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5-25
  

  • 全选
    |
  • 车丽赫,吴江,杨弋,李超,王明宇,王旭,杨广笑,王全颖,孙欣,杨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388-3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能够在细胞内特异性拮抗Aβ42的小分子细胞内抗体TAT-6His-mAbA/B,为细胞内抗体技术用于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 根据GenBank提供的Aβ42单克隆抗体的已知序列,选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CDR1和CDR3)进行偶联,应用DNASIS计算机软件设计引物,通过两次PCR获得摘要:目的 片段mAbA/B.将摘要:目的 片段与pGEM-Teasy载体相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Sanger单链末端终止法测出克隆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EcoRI酶切pGEM-T Easy/mAbA/B,可见132bp或141bp的摘要:目的 片段,与理论值一致;DNASIS软件分析测序结果与GenBank所报道的结果完全一致.限制性内切酶PamHI和BamH I联合酶切pssHG-CMV/TAT-6His-mAbA/B,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重组质粒,得到大小约为400bp的融合基因TAT-6His-mAbA/B摘要:目的 片段,与理论值一致。结论 通过PCR方法成功克隆了Aβ42小分子细胞内抗体TAT-6His-mAbA/B片段.
  • 杨华,徐建慧,肖成华,高殿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392-3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与成年SD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黑质部凋亡相关蛋白Bad、Bcl-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老年SD大鼠6只作为老年组,成年SD大鼠6只作为成年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Bad、Bcl-2的表达。结果 老年组纹状体DA含量(4.13±0.209 ng/mg)低于成年组(5.65±0.188ng/mg)(P<0.05);老年组黑质部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1.08±0.047)低于成年组(1.36±0.085)(P<0.05);促凋亡蛋白Bad的表达(0.79±0.051)高于成年组(0.57±0.071)(P<0.05)。结论 老年SD大鼠纹状体DA含量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促凋亡Bad表达增高。
  • 张晖,刘国荣,李月春,王宝军,马利军,苏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394-3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患者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与动态脑电图和MRI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入组的38例颞叶癫痫患者均行1H-MRS、常规MRI和动态脑电图检测,以1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根据MRI结果进行分组:单、双侧海马硬化组及非海马硬化组,计算各组病灶侧和病灶对侧的NAA/(Cr+Cho)、NAA/Cr和NAA/Cho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脑电图中癫痫样放电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4例MRI发现海马硬化(比例 为36.8%),31例1H-MRS异常(比例为81.6%),双侧、单侧海马硬化组病灶侧和病灶对侧及非海马硬化组病灶侧的上述3个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8例患者中有27例动态脑电图异常,27例动态脑电图异常中有17例与1H-MRS的定位一致,二者的符合率为62.9%。结论 1H-MRS较MRI诊断海马硬化及对癫痫灶定侧的敏感性高;1H-MRS和动态脑电图在癫痫灶的定位中具有一致性。
  • 李艾帆,许予明,郑红,张晓曼,逄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399-4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河南汉族人群内皮细胞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内含子4可变性重复序列(VN-TR)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4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基因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eNOS基因ab基因型的频率(18.4%)明显高于对照组(13.57%),a等位基因的频率(11.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eNOS基因ab基因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相关性,等位基因a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吴冰,康劲松,王贺元,晞欣,邱海洋,王伟伟,罗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02-4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叉头框蛋白[forkhead box(FOXO),FKHR]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中早期(1d)的表达、活化情况及应用尼莫地平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SAH模型组、SAH后给尼莫地平治疗组(治疗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鼠基底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velocity of 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Vmba)。脑干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AH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底动脉血流加快(P<0.05)。治疗组比SAH模型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慢(P<0.05)。在对照组AKT、P-AKT(磷酸化-AKT)、FKHR、P-FKHR(磷酸化-FKHR)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在SAH模型组:AKT表达增多,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AKT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组AKT、P-AKT表达较对照组和SAH模型组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SAH模型组FKHR表达增加,P-FKHR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组FKHR表达较对照组和SAH模型组均减少,P-FKHR表达较对照组和SAH模型组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KB/AKT介导的磷酸化能够诱导FOXO蛋白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重新定位,诱导FOXO蛋白的活性发生改变,并参与了大鼠SAH后早期(1d)CVS的形成。尼莫地平具有缓解SAH后早期(1d)CVS的作用。
  • 张薇,张临洪,徐武平,旃培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07-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HPS)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CAS后5例出现HP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HPS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 98例患者术前颈动脉狭窄率为75%~98%,平均89%。HPS发生率为5.1%,术后20min~5d(平均2.5h)出现头痛(100%),其中伴发呕吐3例(60%),高血压3例(60%),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2例(40%),局限性癫痫发作1例(20%)和意识障碍1例(20%)。经颅多普勒超声证实5例患者支架同侧大脑中动脉的峰血流速度均增加100%以上(100%),CT提示颅内出血2例(40%),脑组织水肿2例(40%),无明显变化1例(20%)。经脱水、降压等治疗后3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 HPS是CAS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术前评估患者是否有高灌注危险因素,术中、术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及控制血压,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处理HPS。
  • 孔庆霞,夏敏,吴昭英,蔡高梅,李继峰,孙卓祥,胡军利,褚旭,宋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11-4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来探讨该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发病的关系。方法 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根据测定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B组又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B1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B2组),常规化验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来测定各组血清visfatin水平,分析visfatin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发病的关系。结果 visfatin水平B组高于A组,B2组高于B1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visfatin含量越高越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visfatin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血清visfatin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
  • 拱忠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14-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诊断HM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HM的临床特点,对行肝移植治疗的患者随访术后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情况。结果 HM主要发生于男性患者,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电生理检查可检测出脊髓亚临床病变,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多数未见髓内异常改变,肝移植治疗患者双下肢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0~6月恢复迅速,6~12月恢复速度减慢,1年以上肢体肌力恢复缓慢。结论 早期肝脏移植治疗是一种可从病因上治疗HM有效的治疗手段。
  • 侯晓艳,唐慧,武岭,孟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17-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及血栓调节蛋白G127A的基因多态性,探讨二者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对照组的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浓度进行测定,通过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行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两组研究对象中均未检测到血栓调节蛋白G127A基因突变(P>0.05)。结论 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变化可能反映其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血栓调节蛋白的G127A位点突变比较少见,该突变可能不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 周喆,刘宁,谷有全,王颖,陈军,陈万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20-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伴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血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门诊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和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伴糖尿病脑梗死和不伴糖尿病脑梗死两组)血清TF及TFPI水平,并于发病后72h进行头部CT检查,计算梗死灶大小,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1)脑梗死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F及TFPI水平明显升高(P<0.05)。(2)伴糖尿病脑梗死与不伴糖尿病脑梗死相比,前者血清TF及TFPI的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3)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与血清TF、TFPI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TF及TFPI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伴糖尿病脑梗死确实存在更为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 李梅笑,李卓,陈晓丹,齐继连,李观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23-4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隐匿性脑梗死(S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 82例SCI患者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的检测,并比较两种量表对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检出率。依据测查结果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及认知功能正常(NCI)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一般情况评定和实验室检查、抑郁量表评估、影像学检测病灶的部位和侧别、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MoCA量表测查MCI的敏感性较MMSE明显增高(MoCA 41.46%,MMSE12.20%,P<0.01).MCI组合并抑郁者较NCI组多(P<0.01),MCI组病灶多位于额颞叶皮质及皮质下以及丘脑与NCI组相比有不同,NCI组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不稳定斑块两组比较有差异(P<0.01),颈动脉稳定斑块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在SCI合并MCI的检测中,MoCA量表的敏感性高于MMSE,MoCA对筛选SCI患者是否合并MCI有临床指导意义。SCI中MCI的发生与病灶部位及侧别、颈动脉管腔内径、IMT、斑块的稳定性及是否合并抑郁等多种因素有关。
  • 胡少瑾,谭军,杨廷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26-4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纯种老年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组,分为大鼠致死性缺血冉灌注组(IR组)、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组(GI组)和假手术组(SG组),并依处死动物时间各组又分为3个亚组(SG 1d,SG 3d,SG 5d;IR ld,IR 3d,IR 5d;GI ld,GI 3d,GI 5d),各6只。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区病理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区p53蛋白的表达。观察预处理对缺血2h再灌注损伤1d、3d、5d的影响。结果 GI 3d、5d组、AI 3d、5d组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较IR对应组轻,且GI3d、5d组、AI 3d、5d组海马区存活锥体细胞数明显多于相对应的IR组(P<0.01)。p53免疫组化IR组于再灌注后1d p53蛋白表达增高,3d后显著增高,再灌注后5d有所下降,但仍高于SG组(P<0.01);GI、AI组p53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相应的IR组(P<0.01)。结论 谷胱甘肽及环磷腺苷预处理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锥体细胞的死亡;下调促凋亡基因p53蛋白可能是谷胱甘肽及环磷腺苷产生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任丽,王玉凯,李红芳,陈芸,郝永楠,徐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29-4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实验分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缺血后6h、24h、48h、72h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荧光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AQP4表达无变化。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AQP4表达上调,缺血48~72h变化最显著。相同时间点常温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AQP4的表达上调比亚低温组明显,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条件下AQP4表达下调、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水肿程度减轻.亚低温可能通过下调AQP4表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缺血性脑水肿。
  • 卢秀芳,李文强,顾仁骏,张萍,师天元,张帆,王冀康,李巍,王夏红,杜爱玲,韩永凯,赵健民,赵建华,石金河,靳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33-4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检测33例DEACMP患者血清COR、ACTH的水平,并与32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未发生DEACMP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动态检查DEACMP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 DEACMP组急性期血清COR水平明显高于急性CO中毒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ACTH水平明显高于急性CO中毒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EACMP组恢复期血清COR、ACTH水平较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只有COR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DEACMP组急性期ADL、HDS、IMCT评分与恢复期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DEACMP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COR水平变化与HDS和ADL评分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DEACMP患者血清COR、ACTH水平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动态检测血清COR、ACTH水平变化可作为DEACMP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 谭杰,李承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37-4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265例患者的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吸烟史等情况,并对在服药期间患者各项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随访: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依据调查结果筛选出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随访3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两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65例患者入选,5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8例因出现胃肠道并发症停用阿司匹林,25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4例再发,再发率21.4%。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中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缺血性再发组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服用阿司匹林期间,TC及LDL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比值比(odds ratio,OR)=2.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33~5.36,P=0.007]、血糖水平高于正常(OR=2.83;95%CI 1.49~5.61,P=0.003)、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OR=2.44;95%CI 1.29~5.28,P=0.009)与服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TC及LDL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进行二级预防患者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燕芳,狄晴,余年,胡勇,苏凌缨,王凌玲,葛剑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41-4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新诊断癫痫患者中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的发生率,探索早期预测RE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9年RE新定义为标准,将新诊断癫痫患者分为RE组和非RE组,观察其RE的发生比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索癫痫患者易发展为RE的预测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56例诊断明确、治疗合理的癫痫患者,平均随访5年,其中22例为RE患者,RE发生率为14.10%.单因素1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部分性发作、多种癫痫发作类型、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与RE有关;未发现性别、初次发病年龄、治疗前发作次数、睡眠中发作、隐源性或症状性癫痫、家族史、围产期危险因素史、热性惊厥史、既往脑损伤史、早期智能障碍、脑影像学异常、治疗前及治疗早期EEG异常与RE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部分性癫痫发作(OR=4.13,95%CI 1.54~11.08,P=0.005)、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OR=7.04,95%CI 1.19~41.66,P=0.031)是癫痫患者易发展为RE的预测因素。结论 新诊断癫痫患者演变为RE的机率较低,部分性癫痫发作、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的癫痫患者易发展为RE。
  • 李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45-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以了解其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0)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0)。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强化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2w检测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中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w,强化治疗组中LDL-C、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著性(P<0.01),强化治疗组中两亚组(尤其是易损斑块组)血清IL-8、IL-6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 李战辉,张蕾,何志聪,李文娟,傅建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49-4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疾病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且排除血糖异常的患者均行颈动脉系统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血糖测定,探讨颈动脉病变、不同血糖水平及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糖耐量正常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OGTT-2h血糖、负荷后血糖峰值差(PGS)、0~120min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O-120)水平,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不同病变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OGTT-2h血糖、负荷后血糖最大值(PGmaximal)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线性相关.(2)OGTT-2h血糖、PGS、胆固醇(TC)、年龄、男性比例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及颈动脉多普勒检查,早期识别高血糖及颈动脉狭窄情况,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级预防,减少再发脑卒中事件。
  • 王英,高松,李筠,田秀丽,宋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53-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目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之一,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目前,PD的药物治疗仍然以多巴制剂替代疗法为主[1],但长期应用左旋多巴有许多副作用,如运动波动、异动症等等。
  • 许风雷,吴静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55-4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IP)指卒中发病1w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约占缺血性卒中30%左右,易发生医疗纠纷。
  • 姜红,吕静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57-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76岁,主因震颤、四肢无力1个月入院。1个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恶心呕吐,次日意识模糊、四肢无、口齿不清、声音嘶哑、颜面及喉部颤动、饮水呛咳、尿失,查头部CT右小脑半球出血,四脑室受压变形……
  • 禹爱梅,刘晓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为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每年约有200万新发病例和150万的死亡病例[1]。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是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吴晓华,闫金辉,王永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59-4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患者大多存在凝血功能增强及纤溶活力受抑。蛋白Z(proteinZ,PZ)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由于它在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中双向调节的生物学作用……
  • 彭汉芬,文芳,张春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61-4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胡振序教授,1928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兴山县人。1953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毕业后留该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55年参加国家卫生部举办的神经精神科高级师资进修班,师从王慰曾,陶国泰,陈学诗教授等老一辈专家。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孟萌,吴江,邓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63-4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侧舞蹈症是2型糖尿病非酮症性高血糖的一种少见并发症。有其特殊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征。临床症状通常会在控制血糖后逐渐消失且MRI上对侧纹状体短T1异常信号影改变也是可逆的[1]。
  • 刘晶,王玉琳,张朝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65-4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病例资料女,14岁,行CT平扫时,发现位于侧脑室旁,第四脑室旁多发的钙化结节。不伴肢体麻木无力,不伴抽搐,发热,大小便失禁,学习较好,未发现智能障碍。内科查体可见到面部皮脂腺瘤,呈蝶形分布,左面部为重。
  • 王利萍,刘辉,杜卫,苏凡凡,李靖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10年前双下肢无力,血常规化验提示"贫血",经骨髓穿刺,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当时未到神经科就诊,未做MRI等神经系统检查,自此服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c(叶酸),约2年贫血纠正,双下肢无力基本缓解,自行停药。
  • 余军武,孙荣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68-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链状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发病率高,约占囊虫病的50%~80%。
  • 周凡,单可人,肖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70-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大脑普遍萎缩,神经突触和神经元缺失为最早出现的改变……
  • 赵晓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73-4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脑血管病发生的机率也逐年增多。颈动脉狭窄成已为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 魏宏世,张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75-4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a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已经被证实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是心脑血管疾病夜间猝死的首位因素[2]。OSAS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脑血液流变学、脑代谢改变以及炎症、氧化应激等可能参与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 易婷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5): 478-4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动脉夹层(artery dissection,AD)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病变引起内膜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