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0-11-25
  

  • 全选
    |
  • 刘文婷,邢英琦,韩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59-9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oyamoya病,最早于1957年由日本学者Takeuchi和Shimizu提出,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致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
  • 王芳,王晶,张琼,王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64-9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Cip1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双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21Cip1在生后1d(P1),生后11d(P11),成年和老年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1)p21Cip1在各个年龄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2)大鼠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p21Cip1在不同年龄组的表达趋势类似,均在P1表达水平最高;而从P11到老年组p21Cip1的表达则逐渐增高,且各组间p21Cip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21Cip1在大鼠海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的表达随着大鼠的发育而变化,这提示p21Cip1可能在大鼠海马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肖雁,吴昌学,王晓亮,齐晓岚,周凡,官志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68-9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冈田酸和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CaMKⅡ与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用立体定向方法将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1mg/ml、5μl/只)注入SD大鼠海马CA1区,1w后注射冈田酸(OA)0.4nmol/L、2μl/只,隔天注射共注射7次,以建立类AD动物模型。采用水迷宫、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等方法对类AD模型进行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类AD大鼠海马组织CaMKⅡ、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β1-42海马注射组、OA注射组及共同注射Aβ1-42和OA组均能引起大鼠学习记忆力降低,CaMKⅡ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Tau蛋白Ser404磷酸化增加(P<0.05)。Aβ1-42与OA具有协同增加CaMKⅡmRNA及蛋白表达及Tau蛋白Ser404磷酸化的作用。结论 Aβ1-42和OA可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CaMKⅡ表达和Tau蛋白Ser404磷酸化。
  • 陶晓勇,耿晓非,陈玉萍,魏东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72-9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titin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了解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0例MG患者、30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itin抗体水平,并对比胸腺手术前后变化。结果 MG组、MG伴胸腺瘤(MGT)组、晚发型MG患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组titin-Ab阳性率分别为42.5%、77.3%、77.8%、3.3%,健康对照者titin-Ab均为阴性;对其中54例进行胸腺手术的MG患者手术前后titin-Ab滴度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itin-Ab阳性多见于晚发型MG、MGT,特别是B型胸腺瘤患者,血清titin-Ab检测可作为MG诊断的参考指标,尤其对MG伴胸腺瘤患者可能更具有临床意义,对胸腺手术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 金凤艳,张哲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76-9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访,Cox生存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关系。结果 随访3年过程中,100例初发生脑血管事件,25例脑卒中复发.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低组比较,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传统危险因素后,高同型半胱氨酸显著增加初发脑卒中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风险比1.54,95%可信区间为1.18~2.21)和脑卒中复发风险(风险比1.74,95%可信区间为1.3~2.3)。亚型分析显示,不仅在初发脑梗死组,而且在初发脑出血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3年内的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均显著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和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赵春艳,王建平,赵源征,朱中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80-9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体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溶剂治疗组和黄体酮治疗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分别在缺血2h再灌注6h、1d、3d、5d 4个时间点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法、伊文氏蓝(EB)渗出量及干湿重法分别测定脑组织AQP4的表达、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脑含水量。结果 手术组AQP4的表达、EB的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黄体酮组AQP4的表达、EB的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较手术组及溶剂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体酮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AQP4的表达,从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 王本国,林棉,杨楠,刘树学,陆兵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84-9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连续入组的385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并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白质病患者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分别为68.75%、49.52%、12.5%及63.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男性(OR=0.45,P=0.01)、高血压病(OR=2.92,P=0.01)、脑白质病(OR=9.57,P=0.00)、脑梗死(OR=2.91,P=0.00)及脑出血(OR=13.09,P=0.00)。结论 脑出血、脑梗死及脑白质病患者中脑微出血患病率较高,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男性、高血压病、脑梗死、脑白质病及脑出血。
  • 王本孝,许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8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雌激素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雌激素组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花生油溶解)1mg/kg,同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的花生油,均为隔日1次,共30次。60d后,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各组大鼠进行学习和记忆功能,HE染色观察大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IGF-1阳性神经细胞数摘要:目的 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模型组细胞数和神经元层次明显减少,雌激素组偶见小的软化灶,细胞数和形态接近假手术组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雌激素组认知能力明显下降,海马CA1区IGF-1表达增加(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组认知能力改善,海马CA1区IGF-1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17-β雌二醇对VD大鼠脑组织损伤及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增加大鼠海马IGF-1的含量有关。
  • 朱红灿,罗常月,张华,赵静,李倩,赵鹏,任秀花,臧卫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92-9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SD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rhEPO+6-OHDA)、B组(生理盐水+6-OHDA)、C组(6-OHDA)、D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1)A组: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24h后同侧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2)B组: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与rhEPO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同侧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3)C组:右侧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4)D组:右侧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与6-OHDA等量的生理盐水。4w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和CD11b阳性细胞数量及CD11b阳性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与D组比较,A组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CD11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大部分小胶质细胞胞体小,突起细长;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多,CD11b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仅有少量小胶质细胞胞体大,突起短粗。结论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6-OHDA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毒性损害,对DA能神经元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 方鑫,吴艳,王芳,孙圣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95-9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亚急性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纹状体中VCAM1、TLR2的表达。方法 腹腔注射MPTP制作亚急性(20mg/kg,每天1次,共7d)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8~10周龄小鼠组、8月龄中年小鼠组、亚急性小鼠模型组,每组6只C57BL/6小鼠。对照组小鼠(8~10周龄组、8月龄中年小鼠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模型组小鼠在末次注射MPTP 1d后取脑组织。用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亚急性小鼠模型纹状体中炎性标志细胞--星型胶质细胞改变的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VCAM-1 mRNA、TLR2 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亚急性小鼠模型纹状体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亚急性模型组纹状体VC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高于正常对照8~10周龄小鼠组和8月龄中年小鼠组(P<0.05),TLR2 mRNA表达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急性模型组纹状体VCAM-1蛋白表达水平亦增高,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中年小鼠组(P<0.05)。结论 VCAM-1在MPTP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中表达增高,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从而参与神经损伤和帕金森病病理生理过程。
  • 艾明华,吕秀东,张海燕,李金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999-1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中及术后随访3年期间TIA或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98.23%(111/113),术前平均狭窄81.10%,术后残余狭窄率<20%。TIA或卒中率为6.19%(7/113),病死率2.65%(3/113)。术中严重血管痉挛1例(0.88%);2例椎动脉开口出现再狭窄(1.77%)。全组病例未见支架成形术后再发卒中致残者。结论 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与有效的方法。
  • 别黎,毕春华,王新,刘兴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02-1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参皂甙Rg3-聚乳酸纳米粒对U87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modified-SESD法制备人参皂甙Rg3-聚乳酸(PLA)纳米粒,采用四甲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技术(FCM)和Western blot研究人参皂甙Rg3-聚乳酸纳米粒对U87胶质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Rg3-聚乳酸纳米粒抗肿瘤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人参皂甙Rg3-聚乳酸纳米粒通过与细胞核中DNA作用改变细胞生长的周期,造成在G0-G1期阻滞,引起细胞凋亡。结论 表明人参皂甙Rg3-聚乳酸纳米粒在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张春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05-1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蚓激酶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住院和急诊观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68例,随即分为对照组134例,治疗组134例,2组均应用阿司匹林100mg qd,并且对其他危险因素均给与干预。治疗组加用蚓激酶40万U tid 4w为1疗程,服用3个疗程.通过到院随诊1年,以脑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为研究终点。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7.8%,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0%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16.5%和13.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蚓激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是有效的。
  • 徐佳亮,赵久晗,付峻,牛英翔,魏艳花,陈晓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07-1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性评价神经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结果和磁共振(MRI)特征。方法 对36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CSF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神经白塞病,男:女=1.27:1,神经白塞病出现在白塞病发病后的8个月~12年(平均4年)。锥体束损害是神经白塞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达41.7%;36例中实质型为25例(脑实质型23例、脊髓实质型2例),颅内高压型4例,混合型3例,其他类型4例。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型是我国神经白塞病的主要表现形式,CSF和MRI检查不仅是提高神经白塞病检出率和对其分型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判断神经白塞病活动性的可靠指标。
  • 张春生,金辉,刘筠,胡喜庆,董昭樱,马春杰,张莹,张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10-1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CMBs)的发生率、分布、演变的规律、出血转换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2005~2007年1039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脑梗死患者678例(其中梗死后出血者27例),对照组361例.采用1.5 T Philips MRI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 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梯度回波(GRE)扫描。结果 比较4种序列检查阳性率,证实CMBs在MRI-T2WI序列显影率最高,CMBs发生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中依次为11%、22.6%、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695,P=0.000),CMBs灶以皮质-皮质下、基底节区分布较多,幕下结构分布相对较少,但3组间比较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530,P=0.163)。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病与非高血压分组,与对照组相比CMBs检出率未见明显差别(x2=0.417,P=0.792)。CMBs分布规律与急性脑梗死分布区域不一致,两侧半球灶分布无明显差别(x2=4.811,P=0.683);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的CMBs分级均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发病相对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梗死组中对36例CMBs患者动态观察发现:再梗死患者的新发微出血的比例高于无再梗死者(60.9%:23.1%x2=4.760,P=0.029)。结论 通过MRI的GRE序列扫描发现急性脑梗死、再发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患者微出血发生率高,但CMBs分布与梗死部位和梗死的严重的程度无关,推论CMBs发生可能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时,在应激和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出现的脑内广泛微血管病变有关。
  • 李晶玉,赵岐,李海平,韩淑艳,王红艳,李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15-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2DM)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从而探讨BAEP对糖尿病患者脑干功能损害的检测价值。方法 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比较听觉通路左右耳损害及周围段与中枢段损害差别,并分析病程、空腹血糖对BAEP的影响。结果 (1)2DM患者BAEP左右耳比较潜伏期(PL)及潜伏期差(I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DM患者BAEP中枢段与周围段比较,中枢段损害重于周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DM患者BAEP异常与病程有相关性,与空腹血糖无相关性。结论 BAEP检测对2DM患者在无脑部受损临床症状时可以早期发现听神经是否受累及受累部位。
  • 姜丹,李彬,马军,陈命家,汪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18-1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IP)水通道蛋白1(AQP1)和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舒血宁注射液防治组和川芎嗪药物对照组.脑缺血2h,分别再灌注1d、3d、7d,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AQP1和AQP9蛋白表达的阳性总面积和平均吸收光密度。结果 在缺血侧额顶叶皮质IP,再灌注各时间点,模型组AQP1和AQP9蛋白表达的阳性总面积和平均吸收光密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舒血宁注射液和川芎嗪药物对照组再灌注1d、3d、7d,AQP1和AQP9蛋白表达的阳性总面积和(或)平均吸收光密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能通过抑制AQP1、AQP9蛋白表达,减轻脑水肿,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高卓,田国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22-10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沈阳地区汉族人群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脑梗死易患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度沈阳地区常住汉族人群380例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期随机抽取的425例门诊体检正常对照者,通过多重PCR(Multiplex PCR)获得含有待检测突变位点的基因片断,然后进行多重酶检测反应(Multiplex LDR),最后通过测序仪电泳读取检测结果。并且进行血脂、血糖等的生化指标检查。多元logic回归分析方法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分析基因多态性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独立性。结果 共检测7个基因位点的多态变化,在SG13S114,以及SG13S32位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OR=1.8,P<0.01;OR=1.4,P<0.01)。其它位点SG13S25、SG13S89、G13S32、SG13S35、SG13S41两组之间无差异,单倍体HapA在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SG13S114、SG13S32是沈阳地区汉族人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LOX5AP基因的SG13S114、SG13S32和脑梗死相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张继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27-10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眩晕患者的1/3[1]。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各不相同,受累最多的是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有报道占90.1%[2],其次为外半规管,前半规管较为少见。
  • 宋明浩,李志祥,马文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作的压力增大,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而且有年轻化趋势,许多患者来院时已出现脑疝,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需要医务工作者给予患者及时、正确的治疗。我院自2002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78例高血压脑出血并脑疝的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 李积荣,贺萍,杨勤光,荷秀娟,苏银燕,贾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婴幼儿脑内血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如血肿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病死率高,即使存活下来的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现今社会残疾人重要来源之一,全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因麻醉及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不高,风险又大,至今未被广泛采用[1]。
  • 盛宝英,黄作义,张晓梅,姚海涛,邹春颖,杨晓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31-10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是机体产生的一类多肽或蛋白质因子,已发现该家族成员有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4/5(Neurotrophin-4/5,NT4/5)等[1]。
  • 侯双兴,王小木,魏东,邓艳春,赵钢,王津存,江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33-10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ADASIL是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一定显性遗传性的血管性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既往认为它具有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血管病性及一定家族遗传性的特点。
  • 李锐铭,云永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动脉夹层(aorter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本病起病突然,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70%~90%。A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现报道2例以脊髓缺血和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AD。
  • 南善姬,范佳,韩艳秋,张医芝,陈秋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37-10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Smoker等研究了正常基底动脉和异常基底动脉的CT表现,提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概念[1]。国内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研究往往限于影像学领域,许多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认识。
  • 许航,杜大勇,李元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形式,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预后较差,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为这种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对93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TIA患者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初步探讨后循环TIA的病因。
  • 杨乐,郭珍妮,黄朔,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0-1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因发作性右下肢活动障碍2年,加重伴左下肢活动障碍1月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因与家人生气后出现发作性右下肢活动障碍,表现为行走数步后右腿僵硬,右脚大脚趾上翘,足跟抬离地面,直至站立不稳,休息数秒至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
  • 李光强,宋瑞丽,宋玉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例1,女性,40岁。因右侧大腿内侧持续性刀割样疼痛3d就诊。发病前无腰腿痛史及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6.1℃,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0mmHg,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扪及,脊柱发育正常,无压痛,右股内侧、腹股沟以下可见暗红色成簇状的丘疹,股内侧皮肤浅感觉过敏,Lasegue征阴性,四肢腱反射对称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 刘培培,赵晓静,宋晓南,于雪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2-10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发热、头痛19d,加重伴意识障碍4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9d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低热,体温在37.5℃左右。同时出现头痛,为持续性双颞部、后枕部胀痛,伴间断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按"结核性脑膜炎"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结核及对症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 王晓彤,孙旭文,王朝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4-1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功能低下是一种可以累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全身性疾病,除有粘液水肿、动作缓慢、反应迟钝、腹胀厌食、心动过缓等表现外,大多数患者有轻到中度的骨骼肌症状,并且神经肌肉的表现可以是一些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1,2]。
  • 李勍,曼古努尔,龙江,王珊珊,朱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反复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伴或不伴血小板减少,以及抗磷脂抗体(ACL)持续强阳性为主要特征。本文分析了经我科诊治的4例由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胡敏棣,李妍怡,李西兄,赵小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中国城乡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年死亡率约60~120/10万,致残率约86.5%。脑梗死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70%,脑出血占20%。近年来,随着对脑血管意外的早期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急性期的及时处理能力的提高,降低了死亡率,但致残率仍无下降。
  • 高吉国,刘晶瑶,张仁生,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48-10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左下肢活动笨拙5年,右下肢麻木5个月,左眼视物模糊11d入院。5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4个月后出现左下肢麻木,活动笨拙,尚能行走,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应用激素治疗半年,视力恢复至0.2,下肢活动灵活。
  • 尹小玲,孙新刚,张文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50-10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病。新生男婴DMD发生率大约是1/3500,患者肌无力发展迅速,11~13岁后完全不能行走,大部分在20岁左右死于周围性呼吸循环衰竭[1]。是造成男性儿童残废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故历来受到神经病学界的重视。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吴丽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52-10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有23%的卒中患者先前曾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其中17%在卒中当天,9%在卒中前1d,而43%在发生卒中前1周内。TIA患者在3个月内出现卒中的风险为10%~15%[1]。
  • 王红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1): 1055-10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RPLS),1996年被Hinchey等[1]首次报道,又称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高灌注性脑病、顶枕叶脑病、可逆性后部脑水肿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典型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头痛、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和视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