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 全选
    |
  • 高鹏,吴江,杜丹华,李蕴博,赵节绪,胡林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292-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OSI)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rs9658281和rs2682820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605例脑梗死患者和313例对照组人群的基因型。结果 Rs9658281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3.906,P=0.048,OR=1.362,95%CI 1.003~1.850),这种差异在女性明显(χ2=6.689,P=0.010,OR=1.913,95%CI 1.170~3.167)。Rs9658281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5.322,P=0.021,0R=1.473,95%CI1.060~2.047),这种差异在女性明显(χ2=9.299,P=0.002,OR=2.315,95%CI 1.349~3.972)。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调整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两组间仍有显著性差异(P=0.023)。Rs268282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OSl)基因rs9658281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关。
  • 陈力学,刘宝松,周冀英,桂蓓,邵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296-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OGD缺氧损伤后大鼠海马神经元NR2B受体和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量,以及NR2B与PTEN是否有生理性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PTEN基因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海马神经元体外OGD损伤模型,采用细胞比色分析(colorimetric assay)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神经元NR2B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PTE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ting研究NR2B与PTEN的相互作用。结果 细胞比色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神经元有大量NR2B表达,OGD损伤72h后NR2B含量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和RT-PCR结果显示OGD损伤后PTEN表达量略有下降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沉淀显示mN与NR2B在物理上连接形成复合物。结论 海马神经元膜表面NR2B含量丰富,PTEN基因在海马神经元里有表达,OGD缺氧损伤再灌注引起NR2B受体和PTEN基因表达量下降,PTEN与NR2B有生理性相互作用。
  • 石秋艳,孙惠芳,姜进克,张瑞彪,林述凯,李倩,刘超,何俊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299-3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血管新生情况,以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的干预作用,探讨rhEPO对脑出血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16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rhEPO治疗组。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bFGF、CD34的表达变化,用CD34的表达来反映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脑出血后3h即有VEGF表达增多,7~14d达高峰;bFGF的表达6h开始增多,72h达高峰;CD34+血管数12h开始增多,14d达高峰.rhEPO治疗组6h~21d时VEGF、bFGF表达比模型组高(P<0.05或P<0.01),且VEGF表达于72h~7d时提前达高峰;12h~21d时CD34+血管数高于模型组(P<0.01),且于7d时提前达高峰。结论 rhEPO能上调脑出血后VEGF、bFGF的表达,促进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生成。
  • 杨薇,吴江,孙世博,朱丹,白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04-3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HE染色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不同时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DM大鼠)坐骨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及坐骨神经的形态学改变,来揭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菌素(STZ)溶液,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成模即刻(Ow)组、成模后4w组、8w组、12w组。应用HE染色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下肢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造模前DM组和NC组大鼠病理形态学无显著差异;HE染色显示DM组大鼠从4w开始出现神经内膜毛细血管管壁逐渐增厚,管腔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变形,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同时也从4w开始出现坐骨神经有髓及无髓神经纤维排列松散,且随病程进展逐渐出现髓鞘变薄、分离、空泡形成,并伴有轴索萎缩。电镜观察结果显示DM组大鼠从4w开始出现毛细血管内皮增厚,基底膜不清楚,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同时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板层薄厚不一、分离或脱落,无髓神经纤维轴索内神经丝减少,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可见髓样小体,且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结论 DM大鼠早期4w时周围神经即可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且其损伤程度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 王晔,顾慎为,周展红,杨绍菊,陈遥丽,蒋荣芳,程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08-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180例受试者根据ERP和TCD检测结果,编入正常对照组、MCI组及痴呆组,统计分析不同认知功能状态下脑血流动力学的特点。结果 各组别受试者脑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检出率有差异,正常组与MCI组及痴呆组比较,Vp、Vm、S/D及PI有统计学意义(P<0.01);MCI组与痴呆组比较,Vp和S/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的Vp及S/D对ERP中P3潜伏期影响较大(P<0.01)。结论 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脑血流动力学TCD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评判MCI患者认知状态的客观指标。
  • 陈蓝,王蔚,丁新生,王选,解渊,孙波,张云云,柯先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13-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重要中文文献数据库的资料中脉络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截止至2009年6月)及其参考文献,筛选所有使用脉络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 7分评分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出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63篇,筛选出32项研究(治疗组1704例,对照组1655例)进行Meta分析。8篇为阴性对照,其中7篇符合急性期诊断标准(治疗组262例,对照组266例),合并效应值:OR=3.42,95%CI(1.97,5.93),P<0.00001;15篇为维脑路通(曲克芦丁)阳性对照(治疗组858例,对照组906例),效应值合并:OR=4.18,95%CI(2.89,6.05),P<0.00001;另有9篇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阳性对照(治疗组522例,对照组447例)效应值合并:OR=4.85,95%CI(3.16,67.44),P<0.00001。脉络宁组与各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脉络宁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轻功能缺损评分和预后。
  • 朱瑞霞,张朝东,王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17-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Aβ25-35诱导AD细胞模型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EPO预处理组.细胞培养24h后,EPO预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25U/ml的EPO预处理8h,再与模型组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1μmol/L Aβ25-35,继续培养48h,收集细胞进行检测.采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PI(碘化丙啶)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HE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免疫印记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结果 MTT显示EPO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并且中剂量存活率最高;凋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JP<0.05);HE染色显示EPO组细胞数量多,结构完整。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胞浆Cyt-C表达最强,而EPO处理组有较弱的Cyt-C表达(P<0.05)。结论 EPO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对Aβ25-35诱导神经细胞毒性起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细胞色素C从胞浆释放,进一步阻止PC12细胞凋亡。
  • 张临洪,旃培艳,徐武平,经屏,张新华,王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21-3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卒中高危因素患者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ABCD评分工具,对48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于入院5d内完成DSA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值,创建新的ABCD+DSA(ABCDA)评分工具。比较这两种评分工具对卒中风险的预测及其分层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在纳入的88例患者中,有37.5%(33例)的患者在90d内发生卒中,其中伴有≥70%狭窄和闭塞的占66.7%(22例),在无动脉狭窄8例中,仅1例发生卒中。两种评分工具对30d和90d的卒中风险预测均有较高的价值,而ABCDA评分的预测能力则更强。按照ABCD评分分层,本组评分为≥5分组与评分<5分组之间,短期内累计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添加DSA项摘要:目的 分值后,评分为≥5分的患者在30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了6倍,在90d内增加了4倍。结论 颅内外动脉≥70%狭窄或闭塞是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ABCDA评分不仅能增强风险的预测和分层能力,并且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朱沂,孙娟,杨雪荣,王明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26-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雪莲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研究低、中和高剂量雪莲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基底节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雪莲注射液能够减少MACO脑梗死体积,降低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MMP-9的含量(P<0.01)。结论 雪莲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MMP-9含量有关。
  • 申向民,杨期东,谭利明,刘运海,唐震宇,周琳,黄清,黄晓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30-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TF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RT-PCR法、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测定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后不同时相ATF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ATF4 mRNA与蛋白于再灌注后1h表达增加;ATF4 mRNA表达于再灌注后6h达高峰,其蛋白表达于再灌注后24h达高峰。结论 鼠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ATF4在缺血半暗带区表达,提示ATF4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 方嘉佳,司洋,慕洁,安冬梅,吴欣桐,刘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3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LEV商品名"Keppra")单药或添加治疗儿童及成人各类型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2月~2009年6月收治的80例门诊和住院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LEV治疗并随访,观察LEV对癫痫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80例随访观察对象接受LEV治疗≥6个月后,达到完全控制的为15例,占18.8%;LEV治疗有效的35例,占43.7%;而有30例患者对LEV治疗无效,占37.5%,即总应答率为62.5%。总体上LEV添加或单药治疗各种类型癫痫临床效果肯定,患者年龄、病程、是否有头部影像学异常对其疗效影响不大,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亦无统计学差异,而与癫痫的类型相关,LEV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疗效最好(应答率79.5%)。随访过程中失访6例(7.8%),出现不良反应9例(11.3%)。结论 LEV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成人及儿童各种类型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杨茜,廖书胜,陈红,李智晞,张田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38-3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207例LA患者(病例组)和200例对照组,记录颅内血管MCA、ACA、PCA、ICA、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病例组颅内各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病例组轻、中、重度LA患者平均血流速度有逐渐减慢的趋势。结论 LA患者脑血流平均速度减慢,随着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加重,脑血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 秦培英,唐玉兰,黄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41-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的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吸烟4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与凝血因子ⅫⅠA亚单位(FXIIIA)Pr0564Leu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以80例脑出血为病例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情况,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对FX SA第12号外显子Pro564Leu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1)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岗型(χ2=17.681,P<0.01)和等位基因频率(χ2=21.747,P<0.01)组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2)FXⅢA Pr0564Leu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是否伴有高血压病、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糖尿病、吸烟各组间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3)Leu564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较未合并上述因素者出血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FXⅢAPr0564Leu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有关;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娴无关;FXⅢA Pro564Leu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在脑出血发病中无协同作用。
  • 隋艳玲,潘旭东,马爱军,伊帅,王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45-3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8例研究对象,其中68例为发病72h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区域脯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TCD检测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分为MES阳性组(19例)和MES阴性组(49例);对照组40例,无脑梗死或脑缺血发作病史,且无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 MES阳性组slCAM-1、sVCAM-1水平高于MES阴性组(P<0.05);MES阳性组、MES阴性组sl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黏附分子参与了脑缺血的损伤过程,且与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微栓子和黏附分子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李燕华,李吕力,王铁建,李晓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49-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及复氧后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变化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方法 取生后2d的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纯培养,缺氧时间分别为:12、24、48h,并取缺氧24h后复氧12、24、48h的细胞进行存活率、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AQP9的表达。结果 缺氧组及复氧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死亡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缺氧和复氧后乳酸脱氢酶活性亦无明显改变(P>0.05),缺氧组细胞AQP9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并随缺氧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P<0.05),复氧后24h内AQP9表达逐渐下降,24h后AQP9表达仍未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对缺氧较为耐受,缺氧对星形胶质细胞存活能力无明显影响,缺氧引起AQP9的表达上调,而复氧使其表达明显下降。
  • 刘春水,白欧,杨雷,谷月,李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52-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9年收治的2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例患者以中年为主,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灶主要分布于幕上,单发病灶常见,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均为B细胞型,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19例,非生发中心起源占84.2%,1例EB病毒基因阳性,单纯手术5例,术后全脑放疗6例,联合化放疗10例,联合治疗的生存期明显比单纯手术或术后单纯化疗者延长。结论 PCNSL表现复杂,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弥漫大B细胞型为主要病理类型,EB病毒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最佳治疗方案是包括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
  • 焦玲,楚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5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的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42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多数患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卒中史;临床表现以细碎步态、运动减少、肌强直为主,无4~6Hz静止性震颤;多有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伴有智能障碍、假性球麻痹、尿失禁等;对左旋多巴制剂疗效欠佳.MRI以基底节区、脑室周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可伴脑白质疏松或脑萎缩。结论 VP的临床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对多巴胺制剂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
  • 王小蓉,何晓英,李小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57-3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血肿周围脑组织乳酸(LA)、细胞因子等指标的影响;探讨脑出血后高血糖致乳酸中毒加重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5只)、单纯脑出血组(25只)、脑出血后高血糖A组(2g/kg,25只)和脑出血后高血糖B组(4g/kg,25只)。各组大鼠于术后1、3、7、10、14d测血肿周围脑组织LA、IL-1β、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3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LA、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高血糖A组和B组大鼠术后血肿周围脑组织LA、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以高血糖B组升高更显著。结论 提示脑出血后高血糖导致能量代谢障碍,LA蓄积中毒,可能通过增强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
  • 王光胜,张克忠,王元伟,陈孝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60-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a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蛋白印迹法观察HIF-1a的表达及HBO干预后的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及HIF-1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治疗组HIF-1a的表达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HBO治疗能抑制组织HIF-1a的表达,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于金录,王宏磊,许侃,王柏,罗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63-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显微外科治疗结果。方法 2003年12月~2007年12月期间,共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病例72例,观察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术后随访1年,发病至手术时间<14d的33例中,21例(63.6%)彻底恢复、12例(36.4%)部分恢复;不完全麻痹22例中,18例(81.8%)完全恢复、4例(18.2%)得到改善;而术前完全动眼神经麻痹的50例中,仅12例(24.0%)彻底恢复、33例(66.0%)部分恢复。结论 积极地、早期地治疗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郭朝辉,李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65-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感觉运动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出现难以名状的腿部不适感,迫使其活动肢体以缓解症状。疾病可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中断,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在白天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使其生活缺乏动力,出现抑郁和焦虑[1]。
  • 袁静,姜兴千,张见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67-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血浆抗利尿激素浓度相对于体液渗透压而言呈不适当的高水平,从而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肺癌是SIADH的常见病因之一,而以SIADH为首发症状者在未出现肺部症状前以肺外表现就诊,容易造成临床误诊,值得临床医师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我科收治的以SIADH为首发症状的肺癌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姚丽芬,隋丹,单晶丽,王真奎,张博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69-3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是细胞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合成的限速酶,其首选底物是软脂酰和硬脂酰辅酶A,分别转化生成油酸与棕榈油酸。
  • 王群,孟红梅,王赞,崔俐,吕玉丹,林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71-3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诊断的癫痫患者主要使用抗癫痫药物(AED)治疗,其中大部分患者服用一种传统的AED后即不再发作,一部分患者需要联合多种AED(包括新型的AED)才能控制发作,能够利用AED很快得到控制的癫痫患者占70%左右。还有部分患者在接受了多种药物治疗后仍然不能控制病情,称为难治性癫痫。约占癫痫患者的30%,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是目前癫痫诊治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传统抗癫痫药物丙戊酸治疗癫痫的基础上,添加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道下。
  • 何玲,初凤娜,王玉芝,刘晓琳,崔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73-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其中80%为大脑半球出血,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原发性延髓出血(primary medullary hemorrhage,PMH)甚为罕见,下面就1例我院收治的PMH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
  • 郑东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74-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疾病、麻醉意外、一氧化碳中毒、失血性休克、肺部疾病、自缢、溺水等造成的心肺骤停是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Anoxic-ischemic encephMopathy,AIE)的常见原因。近年来,随着急救措施的进步,心肺骤停的患者得以成功复苏,但脑部缺氧缺血却带来了神经系统的许多并发症,如智力迟钝、记忆力下降、运动障碍等。癫痫发作是这类脑病中最为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发作又会加重脑部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了解其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 李美艺,张颜波,牛敬忠,杨明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77-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药理性预适应(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是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药物的直接或间接药理作用模拟缺血或低氧,激活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生成,产生组织、细胞保护作用。
  • 迟鑫姝,卢金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80-3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本脑病(Hashimoto's encephalopathy,HE)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脑病,仅在少部分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发现。
  • 杨富增,甘景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4): 382-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一种无创性活体检测脑组织代谢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