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5
  

  • 全选
    |
  • 邱瑾,姚文龙,张玥,邹姮婧,石小云,李大佳,张传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00-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病毒过表达Cdh1蛋白对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纯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1)随机分为Cdh1慢病毒组及空病毒组,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h1及Skp2蛋白表达的变化;(2)随机分为单纯氧糖剥夺/复氧组、Cdh1慢病毒干预组、空病毒干预组,氧糖剥夺1h复氧48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与空病毒组相比,Cdh1慢病毒组Cdh1蛋白表达总量增加,Skp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单纯氧糖剥夺/复氧组相比,Cdh1慢病毒干预组细胞反应性增殖受到抑制(P<0.05),空病毒组没有变化(P>0.05)。结论 慢病毒过表达Cdh1蛋白对氧糖剥夺再复氧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刘尊敬,贾树红,刘玮,鲍秀琦,胡跃强,黄青,张玉虎,刘恒方,焦劲松,张国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03-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PPARγ天然激动剂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分析姜黄素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应用前景。方法  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随机分为姜黄素干预组(姜黄素200mg/kg.d灌胃给药处理)和模型组(无任何干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同周龄雄性WKY大鼠10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大鼠尾动脉无创血压测定方法测定大鼠清醒安静状态下尾动脉的收缩压。喂养至18周龄时终止实验处死动物取颈动脉标本,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测定内外弹力膜间血管中膜的厚度、横截面积、平滑肌细胞核面积。结果 平滑肌肌动蛋白在3组大鼠中膜中均大量表达;实验开始至实验结束所测的每个时间点均显示模型组大鼠及姜黄素干预组收缩压较WKY大鼠收缩压显著增高,随着鼠龄的增加,模型组及姜黄素干预组大鼠收缩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姜黄素干预组和模型组大鼠组在同一时间点收缩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组及姜黄素干预组中膜厚度、中膜横截面积、平滑肌细胞核面积较WKY大鼠增加显著,姜黄素干预组上述3指标较高血压大鼠组明显下降。结论 姜黄素作为PPARγ的天然激活剂,能够降低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的病理重构,提示姜黄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陈应柱,肖璐,张娴娴,戚艳红,杨璞,徐耀,顾永健,包仕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06-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刺五加皂甙对全脑缺血大鼠皮质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的影响作用,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刺五加皂甙组。采用四血管结扎的全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刺五加皂甙组。刺五加皂甙组大鼠按剂量3.0mg/kg腹腔注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质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2型星形胶质祖细胞标记物B5(A2B5)、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4(O4)、2’,3’-环核苷酸磷酸水解酶(CNPase)]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大鼠皮质A2B5表达1d时即已增多、1w时显著增多、并持续至1个月;O4、MBP表达于脑缺血1d时显著减少、1w时回升、1个月时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CNPase阳性表达在脑缺血后1d即显著下降、1w时减少到最低点、1个月时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与脑缺血组比较,刺五加皂甙组大鼠皮质A2B5表达有不同程度减少,O4、CNPase、MBP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刺五加皂甙对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缺血性反应有保护作用。
  • 李良勇,李家林,谢成娟,王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09-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腔给予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对氯化锂-匹罗卡品所致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TGF)组、匹罗卡品(Pilo)组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应用TUNEL染色、Fluoro-Jade B(FJB)荧光染色法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原位凋亡及变性死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 SE后24h、48h、72h,TGF组大鼠海马FJB、TUNEL、caspase-3阳性细胞均较Pilo组显著减少(P<0.05);72h最为明显(P<0.01)。结论 经鼻(IN)给予TGFβ1可以显著抑制或减轻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性与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潜在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涉及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
  • 阚春燕,高鹏,袁冬,杜丹华,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13-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SNPs为遗传标记,探讨NOS2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以NOS2A启动子区-969G/C,-1173C/T的两个位点为遗传标记,通过对NOS2A基因启动子区进行全长测序以分析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969G/C,-1173C/T不是中国北方汉族人的SNP位点,NOS2A-969C位点的等位基因均为T,NOS2A-1173C位点的等位基因均为G。我们在NOS2A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了rs2779248位点,关联分析表明rs2779248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无相关性。结论  NOS2A基因启动子区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明显相关。
  • 高兰,娄季宇,杨霄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16-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丁苯酞,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损伤侧脑组织MMP-9活性及基底膜成分Ⅳ型(collagenⅣ)胶原表达的变化。同时测定伊文思兰的含量观察损伤侧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 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MMP-9活性、EB含量逐渐增加,24h达峰,Ⅳ型胶原的表达逐渐减少,各组之间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处理组MMP-9活性、EB含量各个时间点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时间点Ⅳ型胶原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丁苯酞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MP-9的表达,增加基底膜Ⅳ型胶原的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王晓宇,薛维爽,李明,滕伟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19-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皮屏障抗原(EBA)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ICH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入50μl自体股动脉血建立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CH后血肿周围EBA、纤维蛋白原的蛋白表达、Belayev法测定BBB通透性及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ICH后6hEBA表达开始减少,3d时最少,7d略有回升;纤维蛋白原表达、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均于ICH后6h开始升高,3d达高峰,7d逐渐下降,ICH后EBA蛋白表达与脑水含量呈负相关(r=-0.840,P<0.01),与EB含量负相关(r=-0.827,P<0.01),与纤维蛋白原表达呈负相关(r=-0.851,P<0.01)。结论 大鼠实验性ICH后EBA的表达减少,且与纤维蛋白原、BBB通透性及脑水含量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肖爱娇,陈日新,康明非,谭生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22-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2h后进行再灌注3d,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神经缺失评分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TTC染色检查脑组织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RT-PCR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脑组织未见梗死灶;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规则;大脑皮质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左侧半球可见梗死灶;梗死侧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神经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大脑皮质BDNF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进行再灌注3d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大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减少有关。
  • 李运刚,贾汇刚,夏英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26-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48例脑白质疏松患者,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的空腹血胰岛素(FINS)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以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CP-1水平。结果 脑白质疏松组的MCP-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白质疏松组FINS、HOMA-I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FPG、TC、LDL-C、血清胰岛素、HOMA-IR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脑白质疏松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MCP-1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 邱月,宁显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29-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与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检测正常组、假手术组及脑出血后24h、48h、72h(每组8只)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参数及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进行空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参数值与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小肠绒毛高度与血浆肾上腺素(r=-0.566,P<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r=-0.545,P<0.01);绒毛面积与血浆肾上腺素(r=-0.755,P<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r=-0.702,P<0.01);黏膜厚度与血浆肾上腺素(r=-0.478,P<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r=-0.405,P<0.01);肠壁厚度与与血浆肾上腺素(r=-0.536,P<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肠(r=-0.489,P<0.01)均成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脑出血时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呈负相关。
  • 沈冰,乔卫军,王保江,赵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33-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源性血红素氧合酶(HO-1)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B组)、和SAH+氯高铁血红素(Hemin)组(C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于注血后3d、5d、7d,取基底动脉(BA)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A中HO-1蛋白表达,RT-PCR检测BA中HO-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组BA血管结构正常,未发生DCV;B组第3天有DCV、第7天达到高峰;C组大鼠BA痉挛情况较B组明显缓解(P<0.01)。免疫组化显示A组大鼠BA上无HO-1蛋白表达;B组大鼠BA上HO-1蛋白低表达;C组大鼠BA上HO-1蛋白高表达,B、C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T-PCR显示A组大鼠BA无HO-1 mRNA的表达;B组大鼠BA上HO-1 mRNA低表达;C组大鼠BA HO-1mRNA高表达;B、C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O-1诱导剂hemin可诱导HO-1过度表达并防止SAH后DCV的发生。
  • 侯丽淳,关雪莲,韩凤,杨慧,王昆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40-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出血(ICH)周边组织谷氨酸(Glu)、脑水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Epo组,均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大鼠脑含水量及脑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大鼠脑出血24h后含水量明显增高,48h~7d左右达到高峰,在Epo干预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P<0.05;P<0.01)。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在4h开始升高,分别在12h、72h达到高峰。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达峰值,Epo干预后,G 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出现明显脑水肿,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进其凋亡;Epo干预后,大鼠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Epo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 康新,魏婷,吴卫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43-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细胞移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人嗅粘膜嗅鞘细胞(OM-OECS)的分离、培养、纯化、鉴定,来观察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具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实行同种细胞移植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 选取意外交通事故或意外疾病、事故急性死亡3h内及经蝶窦手术的患者,征得家属同意,取鼻中隔后1/3鼻粘膜,免疫吸附法结合采用P75抗体包被的培养皿进行纯化人OM-OECs,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细胞的鉴定。结果 OM-OECs体外培养过程中,采用免疫吸附法使抗体与间充质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特异结合从而将其去除,P75抗体包被的培养皿促进了OECs的贴壁使其与杂质细胞进一步分离,在体外培养10d后,细胞增殖最快,经P75、GFAP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显示呈双阳性,计数阳性细胞率达90%以上,说明从人嗅粘膜分离培养OECs具有较高的纯度。结论 从人鼻粘膜取材,可以分离培养出OECs,体外生长增殖旺盛,并且经纯化后具有较高的纯度。
  • 顾浩,齐明山,王燕,许贤瑞,张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47-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回、汉族癫痫患者血清、脑脊液中P-糖蛋白(P-gp)表达与癫痫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7例符合标准的癫痫患者,其中回族敏感患者28例、回族耐药患者31例;汉族敏感患者59例、汉族耐药患者69例。采用ELISA法测定癫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P-gp浓度。结果 敏感组癫痫患者脑脊液、血清中P-gp浓度,以及二者的比值均低于耐药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和汉族癫痫患者脑脊液中P-gp浓度、以及脑脊液与血清中P-gp浓度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二者血清中P-gp浓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癫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P-gp过表达与癫痫耐药密切相关。
  • 唐于荔,王文敏,俞志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51-1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云南省5种独有少数民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与汉族人群特发性癫痫与电压门控氯通道-2基因CLCN2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方法 采用PCR、单碱基延伸(SNap shot)等技术,应用病例-对照法检测云南少数民族特发性癫痫患者92例及其未发病亲属170例、云南汉族特发性癫痫患者107例及63例健康人群外周血CLCN2基因多态性。统计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群中rs13099401、rs4912540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用χ2等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LCN2基因rs13099401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少数民族病例组与汉族病例、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6.828,P=0.033;χ2=9.246,P=0.010,均P<0.05);基因型CC与非CC型在少数民族病例组与汉族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9.245,OR=3.26,P=0.002,P<0.01)。rs4912540位点基因型频率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LCN2基因位点rs13099401可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发性癫痫患者的相关性位点,基因型CC为汉族特发性癫痫发作的一个保护性因素;rs4912540与云南人群特发性癫痫无显著相关性。
  • 杨智,程春凤,黄昕艳,刘爽,尹兴忠,李艳丽,王坤,朱晓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55-1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Trizol法中不同组织研磨方法进行比较,优化新生鼠脑总RNA提取方法。方法 取新生24h小鼠脑组织,分别采用常规玻璃组织研磨器(常规研磨法)、剪刀剪碎法、液氮研钵研磨(液氮研磨法)3种方法对组织匀浆进行分离,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紫外分光法测定浓度和纯度,凝胶电泳验证完整性。结果 3种方法均可以提取出总RNA,但相对剪碎法和常规研磨法,液氮研磨法提取的总RNA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更佳(P<0.05)。结论 液氮研磨法虽然对实验条件有一定要求,但仍然是目前最为可靠的脑组织总RNA提取方法,可以完全满足后续实验需要。
  • 齐英斌,孟红梅,王赞,林卫红,吕玉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57-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性痉挛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0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癫痫门诊的5例诊断为痉挛性发作的癫痫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幼儿期发病的患儿3例,首先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后表现为成串样的点头,伴有双上肢抬起外展,两侧不对称,右侧肢体为著。老年期发病的癫痫性痉挛患者2例表现为一侧肢体短暂性屈曲样动作,呈串样发作,伴有肢体的僵硬,每天10余串发作,每串10余次。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到1~2串痉挛发作,相应脑电见泛化性高波幅负相慢波,随后见低波幅快活动,相应肌电见爆发性肌电活动且电位递减,似"菱状"改变。结合其临床发作特点及相关脑电检查诊断为"癫痫症(痉挛性发作)",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结论 癫痫性痉挛并非仅见于婴儿West综合征,可由诸多严重的脑部疾病引起,常合并其他部分性或全面性发作,相对广谱AED仍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
  • 王英,贺飞燕,杨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60-1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诊治的11例仅累及神经系统血管炎的患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多年轻化,临床表现多样化,磁共振表现无特征性,免疫系统相关检查阴性,大多对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年轻患者,反复脑血管病,而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即使免疫相关检查正常,也要高度警惕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可能,及早完善DSA,尽早激素干预治疗。
  • 赵淑芹,臧艳静,张宸豪,胡磊,宋钦,顾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死亡率极高,SAH时脑血管痉挛(CVS)是致残、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防治CVS,可大大降低SAH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而硫酸镁竞争性抑制钙离子(Ca2+),防止钙超载;镁离子(Mg2+)可阻断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偶联的离子通道,减少Ca2+内流和钾离子(K+)外流,从而抑制血管收缩,防治血管痉挛[1~3]。因此,本研究采用硫酸镁静滴防治SAH时CVS,观察其效果。
  • 南新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63-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在老年人群中约16.5/10万,是神经外科临床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1]。此病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极易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由于CT及MRI的广泛应用,确诊较为容易。手术治疗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2]。
  • 胡银宝,姜超,刘训灿,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65-1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内动脉夹层分离(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ICAD)发病率低,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和漏诊,导致严重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总结6例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自发性缺血性颈内动脉夹层分离(Spontaneous dissection of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sIC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这类疾病的正确诊治提供依据。
  • 姚兰,解文菁,杨洪梅,孟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脓性脑膜炎是多种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改进,此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有少数患者未能幸存。现收集本院10例重症化脓性脑膜炎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女各5例。年龄在生后48d~64岁之间。婴儿2例,儿童2例,青年人1例,其余5例为中老年人。其中,3例患者未应用抗生素,1例间断性用药,其余就诊于当地医院。
  • 姜懿凌,李蕾,赵奕楠,邓淑敏,刘芳,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68-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舞蹈症是局限于肢体及面部迅速、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可由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神经变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毒物及遗传性疾病引起,临床上比较少见。现总结3例非酮症高血糖性舞蹈症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讨论。
  • 解忠祥,张见影,马涤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临床较为少见,容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混淆,现报道2例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46岁,入院前1w打完乒乓球后突然出现头痛,以双侧颞顶枕部为重,无恶心、呕吐,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d后头痛加重,出现恶心伴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小脑幕可见异常高密度影。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 梁军利,袁丽,钱琪,马晓丽,秦冬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72-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髓周动静脉瘘在临床少见,误诊及漏诊率较高。现报道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汉族,焦作市人。主因"双下肢无力、麻木4月余"于2011年9月19日入院。既往于半年前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2011年5月底,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当时尚能行走,伴小便困难、便秘。在某医院行胸腰椎MRI:T6-L1水平脊髓水肿,圆锥占位,考虑胶质瘤(见图1)。
  • 任晓琳,杜微,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最早是由Spiller于1908年报道的,临床非常罕见,通常与椎动脉和脊髓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解放军总医院221例后循环梗死中发现2例,不足1%[1]。双侧MMI则更为少见,11例MMI中仅1例为双侧梗死[2];一个最大样本报道连续86例中,发现双侧梗死12例,占14%[3]。现就本院1例诊断为双侧MMI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头部MRI表现进行分析。
  • 王东,许海洋,王长坤,赵刚,闫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75-1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是发病率仅为0.9/1×107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1]。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Ray和Foot发现2例富含黑色素颗粒,起源于软脑膜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具有良性特征,并命名为"黑色素性脑膜瘤"[2,3]。直到1972年,Limas和Tio通过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起源于软脑膜中黑色素细胞,并非脑膜上皮细胞,并将该类肿瘤更名为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3,4](meningeal melanocytoma),并被广泛接受。查近40余年文献,国内外共报道不足百例。
  • 杨林,朱丹,孙鹏,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77-1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ATP合成不足所致的多系统疾病。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59岁,因"进行性双眼上睑下垂3年"于2006年6月19日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
  • 王文虎,谭丽梅,张艳丽,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79-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D)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缺血性烟雾病好发于儿童,而成人以缺血起病的病例较为罕见。现将1例反复缺血发作的成人烟雾病报道如下。
  • 胡圣婴,张颖,李淑梅,胡林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81-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他汀类药物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在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对他汀使用者的调查以及随后的研究发现,它们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作用,这些多效性作用往往是出乎意料和令人鼓舞的。
  • 马兰,邢英琦,刘亢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85-1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医学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的探究从未停歇。低灌注学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占据统治地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微栓子检测技术的诞生,使动脉-动脉栓塞机制被广泛接受。而目前,多因素协同作用理论成为主流。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对缺血性卒中及TIA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和验证,在此作一综述。
  • 刘彩霞,胡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88-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发现离子通道异常参与帕金森病(PD)的发病,故帕金森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离子通道病"。KATP通道作为一种新型离子通道,得到广泛关注。随着中枢神经系统KATP通道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刘娟丽,王莉,杨春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2): 190-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边缘叶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以精神异常、痫性发作、睡眠障碍、幻觉和短时记忆丧失为主要表现的副肿瘤综合征[1]。长期以来人们认为LE通常与恶性肿瘤相关。LE患者由于疾病早期的行为和情绪异常最初常就诊于精神科医生。文献报道了多种抗神经元抗体的L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