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4-25
  

  • 全选
    |
  • 王美霞,刘雪平,徐松,董传芳,侯亮,袁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292-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BSA)对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COX-2、p-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BSA-C组、AGEs-BSA组、RAGE-Ab组及RAGE-Ab-C组。通过向大鼠海马区注射AGEs-BSA,建立AD大鼠局部炎症病理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免疫荧光观察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海马组织COX-2、p-NF-κB的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AGEs-BSA组大鼠认知功能下降,在海马区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小胶质细胞为主;COX-2、p-NF-κB的表达明显增高(P<0.001);RAGE-Ab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增生减弱,COX-2、p-NF-κB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大鼠海马区注射AGEs-BSA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促进COX-2、p-NF-κB的蛋白表达增强。
  • 张雪梅,杜芳,杨丹,户宏艳,付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296-2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PKH26和DAPI联合标记骨髓干细胞在脑内迁移过程中的示踪作用。方法 用PKH26和DAPI联合标记从Balb/c小鼠骨髓中分离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用改良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后,将标记的BMMCs经尾静脉移植入脑缺血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PBS。移植2w后取脑组织,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BMMCs向脑内迁移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小鼠脑组织内可发现PKH26和DAPI双标的神经样细胞。结论  PKH26和DAPI可以联合标记向脑缺血模型小鼠脑组织迁移的骨髓干细胞,为体内示踪骨髓干细胞脑内迁移提供更加准确的实验方法。
  • 王丽君,刘素芳,韩雪飞,严静,郭美霞,邢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00-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SDF1alpha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Transwell小室方法观察细胞在轴突导向因子诱导下穿过多孔滤膜的情况。将分离的海马神经细胞种入上室内,并且上室内细胞培养基均为无血清培养基(饥饿疗法),下室内则分别采用含有0、50、100、150、200、250、300ng/ml的SDF1alpha的培养基(对照组含有0ng/ml的SDF1alpha)12h后,观察迁移的神经细胞数量,统计后找到最佳实验剂量。采用最佳实验剂量作用细胞24h,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SDF1alpha作用12h后,迁移的神经细胞数量分别为16.67±1.21、16.83±2.14、35.50±4.32、36.33±1.21、36.83±1.94和38.17±2.71,与对照组迁移的神经细胞数量9.17±2.14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采用150ng/ml的SDF1alpha作用细胞24h,神经细胞突起延长。结论  SDF1alpha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迁移和突起延长。
  • 廖杨平,程道宾,苏丽,赵伟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03-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神经修复及GAP-43与Neurocan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对照组、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免疫组化法观察对脑缺血周围GAP-43与Neuorcan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14d、21d,运动组的肢体运动及记忆功能明显恢复;缺血再灌注后7d,对照组缺血周围出现GAP-43阳性细胞,14d减少,21d、28d明显减少,运动组GAP-43表达在14d、21d、28d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Neurocan阳性细胞在对照组缺血再灌注7d出现,14d达高峰,21d、28d时下降;运动组Neurocan表达在缺血再灌注14d、21d、28d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运动训练上调大鼠脑缺血区GAP-43表达与下调Neurocan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区中枢神经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 刘怀翔,谈晓牧,刘建国,张静,张哲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07-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突变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再发的影响。方法 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采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PCR-ARMS)技术检测CBS T833C基因型,跟踪观察5年内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的后发事件。
  • 王静,吴江,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10-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氙气CT(Xe-CT)灌注技术分析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19例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并利用Xe-CT进行血流定量评价,对比术前、术后低灌注区面积及脑血流量改善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缺血区脑血流量(CBF)不同程度降低,术后血流量值显著改善;低灌注区域面积减小。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时,脑组织存在易导致脑梗死的缺血区域,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其疗效可以通过Xe-CT灌注成像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
  • 徐昕,孙亮,谢琰臣,王梓炫,周晓斌,王淑霞,刘相萍,张华,杨泽,李海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13-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B细胞活化因子(BAFF)基因rs9514828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68例MG患者和1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MG患者与健康人群中及各MG亚组的分布,并观察与激素短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rs9514828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G患者及健康人群及各MG亚组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951482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发病后1年内临床分型是否由眼肌型进展为全身型无关(P>0.05)。不同激素短期疗效的MG患者rs9514828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FF基因rs9514828位点多态性与MG疾病的易感性及激素短期疗效无显著的相关性。
  • 张泰鹏,莫雪安,刘金萍,杨龙秀,陈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17-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甘露醇预处理BMSCs组:造模4w后,先进行尾静脉注射20%甘露醇,10~30m in后,再尾静脉注射BMSCs;(2)BMSCs组:造模4w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BMSCs;(3)培养基组:造模4w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BMSCs基础培养基;(4)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BMSCs移植4w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和大鼠海马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结果 甘露醇预处理BMSCs组的ChAT和AChE活性均比BMSCs组、培养基组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其行为学亦较BMSCs组、培养基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甘露醇预处理后进行静脉注射移植BMSCs,使VD大鼠模型海马胆碱能系统的活性明显增强,并进一步改善VD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 魏义兰,邵国富,刘明玲,刘瑞杰,沈明强,王雨刚,唐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21-3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04年10月~2010年1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及2004年10月~2006年8月入住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内科的发病24h内的脑梗死患者。连续观察入院7d内血压,记录随访6个月时死亡情况。对影响急性期预后的各因素进行Logist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压与预后呈L型关系,即当收缩压(SBP)<120mmHg,舒张压(DBP)<70mmHg时死亡率均明显升高。7d内平均SBP与预后呈U型关系(P<0.05),即当SBP在120~140mmHg之间预后最好,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死亡率均升高。7d内连续性变异与死亡率呈正相关,变异率越大死雎试礁摺24h内血压下降率与预后呈U型关系,下降率不超过20%时预后最好(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血压因素为血压的连续性变异率。结论 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入院7d内血压的处理应谨慎。
  • 施雪英,袁良津,石力,顾尚恒,蒋鸣坤,姚正鹏,陈苏毅,张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24-3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9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同期检测患者MPV、Fg水平。结果  90例患者中有67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病变,23例正常。其中Ⅰ型25例;Ⅱ型31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1例。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的平均MPV、Fg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均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MPV、Fg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 吕玉丹,孟红梅,陈禹,林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27-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31例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ME)患者的临床、脑电图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1年1月在我院癫痫诊治中心诊治的31例JME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及药物治疗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表现单纯肌阵挛发作者12例;肌阵挛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者15例;肌阵挛伴失神发作者4例。长程录像脑电图检查,24例患者于监测过程中出现肌阵挛发作,脑电见与发作同步的对称性、泛化性多棘慢波、棘慢波爆发。既往就诊中诊断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者17例,抽动症者8例,部分性发作者4例,正常者2例。依据发作类型给予治疗后肌阵挛症状1w内消失者13人;2w内消失者11人;1个月内消失者6人,每月内均有3~4次肌阵挛发作者1人。继发的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半年内消失者20例;1年内消失者11例。结论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以短暂的、无节律性、不规则的肌阵挛抽动为特点,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长程录像脑电图检查,附加闪光刺激、睡眠剥夺等诱发试验,提高阳性诊断率,对症治疗效果好。
  • 廖焕权,王鸿轩,陈红兵,杨智云,王莹,贺涓涓,尚文锦,洪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30-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提高对容易误诊漏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9例DAVF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别为:视朦或视力下降4例,无颅内高压症状,误诊为视神经炎、颅内结核感染或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记忆力下降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双下肢无力1例,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神经鞘瘤;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反复抽搐1例,误诊为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例,误诊为脑梗死。3例满足于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而忽略了DAVF。所有病例影像学均漏诊,但如仔细观察仍可发现细微的血管形态改变,提示动静脉畸形。结论  DAV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狭窄,造成本病误诊、漏诊率高。
  • 娄平,蔡春生,徐严明,曾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33-3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为早期准确诊断ALS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近5年来收治的门诊及住院139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对其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S在临床上慢性隐袭起病,逐渐进展,50岁前后发病,平均年龄49.1岁,平均病程2.4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首发症状为单侧上肢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最常见,其次为肌束震颤、延髓麻痹、锥体束征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发凉等感觉异常。临床主要症状是肢体无力、肢体和舌肌肌肉萎缩、锥体束征、肢体和舌肌肌束震颤。所有ALS侵害的部位均表现神经源性损害,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胸脊旁肌肌电图、头部/颈/腰椎CT及MRI等辅助检查具有重要的确诊及鉴别诊断意义。结论 目前ALS的诊断仍然依靠临床表现。肌电图、CT/MRI是ALS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 郭桂梅,任金岩,郭颖杰,林卫红,孟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36-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服用卡马西平(CBZ)的癫痫患者80例,观察疗效。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和耐药组,同时测定其血药浓度;将有效组和耐药组的CBZ血药浓度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在80例患者中,有效组49例,耐药组31例。耐药组的CBZ血药浓度略高,对两组每公斤体重血药浓度进行t检验(t=0.313,P=0.756),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耐药组卡马西平剂量高于有效组,差异显著,而血药浓度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疗效不佳时不能盲目增加剂量。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道: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承办的第11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OCIN)暨第8届国际脑血管病论坛及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第6届东亚神经介入治疗大会(EACoN),将于2011年9月8日~11日在中国上海隆重召开。
  • 张春生,金辉,胡喜庆,董昭樱,马春杰,张莹,张静,叶文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38-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合并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机制。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51例,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梯度回波(GRE)扫描,并对58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有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型、分类、分级后,用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 冯兵,李洵桦,龙健中,杨培全,李欣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47-3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僵人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4例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典型的肌电图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3名男性,1名女性,年龄29岁~51岁,1例为受凉约2w后出现症状,3例无明显诱发因素。4例既往均无特殊疾病史,亦无家族同类病史。2例为亚急性起病,2例为慢性起病,病程分别为1~13个月。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近端肌肉出现阵发或持续性僵硬和疼痛,从而引起相应部位的运动障碍。4例均行常规肌电图检查,显示在放松状态下时有持续运动单位电位,应用安定后消失。经苯二氮草类、巴氯芬治疗后2例可痊愈,另2例亦无反复发作及恶化。结论 僵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肌肉疾病,易误诊,苯二氮草类、巴氯芬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 王猛,张博,洪新雨,关毅,綦斌,马程远,李蕴潜,刘春萍,李毅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49-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CA)约占脑血管畸形的5%~16%[1]。近年来随着MRI的应用,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有所增加。2004年10月~2010年7月我们手术治疗46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5个月~67岁,平均37.5岁。
  • 李国毅,臧召霞,徐琳,宋雷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51-3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梗死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 包颖,陈晓虹,姜海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53-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均提示了胆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ICVD)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有关他汀类药物对I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明确了降低LDL-C水平与减少ICVD发病之间的关系。因此,有效地管理血脂是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 石志敏,何文亭,郝洪义,王巍,高永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5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既往中青年人眩晕的病因多考虑由内耳疾病导致,但伴随血管检查的增多,发现相当一部分青壮年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占脑供血量的40%[1]。因此,椎动脉发生变异会对脑供血产生影响。尤其近年观察发现,椎动脉发生变异是中青年患者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
  • 张卫清,王素君,胡文娟,吕强,张英谦,石进,宋东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57-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属于变异型GBS的一种类型,临床少见。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7例脑神经型GBS临床资料,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 李雪梅,李壬子,候小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59-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缺血的检测较传统MRI更为敏感。国外研究发现21%~67%传统定义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可见DWI异常[1,2]。本研究对96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DWI异常TIA患者的临床特征。
  • 孙艳军,刘亚丽,张雁,来锦,林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偏瘫后易发生肩痛、肌痉挛手腕肿、足内翻等并发症,以往患者多在恢复期才开始训练,使不少患者延误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我科对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由康复医师按流程制订卧床期、离床期、步行期3个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效果非常好,是目前较科学有效地治疗方法。
  • 王迎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2-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ernicke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WE)本质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硫胺)所致,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以上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部分出现[1~3]。多见于酗酒、外科手术后、妊娠剧吐、胰腺炎、血液透析等患者。Wernicke脑病临床发病率低,早期特异性差,易被忽视或漏诊,如不能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将影响预后[1,3]。
  • 赵建华,李玮,张杰文,李永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4-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为肺外结核常见而严重的类型,近年来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病死率、误诊率均高[1]。继发脑梗死者预后差,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故提高其诊治水平,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尊敬的各位同道:2011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将于2011年6月24~2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此,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会议!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自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
  • 郑建乐,胡英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连接纤维束,连接两侧大脑半球,主要起协调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胼胝体梗死临床相对少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现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3月~2010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累及胼胝体的脑梗死38例,结合DWI和ADC确认为脑卒中急性期。
  • 程艳华,周宏伟,刘洋,郭万军,王卓,谷艳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闭塞会导致脑组织血流动力学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最常见的病因[1]。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本文依据PWI的4个参数(MTT、TTP、CBV、CBF)的变化,来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状况,旨在为临床诊断、选择合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 张娟,周玉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8-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5‰,全国约有600万~700万患者[1]。癫痫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糖尿病,并且有相当部分的癫痫发作是糖尿病患者早期唯一或突出的表现。
  • 原铁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6岁,以"突发头晕伴复视5h"为主诉如院。患者于入院前5h无明确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胃内容物,左侧肢体及口角麻木,同时伴复视,视物旋转。无耳鸣、无语言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尿便失禁。急来我院急诊就诊。行头部CT检查示"未见异常"。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诊断收入院。既往健康。
  • 翟宏江,杨运周,高长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70-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Fahr病又称为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国内蒋雨平1983年首次报道,病因不详,为家族遗传性疾病,临床罕见。我科收治一名以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为主要症状的Fahr病1例,并通过家系调查,共发现Fahr患者5例(见图1),现报道如下。
  • 何思源,郭珍妮,杨乐,辛在娥,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72-3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其特征有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增高和自主神经系统失常等。临床发现甲亢患者可以同时合并有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3],其中以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最常累及,并且常对称出现,这一点与烟雾病的血管改变很相似。也有报道称甲亢可以合并"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MMS)[4]。
  • 金涛,邓晖,张海宁,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74-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血肿,亦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血管疾病。近年发病率明显增高,易出现夹层破裂,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尤其是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病例较少,极易引起误诊。现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以胸脊髓病为首发的巨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报道如下。
  • 王琳,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76-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turge-Weber综合征是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因先天性脑部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同时有血管瘤存在而得名,以颜面血管瘤和癫痫发作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本病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特殊,结合文献复习,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靳慧,张英东,丁斌蓉,杨霞,涂秋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78-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使用的抗AD药物主要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美金刚胺,一般仅能改善AD的临床症状而不能阻滞其病程进展。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及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为AD的两个经典病理改变,主要见于AD患者脑内的海马、杏仁核、颞叶、前额叶等部位[1]。
  • 潘心,邹飒枫,杨静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81-3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Epilepsy)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元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突然性、反复性和短暂性的运动、感觉、意识、精神和植物神经等功能异常的脑部疾病。一般人群的年患病率为5‰~7‰[1],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癫痫的这种同步化异常放电与神经递质、离子通道、免疫机制、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等方面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
  • 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4): 383-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赖于各项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神经电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影像学、神经遗传学和许多神经功能量表评定等手段使许多疾病得到正确的诊断,但在一些罕见的疑难杂症,神经活检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创性检查方法,临床医生了解神经活检的意义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