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25
  

  • 全选
    |
  • 黄素素,张云云,孙波,沈华超,曹菁菁,徐德友,丁新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2及其受体robo1在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不同时间后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培养乳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OGD模型,并分为OGD 0h组(对照组)、2h组、4h组、6h组和12h组。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的细胞形态,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活力,RT-PCR法检测各组slit2mRNA和robo1 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1)对照组、OGD 2h组、4h组、6h组和12h组的细胞活力(OD值)分别为0.756±0.013、0.681±0.016、0.563±0.033、0.404±0.024和0.222±0.026,细胞活力随着氧糖剥夺时间延长而下降,呈时间依赖性(P<0.01)。(2)氧糖剥夺后,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组别星形胶质细胞slit2 mRNA和robo1 mRNA表达先逐渐升高,6h组达高峰(与对照组比,P<0.05),12h组明显下降(与6h组比,P<0.01)。结论  slit2/robo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缺血后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影响神经的再生修复过程。
  • 李娜,李玲,李超英,赵嘉,汪倩,王莹,陶玉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9-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参与缺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单纯缺氧预处理组(Hyp)、缺氧预处理+缺氧组(Hyp+OGD)、单纯缺氧组(OGD)。通过噻唑蓝(MTT)细胞活力测定及DAPI核染色法判定细胞的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亚基(AMPKα)、磷酸化的AMPKα(P-AMPKα)及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的共刺激因子-1α(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4组间细胞活性有统计学差异(F=127,P<0.01),OGD组细胞活性减少至48%(与Control组相比,P<0.01),而Hyp+OGD组细胞的活力回升至62.5%(与OGD组相比,P<0.01)。4组细胞间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有统计学差异(F=584.833,P<0.01),Hyp+OGD组ATP含量为0.114507±0.001837,较OGD组增加0.048266(P<0.01)。Hyp+OGD组和OGD组AMPKα的蛋白表达增加(与Control组相比,P<0.01)。4组间P-AMPKα、PGC-1α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F分别为17.496、13.421,P均<0.01),缺氧预处理及缺氧刺激均可上调2种蛋白的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P<0.05),Hyp+OGD组较OGD组蛋白表达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缺氧预处理可产生细胞保护作用,缺氧预处理后AMPK可能通过PGC-1α促进ATP的生成,进而发挥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 李丽萍,郑金瓯,余璐,黄东红,陈子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1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脑内微观改变及记忆损害的相关脑区。方法 对颞叶癫痫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者15例,进行DTI检查,利用韦氏记忆量表检测记忆功能。结果 TLE患者部分各向异性弥散(FA)值降低激活区域有颞叶、边缘叶、扣带回和岛叶,升高区有:额叶、顶叶、枕叶,表观系数(ADC)值升高激活区域在颞叶、额叶、枕叶、顶叶;无ADC值降低区域。与健康者相比,颞叶癫痫患者的记忆商数(MQ)(90.73±19.72)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FA值在左岛叶、颞叶与MQ值正相关;患者组FA值在右额、顶、枕叶、左顶叶与MQ值正相关,在左颞叶与MQ值负相关。对照组ADC与MQ正相关区域在左边缘叶,与MQ成负相关区域在左顶叶、患者组正相关区域在左、右颞叶。结论 初步证实TLE患者的脑内结构变化不局限于颞叶,还包括颞叶外网络结构;TLE患者全脑DTI与MQ存在着相关激活脑区,表明记忆功能损害与脑内相关结构改变有关。
  • 陈煜森,赵磊,林智君,冼文川,钟望涛,赵斌,许志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1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基因2(Sirtuin 2)3’UTR的microRNA结合位点多态性与散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了83例PD患者(PD组)与101例健康成人(对照组)Sirtuin 2基因3’UTR G+281A位点多态性。结果 PD组Sirtuin 2基因3’UTR的miRNA-486-3p结合位点(3’UTR G+281A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以及GA+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PD组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频率较对照组高,经χ2检验提示有相关倾向(χ2=3.205,P=0.073);PD组出现两例AA基因型,而对照组则无此种基因型。结论  Sirtuin 2基因3’UTR G+281A多态性的纯合子AA可能是PD的遗传易感性基因型,而在女性A等位基因携带者PD患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 刘丛,程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2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幼猪脑内血肿模型。方法 利用未肝素化自体血制作幼猪脑基底节区血肿。实验分缓慢注射组(n=12)和快速注射组(n=12),通过取脑切片,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各组脑内血肿体积,同时观察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从而评价两种注射法的差异。结果 缓慢注射法(二次注入法)可形成较稳定、形态规则的血肿,无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积血表现,脑内血肿体积(1.84±0.28)cm3。快速注射组血肿易破入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脑内血肿体积(1.13±0.48)cm3,两种注射法所形成的脑内血肿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均为血肿周围白质疏松水肿与炎性细胞侵润。结论 采用缓慢注射法(二次注入法),将未肝素化自体血缓慢匀速注入幼猪脑基底节区,可形成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脑内血肿模型。
  • 杨奎,李晓光,陈军,刘宁,鲁雅琴,陈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24-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测定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44例GB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GM1抗体水平。结果 (1)GBS组血清和脑脊液中抗GM1-IgG抗体水平与其他神经疾病(OND)组、正常对照(N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抗GM1-IgM抗体与N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ON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脊液中抗GM1-IgM抗体与OND组、N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轻重型GB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GM1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GM1抗体阳性率与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及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AMSAN)中抗GM1抗体阳性率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抗GM1抗体可能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抗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 赵建华,田小军,翟锴华,闫海清,吉四辈,李贵民,刘艳霞,袁彬,王超伟,张黎军,李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28-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根据卒中治疗指南,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分别于治疗21d及3m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明智能状态量表(MMSE)、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执行功能。结果 在21d测试中,治疗组仅在WCST中持续性错误数少于对照组(P<0.05),完成分类数多于对照组(P<0.05),但在3m后,治疗组MoCA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MMSE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错误应答数明显减少(P<0.05),持续性错误数也明显减少(P<0.01),完成分类数增多(P<0.01)。与21d测验成绩相比,3m后第2次测验,治疗组成绩所有下降均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MoCA总分及MMSE成绩显著下降(P<0.05),WCST持续性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1),完成分类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联合尤瑞克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阻止患者视空间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等多项执行功能减退,预防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赵雪,王宁,王洪才,蒋玉萌,张惊宇,杨子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32-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生长的影响及血清饥饿情况下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3d的海马神经元通过加入浓度为1nmol/L和2nmol/L的17-雌二醇,统计比较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和长度;体外培养1d的海马神经元,加入17-雌二醇,培养6~7d后血清饥饿48h后进行NSE染色及MTT检测,检测神经元形态及神经元存活率。结果 17-雌二醇可显著增加存活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和数量;并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清饥饿引起的细胞减少,增加其存活率。结论  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存活具有保护性作用。
  • 陈娜,杨琴,吴兆敏,范层层,黄家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3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脑出血组42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对照组28例,为本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观察指标:入院时和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患者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NIHSS评分,随访6个月时的预后。结果 脑出血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第7天的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的低(P<0.05)。大量出血或GCS评分≤8分者,NT-proBNP水平分别高于中、小量出血及GCS>8分者(P<0.05)。随访6个月时,血浆NT-proBNP水平高的脑出血者,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差。结论 脑出血后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指标之一。
  • 詹海涛,李海燕,孟红旗,曾煦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香港远志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治疗A、B组。治疗组按设定方式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1%吐温溶液。观察术后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BDS)、脑梗死体积(IV)、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神经元凋亡、Bcl-2、Bax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NBDS、IV、NSE、神经元凋亡及Bcl-2、Bax显著增高、Bcl-2/Bax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NBDS、IV、NSE及神经元凋亡、Bax显著降低、Bcl-2、Bcl-2/Bax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间数据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香港远志提取物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神经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Bcl-2、抑制Bax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阻止神经元凋亡。
  • 程书珍,王晓梅,刘恒,王丽君,骆朋好,刘爱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4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铝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3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分为低、中、高剂量铝饲料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在常规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A1C13.6H2O喂饲大鼠,持续染毒3个月,制做AD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麻醉大鼠、打开胸腔、右心室采血、分离血清保存、快速取大脑,分离海马并取一部分用以测定海马中AchE、ChAT的活性以及Ach含量,其余海马和其它脑组织称重并做脑匀浆,检测脑组织及血清SOD活性和MDA水平。结果 中、高剂量铝饲料组大鼠海马中AchE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ch含量亦显著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铝饲料组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结论 铝的过多摄入使大鼠处于胆碱能系统失衡和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状态,二者协同作用可能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
  • 王英,李莉,李宏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4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文拉法辛缓释片对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50例脑卒中患者在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前提下加用文拉法辛治疗,观察7d、14d、21d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辅助运用文拉法辛组7d、14d、21d时的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文拉法辛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齐立,俸军林,唐永刚,谌艳芳,焦力群,李慎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46-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因素。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32例和35例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程度、球囊型号、支架的型号、病变靠近颈动脉球部及球囊扩张次数相关性。结果 结果提示狭窄程度(B=0.536;P=0.024;OR=2.591)、高血压(B=-1.654;P=0.006;OR=0.131)、球囊型号(B=1.818;P=0.012:OR=0.133)和支架的型号(B=1.328;P=0.021;OR=2.29)、病变位于球部(B=1.613;P=0.014:OR=0.133)和球囊扩张的次数(B=1.328;P=0.022;OR=2.39)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发的颈动脉窦反射引起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其血压、狭窄的程度、病变位于球部、球囊的型号、支架的型号及球囊扩张次数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刘新俊,李震中,付金生,李文倩,马海阳,卢晓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49-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跟踪随访观察研究H2H健康教育模式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 根据ACC(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提出的H2H(Hospital to Home)健康教育模式,对62例脑梗死患者在规范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跟踪随访一年。配比分为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结果 H2H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医院、家庭及社会对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善了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身体健康,(1)规范了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用药,健康教育组患者规范用药率(67.7%)较对照组(29%)明显提高(P=0.002);(2)改善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组患者生活评分(18.26±3.48)高于对照组患者(16.10±3.53)(P=0.018)。(3)减少了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降低了脑梗死发生率,健康教育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0)较对照组(22.6%)明显减少(P=0.011)。结论  H2H健康教育模式对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 单小英,石秋艳,孙惠芳,林述凯,张国志,单铁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52-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脑损伤部位与脑卒中后抑郁病变的关系,探讨PSD的现况以及对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09月~2011年09月期间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00例,通过颅脑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卒中患者在发病14±2d及90±7d进行抑郁及程度的评价。对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0例脑卒中患者合并PSD,总发生率为46.67%,其中轻中度抑郁占46.00%,重度抑郁占0.67%;多发性、左侧半球、额颞叶、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高。结论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其患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PSD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而与卒中部位、卒中残疾程度等因素有关。
  • 王大研,姚兰,孟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56-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与34例数药物治疗有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药物有效癫痫组相比,难治性癫痫组病程长、儿童期发病比例高、发作次数多、多种发作类型并存、女性月经期癫痫、抑郁状态发生几率明显增高;脑电图和CT或MRI异常的几率增高。结论 早期诊断并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疗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难治性癫痫的预后。
  • 王玉波,吴珊,张波,杨在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59-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睾酮在脑出血大鼠急性脑、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雄性Wistar大鼠55只,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氟他胺预处理组。(2)立体定向技术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氟他胺预处理组大鼠行氟他胺溶液灌胃(50mg/kg.d)10d后,行脑出血造模;对照组大鼠尾状核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ELISA法测定睾酮及TNF-α、IL-1β含量。(4)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脑、肺病理变化。结果 (1)脑出血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氟他胺预处理组各时相点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均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2)脑出血组大鼠各时相点TNF-α、IL-1β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氟他胺预处理组各时相点较脑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3)脑出血组大鼠肺匀浆TNF-α、IL-1β含量亦显著增高(P<0.05),氟他胺预处理组显著降低(P<0.05);(4)脑出血组大鼠脑、肺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及炎性改变,氟他胺预处理组大鼠脑、肺组织以上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脑出血大鼠脑损伤同时,出现急性炎性肺损伤,氟他胺预处理后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提示睾酮含量变化可能与炎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 柏鲁宁,张毅,周振国,方永军,柯尊华,侯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6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P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虽然手术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分流术是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发症最高的手术,术后容易出现堵管、感染、脑脊液的过度分流或分流不足等并发症发生[1]。我院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为43例脑积水患者实施V-P分流手术,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 王伟,于金录,许侃,王宏磊,徐宁,陈儇,罗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6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choA动脉瘤)发生率低,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5%[1],AchoA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方法与其他发生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的动脉瘤多数如出一辙,以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达到预防再出血目的。
  • 白召,许冰,于金录,许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66-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中动脉瘤位于侧裂池内,文献报道35%~55%的动脉瘤破裂后形成侧裂血肿[1]。侧裂血肿是影响大脑中动脉瘤预后的主要因素,病残率高达36%~58%,对于Hunt-Hess分级Ⅳ及Ⅴ级的病例,若不手术治疗,死亡率几乎为100%[2],但对于手术治疗的时机以及预后,目前了解还不多。现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在CTA辅助下治疗的重症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后伴发侧裂血肿的病例30例,总结报告如下。
  • 李俊,张爱梅,李宪章,胡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68-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e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由脑干、小脑病变继发的特殊的跨神经突触变性,临床较少见,我们报道2例脑桥出血后继发HOD病例,并对其解剖基础、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作一分析。
  • 胡智伟,王浩,邹小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7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acut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ASEH)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尤其是在儿童,现报告1例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于2011年8月18日入院。患儿诉入院4d前出现后颈部发酸胀痛,同时感左手发木、无力,不能持物。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无殊。入院查体:生长发育良好,检查合作,颈部右侧近发际处和腰骶部皮肤见毛细血管扩张现象(见图1);颈6、7棘突左侧有局限性压痛。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脊柱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强迫头位,脑神经未见异常,颈轻度抵抗。
  • 王嗣欣,周武,贺雄军,黎凯峰,刘亚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7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内(成型)支架植入术目前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能够明确改善狭窄有关的症状以及改善预后并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仍存在如急性血栓形成、脑栓塞、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颈动脉支架(成型)术后反复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并结合文献就有关支架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做一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2011年5月7日安静状态下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上肢不能抬起,下肢可抬起,不能站立行走,不伴有恶心、呕吐。
  • 高崇莹,何志义,李蕾,刘芳,邓淑敏,赵奕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74-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本病罕见,不足全部SAH的病例的1%[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女,32岁,患者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有颈胸腰部疼痛。头痛为前额及后枕部跳痛。疼痛为阵发性,恶心但是未吐。入院前1d头疼持续不缓解并伴有颈部强直感,遂来我院急诊入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腰穿检查可见血性脑脊液,血液不凝,三杯法无差异。遂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CTA检查,未见颅内动脉瘤。
  • 谭丽梅,刘晶瑶,张艳丽,王文虎,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76-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T)是指颅内静脉窦和(或)静脉的血栓形成,从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脑组织瘀血、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和误诊,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将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并发的颅内皮质静脉血栓报道如下。
  • 姜超,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78-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病例,患者,女,55岁。因"发作性意识障碍伴视物双影1d"于2011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呼之不应,约2min后清醒,但醒后自觉视物双影,5min左右视物双影症状消失,共发作5次。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时BP:135/75mmHg,伸舌左偏,右侧指鼻试验略差,左侧病理征阳性,余无阳性体征。头部MRI检查显示右侧颞叶、左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多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见图1)。
  • 王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8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受到亲身经历或目睹的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所致的心理创伤,导致出现长期持续性精神障碍[1]。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应激事件日趋增多,PTSD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对PTSD的研究,可有效降低应激人群PTSD的发生,促进应激人群的身心健康。
  • 王丽君,陈银波,林卫红,梁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8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肌阵挛-失张力癫痫(myoclonic-atonic epilepsy,MAE)是以肌阵挛失张力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的婴幼儿癫痫综合征,于1970年由Doose首次报道,故又称Doose综合征,过去称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2010年ILAE将其更名为肌阵挛-失张力癫痫[1]。该病发病率低,约占儿童癫痫的1%~2%[2],发作形式多样,预后不一。且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科成功诊治1例幼儿MAE,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积极推动我国脑血管疾病规范化防治,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2拟定于2012年3月2日至3月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主办的重点学术活动,此次会议得到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鼎力支持与领导。
  • 陈晨,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84-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Vitaliani等人于2005年报道了4例卵巢畸胎瘤年轻女性,她们的共同临床症状包括记忆障碍、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和通气不足。随后,Dalmau等人于2007年在上述4例和其他症状相似的8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分离出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自身抗体,首次命名了抗NMDAR脑炎。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抗体特定作用于NMDAR的NR1/NR2亚基,通过免疫介导而产生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副肿瘤性脑炎[1]。
  • 冯俊强,张立志,杨光,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88-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neu-rolog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变性疾病大部分是异质性的,而基因突变造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内的异常蛋白表达和聚集却常常是共性的。如阿尔茨海默病时的β样淀粉样蛋白变性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病理即为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主要组成成分即淀粉样原纤维蛋白聚集物[1],路易体(Lewy)中的a-共核蛋白也是构成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础。
  • 邹学良,刘昊,徐杰文,邓丽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91-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研究表明50%~70%脑卒中合并睡眠呼吸紊乱,而90℅的患者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pnea,OSA)。2011年美国心脏及卒中协会已将睡眠呼吸紊乱列为卒中一级预防的危险因素[1]。OSA既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又可因卒中而加重或并发。脑卒中合并OSA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重[2~5],住院及康复时间长[6],甚至死亡率增加[5]。
  • 贺嘉,朱雨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 94-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失神癫痫为一种以突发突止的意识障碍,正在进行的动作中断,脑电图双侧对称性3Hz棘慢复合波为特征的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典型失神、不典型失神,伴特殊表现的失神。其可能机制有离子通道介导机制,GABA受体介导机制,丘脑神经元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近年来,脑电联合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阐明了失神癫痫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对失神癫痫的起源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将失神癫痫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起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