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25
  

  • 全选
    |
  • 方伯言,黄美风,于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388-3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内pH值下降的情况下,β分泌酶和早老素-1的表达及活性的变化。方法 培养人源性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用RNA干扰技术和无血清培养分别制造细胞内酸化模型;实验分成4组,即正常细胞组、NHE-1基因敲低组、阴性对照组、无血清培养组。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细胞内pH值,并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β分泌酶和早老素-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通过ELISA检测β分泌酶和早老素-1的活性。结果 NHE-1基因敲低组及无血清培养组较正常细胞内pH值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细胞内pH值无明显变化;与正常、阴性对照组相比,NHE-1基因敲低组β分泌酶mRNA表达为5.65±0.33,蛋白表达为0.37±0.030;早老素-1 mRNA表达1.75±0.04,蛋白表达分别为0.70±0.01,无血清培养组β分泌酶mRNA表达为2.40±0.55,蛋白表达为0.32±0.031;早老素-1 mRNA表达1.39±0.03,蛋白表达分别为0.68±0.08,其表达及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阴性对照组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β分泌酶和早老素-1 mRNA和蛋白表达及活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细胞内pH降低能够增强β分泌酶的表达和活性;因早老素-1被认为是γ-分泌酶的主要成分和活性中心,因此推测细胞内pH降低也能够增强γ-分泌酶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APP的剪切,增加Aβ生成。
  • 邓兵梅,彭凯润,刘雁,杨红军,黎振声,康健捷,武肖娜,项薇,罗高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393-3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分析帕金森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D-MCI)的特点。方法 纳入PD患者64例,采用神经心理测试组评估其注意、视空间、执行和记忆等认知域的功能。结果 本组PD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24例(37.5%),PD-MCI 30例(46.9%),帕金森病痴呆10例(15.6%)。在PD-MCI患者中,单个认知领域轻度损害(60.0%)较多个认知域型轻度认知损害(40.0%)更常见,累及较多的认知域依次为记忆(20例,66.7%),执行(13例,43.3%),视空间(12例,36.7%)。早期PD患者PD-MCI发生率为36.4%,痴呆发生率为3.0%;中晚期PD患者PD-MCI发生率为58.1%,痴呆发生率达29.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8.222,P<0.001)。PD患者的病情程度与认知功能状态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553,P<0.001)。结论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在PD患者中常见,即使在疾病早期,其发生率也较高,其中单个认知领域轻度损害较多个认知域型轻度认知损害更常见。PD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认知功能状态越差。
  • 牛朋朋,杨婉,闫硕,代琳,吕存玲,温琢玉,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397-4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综合评价中国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Glu298Asp)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5.1,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及数据合并,应用RevMan5.1和Stata11.0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累计病例组1768例,对照组1818例。合并基因型(GT+TT)/GG的OR值为1.46,95%CI为1.24~1.73(P<0.00001),合并基因型TT/GG的OR值为2.18,95%CI为1.32~3.61(P=0.002),合并基因型GT/GG的OR值为1.41,95%CI 1.18~1.67(P=0.0001),合并等位基因T/G的OR值为1.65,95%CI 1.28~2.12(P=0.0001)。结论 中国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Glu298Asp)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携带基因型TT、GT及等位基因T可增加患脑梗死的风险。
  • 张晓燕,邓方,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02-4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散发性基因变异性CJD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核磁特征,为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2例经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而确诊的CJ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核磁等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结果 在病例1中我们报道了1例71岁的女性,PRNP等位基因E196K变异,129密码子是蛋氨酸纯合子基因型。该患起病无特殊的症状,但是很快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言语、记忆、认知和运动障碍。在整个病程中脑电图无周期性三相波。整个病程7个月。病例2中我们报道了1例76岁的男性,PRNP等位基因E196A变异,129密码子是蛋氨酸纯合子基因型。该患以精神症状起病,很快出现言语不能、震颤、肌张力增高。脑电图记录到典型的周期性三相波,核磁表现典型,示双额顶叶、左枕叶脑表见条片状稍高信号。结论 散发性基因变异性CJD起病快,临床表现多样,脑电图与核磁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外周血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 宋佳,曾缨,郑民缨,张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05-4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3种肌肉特异性microRNAs(miRNAs):miR-1、miR-133和miR-206在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在肌肉组织中和血清中的动态表达。方法 局部注射0.75%盐酸布比卡因(BPVC)制作小鼠腓肠肌损伤模型,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注药后不同时间点3种miRNAs在肌肉组织中和血清中的表达量。结果 小鼠一侧腓肠肌注射BPVC后,该侧后肢的活动能力明显较对侧下降;肌肉组织中miR-1、miR-133和miR-206的表达水平均于注射BPVC后先下降后明显上升、维持一段时间后又恢复至接近注药前水平;正常小鼠血清中3种miR-NAs的表达量均很低;血清中miR-1、miR-133和miR-206均于肌肉注射BPVC后早期表达上调,其中miR-1于注药后6~12h表达上调,miR-133于注药后6~24h表达上调,而miR-206于注药后6h表达轻微增高。结论 对C57BL/6小鼠而言,局部注射60μl BPVC可制作出稳定的腓肠肌损伤模型,肌肉特异性miRNAs可能在骨骼肌的再生过程中发挥了一定调控作用,有望成为肌肉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骨骼肌损伤时释放miRNAs到血清中,肌肉特异性miRNAs有望作为肌肉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 牛晓珊,玛依努尔·买买提,党辉,张小宁,王明远,沙晶,景燕,仲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09-4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变化及缝隙蛋白阻断剂辛醇对小鼠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模型),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Cx43表达变化和辛醇对Cx43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各组死亡率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小鼠脑缺血2h再灌注损伤24h条件下,缺血区Cx43表达在损伤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辛醇能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x43表达,降低死亡率及减少脑梗死体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由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缝隙蛋白-43阻断剂辛醇通过抑制海马及皮质Cx43表达,进而降低死亡率及梗死体积,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段晓宇,蒋建华,孔岩,徐耑,蔡秀英,倪健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12-4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中的作用,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两类药物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不同。方法 本实验采用脑室内注射Aβ25-35制备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利用Y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比较培哚普利和厄贝沙坦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海马1型和2型血管紧张素受体(AT1、AT2)的表达水平。结果 同AD组相比,厄贝沙坦组Y迷宫中正确反应次数增多,说明可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在阻断AT1受体的同时,上调了AT2受体的表达;培哚普利同时抑制了AT1和AT2受体的表达,行为学测试并未显示出对于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结论  1型AT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可以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与其激活AT2受体有关。
  • 李银,赖鸿,丁卫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15-4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患者骨骼肌磁共振31磷波谱(31P-MRS)改变特征,以及在LSM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例LSM患者在治疗前后和11例对照者分别进行31P-MRS扫描,获取波谱图像,计算谱线中无机磷酸盐(Pi)、磷酸肌酸(PCr)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峰下面积,记录Pi/ATP、PCr/ATP和Pi/PCr的比值,计算Pi、PCr、细胞内pH(pHint)、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化潜能(PP)的值,并比较LSM患者治疗前和对照组、LSM患者治疗前后上述31P-MRS指标的差异。结果 LSM患者治疗前的PCr、PCr/ATP和P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i/PCr和AD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i、Pi/ATP和pHin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SM患者治疗后的PCr、PCr/ATP和P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AD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i、Pi/ATP、Pi/PCr和pHint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1P-MRS可无创性检测LSM患者肌肉组织的能量代谢变化,有利于LSM的辅助诊断,并可运用于LSM患者的疗效评价。
  • 张兴鹤,卢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19-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GC)治疗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过程中血清MMP-9和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GC治疗MS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80例MS患者不同时间点外周血;急性初期进行EDSS评分,根据EDSS评分将MS患者分为2组,其中GC治疗组(EDSS≧5分)急性期50例、追踪至缓解期46例,空白对照组(EDSS<5分)急性期30例、缓解期26例;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MMP-9与TIMP-1水平。结果 (1)急性期MS血清MMP-9水平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而TIMP-1水平降低(P<0.05),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MP-9在MS血清中呈先升后降的趋势;GC治疗组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5,P<0.01),治疗1w时MMP-9水平达高峰,治疗4w时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空白对照组发病2w时MMP-9水平达高峰,且高于GC治疗组高峰(P<0.05)。(3)GC治疗组TIMP-1水平呈缓慢增高趋势,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w时TIMP-1水平升高(P<0.05);而空白对照组TIMP-1水平随病情波动变化不大。结论  MMP-9在MS急性期血清中表达增强,TIMP-1表达降低,MMP-9、MMP-9/TIMP-1水平反应了MS疾病活动性,监测其水平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MMP-9在MS血清中呈先升后降趋势,GC治疗可降低MMP-9上升的幅度,缩短MMP-9升高的时间,降低MMP-9的表达,并诱导TIMP-1的表达,这可能是GC治疗MS、加速MS病情缓解、缩短其病程的机制之一。
  • 黄朔,吴丽珉,孙连坤,纪莉,董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23-4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短期高压氧预处理后是否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Wister大鼠,采用连续5d,每天1次,3.0ATA,100%O2高压氧(HBO)预处理,每次60min,末次预处理后24h,运用改良的经典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再灌注2h。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HBO+MCAO组(n=5)。造模后24h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精神状态及体重变化情况、用Rogers DC and Hunter AJ描述的神经功能7分评分法对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估,TTC染色测梗死面积,并对脑组织进行石蜡切片,行Nissl、TUNEL染色,利用显微镜对神经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失,TTC染色未见梗死灶,镜下观察未见坏死细胞。MCAO组和HBO+MCAO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且HBO+MCAO组神经功能缺失较MCAO组轻;TTC染色MCAO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大于HBO+MCAO组;镜下观察,MCAO组梗死区内尼氏小体明显少于HBO+MCAO组。结论 短期高压氧预处理后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解玲玲,赵洪琴,曹宗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26-4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在颅外段颈动脉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对重度颈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及健康查体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区域性脑梗死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且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 魏丽红,李彤,李合华,宋志秀,常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30-4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源性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大鼠脑膜间皮细胞(RMMC)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CTGF分别孵育培养SD大鼠脑膜间皮细胞6h、12h、24h,采用半定量RT-PCR测FN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blotting进行FN蛋白定量,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CTGF对脑膜间皮细胞FN表达的影响。结果 (1)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CTGF分别孵育培养SD大鼠脑膜间皮细胞6h、12h、24h,纤维粘连蛋白的mRNA均有表达,且FN mRNA的表达程度与CTGF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作用时间也存在时间依赖性,不同时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的CTGF孵育培养SD大鼠脑膜间皮细胞12h、24h,FN均有表达,且FN表达量与CTGF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作用时间也存在时间依赖性,不同时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GF可增加脑膜间皮细胞FN的mRNA和蛋白表达,而且该影响随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显著。
  • 石磊,孙鲁宁,顾鹏毅,卢杰,赵玉红,黄长荣,费菲,王晓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34-4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s)与中国北方人群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563例及健康对照563例,周围静脉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并行PCR分段扩增CX3CR1基因。抽取其中各200例进行CX3CR1基因测序,明确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SNP情况。两组剩下的各363例针对查到的SNP位点设计引物,将包含SNP位点的局部片段进行PCR及基因测序以检测SNP情况。结果 发现研究人群有rs3732379(C→T)、rs3732378(G→A)、rs1050592(T→C)3个SNP位点。其中脑梗死组rs3732379位点T碱基及TT、TC基因型,rs3732378位点A碱基及AA、GA型,rs1050592位点C碱基及CC、TC型的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s3732379、rs3732378、rs1050592间有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形成3种单倍型(按前述3个SNP的三座位碱基顺序,分别为T-A-C、T-G-C、C-G-T)及6种基因型。单倍型分析显示:单倍型T-A-C的频率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OR=5.24,P=0.002)。结论 在中国北方人群中,携带rs3732379位点T碱基及TT、TC型,rs3732378位点A碱基及AA、GA型,rs1050592位点C碱基及CC、TC型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携带单倍型T-A-C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
  • 王贝娜,何龙泉,王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39-4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和实验组(常规内科治疗联合远端缺血后适应)。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方法系患者入院治疗前对其进行上肢缺血后适应的操作:通过血压袖带分别交替在两上肢加压至200mmHg,进行5min的充气和5min的放气,每天3个循环,连续3d。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d时均分别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并同期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糖(Glu)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血清CRP、D-D和FIB水平差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Glu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CRP、D-D、FIB水平变有关。该方法安全无创,简单易行。
  • 赵薇,曹岩,赵彩红,曾常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43-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神经元PUMA(P53上调的细胞凋亡调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10只,海人酸组10只,雷公藤内酯干预组10只。结晶紫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神经元PUMA蛋白的表达。结果 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海人酸组中,海马神经元变性或丢失,胞体皱缩,形态不规则。而雷公藤内酯干预组中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与对照组相似,胞浆清晰淡染,核仁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海人酸组中海马神经元PUMA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雷公藤内酯干预组中海马神经元PUMA蛋白表达水平与海人酸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可下调海马神经元PUMA蛋白的表达,抑制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 刘玲,侯华娟,刘亚红,李敏,郭芮兵,葛良,李明泉,杨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46-4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用血栓弹力图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正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方法 血栓弹力图检测我院123例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通路和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组(n=7)、氯吡格雷组(n=8)、阿司匹林+氯吡格联合组(n=108)。结果 123例患者中,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率为(87.04±22.71)%,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46.61±24.4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分别(77.87±27.98)%和(50.23±29.27)%。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分别有115和116例,其AA和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8.42±27.69)%;(49.99±28.8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敏感者(血小板抑制率≥50%)分别为97例(84.34%)和89例(75.72%),而不敏感者(血小板抑制率<50%)分别为18例(15.65%)和27例(23.28%),两种药物疗效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706,P=0.054)。结论 服用100mg/d阿司匹林,在绝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能产生较强的血小板抑制效应,而服用75mg/d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稍弱,但多数患者仍能达有效的血小板抑制作用。
  • 玛依努尔·买买提,牛晓珊,党辉,李红燕,沙丽亚,王成凤,王明远,朱沂,张小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50-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187例患者经过CT/MR检查后分为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超、ABI、TCD检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卒中组中ABI及颈部血管彩超异常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缺血性卒中组颈部血管彩超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BI及TCD(0.60、0.56、0.55,P<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ABI的ROC曲线下面积远大于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或TCD联合ABI或三者联合(0.62、0.61、0.56、0.61);结论 ABI、颈动脉彩超、TCD能较好的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生,颈部血管彩超联合ABI能够更有效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陈志琴,李华,张丽丽,冯大勇,陈枫,连爱华,陈欢,张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54-4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7250例脑卒中数据库进行分析,了解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脑卒中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卒中单元收录的脑卒中数据库资料7250例,研究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及类型。结果 同期脑卒中患者中年龄构成比为20~29岁占0.25%,30~39岁占1.23%,40~49岁占6.99%;50~59岁占13.40%;60~69岁占38.60%;70~79岁占32%;80~89岁占7.37%;90~100岁占0.18%;60~80岁为脑卒中好发年龄;男性患脑卒中的比例较女性明显增高,男:女为1.16∶1;维吾尔族76例,哈萨克族17例,回族263例,锡伯族8例,蒙古族5例,汉族6881例;脑梗死(3862)比例明显高于脑出血(1122),脑梗死/脑出血为3.44∶1;急性脑梗死溶栓率为1.48%;脑卒中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结论  60~80岁为脑卒中的高发年龄段,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病,脑梗死为脑卒中的常见类型,高血压是本组脑卒中患者的首发危险因素。
  • 彭勃,杨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57-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梗死是临床上脑梗死的一种少见类型,而双侧对称性丘脑梗死的病例临床上更为罕见,国内尚未见该病的精确统计资料,国外文献报道此类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0.6%[1]。
  • 张金柱,张博,许侃,杨洪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59-4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初始受伤3周以后出现的血液及其分解产物在硬脑膜和大脑表面之间积聚,并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血肿[1],是神经系统中的常见疾病,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群,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22.3%患者无明确的外伤史[2]。
  • 肖展翅,饶伟华,吴雪花,李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1-4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致脊髓压迫症临床罕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2011年11月21日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5月,加重2w"入院。现病史:患者于5月前出现右下肢无力,缓慢加重。1月前又出现左下肢无力,幷感胸背部隐痛。
  • 马衣日木·赛买提,哈斯也提·依不来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28岁,主因"间断发热、关节疼痛一年半,走路不稳3月"收入本科。患者于2010年9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右足踝关节疼痛,体温38~39℃,在当地私人医院草药治疗20d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有间断发热,逐渐出现髋关节疼痛……
  • 高筱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52岁,因"反复发作性行走1w,发作性愣神半天"入院.患者1w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发作性持续绕圈行走,不能自己控制,持续0.5~1min后自行缓解,发作时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力,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发作后诉四肢乏力,可回忆起发作全过程,诉听到家属说话,但无法回答。无大小便失禁,1~2d发作1次。
  • 吕洋,吕晓民,陈才平,吕晓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癫痫发作原因,主要是体内某些中分子蓄积,血内潴留过多的激素,细胞代谢紊乱产生的多肽等。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合并癫痫抽搐发作病例报道如下。
  • 张磊,付振宇,唐海涛,刘波,金铮,赵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源性过度换气(CNH)是指在无外周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一种合并动脉血气异常的持续性过度换气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脑干严重受损而昏迷的情况下,极少见于神志清楚的患者。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继发于脑干神经胶质细胞瘤的CNH例报道如下。
  • 刘培,李海峰,张勇,张美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端急性闭塞可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病理学研究发现多由栓塞所致。但血管影像学有直接证据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患者MRA显示闭塞后很快再通。
  • 常爱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越来越高。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最常见原因是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时特异性降解产物。因此,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弓淑娟,张连巍,张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69-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但在脑缺血时其兴奋性毒性作用会对脑组织造成严重的病理性损害。
  • 齐立,俸军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73-4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不足1%[1]。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常被误诊漏诊。病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迅速变化。
  • 王淑,赵腾,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75-4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D患者存在着普遍的维生素D缺乏现象。维生素D在脑内具有重要的功能,如调节脑内炎症及神经保护作用。
  • 杨娟,杨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77-4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作为IGF家族中的一员,有重要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本文就IGF-I对小脑颗粒神经元(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s,CGNs)保护机制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 姜艳艳,金永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5): 479-4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多种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表现的综合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发作时常伴有众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但其发病机制众多,且尚存在许多疑问,目前占位主导地位的学说为三叉神经血管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