现。结论 MSA早期小脑的病变是以轴索病变为主而神经元变性则较轻,并且在齿状核出现的PV(+)神经元可能是一种细胞保护性反应。
  • 王莉莉,李呼伦,闫彬彬,李国忠,孙博,彭海生,王广友,金连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23-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外源性植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化,及脑缺血后自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romal cells,NSCs)的动员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BMSCs后,用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s,通过静脉和脑内局部移植等途径将BMSCs植入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D大鼠脑内,10d后取材,免疫荧光检测BMSCs的分化、迁移情况;并比较假手术和脑缺血时脑内自体NSCs的数量。结果 (1)静脉移植组两侧脑半球中PKH67+细胞数分别是46.4±2.92和21.8±1.13/100mm 2(P<0.05);(2)移植的BMSCs中40.31%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3)在第8天时,脑缺血半球和非脑缺血半球Nestin+细胞数分别为19.5±10.08和7±1.41,差异显著(P<0.05)。结论 脑缺血可激活脑内自身的NSCs,使它们迁移至脑缺血半球并促进其修复;外源性BMSCs通过局部或静脉移植后可迁移到缺血脑组织附近,并且部分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
  • 刚宝芝,王德生,王春利,汤颖,张艳,杨志杰,马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27-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复智散治疗老年性痴呆(AD)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确诊的54例AD患者,随机分为复智散治疗组和安理申治疗组,单盲法分别规范治疗40d。治疗前后用MMSE、ADAS量表评估各组临床疗效,行头部SPECT评价脑血流灌注状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复智散组的MMSE总分、ADAS-cog评分以及ADAS-noncog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头部SPECT结果显示复智散能广泛改善AD患者的脑区血流灌注,单项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局部脑区血流灌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复智散是一个治疗AD安全有效的中药。
  • 吴光,关宏锏,崔松彪,刘超,郑胜哲,金鲜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30-5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饮酒致大鼠海马区神经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B蛋白表达的改变,并观察饮酒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只3月龄大鼠随机分为不饮酒组、饮酒1周、2周、4周、6周、8周组各10只,饮酒组酒精灌胃,喂养过程中进行大鼠跳台实验观察饮酒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喂养结束后取大鼠脑组织,常规制片,作GFAP和S-100B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 各饮酒组GFAP和S-100B免疫反应产物阳性细胞计数值均较未饮酒组显著增高且有细胞形态改变。大鼠跳台试验学习成绩显示饮酒组自第4周开始反应期较未饮酒组明显延长,错误次数从第6周开始明显增加;记忆成绩显示饮酒组自第2周开始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从第4周开始明显增加。结论 饮酒使大鼠海马区GFAP和S-100B的表达增加,增加的程度与饮酒时间呈正相关。随饮酒周数的增加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
  • 毛诗贤,陈施艳,杨期东,李振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33-5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urine double-minute 2,mdm2)mRNA表达的时间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RT-PCR技术检测mdm2 mRNA的表达。结果 Mdm2 mRNA在半暗带区缺血再灌注后6h表达开始增加,12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7d仍有表达。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mdm2 mRNA表达增加可能是机体对缺血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 程敏,郭淮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36-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3h、24h、3d、7d、14d及21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标记的梗死体积。结果 缺血2h再灌注3h组已经出现较明显的梗死灶(梗死体积占前脑体积14.4%),再灌注24h组梗死体积最大(24.3%),显著大于再灌注3h、7d、14d、21d组(P<0.05).再灌注3d组梗死灶仍较大(23.8%),再灌注7d组梗死体积缩小(5.0%),再灌注14d组梗死灶进一步缩小(1.2%),再灌注21d组梗死灶基本消失(0.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梗死体积之间呈显著相关(r=0.61,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于24h达最大,21d时基本消失。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梗死体积之间显著相关。
  • 寇玉红,张淑琴,林卫红,孟红梅,包雪鹦,王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38-5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鼠脑组织中N-cadberin 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对KA致痫鼠脑组织中N-cadberin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手术对照组颞叶及海马均可见明显的N-cadherin mRNA的表达,但海马区明显高于颞叶。在充分点燃后12h,N-cadberin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CA3区下降的最早且明显,在点燃后7d逐渐恢复,在14d时接近正常值,在28d高于对照组、手术对照组。结论 N-cadherin是突触重建的重要的调控因子,是新的突触形成的介质,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印卫兵,丁新生,冯美江,龚洁,顾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40-5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及时效关系。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缺血再灌注后0h、1h、3h、6h、12h、24h、48h和72h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各个时间点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巴曲酶8BU/kg,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CA1区的Bcl-2、eNOS、VEGF及Akt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计算沙土鼠海马CA1区的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并行电镜下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使用巴曲酶后,Bcl2、eNOS、VEGF及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在巴曲酶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巴曲酶0h~24h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 2、eNOS及VEGF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在0h~24h时间点与48h~72h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显示0h~24h时间点较48h及72h时间点抗细胞凋亡明显。结论 巴曲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 2、eNOS、VEGF及Akt蛋白的表达;72h内使用巴曲酶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但在0h~24h时间点使用较48h及72h时间点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 何育生,王星,陈玉辉,孙跃喜,韩洪杰,黄冬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43-5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阐述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解剖学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结果 主要临床特征有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肢瘫、眩晕、构音障碍、偏身麻木、饮水呛咳、眼球水平运动异常等。9例(13.04%)患者在发病早期呈现进展性过程;51例(73.91%)梗死灶位于脑桥旁正中区域;59例(85.51%)患者病灶位于脑桥中上部水平;45例血管造影患者中,9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结论 脑桥梗死多发生在脑桥中上部的旁正中区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所致。偏瘫、眩晕、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及眼球水平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少数患者在病程初期呈现进展过程,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王秀艳,袁建新,刘春英,李洪芬,沈志霞,任燕,吴寿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46-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341例ACI患者和329例正常人的CYP11B2基因-344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其血浆醛固酮的浓度。结果 病例组CYP11B2基因TC和C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12%和9.97%,相对于TT基因型,暴露于TC和CC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1.72和1.88;病例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为29.03%,相对于T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的OR值为1.57。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ALD浓度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中CC基因型的血浆醛固酮(ALD)浓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结论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ACI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ACI的一个遗传标志。
  • 张栩,李海峰,张忻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2年,头痛3个月于2002年7月入院。2年前于晨起时突发头晕,有视物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好转,后反复发作。3个月前患者出现头痛,左颢枕部著,劳累及活动后加重。既往左耳渗出性中耳炎病史4年。查体:意识清,双眼向左注视时有眼球震颤,左耳神经性耳聋,余颅神经(一),四肢肌力Ⅴ级,腱反射双侧对称,痛觉双侧对称,左上肢快复轮替动作笨拙。
  • 尹厚民,程源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50-5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定量肌电图正常运动单位电位(MUP)4项参数的特征、相互关系、正常值及其临床神经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棘波触发平均技术,在轻度用力肌肉收缩下记录正常4条肌肉,胫骨前肌118例、股四头肌内侧头71例、手部第一骨间背侧肌63例、三角肌80例.测定MUP的4项参数:波幅、时限、面积、面积/波幅。结果 在MUP所有参数中,胫骨前肌、第一骨间背侧肌、三角肌的面积与年龄相关性最强(F=24.591,19.788,16.839,P<0.01)。在互相独立的参数中,波幅与面积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635,0.780,0.663,P<0.01),除了第一骨间背侧肌外,这两种参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MUP的特征。面积为波幅依赖性参数。面积/波幅和波幅为互相独立的参数。面积/波幅与时限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489,0.372,0.781,0.476,P<0.01),但与波幅不具有相关性(P>0.05)。波幅与时限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新参数面积和面积/波幅可能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有助于弥补传统肌电图的波幅和时限参数的不足。
  • 王玉书,姜美子,关宏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53-5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照观察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输血浆对症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 收集自1998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GBS131例,其中36例(A组)每日用免疫球蛋白0.4g/kg,静脉滴注,连续5天。输血浆对症治疗组(B组)为36例,激素治疗组(C组)为59例。观察3种疗法的肌力恢复、并发感染、平均住院天数、辅助呼吸时间、气管切开的例数及死亡率。结果 A组的肌力恢复与并发感染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及辅助呼吸时间与B组及C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B组与C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气管切开例数,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免疫球蛋白治疗GBS对于肌力恢复、减少并发感染、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及辅助呼吸时间等均优于输血浆对症治疗和激素疗法。
  • 刘庆新,宋月雁,邓玉琴,马学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5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临床上大多将甘露醇作为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主要脱水药物,对于甘露醇的脱水作用虽已得到充分肯定,但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其脱水效果并非与其使用剂量和次数呈正相关,而是随着甘露醇的使用次数的增加,脱水效果反而减弱,甚至可加重脑水肿,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CD62p和CD42b两者都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2,3]。我们应用流式细胞双标记技术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小板CD62p和CD42b表达的变化,旨在比较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 陈金梅,田发发,韦有仕,杨期东,郭婷辉,马云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56-5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系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抢救恢复后,经数天以至数周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的间隙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预测DEACMP的发生曾有相关报道[1-3],但是DEACMP发生后的预后情况,国内外尚无系统研究。现将我院1998年5月31日~2004年6月1日收集的DEACMP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探讨DEACMP预后的相关因素,寻找对病情进展有预测意义的指标,以便指导在疾病早期采取有利的干预措施。
  • 崔俐,吕晓红,姜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结脑逐渐增多,现将我们治疗的1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结脑报告如下。
  • 杜志君,刘军,吴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58-5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治疗是神经外科较棘手的问题,其治疗经历了多种方法的探索。近年来可脱性球囊栓塞被认为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1]。但尚无学者对该方法的技术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我们通过近年来治疗的TCCF28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对用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的技术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江文宇,吕泽平,谢海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60-5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伴随记忆力减退老年人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早期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反映一种有记忆主诉和客观认知损伤证据但又不能诊断为痴呆的临床状况,MCI患者为老年性痴呆的高危人群,特别是以记忆损害为主的遗忘型MCI常常转化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AD),因此加强MCI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有望对老年痴呆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质子波谱1H-MRS是唯一的检测活体大脑代谢物的诊断性影像学技术。我们对MCI与正常老年人及AD患者的内侧颞叶进行1H-MRS研究,以探讨其对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
  • 赵丽芬,陈晓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62-5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各种组织及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称为狼疮性脑病(NPLE)。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NPLE罕见,现报告2例如下。
  • 陈小转,甘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64-5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reutzfeldt-Jakob病(CJD)是可传播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快速进展性痴呆及大脑皮质、基底节和脊髓局灶性病变为特征,是常见的人类朊蛋白病,又称为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orticostriatospinal degeneration)[1]。朊蛋白病(朊粒疾病)属于新发传染病范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目前已证实CJD与疯牛病密切相关[2]。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中国卫生部与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决定,自2003年起我国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CJD的全面监控。为了提高对该类少见病的警惕,早期诊断,减少漏诊,防止医源性传播,现报道我院近期临床诊断的1例CJD,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 吴昊,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66-5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非渗透特性阻止了一些肽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进入细胞内,而血脑屏障也使大分子蛋白类药物难以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疗效。这些天然屏障的存在为一些生物学机制研究和疾病基因治疗的应用带来了困难。而近来一种被称为蛋白质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S)的短肽由于其能携带生物活性物质有效的穿过细胞膜甚至血脑屏障,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的关注。
  • 毛海英,张丹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11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口腔、外阴反复溃疡,治疗无效,在当地医院诊断"白塞病"。两周后患儿出现抽搐并进行性加重,每天5~6次,无发热。腰穿化验未见异常。MR检查:平扫显示左侧脑室扩大,侧裂池增宽,左侧大脑半球额、颞、枕及顶叶白质呈大片不规则长T1长T2异常信号,脑皮质明显变薄,呈广泛线样高信号。
  • 龚云,王学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69-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耐药基因表达成为难治性癫痫重要原因的发现为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寻找耐药基因的逆转剂就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数10种耐药基因的逆转剂在临床上作过探索,其中最为成熟的药物就是丙磺舒。本文就目前有关丙磺舒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6): 572-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