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2-10-25
  

  • 全选
    |
  • 唐春花,郭淮莲,唐文雄,张伟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68-8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长素(ANG)基因转染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作用。方法 制备重组血管生长素腺病毒(Ad-ANG,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Ad-GFP)。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d-ANG治疗组和Ad-GFP对照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min再灌24h后两组大鼠分别侧脑室注射Ad-GFP或Ad-ANG.Longa法观察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于注射后1d、3d、7d和14d制备脑组织冰冻切片,观察脑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HE染色、vWF因子免疫组化染色、ANG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Ad-ANG治疗组在治疗后3d、7d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Ad-GFP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大鼠侧脑室注射重组腺病毒后1d、3d时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室管膜周围及脉络丛有较强的绿色荧光;HE染色可见Ad-ANG治疗组皮层神经元结构清晰,间质水肿、核同缩、核溶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ANG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ANG治疗组大鼠缺血脑组织ANG阳性细胞数在观察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d-GFP对照组(P<0.01);vWF染色及凋亡检测显示3d、7d、14d时Ad-ANG治疗组大鼠缺血侧脑内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Ad-GFP对照组(P<0.01),凋亡细胞数显著少于Ad-GFP对照组(P<0.05)。结论 侧脑室注射方式转染Ad-ANG能使脑缺血大鼠脑内ANG阳性细胞数增加,并促使缺血脑区血管生成,减少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韦俊杰,郑明华,梁培霄,陶敏,唐玉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72-8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拟肽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MOG35-55)为抗原建立EAE模型。将4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EAE组、正常治疗组和EAE治疗组,两个治疗组皮下注射ApoE拟肽。免疫组化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丝轻链(NF-L)的表达。结果 EAE治疗组中脑和脊髓的MBP和NF-L的表达均高于EAE组(P<0.05)。结论 ApoE拟肽可能对EAE的髓鞘和轴突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 董长征,董秀芳,赵文清,张素芳,李文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76-8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肽Y(NPY)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建立稳定的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NPY对海马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的影响。结果 (1)体外培养12d的海马神经元轮廓清晰,折光性良好,彼此间广泛突触联系形成,适于神经元电生理试验。(2)癫痫组神经元sEPSCs发放频率(28.826±1.254HZ)高于对照组(1.296±0.241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 μmol NPY组sEPSCs的频率为0.895 ±0.146HZ;1μmol NPY组频率为0.461 ±0.394HZ,与癫痫组(28.826±1.254HZ)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μ mol NPY组的频率降低的程度小于1μmol NPY组神经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SCs幅度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PY能够抑制癫痫神经元sEPSCs的频率,而不影响幅度,这为NPY基因治疗癫痫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
  • 金华,郭光琼,李江,肖高鹏,赵强,李艳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79-8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并改进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脊髓缺血病理机制和保护策略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 5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A组仅行手术操作,不阻断动脉;B、C、D组分别于结扎肾下腹主动脉60min、90min、120min后开放动脉实现脊髓再灌注;E、F、G组电凝肾上腹主动脉发出的椎动脉,再结扎肾下腹主动脉60min、90min、120min后再灌注。分别于术后12h、24h、48h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术后48h大鼠L2节段病理形态变化并计数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 各组行腹主动脉阻断术大鼠BBB评分于术后12h、24h、48h均显著低于A组(P<0.01),F和G组后肢功能障碍最为明显,BBB评分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术后48h,F组和G组大量神经元坏死,Ⅷ、Ⅸ板层内正常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 改良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能够有效阻断腰段脊髓血液供应,改良模型脊髓常温下耐受缺血时限为90min。
  • 曲珍珍,王维平,毛卓锋,栾绍群,谢涛,袁淑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83-8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母鼠孕期痫性发作对胎鼠海马中bax、bcl-2、ca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盐水组(NS组)和癫痫组(PTZ组),采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致痫模型,PTZ组大鼠每天给予腹腔下注射PTZ 35 mg/kg,点燃成功后将雌性SD大鼠与雄性SD大鼠合笼;发现阴栓记为孕0d,孕鼠继续孕前处理至孕20d。NS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NC组不做任何处理。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胎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TZ组胎鼠海马caspase-3蛋白(2.57±0.08)较NC组(0.53±0.13)明显升高(P<0.05);PTZ组胎鼠海马bax蛋白(3.24±0.32)较NC组(1.55±0.11)明显升高(P<0.05);PTZ组子鼠海马bcl-2表达水平(1.42 ±0.074)较NC组(2.45±0.07)明显降低(P<0.05)。结论 孕期痫性发作使胎鼠海马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表达增加,推测孕期痫性发作可能使胚胎海马神经元凋亡增加。
  • 刘欣跃,王东玉,隋汝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86-8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小脑功能的改变。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卒中组、单纯抑郁组、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并分7d、14d、21d3个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测试、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脑组织功能活性依赖蛋白突触素(P38)、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 与卒中组相比,单纯抑郁组大鼠体重和糖水消耗量下降,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水平降低(P<0.01);PSD组大鼠体重和糖水消耗量下降更为明显,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水平降低也最为明显(P<0.01)。与卒中组比较,单纯抑郁组P38、BDNF的表达普遍减弱,与单纯抑郁组相比较,PSD组P38、BDNF的表达减弱的更为明显;组内不同时间点(7d、14d、21d)进行比较:卒中组、单纯抑郁组、PSD组随着时间点的推移,小脑组织P38、BDNF表达也呈现出减弱的趋势。结论 大鼠小脑功能的改变可能与PSD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彭誉,赵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90-8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3-硝基络氨酸(3-NT)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AD患者(AD组)48例,正常对照组(NC组)37例。全部研究对象均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Haehinski缺血指数(HIS),AD患者用全面衰退量表(GDS)分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测定两组血浆NO、3-NT、ox-LDL的浓度。结果 (1)AD组血浆NO、3-NT、ox-LDL浓度分别为(41.01±16.40)μmol/L、(119.46±21.82) nmol/L、(112.25±17.81) μg/L,较对照组血浆NO、3-NT、ox-LDL浓度(15.97±6.63) μmol/L、55.09±9.63) nmol/L、(47.46±10.04) μg/L均明显升高(P<0.05、P<0.05和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NO、3-NT、ox-LDL浓度与AD患者的MMSE评分呈负相关。(2)AD组内3个指标血浆浓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D组中血浆NO浓度与血浆3-NT浓度正相关,而血浆NO、3-NT浓度与血浆ox-LDL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D患者血浆NO、3-NT、ox-LDL浓度显著升高,可能与A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张臻年,李继英,赵杨,王敬卿,范刚启,黄迟,张晖,刘孔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895-8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进的微栓子法制造SD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共264例随机分为≤1.5h组(72例)、1.5 ~2h组(72例)、2~3h组(72例)、缺血对照组(24例)、假手术组(24例)共5组。前3组分别予以通脑活络针刺疗法(针刺组)、尿激酶溶栓法(溶栓组)、单纯体针(体针组)治疗。治疗后24h、72h用TUNEL法测凋亡细胞计数、TTC染色测梗死容积百分比,并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2h时间段内,在24h、72h时点针刺组在降低梗死容积百分比、降低凋亡细胞计数方面,与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及体针组(P<0.05);在2~3h时间段以内,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而溶栓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针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5h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1.5 ~2h针刺组(P<0.05),1.5 ~2h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2 ~3h针刺组(P<0.05)。结论 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在降低大鼠急性脑梗死梗死容积百分比及凋亡细胞计数方面有较好疗效,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 赵雪晴,牛平,苏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00-9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TNF-α、sTNFR1、sTNFR2水平,分析彼此的相关性,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0例PD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sTNFR1、sTNFR2水平进行检测。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3部分(UPDRS Ⅲ)和改良Hoehn-Yahr 分级对PD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按照治疗状况对PD患者进行分组。结果 PD组血清sTNFR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PD组TNF-α和sTNFR1水平低度正相关(rs =0.40,P<0.05),sTNFR1和sTNFR2水平显著正相关(rs=0.55,P<0.01),对照组血清sTNFR1和sTNFR2水平中度正相关(rs=0.42,P<0.05);对PD组血清TNF-α 、sTNFR1、sTNFR2水平与年龄、病程及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NF-α水平与年龄、病程、UPDRS评分及Hoehn-Yahr分级均无相关性,sTNFR1和sTNFR2水平与病程、UPDRS评分及Hoehn-Yahr分级均无相关性,但sTNFR1水平与年龄显著正相关(rs =0.497,P<0.01),sTNFR2水平与年龄低度正相关(rs=0.353,P<0.05);PD组按治疗情况进行分组,各组间TNF-α、sTNFR1、sTNFR2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PD患者血清sTNFR1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年龄正相关,提示TNF-α 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参与了PD的免疫炎性病理过程,老化是主要危险因素。同时检测两个sTNFRs水平对TNF-α的整体水平评估是必要的,它们是比TNF-α更可靠的标记物。
  • 范斌,韩冬,谷剑秋,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04-9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细菌脂多糖(LPS)对巨噬细胞脂周素2表达的影响并揭示其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LPS对脂周素2信使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方法检验LPS对脂周素2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 LPS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上调巨噬细胞脂周素2表达.LPS在转录水平刺激脂周素2表达并且这一诱导过程需要AP-1的活性。结论 TLR4信号通过刺激转录活性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脂周素2表达。
  • 赵翀翀,王欢,蔡宏斌,鄢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07-9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免疫调节疗效及机制。方法 治疗组34例患者用GC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外周血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水平。结果 经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 (28/34),治疗前MG患者血清AchRAb、IgG1、IgG3均高于健康组,C3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IgA和C4、IgG2、IgG4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2个月治疗,血清AchRAb、IgG1浓度降低、C3浓度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chRAb与IgG1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有正相关性,与IgG3、C3无相关性。结论 GC可能通过对体液免疫等功能的影响而发挥治疗作用。
  • 徐艳红,许嗣漪,杨玉梅,杨嘉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10-9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急性脑梗死不同分型方法各亚型之间的关系,了解Hcy与脑梗死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各亚型Hcy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1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其中男114例(57.6%),女84例(42.4%),平均年龄73.67 ±11.91岁。TOAST分型中,LAA型及CE型患者NIHSS评分较SAO型及SUE型高,LAA亚型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CSP分型中TACI型患者NIHSS评分较其他型显著增高,PACI及POCI次之,LACI型患者NIHSS评分最低,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OAST分型中LAA型患者Hcy水平高于其他亚型;而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之间无明显差异,从而推断,Hcy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而与脑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 周发明,魏麓云,王世凤,赵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13-9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EAE大鼠模型脊髓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探讨雷公藤多甙对EAE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CON组、EAE组、TWP1组、TWP2组,建模后各组又分为第7天、第14天、第21天3个亚组,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大鼠脊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脊髓中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 (1)行为学观察:在第14天、第21天TWP1、TWP2组神经功能评分均小于EAE组(P<0.05);第14天TWP2组神经功能评分小于TWP1组(P<0.05)。(2)组织病理学观察:CON组大鼠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第14天、第21天,TWP1组和TWP2组血管袖套数目少于同期的EAE组(P<0.05).(3)caspase-3和IFN-γ表达:TWP1组、TWP2组低于同期EAE组(P <0.05);EAE组中21d组、7d组分别与14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E大鼠脊髓caspase-3和IFN-γ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与病情变化一致,雷公藤多甙干预能减轻EAE大鼠发病,减少大鼠脊髓内caspase-3和IFN-γ的表达。
  • 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张道培,嵇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17-9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发病24h内入院的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80mg/d,连续用药14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后当天及3个月时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前血清S100B蛋白与当时及3个月时病情严重性显著相关(r=0.721,r=-0.635,P均<0.001;r =0.561,r=-0.623,P均<0.0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9)。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3个月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01),但不同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短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但对其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
  • 李花,胡湘蜀,沈鼎烈,费凌霞,潘速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20-9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伴有癫痫发作的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了85例伴有癫痫发作的TSC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伴有癫痫发作的TSC患者男∶女接近2∶1,有TSC家族史14人(17%).癫痫的发病年龄从10d ~22岁不等,25% TSC患者在1岁以内发病,66%在3岁以内发病.53%的患者首次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40%为部分性发作,5例(6%)患者有癫痫性痉挛发作。在所有入选患者中,38例(45%)患者有明确的智能障碍,在发病年龄小于1岁的患者中,71%有明确的智能障碍,临床发作仅有GTCS患者中,50%有明确的智能障碍,有癫痫性痉挛发作的患者80%有明确的智能障碍。家族性TSC及散发性TSC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63/65例患者行头部CT发现室管膜下或/和脑叶钙化灶,75/78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发现大脑半球皮层下及室管膜下均见多发性结节影,6例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54/80例患者脑电图提示痫样波局限于一侧。结论 发病年龄小于1岁、临床仅有GTCS发作及既往有癫痫性痉挛发作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智能障碍,大脑半球皮层下及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或钙化有助于TSC的诊断。
  • 陈蕾,李君妍,周开林,管阳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24-9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0例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CVST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治疗疗效佳。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头部CT及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肝素抗凝及静脉溶栓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 白青科,赵振国,隋海晶,谢秀海,赵晓晖,陆练军,沈健,陈娟,杨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26-9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循证医学已证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国际上公认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ECASEⅢ的研究将时间窗进一步扩大到4.5h。
  • 葛许华,王苗,邵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28-9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 聂光军,初凤娜,崔俐,徐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30-9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口服抗癫痫药是癫痫治疗的首选方法,药物在控制痫性发作的同时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选择既能够控制癫痫发作又不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抗癫痫药物成为提高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 李晓萌,刘伟,吕晓红,丁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及其胃肠蠕动功能下降,导致其更容易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胃内容物的反复吸入,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其极大程度威胁患者的健康。
  • 郝婷婷,范佳,于挺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33-9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皮肤及多个脏器损害为特点,病变晚期可累及神经系统和脑血管,但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较少见,以复发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复发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SLE,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谷惠子,汪军,刘畅,侯玮琛,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35-9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D)是以颈内动脉末端(TI-CA)和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进行性狭窄或闭塞,血管造影显示颅底异常烟雾状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组血管病。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MMS)则是临床和影像表现类似烟雾病而可能存在血管狭窄致病因素的一组综合征。
  • 刘倩,董健伟,马桂英,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是一种少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遗传病,该病主要是因为极长链脂肪酸在肾上腺和神经系统中沉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脑白质脱髓鞘。
  • 白鸽,何俊瑛,王蓓蕾,邹月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38-9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侵袭性生长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通过胼胝体浸润生长到对侧大脑半球是其最常见的播散途径。现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以胼胝体浸润生长伴脑脊液播散为特征的大脑胶质瘤病。
  • 王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40-9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二十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人们在心脏窦房结细胞和神经元发现了一类称为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的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cation channel,HCN),该通道是一类有孔阳离子通道,激活可产生Ih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所以本质上HCN也代表着Ih电流。
  • 梅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43-9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复发率均很高。在医疗模式正在从"诊断-治疗"向"早期预警-预防"转变的新时期,筛选出对CIS易感的个体,实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是未来降低CIS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 黎罗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46-9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Nogo-A蛋白及其抗体的研究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众多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系统(PNS)损伤后可以再生,而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轴突损伤后却不能再生或再生极其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CNS内存在着抑制神经轴突生长的抑制物,当中Nogo-A蛋白被认为是抑制神经轴突再生的关键因素。
  • 尹小花,解文菁,尹洪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48-9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癫痫类型,大约占40%,且很大一部分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有统计表明难治性癫痫中70%为TLE,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海马硬化是TLE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海马神经元丢失和异常苔藓纤维出芽,常常继发于最初的颅脑损伤,包括脑外伤、脑卒中、脑肿瘤、脑膜炎和脑炎、儿童时期的热性惊厥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也有一部分病因不明。
  • 郭睿,胡馨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51-9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PD大多数为散发性,约有10%~15%的PD患者有家族史。
  • 邓本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55-9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于189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并经病理解剖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血栓形成所致。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发展,人们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解剖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PICA并非是引起该综合征的唯一病因。
  • 吴秀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10): 958-9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血管狭窄引起的卒中的主要机制包括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或穿支动脉的闭塞、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或是上述各种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