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 全选
    |
  • 程子翠,刘伟,孙保亮,薛秀荣,杨明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196-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银杏黄酮对脑淋巴引流阻滞(CLB)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SAH+CLB组、SAH+CLB+生理盐水(NS)组、SAH+CLB+银杏内酯干预组(又分为低剂量、高剂量组)、SAH+CLB+银杏黄酮干预组(又分为低剂量、高剂量组)。用结扎颈部淋巴管、摘除淋巴结及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制作CLB和SAH大鼠模型。制作CLB模型后24h诱导SAH模型。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HO-1mRNA的表达。结果 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HO-1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其中以SAH+CLB组、NS组表达进一步增强。银杏内酯和银杏黄酮组HO-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H+CLB组、NS组(均P<0.01),其中两高剂量组表达又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均P0.05)。结论  CLB可诱导SAH鼠脑组织HO-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银杏内酯和银杏黄酮对之有促进作用,尤以高剂量组效果更明显。
  • 陈静,陈靖,张巍,王朝霞,黄一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00-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报告1例经生化和致病基因分析而确诊的成人晚发型戊二酸尿症I型(GA-1)患者,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其脑梗死与戊二酸尿症I型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治疗后的随访。方法  1例51岁脑梗死患者,报告其临床经过、生化特点和头部核磁共振改变。血液和尿液生化检查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尿有机酸、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液氨基酸/酯酰肉碱谱。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编码基因(glutaryl CoA dehydrogenase,GCDH)的突变分析。并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生化、尿有机酸及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该患者以脑梗死起病,头部MR I示右侧大脑半球多发脑梗死,双外侧裂明显增宽,双侧颞叶前部蛛网膜囊肿,轻度皮质萎缩。尿有机酸分析检出大量戊二酸和3-羟基戊二酸,GCDH基因检测发现为复合杂合性突变(G178E和R402Q),确诊为戊二酸尿症I型。同时发现患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游离肉碱和多种酯酰肉碱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接近正常,尿有机酸分析戊二酸浓度较前显著增高,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 尽管戊二酸尿症I型多于婴幼儿期发病,但也存在非常罕见的成人晚发型。戊二酸尿症I型可能是造成脑梗死的因素之一。在成人卒中患者中,如果没有发现其他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必要时应进行代谢障碍筛查以除外代谢性疾病。
  • 邬伟,杨景全,刘宝华,王小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04-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痴呆大鼠脑匀浆中BMSCs的神经性分化作用。方法 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观察人参皂苷Rg1及痴呆大鼠脑匀浆对其分化影响,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 痴呆大鼠脑匀浆中BMSCs的神经性分化作用受到抑制,人参皂苷Rg1加入72h后,神经元样分化明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呈阳性。结论 加入人参皂苷Rg1后,BMSCs在痴呆大鼠脑组织匀浆液中NSE阳性表达率提高。
  • 王晓丽,代亚美,关珂,李莹,潘尚哈,孔晓光,邢燕,张黎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08-2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中偏头痛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 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包括182例偏头痛患者(有先兆偏头痛43例,无先兆的偏头痛患者139例);健康对照10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THFRC677T基因型。采用2χ检验,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MTHFR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临床特征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之间,在起病年龄、病程、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有无先兆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疼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1)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的发病无相关性。(2)在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患者中,MTHFR基因突变型(CT、TT型)与起病年龄、病程、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有无先兆症状无相关性,而与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可能具有相关性。
  • 范瑞明,祁学章,龚磊,詹剑,杨丽,余昌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12-2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elecoxib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和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和线栓法制作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S组)、celecoxib低剂量组(LCIR组)和高剂量组(HCIR组),分别于缺血后30min给予生理盐水或celecoxib溶液灌胃,再灌注后6、12、24、48h将大鼠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NF-κB和COX-2的表达。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黄丽,李洵桦,粱秀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16-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患者头部MRI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79例确诊WD患者的头部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其它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首次头部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14例):头部MRI检查无异常发现;B组(65例):头部MRI检查有异常发现。病变集中于豆状核、脑干、尾状核和丘脑,多呈长T1W长T2W信号,但8例患者呈现短T2W其中2例为长T2W短T2W混杂信号。A、B两组年龄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全部正常,B组中有9例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正常。WD患者脑部病变部位与病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构音障碍与尾状核关系较为密切,肌张力障碍与中脑的关系较为密切,震颤与丘脑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WD的有效方法,头部MRI异常信号可先于临床表现而出现,病变较集中于豆状核、脑干、尾状核和丘脑,短T2W信号为本病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WD患者脑部病变部位与病程之间无很好相关性,构音障碍与尾状核关系较为密切,肌张力障碍与中脑的关系较为密切,震颤与丘脑的关系较为密切。
  • 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祝美珍,胡玉英,范立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20-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6、12h及1、3、7d共6个时间点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缺血半暗带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6h表达继续增强,12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P<0.05或0.01),7d后降至基础水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BDNF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神经保护。
  • 张秀娜,武士京,陶华英,张丽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23-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颞叶癫痫模型大鼠海马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进而从炎症反应角度探讨rTMS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颞叶癫痫刺激组(TLE+rTMS)、颞叶癫痫假刺激组(TLE+s-rTMS)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组10只。利用立体定位仪向大鼠海马CA3区微量注射海人酸(KA)制备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于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刺激组连续接受rTMS治疗10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 lotting)研究大鼠海马NF-κBp65和COX-2表达情况。
  • 贾国强,巴晓红,潘凤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28-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锂剂对SH-SY5Y细胞氧糖剥夺模型的保护效果,确定有效的浓度,并探讨其对AIF凋亡通路的作用,分析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锂剂对制备氧糖剥夺模型的SH-SY5Y细胞进行预处理,观察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MTT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Annexin V和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的变化。结果  MTT显示不同浓度的锂剂对SH-SY5Y细胞氧糖剥夺模型有较强的细胞保护作用,1mmol/L氯化锂为细胞保护的有效剂量。Annexin V和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锂剂处理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锂剂处理组AIF蛋白发生核移位减少。结论 锂剂对氧糖剥夺模型的SH-SY5Y细胞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1mmol/L氯化锂为细胞保护的有效剂量,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对AIF凋亡通路的抑制。
  • 刘媛,王世民,郜振红,韩艳庆,王新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33-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癌瘤病(MC)的临床、磁共振(MRI)和脑脊液细胞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临床最常见的三种症状依次为:头痛26例(78.8%)、呕吐24例(72.7%),头晕16例(48.5%);体征依次为脑神经(多累及第Ⅱ、Ⅲ、Ⅳ、Ⅵ、Ⅶ、Ⅷ)受累25例(75.8%),脑膜刺激征阳性24例(72.7%),视乳头水肿16例(48.5%);头部MRI可见脑膜强化和不同程度脑积水;腰穿压力增高,脑脊液(CSF)检查可有细胞数高、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29例(87.9%)经CSF细胞学检查发现了癌细胞。结论 脑膜癌瘤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反复多次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结合MRI结果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 董通,许贤瑞,齐明山,顾浩,张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37-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ABCB1基因C3435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回、汉族癫痫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回、汉族癫痫患者人群中ABCB1基因型对癫痫耐药的影响,进一步阐明癫痫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宁夏地区回族癫痫耐药患者33例,回族药物敏感癫痫患者29例,汉族癫痫耐药患者62例,汉族药物敏感癫痫患者6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入选患者的ABCB1基因C3435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随机抽取11%的基因分型样本进行直接测序证实。统计4组癫痫患者中C3435T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用2χ等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汉族对照比较,回族癫痫患者中外显子26 C3435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汉族癫痫患者均没有差异,(均P>0.05)。与药物敏感组比较,耐药组外显子26C3435T-CC基因型明显多于药物敏感组(P<0.001),而TT基因型则少于药物敏感组(P<0.001)。与药物敏感组比较,耐药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药物敏感组,而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药物敏感组(P<0.001)。结论 在中国回、汉族人群中均存在的ABCB1-C3435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有关联,这一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癫痫患者对抗癫痫药物(AEDs)的反应性。
  • 陈瑛,赵忠新,庄建华,尹又,靳哲,李艳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42-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及评价卡马西平在前庭阵发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3月经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20例,予以卡马西平进行干预后每月随访1次并进行疗效评价,共随访及评价3个月。结果 经随访观察,予以卡马西平干预后患者头晕的发作频率,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结论 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有效且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 魏常娟,薛蓉,张楠,程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44-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收治的158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为观察对象,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发病2w、3m、6m后予HAMD量表评分观察预后。结果 卒中后抑郁在发病14d时发生率为45.6%,3m后50.0%,6m后48.9%,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发病6m时重度抑郁出现。女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大专或大专以上、自评性格为内向急躁、月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周工作时间在51~60h有PSD高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3m达峰,发病人群随时间变化,女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高文化程度、自评性格为内向急躁、低收入、高工作强度患者可能有卒中后抑郁高发趋势。
  • 杨旭,李瑛,赵晓丽,李新毅,牛小媛,许贤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47-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伴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94例、心源性栓塞14例、小动脉卒中12例,同期纳入同社区年龄匹配的131例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记录CagA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S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agA特异性抗体IgG(CagA-IgG)。比较两组血清CagA-IgG阳性率,分析CagA阳性Hp感染与IS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CagA-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尥臣蒲б庖(39.8%vs 38.9%,OR=1.039,95%C I:0.628~1.719),校正CagA阳性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062,95%C I:0.595~1.895)。进一步行亚型分析,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结果示CagA阳性Hp感染与各亚型之间相关性亦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OR=0.941,95%C I:0.491~1.803;心源性栓塞OR=1.357,95%C I:0.389~4.741;小动脉卒中OR=2.391,95%C I:0.580~9.853。结论  CagA阳性Hp感染与IS及其亚型无明显相关性,需更多大样本及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探讨。
  • 付国平,曹毅,黄晓斌,杨勇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51-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应用以来,经过大量临床病例的实践,创伤轻微、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费用低廉、效果确切、适应证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认同。
  • 李爱静,刘海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53-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卧床患者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 申艳茹,吕晓红,饶明俐,贵永堃,崔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普唑仑(alprazolam)是一种中枢系统抑制药物,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忧郁等。因作用快、剂量小、毒性低等优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得以广泛应用,但也有超大剂量滥服用现象,现将我科收治1例阿普唑仑慢性中毒及戒断反应病例报告如下。
  • 王剑,符秋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55-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特点是心境低落、兴趣下降。脑卒中后抑郁症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增加了患者病死风险[1]。因此及时有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是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
  • 易婷玉,陈跃鸿,张梅芳,陈文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57-2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insane,GPI)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引起的慢性脑膜脑炎,主要为脑实质受到损害,是神经梅毒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本文总结分析了2006年以来在我院确诊的1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麻痹性痴呆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总结其在临床、脑脊液及头部MRI特点。
  • 黄朔,董铭,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59-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多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梅毒在我国的再次流行,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尤其是梅毒性脑膜炎,因为缺乏特征性改变而更难以被发现。
  • 王梅波,江新梅,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61-2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血管畸形是脊髓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率较低,未见明确的统一数据。
  • 牛瑞娜,卢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63-2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影响血管内膜的中层厚度,是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既往研究多关注于Hcy与单纯颈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
  • 辛在娥,郭珍妮,马金凤,杨乐,宋晓楠,王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66-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26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7d,抽搐发作1次入院。该患者于入院前8d在腰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平安生下1女婴,健康状况良好。
  • 秦朝晖,马志刚,陈捷,闫立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68-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病因不明的,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系统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分为MSA-P(帕金森症状突出)和MSA-C(小脑症状为主)两型。MSA临床症状复杂,不同亚型之间症状重叠,加之病理取材困难,早期诊断颇具挑战。
  • 戚纪胜,卢蕾,卢娜,刘秀君,宋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70-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永存舌下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异常脑血管,是第二常见的永久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多无症状,在常规脑血管造影时偶然发现。也有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病相关的报道,现报道我科发现的1例永存舌下动脉并作文献复习。
  • 魏建功,金凤艳,周祥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伴脑干损害为主,起病隐匿,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由于该病和某些小脑变性疾病临床表现重叠,且无特异性生化标记物,熟悉该病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寻求其他有意义的辅助诊断意义重大。
  • 沙金秀,刘群,范佳,刘秀君,卢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73-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脑部炎症,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一般以发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等为主要表现,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于数周内完全康复……
  • 史航,颜秀丽,张宪军,王辰,朱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75-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2位死因,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往往较高的死亡率(52%~70%)或致残率。如果血管狭窄后侧支循环建立充分则临床症状轻微。
  • 孙欣,杨宇,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7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其特点之一……
  • 李明泉,陈光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80-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约占癫痫患者总数的1/3[1]。虽然迄今对RE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一般基于治疗学指标认为,凡是序贯或联合应用至少3种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给予足够或可耐受的剂量,观察足够长的疗程,发作次数并未减少或有所增加者即为RE[2]。
  • 江小琳,董会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83-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即Devic病、Devic综合征,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称为视神经脊髓炎型多发性硬化(opticospinal multiple sclerosis,OSMS),它是一种先后或同时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疾病。
  • 李敏,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85-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梗死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orosis,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而慢性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
  • Cox FM,Verschuuren JJ,Badrising UA,金涛,王旭,饶明俐,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3): 287-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是一篇罕见病例报告,于2010年11月发表在《Neurology》上。该文章从详细的病史询问开始,非常注重症状和体征的鉴别。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首先例举两大类相关疾病,一类是可能性不大的疾病;另一类是很可能的疾病。据此制定出进一步检查计划,优先采用简单而无创性检查进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推出一些很可能的疾病;然后进行比较先进的检查之后将大部分可能不大的疾病排除;最后进行了肌肉活检得以诊断。但该病例进行了3次活检,第1次肌肉没有明显改变,说明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改变,也可能取材部位不够理想;第2次活检没有见到肌肉组织,仅见到脂肪组织,可能由于该病肌肉萎缩被脂肪组织填充而没有取到肌肉;在第2次活检失败的情况下,很好地利用了肌肉MRI检查,以确定肌肉部位或避开被脂肪填充的部位来取材,结果发现了阳性病理结果。这篇文章很好地显示了临床诊断思维方式,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