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3-25
  

  • 全选
    |
  • 周敬华,曹学兵,孙圣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64-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加压素1a受体(V1aR)拮抗剂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水孔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运用立体定向技术,尾动脉采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治疗组侧脑室注射V1aR拮抗剂,对照组仅注射等量人工脑脊液。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血肿周围组织AQP4蛋白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渗出到脑血管外的伊文斯蓝(Evans Blue,EB)的含量来定量观察BBB的通透性。结果 脑出血后6h尾壳核血肿周围组织AQP4蛋白表达开始增高,在脑出血1d达高峰(P≤0.01),持续到3d以后逐渐下降,到7d仍高于正常水平。而用V1aR拮抗剂脑室注射后,AQP4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表达明显降低。BBB通透性在脑出血后6h开始升高,1d达高峰(P≤0.01),3d后回落,侧脑室注入V1aR拮抗剂后,BBB通透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 V1aR拮抗剂能抑制AQP4蛋白的表达,保护BBB,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
  • 薛素芳,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67-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缺氧及复氧损伤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去整合蛋白和金属蛋白水解酶10(ADAM10)和淀粉样β分泌酶(BACE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在缺氧条件下(95%N2,5%CO2)培养SH-SY5Y细胞24h后复氧,分别于0h、12h、24h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APP、ADAM10和BACE1蛋白表达;对照组在正常情况下培养,与缺氧组同一时间进行接种和处理。结果 缺氧培养SH-SY5Y细胞24h后复氧各时间点APP 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18,0.728 和 0.674);ADAM10蛋白表达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5.5%,67.3%和75.9%(P=0.001,0.001,0.000);BACE1蛋白表达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2%,42%和51.5%(P=0.021,0.000 和P=0.000)。结论 缺氧及复氧可以降低ADAM10蛋白表达和增加BACE1蛋白表达.提示血管因素可能使APP更易通过产生淀粉样肽(Aβ)途径裂解,而参与SAD的病理过程。
  • 李楠,何志义,赵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70-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质粒PLXSN-bcl-2基因重组体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模型,平均分为生理盐水组、空质粒组和bcl-2组,分别经侧脑室注入生理盐水、质粒PLXSN和质粒PLXSN- bcl-2,检测各组脑缺血再灌注3h、6h、24h、48h、72h后的脑梗死体积、bcl-2和VEGF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在同一时间点,(1)bcl-2 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其它2组(P≤0.01);(2)bcl-2组的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01);(3)bcl-2组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01)。结论 bcl-2基因对VEGF蛋白的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对缺血性脑梗死有明显治疗作用。
  • 周官恩,饶明俐,刘宗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73-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动态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2只,将动物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p38MAPK和ICAM-1的动态变化。结果 脑出血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磷酸化p38MAPK阳性细胞表达,脑出血后3h周围组织即有表达,于6h出现广泛性表达,24h时达最高峰,持续至5d仍有表达。ICAM-1的表达在48h达高峰,随后渐下降。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诱导p38MAPK和ICAM-1的表达,二者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
  • 邹良玉,褚晓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7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体外缺氧缺糖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对该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以缺氧缺糖(OGD)、褪黑素(10μmol/L)伴或不伴苍术苷(atractyloside)(20μmol/L)处理,以MTT检测SHSY5Y细胞活性,应用calcein-AM、HEt和fluo-3/AM的荧光强度测定OGD后SHSY5Y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TPT)开放、细胞内超氧阴离子和钙离子的浓度。结果 褪黑素能提高OGD后SHSY5Y细胞的活性,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被苍术苷阻断。褪黑素降低OGD后calcein-AM、HEt和fluo-3/AM的荧光强度。结论 褪黑素通过抑制SHSY5Y细胞MTPT开放,来降低细胞内超氧阴离子的浓度,进而抑制细胞内钙超载,从而达到保护SHSY5Y细胞对抗OGD的细胞损害的作用。
  • 陈李芳,谭利明,聂赛,谢湘竹,肖志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80-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脂酶基因(LIPC)-250G/A多态性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194例脑梗死患者及108例正常对照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测定LIPC-250G/A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LIPC-250G/A基因型分布为GG 60.2%、GA 31.5%和AA 8.3%,等位基因G和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759和0.241.GA型和AA型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高于GG型(P≤0.05)。LIPC-250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IPC-250G/A多态性产生有益的临床血脂谱,但可能与中国湖南汉族人群的脑梗死发病无关。
  • 邢英琦,江新梅,刘影,李秀花,房绍宽,徐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84-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SO)后颅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 ICASO患者75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1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或核磁血管造影(MR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7例,单侧病变68例,共有病变血管82条(狭窄42条,闭塞30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 (1)狭窄或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SPV)及脉动指数(PI)明显低于对侧;(2)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的患者健侧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明显快于ACoA未开放的患者,PI值低于后者;(3)眼动脉之前的ICASO,患侧虹吸段血流与对侧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流速低搏动改变;眼动脉之后的ICASO,患侧虹吸段与对侧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流速高阻力改变,发出眼动脉之前和之后的ICASO二者虹吸段收缩期流速无明显差异,但前者PI值明显低于后者;(4)颈外-颈内动脉(ECA-ICA)侧支开放的患者患侧与健侧滑车上动脉(StrA)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但PI值明显低于健侧;(5)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50.67%(38/75),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52.00%(39/75),颈外-颈内动脉侧支(ECA-ICA)开放占75.44%(43/57)。结论 增强对ICASO时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认识能提高对ICA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 王德生,汤颖,王文忠,刘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87-2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配对对照的临床研究。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仅接受尿激酶100万U溶栓治疗,低温组在尿激酶100万U溶栓治疗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失状态。结果 发病3h内给予溶栓治疗的低温组患者在溶栓后7d始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发病3~6h给予溶栓治疗的低温组患者在溶栓后24h始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局部亚低温并用溶栓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溶栓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
  • 乔松,冯加纯,杨晶,邓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90-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自发高血压大鼠(SHR)与非高血压Wistar大鼠(NHR)脑内血管及其继发神经元、髓鞘病理改变,阐述高血压病对脑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0只SHR和10只Wistar大鼠分为单纯高血压组及非高血压对照组。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空间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脑内小血管的形态、数量,额叶、颞叶、海马、丘脑神经元细胞的改变,LFB染色观察脑室周围髓鞘改变,并结合图像分析、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行为学、脑内小血管及神经元细胞、脑室周围深部白质髓鞘改变的关系。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记忆功能较非高血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对照组比较,无论皮层还是皮层下小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5)。单纯高血压组神经元及髓鞘较非高血压对照组明显脱失(P≤0.05)。结论 长期高血压可造成脑内小动脉狭窄;狭窄的小动脉可导致神经元、髓鞘脱失,神经功能受损;实验条件下,神经元、髓鞘脱失可致血管性痴呆。
  • 滕伟禹,高岩,刘宏丽,田力,葛宇松,张朝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94-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与水通道蛋白4(AQP4)的关系及尼膜同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法制成大鼠脑出血模型,RT-PCR法观察AQP4 mRNA的表达,伊文思兰法测量BBB通透性,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表示脑水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及尼膜同组BBB通透性均在出血后6h开始升高(0.5955±0.0956、0.5092±0.0309),1d~3d最高(0.8889±0.0968、0.7826±0.0339和0.7914±0.0520、0.7442±0.0753),尼膜同组低于脑出血组(P≤0.05);两组AQP4 mRNA表达也于6h即开始升高(1.06±0.12、0.90±0.15),3d时达到高峰(1.34±0.14对1.27±0.14),尼膜同组低于脑出血组(P≤0.05);BBB通透性与AQP4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6,P≤0.01),与脑水肿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脑出血后可能通过上调APQ4 mRNA表达,增加BBB通透性,参与脑水肿形成;尼膜同可抑制此过程。
  • 毕胜,潘尚哈,隋丹,王真奎,王雪婷,韩丽丽,王振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297-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化学检测法测定37例VD患者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同龄对照组及4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VD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P≤0.001)和非痴呆脑梗死组(P≤0.05);MTHFR基因型有3种,即纯合子(T/T)型,杂合子(T/C)型,纯合子(C/C)型.3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VD组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P≤0.05)和非痴呆脑梗死组(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 李威,孙博谦,李昕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00-3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脑卒中临床亚型、复发及痴呆的影响,并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与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临床亚型,脑白质损伤组与非脑白质损伤组,青年组与老年组,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对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进行比较,对HH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首次发作(FCS)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复发(RCS)组(P≤0.01),HH发生率比较RCS组明显高于FCS组(P≤0.05)。痴呆组血浆Hcy水平与对照组有差别(P≤0.01)。饮酒者血浆Hcy含量明显高于不摄入酒精者(P≤0.05)。结论 HH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HH,在复发性脑卒中患者中尤其明显。血浆Hcy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同时HH与血管性痴呆和/或变性性痴呆有关。
  • 何国厚,张晓东,罗国君,刘开胜,黎华,陈鸿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04-3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行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66例患者中发现56例有血管狭窄(84.8%)。其中狭窄程度≥70%23例(34.8%),50%~70%的25例(37.9%),≤50%8例(12.1%),10例正常(15.2%)。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41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4例盗血现象。结论 DSA可以确定TIA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确定斑块的稳定性与否,对TIA治疗方法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 魏瑞,何明大,刘石梅,黎红,王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06-3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步长脑心通对VD模型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喜德镇)组及步长脑心通组,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于制模后、30d后进行跳台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大鼠海马部位VEGF分布情况。结果 步长脑心通组学习记忆成绩优于模型组,其大鼠海马组织内VEGF明显增加。结论 步长脑心通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能明显增强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VEGF表达,从而减轻VD模型大鼠的缺血性损伤。
  • 王蓉,肖波,李友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09-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托吡酯对红藻氨酸(KA)诱导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突触重建标记物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托吡酯的抗痫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A诱导癫痫大鼠及托吡酯给药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水平,并对两组NCAM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KA组NCAM表达水平各时间点平均NCAM阳性密度OD率均明显高于NS组和KA+TPM组(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托吡酯可能通过抑制突触重建的形成,减少痫性放电,从而控制癫痫发作。
  • 谭纪萍,王鲁宁,张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12-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颅脑CT所发现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和脑萎缩的可能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VD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认知正常老年人(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NC)84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WML总分、双侧额区以及双侧顶枕区WML评分;钩间距、左、右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哈氏值、脑室指数和侧脑室体部指数在VD与NC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说明,WML总分、左额区WML、三脑室宽度和左侧裂宽度与VD显著相关,其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3(1.26~1.86),4.13(2.19~7.79),2.64(1.74~4.00),1.37(1.06~1.76)。结论 尽管脑血管病变是导致VD发生的直接原因,但脑白质病变、脑萎缩以及三脑室扩大所反映的丘脑受累均与VD密切相关,提示VD的发病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
  • 赵亚朴,黄庆军,魏林,王沛,王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15-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一条从牛脊髓中提取牛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组织匀浆器将新鲜的牛脊髓捣碎,用London法抽提,考马司亮蓝法鉴定粗提品的含量,SDS-PAGE观测其分子量,MBP免疫Wistar大鼠,以鉴定其抗原性。结果 粗提品蛋白含量达10mg/ml,粗提品诱导EAE症状典型,发病率高。结论 采用London法可从牛脊髓中获取大量的MBP,与其它方法比较产量高,诱导EAE效果好,且本法简便,所以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张丽,苏志强,陈丽霞,周令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18-3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胱冬酶(caspase)依赖性及非依赖性两种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通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常温及亚低温脑缺血再灌注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层凋亡诱导因子(AIF)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2h再灌注2~4h,AIF及caspase-3 mRNA表达开始增加,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再灌注24h达高峰。每一再灌注时间点亚低温组与常温组AIF及caspase-3 mRN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亚低温组mRNA表达均低于相应常温组。结论 亚低温不仅降低caspase依赖性通路中的关键蛋白酶-caspase-3的mRNA的表达,而且降低caspase非依赖性通路中的关键蛋白-AIF的mRNA的表达,亚低温通过抑制两种凋亡通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 王宏磊,徐宁,罗祺,赵程欣,罗毅男,王长坤,曹月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2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 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1~7.0mm,体/颈比均≤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 15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DS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楚冰,包仕尧,周旭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癫痫灶附近多种药物转运体(multidrug transporter,mdt)的过度表达可能降低靶点细胞外液抗癫痫药(AED)浓度而产生癫痫耐药现象。关于慢性癫痫脑细胞外AED浓度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建立大鼠慢性癫痫模型,采用微透析活体取样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脑细胞外液卡马西平浓度。
  • 汪春娟,姜亚平,丁志刚,彭圣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25-3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1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1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氟康唑治疗6例,随访观察治愈、好转者3例,死亡3例;两性霉素B(AmB)和氟康唑(FCZ)序贯治疗12例,随访观察治愈、好转者10例,死亡2例。结论 联合用药抗真菌效果较好,脑室引流能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 徐瑛,武祺,关颖,于岚,殷裴红,徐燕英,韩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28-3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在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120例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联用组(巴曲酶加依达拉奉),依达拉奉组,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联用组治疗后各时期E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d及90d显著高于巴曲酶组和依达拉奉组(P≤0.05);联用组的显效率在90d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21d后有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联用组及巴曲酶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 房淑欣,吕涌涛,芦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31-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比检测了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0例健康成人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P-选择素(GMP-140)、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 血浆中vWF:Ag、GMP-140、Fg的含量、PAI-1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PS、PC、t-PA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 惠品晶,王中,王之敏,周幽心,崔岗,刘曼,张世明,周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33-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经CT、DSA证实为动脉瘤性SAH患者179例,床旁经颅超声多谱勒(TCD)在术前、术后1~3d、5~7d、9~11d、12~14d记录并分析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参数及频谱改变。结果 MCA平均血流速度(Vm)于SAH后1~3d开始升高,5~7d、9~11d达到高峰;LI(血管痉挛指数)为3~6时预后良好;≥6时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且有脑血管痉挛(CVS)者预后较差。结论 TCD能无创、实时评价SAH后CVS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断SAH后CVS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
  • 李玉梅,饶明俐,谭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36-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HI)后Caspase-3的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夹闭妊娠大鼠子宫血管,制成HIBD新生鼠模型,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EGb,比较两组仔鼠脑组织凋亡基因Caspase-3的变化及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缺氧缺血后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中Caspase-3表达增强,同时凋亡细胞数增加,表明Caspase-3促进凋亡的发生.EGb治疗后Caspase-3表达降低,同时观察到治疗组的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EGb的抗凋亡机制与抑制Caspase-3凋亡基因的表达有关,EGb对HIBD有脑保护作用。
  • 王国珍,梁海燕,王传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38-3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测定400例脑梗死患者及200例同期住院既往无临床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总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和叶酸(FA)。结果 血液Hcy水平,脑梗死组(17.25±7.11)μmol/L,对照组(10.48±3.01)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在≤40岁患者中危险因素更明显。血清tHcy水平与VitB12及FA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tHcy水平升同增加脑梗死的危险度。
  • 李晓红,张峰,赵明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低分子肝素(LMWH)的抗凝血和抗血栓活性作用已得到肯定。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炎、抑制钙超载、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等作用。本实验应用大鼠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组织中细胞凋亡、NMDA受体Ⅰ型亚单位(NR1) 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LMWH的影响,进一步探讨LMWH对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其在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潘希峰,孔亚婷,陈平,曾晖,韩晴,朱慧铭,方少华,邓小波,张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41-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基底核性失语的特点。方法 选择急性期单侧皮层下脑卒中后基底核性失语患者29例,行失语症检查,分析其语言学特征。结果 基底节性失语有较重的听理解障碍及书写能力的受损,其中理解中度障碍18例(62%);重度障碍11例(38%);书写障碍以描写障碍突出,重度障碍25例(86%);复述相对较好,轻中度障碍24例(83%)。23例(79%)出现语音障碍,包括音韵及音律障碍。8例患者出现言语失用。基底神经节性失语多为轻至中度语言表达障碍,表现为语言减少,口语流畅性差,说话缓慢、费力,启动难,词与词之间缺乏连惯性,词汇单调,理解障碍相对较轻,可有找词困难(说不出恰当词),偶有错语,但复述正常或相对正常。结论 基底节性失语在脑卒中后较为常见,其类型复杂,几乎包括所有失语类型,表现为较重的听理解障碍及书写能力的受损,书写障碍以描写障碍突出;复述相对较好;多数患者出现语音障碍,口语流畅性差;言语失用常见;命名障碍较常见。
  • 石磊,王伟,李英,王一沙,阳虹,杜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死急性期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血清及脑脊液可出现多种酶的异常[1],如CPK、AST、LDH、r-GT等。这些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脑组织损害的程度和范围,因此有关酶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其中,乳酸脱氢酶(LDH)是最主要的酶学指标。
  • 韩丽丽,王雪婷,王振峰,隋丹,王真奎,毕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44-3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尤其是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及IL-1β血清含量与东北地区汉族多发性硬化(MS)的关系。方法 多聚酶链反应(PCR)对54例MS患者的血清进行IL-1β和IL-1RA基因多态性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IL-1β含量。结果 IL-1β和IL-1RA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S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β血清含量MS组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IL-1β和IL-1RA基因多态性与MS易感性可能无相关性。IL-1β可能在MS发病中起到促进作用,参与启动炎症过程和组织损伤。
  • 刘军,王海亮,刘丽丹,刘占川,杜志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47-3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 分别对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行CTA和DSA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当颈动脉狭窄率在95%以下时CTA与DSA所测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当狭窄率超过95%以上时CTA会夸大狭窄程度。结论 (1)CTA具有微创,安全,费用低,准确等优点。(2)CTA具有高敏感度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价和随访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刘峥,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49-3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12例散发性早发性痴呆患者[伴有锥体外系和(或)小脑、额叶症状]朊蛋白基因的变异。方法 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朊蛋白基因的体外扩增,再用Sanger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发现的变异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进行进一步确认。结果 在12例患者中发现4种不同的朊蛋白基因杂合性变异:M129V、E219K、M232R和五串联重复序列内的24个核苷酸缺失(delR2),其中M232R可能是病理性突变,其余3种为基因多态性。结论 与既往朊蛋白基因变异的研究相结合,考虑朊蛋白基因多态性在日本人群中相对常见,而且与朊蛋白基因突变有关的基因型-表现型的异质性关系为深入理解早发性痴呆的病因提供了新的启发。
  • 许宏伟,朱晓岩,杨期东,何双英,刘晓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53-3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脑出血(ICH)后的作用及七叶皂苷钠对其影响。方法 2004年2月~2005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选择健康成年雌雄不限SPrague-Dawley(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ICH模型组(MG)20只、治疗组A(TGA)20只、治疗组B(TGB)20只、假手术组(SG)20只和正常对照组(NG)5只,采用胶原酶制作大鼠ICH 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并检测七叶皂苷钠干预后TNF-α的变化。结果 TNF-α蛋白在NG和SG表达很少;而在MG出血后6h开始上升,24h 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96h时明显减少(P≤0.01);在出血后6~96h TNF-α的蛋白表达量与MMP-9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在七叶皂苷钠治疗组TNF-α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受到抑制,特别是TGB抑制效果更明显,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呈负相关(P≤0.01)。结论 ICH后TNF-α的表达水平提高可能有协同诱导MMP-9的表达作用,从而参与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而七叶皂苷钠抗脑水肿的作用可能通过包括对TNF-α的抑制在内的多种途径来完成的。
  • 张冬惠,金晓烨,徐莉娜,杨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56-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3月急诊ICU、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对其中33例院内肺部感染者与同期87例未发生院内肺部感染者进行对照,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本组院内肺部感染率27.5%,病原体以G- 菌为主,常见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而病死率(33.33%,11/3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89%,6/87例),P≤0.01。结论 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监测病原体、合理选用抗生素、加强呼吸道痰液引流及营养支持等,均有利于院内肺部感染的防治。
  • 王丽英,李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59-3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Kluver-Bucy综合征的特点。方法 对2例(女1例,男1例)临床诊断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有发热、精神行为异常、多食、饮食习惯改变.例1还伴有口部探索(咬人)和吃一些非食物的东西。例2伴有视觉失认、温顺、性活动增强、癫痫。(2)头颅MRI均有双侧颞叶损害。(3)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4)脑电图:弥漫性异常,额颞著。(5)早期经无环鸟苷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结论 伴KBS的单纯疱疹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有:高热,行为异常,视觉失认,平静温顺,贪食,饮食习惯改变,性活动增强和口部探索。诊断以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为依据。KBS和双侧颞叶损害有关。早期无环鸟苷治疗可改善预后,镇静药或卡马西平治疗可改善KBS症状。
  • 张清忠,文传志,蒋铭,贾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9月~2006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研制的WTF-1型颅内血肿定向穿刺辅助定位器(以下称定位器)与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配套,经94例104次脑内血肿定向钻颅穿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宋春伶,姚建华,宋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痉挛性斜颈表现为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头颈向一侧扭转或阵挛性倾斜。患者极端痛苦,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本病的病因不明,有人推测为锥体外系器质性疾病之一。多年来,虽然采用了各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均差,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15例,取得满意效果。
  • 杨晓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4-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archiafava-Bignami病(MBD)又称原发性胼胝体变性,临床以精神症状和多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为主要表现,我院自1997年3月~2005年8月共诊治该病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吕晓民,吕晓萍,杨文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病例报告例l,女,19岁,学生。于2004年12月17日门诊。自诉15岁月经初潮开始后,月经来潮2~3天后常有发作性头痛、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发作持续约1分钟,每次月经发作1~3次,对发作无记忆,其它时间无类似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部CT检查正常。无家族史。EEG所见:月经期过后3天检查,EEG背景节律20~70μV,8-13Hz的α波。
  • 汪琴,王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6-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eclear palsy,PS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在美国适龄居民中发病率约为1。39人/10万,但在中国尚未见发病率的确切报道,因很多病例早期易被诊断为其它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甚至有些病例至死都未能明确诊断,导致临床上的误诊。因此,为加深对该病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现将我院神经科收治的PSP3例总结分析如下。
  • 裴静云,姚旺,陈辉,张秋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7岁,退休干部。于2005年6月4日晨起后突然二目发直,表情呆楞,家里人问其原因时称听见空中有人和她说话,告诉她有大领导要来她家,要她做好接待准备。又述看见有小动物猫和狗在墙上晃动,让家里人把它们赶跑。并且不让家里人出门,怕有生命危险。既往无精神疾病和心、脑疾病史。查体:血压130/90mmHg,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略高,左侧Hoffmann征可疑阳性,左侧Babinski征阳性,余未见异常。CT及MRI示右侧胼胝体梗死,大小2cm×2cm(见图1)。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未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5天,精神症状消失,恢复如常,肌张力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随访1年未再出现精神症状。
  • 吴相春,陈金亮,来静,毕学杰,王桂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8-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在国内已有少数报道,但在临床上貌似肌营养不良症、神经重复电刺激似重症肌无力、经病理证实为线粒体肌病的家族性线粒体肌病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胞弟二人同患线粒体肌病报道如下。
  • 王建秀,段淑荣,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以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少见。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报告如下。
  • 任利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70-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脑桥出血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特点是起病快、临床症状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据报道死亡率为30%~60%[1]。本文报告对我科自1996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的57例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原发性脑桥出血进行临床总结,根据临床症状及头颅CT、MRI表现,将原发性脑桥出血分为大块型、基底-被盖型、基底型和被盖型4类,并对原发性脑桥出血临床、分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阎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较复杂,其中血管性头痛最常见,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我科自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33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王彦,石文健,纪茹英,郝立科,陈宝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副肿瘤综合征是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它是由于癌肿影响远隔组织和器官产生症状,而非癌肿直接侵犯该组织和器官。因它可影响神经系统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近些年随着医疗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早期诊断该病提供了可能。现将我院五年内诊断为副肿瘤综合征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秦坤明,萧绍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的临床实践及文献资料已经证实,听神经瘤手术疗效与肿瘤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即肿瘤直径越大,面、听神经保留越困难。近期对大型听神经瘤的治疗,我们采取显微镜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或瘤内切除而不勉强地解剖和分离面、听神经,残留肿瘤进行伽玛刀治疗。 其面神经功能得以保存,生活质量高,经短期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喻明,李小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74-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ICH)是一种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疾病。近几年研究表明,早期血肿扩大是引起神经功能缺失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控制早期血肿扩大对脑出血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重组活化Ⅶ因子对脑出血治疗作一综述。
  • 李咏梅,罗天友,谢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77-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缓慢进展的多系统损害疾病,具有时间和空间多发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其诊断需要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包括临床检查、脑脊液检测和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
  • 刘永丹,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80-3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纤维感觉神经病(small fiber sensory neuropathies,SFSN)或称小纤维神经病(SFN),为一类主要波及小直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它多为自发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痛和(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神经病学及常规电生理检查正常,因此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由于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其治疗常集中于直接缓解疼痛的对症治疗。现就SFN简要概述如下。
  • 李伟,刘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3): 382-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已经明确,但与卒中的关系仍不清楚。血脂与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尚无统一认识。研究[1,2]发现血清TC水平是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另两个研究[3,4]却认为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是卒中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TC水平不是独立预测因素,TG水平高的患者预后较好。Bhatia等则认为TC水平与卒中的预后无关[5]。目前关于血脂水平与卒中预后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有关血脂与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