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1-07-25
  

  • 全选
    |
  • 李俊,赵天春,段萍,韩雪飞,梁晨,邢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580-5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神经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将P4 MSCs分为两组:(1)Aβ25-35实验组中加入预诱导培养基(含10μg/L bFGF,10%FBS的DMEM)和20μmol/L Aβ25-35,24h后用含2%DMSO和200μmol/L BHA的DMEM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5h后收取细胞;(2)对照组诱导方法同Aβ实验组,但在诱导过程中未加入Aβ25-35。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western blotting检测GSK-3β、Tau[pSer262]和Tau[pSer396]。结果 光镜下可见纺锤状的MSCs诱导后出现长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形态,但Aβ25-35实验组突起数量和长度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组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为NSE阳性;免疫蛋白印记法证明Aβ25-35实验组的GSK-3β、Tau[pSer262]和Tau[pSer396]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Aβ25-35能够通过GSK-3β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样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刘春华,王维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583-5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头孢曲松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损害程度、脑组织水肿以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并于缺血后2h进行再灌注,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组)、头孢曲松钠组(C组)3组,C组于造模后6h给予头孢曲松钠200mg/(kg.d),共5d。脑缺血再灌注1d、3d、5d时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RT-PCR检测GLT-1 mRNA表达。结果  M组、C组较S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增加,GLT-1 mRNA表达相对量减少;M组上述改变在缺血再灌注3d时最明显,5d时有所减轻。
  • 赵桂森,霍彬,李斌,冯慧贤,张计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586-5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etion angiography,DSA)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DM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NDM组),均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1)糖尿病组的血管狭窄发生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且均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血管部位(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血管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脑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患者均以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较常见,同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染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 巴晓红,潘凤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589-5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吸氧预处理(oxygen inhalating precondition,OIP)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内质网应激反应(Indoplasmic recticulum stress,ERS)导致的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生长停滞及DNA损伤基因153(C/EBPhomologous protein/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gene 153,CHOP/GADD153)的关系,探讨OI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Tunel法标记神经细胞凋亡;(2)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GADD153蛋白含量。
  • 郭珍妮,杜微,黄妍,杨弋,冯加纯,吴江,饶明俐,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594-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头痛、有先兆偏头痛(MA)、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率,以及较大分流的发生率。方法 头痛患者268例,其中MA组59例,MO组158例,其他类型头痛组51例,健康对照组75例。以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的生理盐水作为造影剂,并结合Valsava动作,行M-模经颅多普勒超声(mpTCD)监测,诊断PFO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安静状态时出现阳性结果则判断为"永久型"分流,Valsava动作后出现阳性结果则判断为"功能型"分流。注射生理盐水后20 s内微栓子信号超过30个判断为大量分流。结果 全部头痛患者中PFO的发生率为44%,其中永久型分流53例,功能型分流43例。MA组存在分流的患者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1),也多于其他头痛组(P<0.01和P<0.05)。结论 有先兆偏头痛组患者存在较多PFO,而且偏头痛组较大分流量的患者较多。
  • 赵静,郭钢花,臧卫东,张华,罗常月,李倩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597-6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SD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胃肠功能障碍及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的变化。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6-OHDA组,每组30只,以6-OHDA诱导制备PD大鼠模型。4w后收集大鼠1h粪便排出量;计算粪便含水量;测定餐后2h大鼠胃内固体食物残留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肠神经丛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胃、结肠组织nNOS mRNA水平的变化。
  • 黄俊杰,王彩冰,黄丽娟,何显教,黄彦峰,赵善民,李倩茗,李佳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01-6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aFGF)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和羟自由基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maFGF对慢性衰老大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Wistar大鼠48只,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衰老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衰老模型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和maFGF治疗组。另16只不注射D-半乳糖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到相对应的时间点取出脑组织,测定脑组织中SOD活力、MDA含量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TUNEL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结果 衰老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OD活力显著降低,MDA含量和羟自由基含量升高,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经过用maFGF治疗慢性衰老大鼠后脑组织SOD活力显著升高,MDA含量和羟自由基含量均显著降低,皮质神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结论  maFGF起到降低自由基,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具有抗衰老
  • 李洪波,朱辛明,宋玉国,熊英,王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05-6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和同步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D41/CD61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达率,并进行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其中脑梗死组115例:男64例,女51例,年龄36~77岁;对照组103例:男59例,女44例,年龄33~79岁。结果  (1)脑梗死组CD41 aa、ab和bb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0.0%、38.3%和41.7%,对照组分别为28.2%、48.5%和23.3%;两组间比较bb基因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范东艳,王苹,刘然,鲁质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08-6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20g Wis-ter大鼠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BMSCs,选取180gWister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动物,分别采用损伤部位和腰骶鞘内两条途径移植细胞,通过BBB评分和细胞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途径移植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结果 腰骶鞘内细胞移植后第2、3周进行BBB评分各时间段均较损伤部位细胞移植组评分高。另外形态学观察显示BMSCs经腰骶鞘内移植后组织结构规则,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且组织内空泡数量明显少于BMSCs经损伤部位移植组。结论 经腰骶鞘内移植BMSCs的疗效好于经损伤部位细胞移植。
  • 程卫国,李红勤,张剑平,汤群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12-6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多系统萎缩患者(MSA)临床表现、头部MRI、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改变特点,探讨它们在MSA诊断的价值。方法 按Gilman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46例MSA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部MRI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符合很可能MSA39例,可能MSA7例,其中MSA-A型2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MSA-C型16例,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MSA-P型6例,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MRI显示部分MSA-A患者出现大脑皮质萎缩,小脑改变较轻;MSA-C型主要表现为延髓、脑桥、小脑萎缩;MSA-P主要病变在壳核和苍白球,而小脑、脑桥、延髓病变早期可以不明显。部分患者出现脑桥"十字征"和壳核裂隙征。36例患者做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全部出现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MSA早期诊断难度大,结合临床表现、头部MRI检查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可提高MSA的诊断准确率。
  • 王红星,张乐,杨晓苏,杨期东,黄立,袁梅,周芝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16-6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16例W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WE病因复杂,饮酒为其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行走不稳、眼征、精神神志障碍"三联征",但典型的WE"三联征"很少同时出现,往往以其中一种或两种表现为主。头部MRI大多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等非特异性表现,丘脑、下丘脑、乳头体及脑室周围等部位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的特征性表现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经大剂量补充Vit-B1后疗效显著。结论  WE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头部MRI可作为WE重要的辅助检查。及时补充大剂量Vit-B1预后良好。
  • 石成男,李秀国,许青松,金元哲,姜万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20-6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远志水提物对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脑复康组和远志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同时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远志水提物4周,利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功能后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远志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搜索站台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高、中剂量组在原站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远志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SOD活性明显增加(P<0.01),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远志水提物能预防和改善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 付学军,褚晓凡,邹良玉,亓传洁,饶宜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23-6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采用电镜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局灶脑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细胞死亡形态学变化特征,探讨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死亡途径。方法  7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6只;(2)电镜对照组2只;(3)免疫组化组30只;(4)电镜实验组10只。3、4组大鼠分别于缺血3h、6h、12h、24h、48h取脑,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为术后24h取脑。HE染色,GFAP和TUNEL染色,GFAP、TUNEL双标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观察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随缺血时间延长,电镜下可见缺血中心区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肿胀,缺血12h星形胶质细胞核膜破溃,染色质漏出。而神经元电子密度增高,细胞核变形、固缩。缺血24h可见凋亡小体。缺血边缘区各时间点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明显的不一致性。免疫组化显示缺血3h中心区及边缘区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以边缘区为主,随缺血时间延长边缘区阳性细胞渐增多,中心区TUNEL阳性细胞递减,缺血24h后中心区罕见阳性细胞。缺血6h中心区GFAP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缺血12h中心区罕见阳性细胞,缺血24h后边缘区可见大量GFAP阳性细胞与中心区形成明显的阴阳分界线。GFAP和TUNEL双标染色各时间点均未见双标阳性细胞。结论 凋亡可能是神经元细胞的主要死亡途径。而星形胶质细胞缺血后未见GFAP和TUNEL双标染色阳性细胞,可能是沿胀亡的途径走向死亡。
  • 周官恩,安中平,王景华,宁宪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28-6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高龄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OAST)病因分型和预后。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80岁脑梗死组和<80岁脑梗死组,按照OCSP标准和TOAST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80岁脑梗死和<80岁脑梗死与预后和危险因素之间的的关系。结果 ≥80岁脑梗死组TACI构成比高于<80岁脑梗死组,≥80岁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57.1%,而<80岁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28.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吸烟、饮酒、房颤、动脉狭窄、久坐的生活方式的发生率在两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80岁脑梗死组预后比<80岁脑梗死组更差。房颤在≥80岁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80岁脑梗死组,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危险因素。
  • 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杨同慧,常春红,吴乐怀,顾汉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31-6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浓度变化,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对LPA和Fig水平的影响,并作临床预后评估。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各90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3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入院时、治疗后3d、7d、14d的血浆LPA和Fig的浓度,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巴曲酶组>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治疗3d、7d和14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LPA和Fig增高,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可明显降低血浆LPA和Fig水平,并能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杨平,顾淑娥,张丽芳,杜彦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35-6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宁夏回、汉族脑梗死患者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的R219K多态性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入选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266例,其中汉族患者185例(汉族脑梗死组)和回族患者81例(回族脑梗死组)。入院后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用PCR-RFLP方法测定R219K多态性,统计学方法分析酶切结果及其与血脂的关系。结果 回、汉族脑梗死组ABCA1基因R219K基因型(RR、RK、KK)及等位基因频率(R、K)分别为28.4%、60.5%、11.1%,58.6%、41.4%;28.1%、46.5%、25.4%,51.4%、48.6%;汉族脑梗死组与回族脑梗死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008,P=0.315),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7,P=0.022),与RK型比较,回族脑梗死组KK基因型较汉族脑梗死组低(χ2=7.657,P=0.006),将两组进行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亚组分析后,仅回族男性、高血压患者KK基因型较汉族脑梗死组低(χ2=6.725~7.127,P=0.008~0.010);各基因型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回、汉族脑梗死患者ABCA1基因的R219K多态性可能存在差异,回族脑梗死患者KK基因型较汉族低,但仅仅是发生在回族男性和高血压患者中,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血脂水平无关。
  • 金宏,张宇,于洪泉,齐玲,严海,闫月馨,孟天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39-6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及联合化疗药物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培养GC427、GC125细胞,应用TRAIL及化疗药物顺铂及放线菌素D分别及联合作用于细胞后,ELISA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GC427、GC125细胞经TRAIL、顺铂、放线菌素D作用后,GC427对TRAIL抵抗,GC125对TRAIL稍敏感。顺铂与放线菌素D单独作用细胞,均可诱导两株细胞发生部分凋亡;TRAIL与顺铂或放线菌素D联合作用细胞,则可诱导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反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经TRAIL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后可发生协同效应。
  • 蒋柳结,欧念飞,李绍东,李俊杰,陈华,江洪波,林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41-6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26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2h~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明确血管狭窄部位及责任动脉,并测定狭窄长度及狭窄程度。结果  2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72.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16.4%)、大脑中动脉水平段(13.9%)、椎动脉开口处(12.3%)。单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8例(46.1%),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03例(53.9%),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43例(41.7%),颅内外非串联病变60例(58.3%)。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77%。结论 对反复卒中及患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行DSA以明确患者有无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制定包括药物及支架置入术等更为有效的二级预防。
  • 徐瑛,王建民,关颖,周冬亮,覃宏伟,于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45-6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亚低温能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细胞内钙超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1]。依达拉奉则是一种活性抗氧化剂,能捕获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害[2,3]……
  • 牛剑平,秦治刚,朱万安,张环,房晓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47-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脑卒中里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疾病,虽然本病仅占首次脑卒中患者的10%~15%,但30d病死率却高达35%~52%,其中半数死亡发生在最初2d内[1]。国内外多年来一直在探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至今仍无统一认识。
  • 罗成宏,苏斌儒,崔玉真,付伦姣,杨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50-6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的突然破损、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 田永芳,金涛,徐静,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52-6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脑炎是较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临床上常有发热、头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进而出现精神症状、癫痈、意识障碍等脑实质受损的表现,较易诊断。
  • 刘晶瑶,侯彦波,周春奎,陈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56-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甚至治愈。本病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SCD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 杨惠淑,张雪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院2000年3月~2010年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600例,其中并发中枢性尿崩症26例,占0.4%,就其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 王本孝,吕克南,王俊珺,施燕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59-6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肝性脊髓病(hypatic myeloathy,HM)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多见于有多次肝性脑病发作或施行了门体分流术的肝硬化患者。本病的脊髓损害是不可逆的,痉挛性瘫痪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
  • 战丽萍,魏欢,李妍平,赵琪,张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61-6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汉族,大理人。因"脑栓塞后发现左房粘液瘤3个月"于2010-5-31入我院胸外科准备手术治疗。该患者3个月前修车时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头颅CT提示左侧颞、顶叶、基底节区新鲜梗死灶。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房粘液瘤。
  • 王明宇,杨宇,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63-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线粒体功能障碍(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影响日益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
  • 齐玉晶,石胜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66-6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继心脏病、肿瘤、卒中致老年人死亡的第4位主要病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最主要的痴呆类型之一,逐渐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 秦雪,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69-6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而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 陈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7): 671-6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本脑病首由Brian 1966年报道,其报道的病例为48岁男性,出现反复的意识障碍及行为改变,虽经用甲状腺补充疗法但无效,故考虑甲状腺自身抗体可能与本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