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0-12-25
  

  • 全选
    |
  • 王岩,张桂运,陈左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60-10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预防性给予"兔动脉粥硬化非梗死模型"GM-CSF治疗诱导颅内血管生成后,是否可以改善全脑血液循环状态,同时对其可能的调节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tr)、动脉粥样硬化组(AS)、生理盐水治疗组(NS)、GM-CSF治疗组(GM-CSF),每组10只,各组均进行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结扎手术。先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变化.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敏感区域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生长因子(PED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VHI检测显示,GM-CSF组较AS组及NS组颈动脉Vmin有所增快(P<0.01),同时,GM-CSF组的Wv和Rv值较AS及NS组显著降低(P<0.01).AS和NS组的缺血敏感区域脑组织PEDF、VEGF蛋白的表达较ctr组均有所增加(P<0.01);GM-CSF组PEDF表达较AS及NS组明显被抑制(P<0.01),而GM-CSF组VEGF蛋白的表达则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预防性皮下注射GM-CSF,可以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非梗死模型颅内血管生成及侧枝循环的建立,进而改善全脑血液循环状态。另外,本研究发现,GM-CSF可能干预了血管平衡系统中关键因子PEDF及VEGF的表达。这可能是GM-CSF诱导颅内血管生成的重要的机制之一。
  • 尤志珺,刘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64-10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r,HGF)基因蛋白在缺血半暗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治疗脑梗死及人HGF基因对脑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机制,为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管性痴呆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选择22月龄纯种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20只;模型转染质粒组20只;模型转染空质粒组20只。将人HGF基因直接转染至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半暗带区HGF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CD31的表达,显微镜下血管计数,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梗死体积,利用被动逃避试验测定梗死后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3组大鼠以上各项指标的差异,观察人HGF基因蛋白在缺血半暗带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脑梗死的治疗疗效。结果 转染质粒组的半暗带区HGF蛋白表达水平和血管计数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组和假手术组(P<0.01),而转染质粒组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转染空质粒组(P<0.01),同时转染质粒组的梗死后学习和记忆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 人HGF基因蛋白能够在缺血半暗带区表达,通过增加梗死区的血管数量,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对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对脑梗死后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恢复也有较好作用。
  • 陶玉倩,田青,叶文华,杨颖,张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68-1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源性Semaphorin3A(Sema3A)对于体外培养神经元轴突生长及神经元生长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Sema3A不同浓度处理组,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荧光染色分别观察生长锥及轴突形态学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结果 Sema3A(0.5ms/ml)处理可诱发神经元生长锥崩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ema3A(5mg/ml)处理组轴突平均长度缩短(P<0.001);经不同浓度Sema3A处理后,神经元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其中浓度范围为0.5~5.0mg/ml的处理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ema3A在体外可发挥明显的促生长锥崩解及抑制轴突生长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神经元毒性。
  • 李龙宣,赵斌,唐荣华,柯俊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72-1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短暂腩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58例,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史分为TIA组(26例)和非TIA组(32例),另选取1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头部CT测定腑梗死灶体积;以CD34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以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分析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血清VEGF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TIA组(均P<0.01)。非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和血清VFGF含量均显著高于非TI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有或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或脑梗死体积均成负相关,而且在TIA组内EPCs数量与血清VEGF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显关系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TIA增加了对循环EPCs的动员,提高了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EPCs增加很可能受VEGF凋节,这可能是TIA发挥对后继脑梗死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房绍宽,白晶,周春奎,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76-10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喹硫平对小鼠脑缺血后胶质增生及IL-1β表达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4组:喹硫平加缺血组、药物对照组、缺血组、药物保护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方法检测喹硫平对小鼠脑缺血后胶质增生及IL-1β表达的作用。结果 脑缺血再灌后2h小胶质细胞激活,脑缺血再灌后2d和4d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脑缺血再灌后8d、2w和4w喹硫平减少GFAP表达水平。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GFAP-IL-1β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药物保护组与缺血组比较GFAP-IL-1β共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喹硫平能够减轻小鼠脑缺血后胶质增生同时降低IL-1β表达水平。
  • 王岩,闫丽儒,吕蔓华,许美玲,纪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79-1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吲哚美辛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lCAM-1)水平的影响,探讨吲哚美辛对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并选取正常体检者30人组成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检测血清CRP和slCAM-1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slCAM-1、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吲哚美辛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治疗14d时NIHS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吲哚美辛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吲哚美辛治疗组未出现明显副反应,耐受性良好。结论 吲哚美辛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及slCAM-1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安全性较好。
  • 宋大勇,岳武,魏盾,林述凯,孙超,李建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82-10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声动力化学疗法(SDT)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微血管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以大鼠颅内C6胶质瘤为实验模型,观察4组(SDT、US、HMME、对照)处珲后脑胶质瘤原位细胞凋亡、Cyt-C蛋白、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原位凋亡检查见HMME组和对照组凋亡细胞极少,各时间点凋亡率无明显差别。处理后24h,US组凋亡率高于HMME组和对照组;处理后3d、7d,凋亡率与HMME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SDT组处理后24h,凋亡率明显高于其它3组。处理后3d、7d,凋亡率与其它3组无明显筹别。HMME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MVD密度、VEGF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别。US组处理后24h,MVD密度、VEGF蛋白表达与HMME组和对照组比较,略下降;处理后3d、7d,2项表达结果与HMME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SDT组处理后24h MVD密度、VEGF蛋白表达较其它3组明显下降;处理后3d,二者有所升高。但仍较其它3组低;处理后7d,VEGF表达结果与其它3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SDT处理后早期可通过血管靶向作用促进体内胶质瘤细胞凋亡。
  • 王苏平,赵红,王得新,张拥波,高晓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86-10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Olig1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及其参与髓鞘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脑巾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使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脑缺血后1d、3d、7d、14d和28d Olig1的表达变化。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是髓鞘的组成成分,用作髓鞘的标志物,检测脑缺血后上述各时间点MBP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Olig1广泛分布于脑白质和灰质,如皮层、胼胝体和纹状体等区域,典型地沿着神经纤维成束状排列。正常大鼠Olig1主要位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胞浆,脑缺血后Olig1由胞浆移至细胞核。Olig1的表达在脑缺血后1d下降,3d回到正常水平并维持此水平到脑缺血后28d。MBP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后1d至28d逐渐下降。结论 Olig1在脑缺血的初期表达下降,抑制了神经的再生,针对Olig1的表达规律进行干预将为脑缺血后髓鞘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刚晓坤,范佳,王尧,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90-10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13例,根据是否存在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明确血压、早期使用甘露醇、血肿特点、发病时搬动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 (1)血肿扩大组入院时收缩压>200mmHg者占40.34%,非血肿扩大组占12.37%;血肿扩大组入院时舒张压>110mmHg者占57.14%,非血肿扩大组占26.80%,两组比较,血肿扩大组血压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组,差异显著(P<0.01)。(2)血肿扩大组早期(发病6h内)使用甘露醇者占85.71%,非血肿扩大组占54.12%,差异显著(P<0.01)。(3)血肿扩大组丘脑出血占38.66%,显著多于非血肿扩大组的26.28%(P<0.05);血肿扩大组出血量>20ml者58.82%,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16.50%(P<0.01);血肿扩大组血肿形态不规则者93.28%,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61.34%(P<0.01)。(4)血肿扩大组存在搬动史者57.98%,非血肿扩大组41.75%,差异显著(P<0.01)。结论 血压升高(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发病早期(6h内)使用甘露醇、丘脑出血、出血量大于20ml、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早期存在搬动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 石秋艳,张琪,孙鹏,孙惠芳,卓金士,张国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93-10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改变及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变化及多奈哌齐干预效果.探讨多奈哌齐对VD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动物模型,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4w、8w组、模型4w、8w组;多奈哌齐治疗4w、8w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NF-κB、COX-2的表达。结果 多奈哌齐可以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模型组和多奈哌齐治疗组NF-κB、COX-2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1),但多奈哌齐治疗组两者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多奈哌齐可以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可能是抑制大鼠脑组织NF-κB、COX-2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 梁朝莹,沈岳飞,罗小丹,苏兰花,秦超,陈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097-1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方法 235例经影像学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两组,对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率DSA最高,MRA次之;(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侧支循环开放作为因变量时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方程,OR分别为0.598、2.395、3.494;P值分别为0.104、0.081、0.015。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开放。
  • 孙晶,胡蓓蕾,邬伟,陈松芳,尹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02-1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β淀粉样肽(Aβ)介导的大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SIF组,每组10只。SIF组按规定剂量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0.5% CMC-Na。连续灌胃14d后,模型组和SIF组大鼠双侧海马CA,区注射Aβ25-35,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7d,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ChAT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SIF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提高(P<0.05),ChAT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结论 SIF改善Aβ介导的大鼠学习记忆下降可能与其增加ChAT表达有关。
  • 刘春华,王维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05-1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头孢曲松钠对谷氨酸作用后神经细胞活性、谷氨酸摄取能力以及对细胞内钙超载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头孢曲松钠组,比较谷氨酸作用后两组神经细胞形态、细胞活性和谷氨酸重摄取能力的改变;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测定静息状态、谷氨酸短暂作用后以及符氨酸作用后加入谷氨酸转运体1(GLT1)抑制剂二氢红藻氨酸(DHK)条件下,两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的改变;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6(IL-6)水平。结果 两组神经细胞形态无差别,头孢曲松钠组较对照组神经细胞的细胞活性以及谷氨酸摄取率增加;静息状态下两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谷氨酸短暂作用后头孢曲松钠组较对照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上升缓慢但恢复迅速,加入DHK后,两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变化基本相同,差异消失;头孢曲松钠组较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DNF含量明显增加,而两组IL-6含量无差别。结论 头孢曲松钠可以增强谷氨酸作用后的神经细胞活性,提高神经细胞的谷氨酸摄取能力,拮抗谷氨酸内钙超载作用,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孟红梅,李娜,崔俐,王赞,吕玉丹,林卫红,张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08-1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吉林省部分农村地区癫痫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吉林省农村地区癫痫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治疗缺口情况。方法 (1)选择吉林省3个县为目标县,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癫痫课题组对当地县级神经内科医生及乡镇医院内科医生进行培训;(2)由当地乡镇医院医生对管区内癫痫患者进行筛查,并由县级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复查;(3)统计学处理。结果 (1)发病率与患病率:吉林省活动性癫痫患病率大约为3.94‰,总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万人口22.55人;(2)患者性别构成:男女比例大约为1.13:1;(3)年龄构成:患者的年龄多集中在10~60岁之间,以20~50岁患者居多,发病年龄高峰在0~10岁之间;(4)发作类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要的发作类型;(5)死亡率:死亡率约为0.89%;(6)治疗缺口62.7%。结论 吉林省农村地区活动性癫痫发病率及患病率低于以往国内调查的结果,治疗缺口大,提示在农村地区加强癫痫宣教具有重要意义。
  • 王黎萍,孙新芳,吴承龙,杜筱蓓,邵静松,钟洁静,郭起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11-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特点。方法 采用语义流畅性、语音流畅性、动作流畅性测验与物品和动作命名测验,评定30例PD无痴呆患者、30例PDD患者与60名正常老年人。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无痴呆患者存在动作流畅性损害(P<0.01),PDD患者3项言语流畅性与物品和动作命名均受损(P<0.01)。结论 PDD患者存在执行功能障碍与命名损害,PDD是一种伴有皮质功能损害的、以额叶皮质下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认知损害性疾病。
  • 朴铁花,蔡鸿彦,席中原,卢蕾,宋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14-1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体外模型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否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外谷氨酸摄取和抗自由基作用发挥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8日龄SD乳鼠断头处死,取脊髓切片后放人培养液中构建脊髓器官模型。将构建的脊髓器官模型随机分为埘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模型组和G-CSF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仍常规培养;ALS模型组按照Matyja等人的方法加入THA和PDC构建ALS模型;G-CSF组在ALS模型组处理的基础上冉加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培养的1w、2w、3w、4w时对各组培养液中的Glu进行测定,并在第4w测定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各组前角存活的运动神经元。结果 对照组培养液中Glu浓度较低,并且随时间变化(1w、2w、3w、4w)不大,基本维持在恒定水平;ALS模型组和G-CSF组培养液中Glu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2w后G-CSF组Glu浓度显著低于ALS组(P<0.05)。第4周时ALS模型组脊髓前角中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F组SOD活性高于ALS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CSF有显著的抗自由基和抗兴合性毒性作用并明显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和缺失,可能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 孙艳军,宋英华,张雁,林静,冯亚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在基底节区脑出血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4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70例接受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治疗组);7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治疗10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适用不同程度的脑出血患者。
  • 王晶,虞正权,王中,周幽心,周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20-1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蝶骨嵴脑膜瘤(sphenoid ridge meningiomas,SRMs)的诊断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法分级:Ⅰ级34例、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16例、Ⅴ级7例。结论 采用经翼点入路,利用显微手术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应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切除肿瘤,残留肿瘤辅以放疗,以改善SRMs预后。
  • 张蓓,李亚军,任会云,王敏娟,石少亭,郭长江,白婧,折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22-1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面积脑梗死为神经科急危重症,由于缺血致大片脑水肿引起严重颅内高压及一系列并发症,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新型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Edaravone)是羟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活性药物和脑细胞保护剂近年来亦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使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郭继东,王月,信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24-1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关于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早期溶栓、保护脑细胞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法,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极早期的溶栓治疗,但是很少有患者受益。近年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1],使其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关于其机制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各类生长因子及营养因子,而对于信号转导系统方面未见报道。故本研究欲观察BMCs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的影响。
  • 冯程程,何志义,李蕾,阮杏林,秦雪,赵奕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26-1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位于后颅窝内,是重要致密的神经结构,其内部有众多颅神经核、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通过,心血管、呼吸中枢亦位于其中,解剖结构复杂;因此脑干不同部位的梗死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组合。
  • 郭大庆,孔令春,任明丽,原聚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29-1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与病程不一,仅以脊髓病灶为主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spinal cord of multiple sclerosis,SMS)[1]。MS的诊断以往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辅以实验室检查,自MR问世以来,其对MS的敏感性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目前超高场强3.0T MR被认为是MS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收集26例经3.0T MR检查和临床确诊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脊髓型MS的诊断水平。
  • 葛建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局灶运动发作而延误治疗,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展和对此病认识的提高,诊断率逐渐提高。本文报道我院自2007年5月~2009年4月收治的抖动性TIA患者12例,并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分析。
  • 王晓菊,时兢,张剑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31-1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2-二氯乙烷是化学工业常用的有机溶剂,其毒性高,易引起中毒。一旦中毒,其病死率或病残率较高。自2006年以来,我院共收治了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1,2-二氯乙烷中毒的患者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 冯乐燕,马晓东,贾玉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Lambert-Eaton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a syndrome,LEMS)又称肌无力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和易疲劳,以影响肢体近端肌和躯干肌为主,眼外肌受累罕见。我们在临床中曾收治1例以双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的Lambert-Eaton综合征伴发胃癌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孙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34-1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狭窄发生较高,颈动脉狭窄可引起缺血性卒中,据报道,15%~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所致[1]。颈动脉狭窄也可引起认知损害[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手段,这些措施在解除颈动脉狭窄的同时也可能影响认知功能[3]。现就解除颈动脉狭窄之后认知功能变化的有关进展做一综述。
  • 邓兵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37-1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锥体外系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态异常等为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通常是根据临床症状做出。但是,存明显健康的老年人群中,大约30%,在食体时能够检测到轻微帕金森样症状[1]。所以,仅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PD存在一定困难[2],特别是在没有震颤的患者中。
  • 李兴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40-1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酒中毒是一种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酒中毒可以因酒精毒性作用、代谢异常等因素而导致很多系统的急、慢性病变。酒中毒导致机体发生的病理性的改变,尤其以脑损害为突出,由于认知功能的异常,往往发生危害他人的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针对酒中毒对人类大脑的损害业已进行的研究,综述如下。
  • 申艳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42-1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1]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伴有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lice metabolic syndrome,IR)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代谢方面的异常。由于MS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且作为多个症状的组合,与脑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其研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12): 1145-11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