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 全选
    |
  • 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章,我们已迈入了2011年的希望大道。值此我谨代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全体同仁,向长期以来热情关心、支持本刊发展的各级领导、编审专家、广大……
  • 蒋斌,张成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优化红四氮唑(TTC)染色法,以提高对脑缺血模型中梗死灶的位置及面积的精确判定程度。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Balb/c小鼠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5h后断头取脑,利用"夹心TTC染色法"对梗死灶进行判定。结果 传统TTC染色仅有单侧脑片染色效果较好而另侧染色效果很差,相比之下,"夹心TTC染色法"染出的脑片整体颜色鲜红、均一,两侧染色程度均十分良好,能够明确判定出梗死灶。结论 优化后的"TTC夹心染色法"适合于梗死灶位置以及面积的精确判定,可显著提高脑缺血模型中梗死灶的检测效率。
  • 陈应柱,刘刚,杨德刚,朱艳,杨璞,黄金忠,徐耀,包仕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7-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脑缺血大鼠胼胝体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4-VO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2d、4d、7d、14d和28d 5个时间点及假手术组,每组8只;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胼胝体A2B5、O4、CNPase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1)CNPase阳性细胞于脑缺血后有不同程度减少,2d即明显减少,7d时减少到最低,14d时回升,28d时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后2d、4d、7d有显著差异(P<0.05)。(2)O4阳性细胞数于脑缺血后2d时显著减少,4d时回升,28d时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2d、4d有显著差异(P<0.05)。(3)A2B5阳性细胞于脑缺血后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2d时即已增多,持续至28d时达到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7d、14d、28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缺血后OPC反应性增生,未成熟和成熟OLG减少,以未成熟OLG为著;提示未成熟OLG对缺血有易损性,而OPC有耐受性。
  • 梁森,石胜良,毕桂南,李鑫,曾宏亮,陈仕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1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侧脑室给予蛇毒型神经生长因子(viper venom nerve growth factor,v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重塑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vNGF-25u组、vNGF-50u组、vNGF-100u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假手术(S)组,每组18只。造模后每日根据Longa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情况。于2、7、14d分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提取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Doublecortin(DCX)mRNA的表达。结果  (1)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同一时间下,vNGF各组评分低于I/R对照组,vNGF各组评分随着给药浓度增高而降低;(2)随着时间延长,DCX mRNA在各组的表达从2d开始逐渐增加,在7d达最高峰,14d时有所下降。术后同一时间,DCX mRNA在蛇毒组的表达高于在I/R对照组,并且DCX mRNA在vNGF-50U组的表达为蛇毒组中最高。结论  vNGF可通过增强DCX迁移效应促进神经重塑和恢复神经功能缺损。
  • 王继先,张博爱,刘宇,何昕,李林,张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15-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ephrinA3在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提取新生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并纯化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脂多糖10mg/L干预后,实验组又分为30min组、6h组、24h组、48h组和72h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力,AO/EB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CY3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ephrinA3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脂多糖作用的不同时间中,与对照组相比,作用24h、48h、72h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凋亡率显著下降,ephrinA3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ephrinA3在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增高,持续至少72h,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方面起重要调控作用。
  • 周官恩,刘宗超,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18-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在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将动物随机分成脑出血加SB203580组和脑出血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白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B203580干预组ICAM-1、IL-1β在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SB203580抑制IL-1β和ICAM-1的表达,p38MAPK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周芬莉,张海鸥,吴军,余光银,闫文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脐带涑渲矢上赴移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贴壁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鉴定免疫表型。STZ诱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模型,左后肢肌肉注射移植干细胞,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在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病变以及干细胞整合情况。结果 移植干细胞后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及病理显著改善,但移植的干细胞并未整合到神经纤维中。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的坐骨神经电生理和病理,但干细胞并未直接参与神经重建,提示可能通过其他间接途径起作用。
  • 田淑芬,刘勇,楚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25-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神经系统病变特点及电生理的改变,探讨电生理在甲亢性神经肌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甲亢患者行神经系统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测定;部分行神经重复电刺激检测。结果  60例甲亢患者出现不同的神经肌肉症状;部分患者的肌电图出现异常,表现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时限缩短、多相波增多、波幅降低、干扰相、病理干扰相等,尤以(MUAPs)时限缩短明显。轻收缩时MUAPs时限缩短的发生率男性患者高于女性,且与病程长短无关。少部分出现周围神经的损害,主要以感觉传导异常为主,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结论 甲亢患者中部分病例可出现神经肌肉损害,电生理可协助诊断;同时电生理还可检测亚临床甲亢性肌病和神经病变,MUAPs时限改变为肌肉受损较敏感和客观的指标之一。
  • 秦雪,何志义,李蕾,赵奕楠,刘芳,邓淑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29-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特点,讨论梗死病灶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瘫(上肢较重)等;神经影像学显示尾状核头部、壳核前部、苍白球外侧部、内囊前肢等区域梗死。结论 正确认识Heubner回返动脉梗死的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点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 贾书娟,郭丽莎,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3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东北地区神经内科门诊患者认知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9月~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21849例,按照条件依次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一系列神经心理评估。结果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占0.40%,其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D型(MCI-A)占0.1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血管型(MCI-V)占0.15%,混合性MCI占0.03%。痴呆患者占0.22%,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占0.06%,血管病性痴呆(VD)占0.11%,混合性痴呆(MD)占0.02%。其他占0.17%。男性MCI检出率为0.27%,痴呆检出率为0.22%。女性患者MCI检出率为0.33%,痴呆检出率为0.17%。结论 东北地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大于老年性认知功能障碍,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大于男性,而痴呆检出率小于男性,痴呆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成上升趋势,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检出率在75岁之前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75岁前后比较检出率反而下降。
  • 贺丹,颜立群,刘怀军,姚洁,张玉笛,刘宗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36-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抗ICAM-1抗体和IGF-1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家猫,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抗ICAM-1抗体治疗组、IGF-1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动物,采用经眼眶入路夹闭大脑中动脉M2段的方法建立家脑猫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3d和7d进行Ph ilip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磁共振T2W I高信号体积测量和TUNAL法凋亡细胞计数。结果 联合治疗组7d时神经功能评分增加、最终梗死体积缩小、凋亡细胞数减少(分别为:40.83±4.36;0.49±0.06;21.59±7.28),明显优于抗ICAM-1抗体治疗组(分别为:55.83±3;1.03±0.08;34.03±0.08)和IGF-1治疗组(分别为:61.00±2.96;0.73±0.07;39.73±0.07),P<0.05。结论 应用抗ICAM-1抗体和IGF-1治疗脑梗死,能够从多环节减轻和阻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显著提高脑梗死的疗效。
  • 刘培培,刘洋,顾卫红,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4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2个家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基因型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方法 描述SCA2个家系部分成员的临床表现、总结其特点,对部分患者行头部磁共振检查,同时抽取2ml外周血对其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家系Ⅰ经基因检测证实为SCA2,先证者、先证者母亲、哥哥的CAG重复数目分别为44、36、38次,磁共振显示脑干、小脑萎缩,脑桥"十字征"、"纵线征";家系Ⅱ经基因检测证实为SCA1,先证者、先证者姑姑、先证者表弟的CAG重复数目分别为60、51、52,磁共振显示小脑明显萎缩。结论  SCA亚型临床表现相似,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最终诊断需依赖于基因检测。
  • 杨慧,李东,刘训灿,沈春玲,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45-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IAT)的血管再通效果、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7例VBAO患者行选择性IAT,VA系统11例、BA系统26例,通过分析IAT时间、术前ESS、GCS评分等,并分析术后90d mRS评分结果。结果 血管总的再通率为64.86%,椎动脉闭塞(VAO)组再通率为27.27%,基底动脉闭塞(BAO)组为80.77%;开始行IAT的时间≤6h组血管再通率为85.71%,存活率为52.38%;>6h组分别为37.5%和8.75%。术前GCS评分为12~15分组存活率为72.22%,3~11分组为5.26%;术前ESS评分>35分组存活率为71.43%,0~35分组为17.39%;血管再通组存活率为50%,血管未通组为15.38%。死亡23例,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选择性IAT治疗急性VBAO,血管再通生存率较高;IAT治疗的时间、血管闭塞的部位、术前ESS、GCS评分及血管是否再通与IAT疗效密切相关。
  • 张宁,尹小玲,刘运海,孙新刚,张文娟,李秋香,梁静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48-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22例确诊为婴儿型脊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临床特点患儿大多为8个月内起病,四肢呈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有肌萎缩,血清CK、LDH正常或增高;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见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符合脊肌萎缩症的改变。结论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肌活检可为脊肌萎缩症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目前对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 郭珍妮,邢英琦,杨乐,黄妍,张丽,栾树鑫,吴江,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50-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焦虑症患者卧立位脑血流调节趋势,探讨焦虑症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与脑血流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TCD检测10例焦虑症患者卧位与立位脑血流的变化,并通过脑血流曲线观察其变化特点。结果 本组焦虑症患者中有7例由卧位转为立位时,脑血流在2min内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5例患者脑血流下降幅度在11~20cm/s,2例患者脑血流下降幅度在21~39cm/s。结论 部分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显著下降,焦虑症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及较高的脑血管病患病率可能与此有关。
  • 黄月,赵青赞,任秀花,张杰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5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大鼠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14μg LPS建立PD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P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大、小剂量组和未治疗组。3组大鼠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依达拉奉注射液(5.0mg/kg,1.0mg/kg)或生理盐水;另外选取正常大鼠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注射4w后观察各组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的数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表达变化。结果 与未治疗组相比,依达拉奉大、小剂量组TH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SOD表达也明显增多(P<0.05),MD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能通过减少LPS诱导的自由基产生而对PD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宋征宇,程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55-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验证佐匹克隆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原发性PD伴睡眠障碍患者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佐匹克隆7.5mg/d,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1mg/d,服药前及4w后行PD睡眠量表及爱泼沃斯思睡量表评分,记录每位患者的评分结果。结果 治疗组PDSS评分在服药前、4w后分别为92.7±11.3,102.3±10.4对照组为89.5±10.0,98.8±9.8。治疗组ESS评分在服药前、4w后分别为9.6±2.6,9.1±2.4。对照组为8.1±2.8,9.7±3.0。两者相比4w后ES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PDSS评分中入睡和睡眠维持情况,晨起精神状态,不宁腿综合征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佐匹克隆治疗PD患者睡眠障碍与艾司唑仑相比同样有效,且在一些方面优于艾司唑仑,值得推荐应用。
  • 朱祖福,韩伯军,王庆广,陆强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58-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尖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 贺启荣,周庆,梁建平,张高炼,谢伟星,韦可聪,朱云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60-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科在2004年~2010年期间,收治60例亚急性期硬膜外血肿,分别通过使用改良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和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
  • 刘志华,程率芳,王改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6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头外伤后3w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具有包膜的血肿。
  • 邓晖,吴江,杨宇,张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64-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梅毒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近些年随着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梅毒的发病率正逐渐增加,神经系统梅毒也越来越常见。
  • 杨军,许宏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67-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是指恶性肿瘤非直接侵犯及转移引起的神经和(或)肌肉组织损伤的一组综合征,也称之为肿瘤的远隔效应。
  • 牛晓露,杜丹华,马涤辉,白莹,王广文,林卫红,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69-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脱髓鞘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临床上中枢及外周同时受累的病例并不多见,本例报道产后19d并发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1例。
  • 王丽英,岳云龙,孟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7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是1996年由Hinchey等首先描述的[1]。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特征包括:头痛、癫痫、一过性视觉障碍、意识模糊、认知能力下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虽然这些症状是暂时的、可逆的……
  • 张仁生,高吉国,刘晶瑶,周春奎,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7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苍白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专性需氧,有动力,一般认为属于无色杆菌属。该菌毒力较弱,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筋膜炎和眼内炎等多种病变.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化脓性脑膜炎报告如下。
  • 叶慧君,王希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7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粘液瘤是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占心脏原发性肿瘤的50%,病理学研究认为粘液瘤起源于心内膜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叶细胞[1]。
  • 殷晓山,金扬,孟宜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7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青年人脑梗死在临床中并不鲜见,本文就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作一回顾性分析。
  • 赵晓静,刘培培,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王旭,杨宇,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80-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适配子(aptamer)是能够与靶分子以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的相对短小的核酸或肽,大部分适配子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而来。
  • 蒋柳结,秦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83-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
  • 贵永堃,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86-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 林鹿杰,肖兴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ollier 1932年首先报道了眼外肌麻痹、腱反射消失和共济失调构成的三联征,1956年Miller Fisher报道3例类似病例并将此症作为一种独立疾病……
  • 冯学敏,刘晶瑶,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9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因多次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认知能力减退及行为障碍等。
  • 程门雪,饶明俐,吴江,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 94-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一步,除了保密的科研成果外都应该撰写成文在杂志上发表,以便向外界展示成果、传播信息,起到推广应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