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1-11-25
  

  • 全选
    |
  • 张小敏,张博爱,贾贺,刘宇,刘荣丽,姬亚杰,李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64-9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的改变。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假手术组,手术组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大鼠前额皮质区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内侧前额叶区树突棘密度较对照组低,树突长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脑缺血大鼠内侧前额叶区树突棘密度减低可能是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之一。
  • 李平法,李生莹,闫福林,牛秉轩,詹合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68-9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Lactuside B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和纹状体NT-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Lactuside B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共6组,8只/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动物均按5ml/kg的容量腹腔注射相应的实验药物,每天给药一次。动物持续脑缺血2h,在再灌注24h和72h对其神经系统体征进行客观评分后分别处死4只动物,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和纹状体不同时间段NT-3 mRNA的表达。
  • 高宏艳,徐宝林,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72-9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模型,研究头部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头部局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采用大鼠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IC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常温组、假手术组。亚低温组在建立模型后立即应用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48h。48h后用HE染色法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法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F-κB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实验性ICH模型。ICH后48h,亚低温组血肿周围炎细胞较常温组显著减少,脑组织水肿明显轻于常温组,胶质细胞反应较轻,周围小血管出血现象轻于常温组。
  • 于桂春,孙莉娜,周珊珊,林静涵,张黎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76-9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金雀异黄素在不同钙浓度条件下对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环单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金雀异黄素100μmol/L)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下述条件干预:钙离子浓度为0、0.6、1.2和1.8mmol/L,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thylene glycol-bis(2-aminoethylether)-N,N,N’,N’-tetraacetic acid,EGTA]2mmol/L,硝苯地平10μmol/L,毒胡萝卜素内酯(thapsigargin)2μmol/L和1,2-双(2-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四(乙酰氧甲基)酯[1,2-Bis(2-aminophenoxy)ethane-N,N,N’,N’-tetraacetic acid tetrakis(acetoxymethyl ester),BAPTA-AM]20μmol/L。采用酶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环单磷酸鸟苷(cGMP)含量。结果 实验组cGMP含量在低钙浓度组(0、0.6、1.2mmol/L)较在正常钙浓度组(1.8 mmol/L)降低(P<0.01),并随钙浓度下降而降低;对照组cGMP含量低钙组与正常钙浓度组间无明显差异。EGTA和硝苯地平实验组cGMP含量明显升高(P<0.01),毒胡萝卜素内酯、BAPTA-AM实验组cGMP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在正常细胞外钙至零钙水平的不同钙浓度条件下金雀异黄素对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cGMP的含量影响不同,随细胞外钙浓度降低cGMP含量减少,金雀异黄素在EGTA、硝苯地平存在下使cGMP含量明显增加,然而,在毒胡萝卜素内酯、BAPTA-AM的存在下使cGMP含量下降。
  • 贵永堃,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80-9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伴脑白质疏松症(LA)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8例脑梗死患者,依其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脑梗死合并LA组(83例)和脑梗死不合并LA组(9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Lp-PLA2含量以及临床、辅助检查指标。结果  (1)脑梗死患者共178例,LA的发病率46.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LA例组和无LA组年龄、Lp-PLA2、高血压病史及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Lp-PLA2、年龄和腔隙性脑梗死。(3)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及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在LA组和无L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高脂血症患者的LDL、甘油三脂、胆固醇水平及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狭窄分为单纯前循环病变、单纯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均有病变后,两组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Lp-PLA2、腔隙性脑梗死是LA独立的危险因素。颅内外大血管狭窄与LA无确切的相关性。高血压是LA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是LA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危险因素。
  • 蔺慕会,徐忠信,陈晓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85-9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Aβ寡聚体(Aβ-derived diffusible ligands,ADDLs)干预的BV2细胞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不同浓度Aβ1~42寡聚体作用于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作为对照组(Aβ+PC12);用相应浓度的Aβ1~42寡聚体预处理BV2细胞,然后通过转移筛网与PC12细胞共育作为实验组(Aβ+BV2+PC12)。应用MTT方法检测PC12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C12细胞tau、tau(pS396)蛋白表达的变化。
  • 黄巧英,张睿,黄鹤鸣,赵永阳,褚晓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88-9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自制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量表(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of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Scale,DHMS)对手术治疗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108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共分为4组:(1)手术后存活组18例;(2)手术后死亡组9例;(3)无手术死亡25例;4)无手术存活56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临床经验,根据手术风险及其获益,制定DHMS量表,并对4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该量表共计5个大项目,总计10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4组的评分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采用去骨辨减压手术后存活18例(66.7%),手术后死亡9例(33.3%)。采用DHMS量表计算4组的平均得分为:手术存活组4.67±2.275;手术死亡组3.67±2.179;非手术存活组2.86±2.058;非手术死亡组是5.64±1.89。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25.912,P=0.000,表示4组间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HMS量表对选择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时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DHMS量表≥4分可作为临床判断手术时机的一个衡量时机点。
  • 飞翔,锁志刚,丁惠强,唐晓杰,樊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93-9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P-JAK2(磷酸化Janus激酶2)、P-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以及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225~275g,分为对照组(n=30)、脊髓损伤组(n=30)和AG-490(JAK2酶抑制剂)+脊髓损伤组(n=30),随机分到4h、12h、24h、72h和168h各个亚组(n=6)。应用Allen’s重物坠落法并加改良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术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JAK2、P-STAT3、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ASCI模型并获得满意脊髓组织标本。HE染色示脊髓组织损伤严重阶段出现在ASCI后72h,而不是损伤即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JAK2、P-STAT3、Caspase-3阳性细胞较少,在脊髓损伤组各个时间点P-JAK2、P-STAT3、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JAK2、P-STAT3在脊髓损伤后4h迅速上升,12h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168h仍有表达。
  • 范斌,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998-1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局限性脑缺血后的ICAM-1的表达。方法 贴壁+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取传至第8代前的细胞用于移植,接种前1d进行BrdU标记,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3×109/ml。各组大鼠均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1h模型,造模后24h,细胞移植组每只大鼠股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ml,盐水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后3、7、14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测定脑缺血再灌注3、7、14d ICAM-1蛋白表达。结果 股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后,骨髓基质细胞可在缺血半球大量存活,在对侧半球也有少量存活,并可使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抑制梗死后ICAM-1的表达。结论 经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抑制ICAM-1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的危害。
  • 郑超波,江静雯,殷卫海,刘建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02-1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SIRT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12和24h 3个时间点处死取脑,Real-time PCR检测皮质SIRT2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再灌注后12、24h皮质中SIRT2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来检测SIRT2在缺血前后皮质中的定位;随后将小鼠随机分为Dmso组和AGK-2(SIRT2特异性抑制剂)组,两组都用线拴法建立t-MCAO模型,24h后用CHOPP评分标准来评价缺血后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并分别用MPO、SOD试剂盒来检测各组中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水平。
  • 李倩,焦燕,彭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07-1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HUVECs分为对照组、Hcy刺激组和Ros干预组。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TNF-a和IL-6水平。Western-blot检测PPAR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cy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减少;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和PPARγ蛋白表达下调(P<0.05);TNF-a和IL-6水平增加,而Ros可显著逆转上述变化(P<0.05),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罗格列酮对Hcy所致HBVECs损伤有保护作用(以大剂量组为优),其作用机制与降低TNF-a和IL-6水平有关。
  • 付胜奇,张淑玲,张道培,张洪涛,嵇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10-1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测定42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1d的外周血中血清MMP-9的水平,同时观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4例出现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血清MMP-9在围手术期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者中高于未出现者(1106.71±237.21ng/ml vs 636.87.47±133.51ng/ml,P<0.01)。结论 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MMP-9水平可能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危险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 邹学良,邓丽影,刘昊,徐杰文,丁勇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12-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体位性阴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 对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部MRI检查、NIHSS评分、多导睡眠图检查,然后:将其中所有伴OSA的患者,分为体位性患者(positional patients,PP)与非体位患者(non-positional patients,NPP)两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脑梗死高危因素的差异;针对所有伴OSA的患者,建立性别、年龄、通气指数(AHI)、BMI相匹配的由不伴发脑梗死的OSA患者组成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体位性患者(PP)发生率的差异;将脑梗死后伴发了OSA的患者按照卒中次数、梗死灶位置、梗死灶类型、NIHSS分值分别进行分组,相应地比较各组间PP发生率、及其他睡眠呼吸情况。结果 在12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2例(59.0%)伴发有OSA,其中PP较非体位性患者(NPP)的BMI更小(P=0.047)。在性别、年龄、AHI、BMI相匹配的情况下,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PP发生率更高(P=0.035)。
  • 王静,席艳玲,库尔班乃木·卡合曼,张小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16-1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维吾尔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维吾尔语失语症患者52例,应用改良的失语检查法进行失语症的评定,并在入院后1w内完成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  52例患者中,运动性失语24例,完全性失语12例,命名性失语4例,基底节性失语4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4例,感觉性失语2例,混合性失语1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例。病变部位位于经典语言中枢的30例,占57.69%。结论 脑卒中后维吾尔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有一定关系,部分与经典的语言中枢一致。
  • 许媛媛,袁强,李世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19-1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蛋白(VE-cadherin)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11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内膜正常组、增厚组及斑块组,并按其颈部斑块性质分为强回声组、混合回声组及低回声组,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各亚组间血清MCP-1、VE-cadherin的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高于对照组;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较内膜正常组及内膜增厚组高;且以低回声斑块组升高明显。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低回声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升高明显。
  • 张玉霜,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22-10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与致残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42例,作为MS组,将MS组患者根据不同发作时期再分为MS-复发组和MS-缓解组;收集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MS与对照组间以及MS-复发组与MS-缓解组间血清尿酸水平,EDSS量表评价所有MS患者致残状况,对MS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 初婷婷,莽靖,郭娜,刘洪雨,何金婷,邵延坤,杨宏,徐忠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25-10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ADCD2模型对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照ADCD2预测模型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分层,观察2d、7d脑梗死发生率,与模型预测率进行比较,评估该模型对患者2d、7d内卒中预测能力,分析不同危险分层与脑梗死风险的相关趋势。
  • 关泉峰,刘红,董可辉,王拥军,潘平江,李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28-10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组88例、脑出血组87例、静息性脑梗死87例与非脑卒中组87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静息性脑梗死组和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周辰珩,金莹,洪庆,蔡海波,臧秋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30-10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温岭散发性帕金森病(PD)线粒体DNA(mtNDA)基因突变与国人散发性PD相关性。方法 对88例散发性PD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人的基因位点G1719A、G4580A、C7028T进行扩增,将其异常结果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突变发生位点。结果 在PD患者G1719A附近有4例1711(G→A)1738(A→G),3例1738(A→G),1例1664(G→A)突变;在G4580A附近有1例4476(A→G),1例4638(A→G),1例4651(-→T)突变;在C7028T附近有1例6984(C→T),1例6979(G→C)6984(C→T),3例7083(C→-),4例6963(G→A),1例6910(C→A)突变,共发现11种突变类型,对照组无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散发性PD患者存在线粒体基因位点突变,预示线粒体基因突变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 柴宗举,亓自强,闫晓民,贾涛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33-10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深化,外科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也由经验累积上升到理论研究。
  • 甘小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卒中后偏瘫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近年国外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逐渐被我国医师及康复师所采用,为了减少或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 肖展翅,王洲羿,欧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37-10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急症,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50~200/10万人,死亡率约为60~120/10万人,我国目前的总患病人数大于600万……
  • 孙晓静,徐静,冯骉,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39-10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由于某种诱因引起机体代谢极度亢进的危重状态,大约有1%~2%的甲亢患者可能发生甲状腺危象[1],是临床上少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极易误诊或延误诊断,未经治疗的甲状腺危象致死率达21%~30%[2]。
  • 李锐,汪咏秋,范小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42-10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报告2例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3岁,职员,主诉"记忆力减退1年,肢体抖动3月",既往体健,有吸烟史30年,每天40支,已戒烟3年,否认冶游史(诊断梅毒后承认有冶游史)。
  • 宋亚彬,包晓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44-1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侵犯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照其合并其它免疫性疾病情况,可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重叠型干燥综合征。前者不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者常合并这些疾病。
  • 郑胜哲,宋磊,谷月,卢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常发生于迅速进入海拔2500m高度以上的登山者或旅游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胃肠道紊乱、疲乏或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1]。如得不到有效控制,AMS会进一步发展为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危及生命。
  • 王建华,褚丽芳,吕佩源,宋新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46-10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Dejerine综合征又称为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Infarction,MMI),是临床上十分少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后循环梗死的5%以下[1],也有报道认为不足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1%[2]。
  • 崔乐祥,高吉国,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48-10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脊髓血管异常改变,发病率约为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的10%[1],中青年发病多见,发病年龄、起病形式、病程发展及临床症状多样。可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急性或反复出现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因其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故易造成误诊。
  • 刘秀君,范佳,卢娜,位亚敏,沙金秀,宋磊,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50-10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的病因多见,发病机制复杂,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诊断和治疗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可逆性胼胝体病变,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例1,女,26岁。因感冒3d,发作性抽搐1次入院。
  • 郭益邑,齐晶晶,于挺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52-1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的头部搏动性疼痛伴有对光线、声音、气味等的感觉过敏。
  • 万明雨,黄银兰,哈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11): 1054-10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分为先兆型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和无先兆型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两个亚型,其中70%的为无先兆性偏头痛。Russel等[1]用复合分离分析法研究MA和MO,结果支持两者为多基因遗传,且两者子代之间未发现遗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