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0-07-25
  

  • 全选
    |
  • 吴玉娥,李文德,闵凡贵,谭文雅,潘金春,黄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580-5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学习记忆减退食蟹猴海马结构突触素表达的变化。方法 8只雌性食蟹猴,分为青年和老年两组,用延迟反应实验测试两组食蟹猴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突触素在海马结构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老年组食蟹猴在延迟反应实验中各延迟时间(10s、15s、30s、60s)的选择正确率较青年组显著降低(P<0.01),老年组海马结构突触索免疫反应物平均光密度值较青年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老年食蟹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海马结构突触素表达降低,提示老年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结构突触素有密切联系。
  • 杨杰,周芝文,郑丽君,曾进,杨期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584-5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后TrkA与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250~350g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n=24)和脑缺血模型组(n=24)。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分别在再灌注后6h、24h、48h、7d共4个时间点处死大鼠。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TrkA、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rkA、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能通过上调TrkA和Bcl-2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聂亚雄,朱云龙,黄如训,尹剑,高帆,罗焱,游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589-5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预处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研究坎地沙坦的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0.1mg/ks·d)、坎地沙坦高剂量组(1mg/kg·d),每组16只,各组又随机分为缺血2h再灌注24h和72h两个亚组(每组8只)。灌胃4w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前测量血压,术后24h监测缺血区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变化,再灌注24h、72h分别检查神经功能评分,断头取脑后TTC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内皮eNOS、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再灌注24h、72h神经功能评分均有好转(P<0.05),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高剂最组在服药后2w血压明显下降,维持在85mmHg,小剂量组无降压作用。缺血2h后,缺血再灌注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血流量下降为32%±3%,坎地沙坦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血流量分别为55%±5%、64%±7%.eNOS和VEGF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eNOS在坎地沙坦低剂量和高剂量组24h达到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VEGF随着时间延长表达进一步增加,再灌注72h达到最大。结论 坎地沙坦通过改善缺血区脑血流量,上调缺血区eNOS及VEGF的表达,达到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及减少脑梗死面积的摘要:目的 VEGF和eNOS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保护靶点。
  • 王晓斌,宁显忠,王晓强,李志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594-5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最佳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给药频次,更有效地保护脑缺血急性期大鼠海马神经元。方法 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均制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又分为3个亚组,各亚组之间EPO给药方法相同(腹腔注射)、剂量也相同(3000IU/kg),仅给药频次不同,3次给药组为缺血即刻给1次,缺血再灌后4h给1次,以及缺血再灌后12h给1次;2次给药组为缺血即刻给1次、缺血再灌4h给1次;1次给药组仅为缺血即刻给1次。以上5组大鼠均在缺血再灌24h后制作标本,分别用于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海马Bcl-2、Bax表达;另外用western Blot测定海马组织Caspase-3的表达。结果  3个亚组对比模型组,Bax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2次给药组对比模型组,Bcl-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次给药组与3次给药组对比模型组Caspase-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EPO能够通过抑制凋亡来保护海马神经元,并且2次给药组具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知,2次给药组接近最佳的给药方法。
  • 崔玉真,罗成宏,苏斌儒,肖波,周文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599-6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可诱导协同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e,ICOS)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遗传易感性。方法 以来自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83名确诊MS患者和110名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监测ICOS基因-2394/2119位点酶切多态性。结果 ICOS-2394位点TT基因型频率M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MS 33.7%VS对照组10.9%,P<0.001),携带T等位基因可增加MS患病危险(OR=3.482,P<0.001),ICOS-2119位点TT基因型M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MS 4.8%vx对照组15.5%,P<0.05)。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ICOS基因多态性与MS发病相关,该基因可能是MS的易感基因。
  • 章燕幸,陈怀红,吴承龙,王黎萍,肖桂荣,孙新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04-6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多发生于肝硬化自发性或手术门体分流后,临床主要表现可逆的脑病症状,进行性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瘫痪,仅1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无肌萎缩、感觉障碍。9例血氨增高,9例脑电图表现弥漫性θ波,其中2例有三相波,8例MRI T1像显示基底神经节高信号,脊髓MRI阳性率低。所有患者均限制蛋白摄入量,给予护肝、降血氨、神经营养等治疗,3例加用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脑病症状缓解,但瘫痪改善不明显;死亡3例,仅1例肝移植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脊髓症状与脑病症状并不平行消长,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常规治疗脑病症状好转,但脊髓病变预后不良,肝移植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带来曙光。
  • 马云涛,范学文,朱海清,吴若芬,赵巍,孔繁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08-6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ISCM)对脑脊液中脑膜癌细胞线粒体进行立体、动态、定量研究,得到脑膜癌线粒体分布特点,为脑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将标本分为脑膜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用荧光探针Mitotrackcr Grccn FM标记线粒体,得到线粒体的断层扫描图像、荧光强度地形立体分布图。结果 脑膜癌组线粒体分布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脑膜癌组线粒体分布与阴性对照组有明显差别。结论 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脑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田淑芬,张亮,陈红群,王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12-6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麻风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1例麻风病的临床资料,行神经电生理、神经超声及病理检查,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研究麻风病的流行特征。结果 该例患者神经损害主要累及双侧尺神经、腓总神经等。皮肤损害表现为反复的皮损,疤痕,皮肤病理见泡沫细胞组成的肉芽肿。结论 麻风病以周围神经及皮肤损害为主,且有地区分布及年龄分布特点,致残率高,传染源仍然存在,因此应加强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 王育新,张本恕,张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15-6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ApoE基因对亨廷顿病发病年龄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RFLP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29例HD患者的ApoE基因型,分析ApoE基因型与HD发病年龄的关系。结果 HD患者和正常人的ApoE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x2=0.730,P>0.05),ε3/4基因型患者的发病年龄[(35.50±5.73)岁]较ε3/3基因型患者[(47.95±10.67)岁]提前(t=0.126,P<0.05),两组的致病CAG重复次数无明显差异[(47.62±4.37)次,(45.26±3.21)次;t=0.227,P>0.05]。结论 ApoE基因型影响HD的发病年龄,ε4等位基因使HD的发病年龄提前。
  • 谢湘林,叶秋芳,周鸣,马春颖,赵莉,卫轲,刘宏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18-6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对正常成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为氨氯地平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氨氯地平组,氨氯地平0.7~1.2mg/kg·d连续给药12w,通过Morris水迷宫、避暗、跳台行为学及脑胆碱系统测定,观察氨氯地平对正常成年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氨氯地平组小鼠1d至4d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及游程、朝向角、游泳速度无明显改变,5d小鼠在2min内穿越平台的次数、在平台区的逗留时间、在平台区象限的逗留时间及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游程的百分比、平均速度、朝向角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氨氯地平组小鼠2d避暗的错误次数及错误潜伏期也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氨氯地平组小鼠1d、2d跳台的错误次数及2d的错误潜伏期没有明显改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氨氯地平组小鼠脑组织Ach含量明显增高(P<0.01)、AchE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氨氯地平长期应用可能提高正常成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
  • 纪晓军,韩迪,何宏,李红云,郭壮丽,裴海涛,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21-6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gene,PLAU)基因近端启动子区变异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NINCDS-ADRDA年标准收集98例AD患者,以10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筛查PLAU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LAU启动子区多态位点分型,采用病例-对照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其与AD发病的关系。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及它们与疾病的关联分析。结果 中国人群中的PLAu近端启动子区存在两个多态性位点-25C/T(rs2227579)和43G/T(rs2227580)。-25C/C基因型增加了AD发病风险(校正后OR=1.671,95%CI:1.098~2.577,P=0.018),43G/G基因型增加了AD发病风险(校正后OR=1.773,95%CI:1.156~2.732.P=0.009)。PLAU基因启动子区-25C/T位点与43G/T位点未发现存在连锁不平衡(D'=0.031,r2=0.000)。结论  PLAU基因启动子区变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 郭悦劼,蔡正旭,雷阳,孙大勇,齐中华,李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25-6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大鼠颅内脑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基底动脉,去除血管外膜后剪成约0.2mm的小段,分别用0.1%Ⅰ型胶原酶、0.1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人工刮除法及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SM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结果 原代培养3d后细胞开始贴壁,2w后细胞呈梭形,汇合后具有典型的"峰-谷"生长特点。传代培养的细胞保持上述特征,第5代细胞经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鉴定,纯度达97%以上。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95%。结论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成本低廉,可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管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适宜的体外培养细胞模型。
  • 胡俊,吴军,林志坚,周芬莉,林凯华,陈涓涓,童晓欣,张季声,易黎,邹文,王春安,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28-6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设计,将8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按随机分入九味镇心颗粒组和九味镇心颗粒合并阿普唑仑组,治疗4w,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九味镇心颗粒组(32例)总有效率为90.63%;九味镇心颗粒合并阿普唑仑组总有效率94.12%。不良反应发生率5%。结论 九味镇心颗粒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 刘盈盈,王淳,陈纯,刘平,冯芹,李小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31-6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实验通过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实验性脑出血后Hcy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并为预防及治疗脑出血提供实验理论基础。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制备脑出血模型,Hcy组于术后30min予血肿同侧颅内直接注射Hcy,固定后连续切片作TUNEL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数据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偶可见TUNEL细胞表达,Caspase-3少量表达;脑出血组6h血肿周边组织出现TUNEL阳性细胞,72h达高峰,Caspase-3在腩出血后6h表达开始增高,24h达到高峰,应用Hcy干预后自12h起各时间点TUNEL细胞和Caspase-3表达均较ICH组增加(P<0.05)。以各自高峰时间最为显著(P<0.05),但未能改变TUNEL细胞和Caspase-3表达的高峰时间。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嗣细胞凋亡与Caspase-3表达有关,Caspase-3介导了细胞凋亡的发生。Hcy能够促进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诱导Caspase-3表达有关,进一步证实Hcy为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王大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35-6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08年6月在北海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大面积脑梗死合并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102例,男79例,女23例,平均76.13±6.25岁;发生MODS时,各器官衰竭的易感性依次为肺、心、肾、外周循环、胃肠、肝、凝血功能,死亡率为62.75%。结论 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MODS时,肺、心、肾等器官最先受累,这时死亡率升高,需积极进行防治。
  • 刘颖,王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37-6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病因学、临床表现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通过3例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病因学、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 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具有与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同时具有其特定的病因学、脑脊液检查及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论 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较具特征性,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可以做出较明确诊断和相应的治疗。
  • 林逢春,盛汉松,王怀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41-6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及硬膜减张缝合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咀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去骨瓣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记录的数据包括术前GCS评分,血肿大小,瞳孔反应,ICH评分等。随访指标有30d死亡率以及最近一次的ADL评分。结果 35例患者中27例(77%)30d内存活。27例存活者在平均13个月的随访中16例(6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ADL评分Ⅰ-Ⅲ级)。结论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施行血肿清除合并去骨瓣减压术有望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 金岗生,郑水红,陈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44-6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急性期治疗是关键。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经过临床观察满意,报告如下。
  • 崔立山,李中华,周德香,牛运祺,徐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46-6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自由基学说在脑出血及脑损伤治疗中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已相继证明脑出血后脑自由基反应增强,使脑损害进一步加重。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已应用于急性脑出血及脑梗死。本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了依达拉奉,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于金录,王宏磊,许侃,朱万安,王柏,罗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48-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所致的基底节区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Saeki[1]报道的一组烟雾病出血中,基底节区出血约占40%左右。由于烟雾病病例的基底节区存在扩张的豆纹动脉及丘脑穿动脉,更有新生的烟雾状血管参与侧枝循环,此处发生出血后,丰富的侧枝循环可能使得烟雾病所致基底节区出血的预后与高血压脑出血不同。但关于此种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了解还不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共在CTA辅助下急诊治疗烟雾病所致基底节区出血15例,并与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预后进行对比,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刘淑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0-6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预后差,尤其重症脑室出血病死率高。我科2004年7月~2009年7月采用微创双侧脑室外引流后尿激酶灌注及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75例重症脑室出血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姚志远,闫明德,高宏业,刘葛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2-6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自1996年4月~2002年6月应用简易碎吸术、2002年7月~2008年6月应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分别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2例和226例,两种疗法对比,后者明显优于前者,现报告如下。
  • 胡馨予,韩艳秋,张颖,陈秋惠,胡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arcus Gunn现象,又称张口睁眼现象、张口提上睑连带运动综合征(jaw-win-king levator palpebrae synkinesis syndrome),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不规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先天性上睑下垂的5%.Rober Marcus Gunn于1883年首次报道的,并以其名字命名。我国于1959年罗文彬等[1]最先报道。有学者认为该病与三叉神经参与提上睑肌的支配有关,由于三叉神经核的翼外神经部分与提上睑肌的神经核区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由于三叉神经与动眼神经之间在周围发生运动性联系所致[2]。获得性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与脑外伤、肿瘤或手术后有关。
  • 程书文,周培志,杨章超,姜曙,徐严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4-6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benign recurrent aseptic meningitis)系指:发作次数≥2次的脑膜炎,患者发作期有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发病间期无临床症状,脑脊液、脑电图、头部MRI等检查均无异常,并且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损害[1]。本病发病率低,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临床确诊1例报告如下。
  • 管得宁,赵辉,罗云,张馨,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6-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遗传病属于母系遗传病,是人类五大类遗传病之一,是线粒体DNA缺陷所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千差万别,极易误诊,下面2个病例分别经3年和半年才确诊。
  • 王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1岁,工人,主因渐进性双侧肢体无力3年,反应迟钝1年于2010年3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年出现左侧肢体活动无力,行走100米即感左下肢拖曳,左上肢持物无力,于当地医院按"颈椎病"行颈椎手术治疗。术后左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左手不能持物,左上肢抬起费力不能过肩,左下肢单肢站立无力,未诊治。入院前2年半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可抬过肩但费力,右下肢可站立但行走无力,自行在当地卫生所输液治疗,无好转。
  • 刘国峰,徐文俭,孙顺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不同年龄组脑梗死的关系,对本院收治的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 贾书娟,杨宇,孙莉,刘高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60-6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头痛2d伴抽搐1次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剑突下疼痛,随即出现前额部剧烈胀痛,数小时后起立时突然猝倒在地,抽搐发作,表现为口唇发绀,双眼球上窜,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呼之不应,持续约5min左右抽搐停止,意识约1h左右恢复。
  • 苏曼,童晓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连枷臂综合征(Flail arm syndrom FAS)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临床亚型,1998年Hu首次报道与命名[1]。其临床症状、体征及神经电生理表现符合运动神经病的诊断标准,但其临床症状分布的特殊性及相对良性的进程又不同于经典运动神经元病,国内自2005开始至今仅有十余例左右的报道[2],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现将其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报道如下。
  • 乔杉杉,吴春薇,康智敏,李继梅,王得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63-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相对于静息性脑血管病而言)[1]。卒中后抑郁不仅能影响患者的恢复及预后,还能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康复预后、诊治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新的进展。
  • 王雁,崔宇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66-6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超家族的一员,在活体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最主要的生理抑制剂,能抑制纤维蛋白降解,是最重要的纤溶活性调节者。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证实PAI-1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神经系统肿瘤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有密切关系。现将PAI-1与上述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 王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69-6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异而引起周围神经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病变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及遗传方式各异。既往对这类疾病的分类只根据临床表现,近年来已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遗传方式、主要受累的神经成分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综合做出。目前已明确的致病基因超过30个[1],有助于进行准确的基因诊断。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对周围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探索合理的治疗策略。
  • 苏龙,于挺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7(7): 671-6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发病率高但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的疾病,其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偏头痛发生可能涉及到环境、基因与离子通道等。1995年Olesen等首次提出了偏头痛发病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假说[1]。近年来,NO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精氨酸酶(arginase)不仅可以抑制NO的合成,而且其与偏头痛其他发病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因而,精氨酸酶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病。本文对精氨酸酶与偏头痛发病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