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 全选
    |
  • 余樱,周珂,张兆辉,王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484-4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正常成年大鼠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元内磷酸化Rb蛋白(p-Rb)的表达及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成年大鼠不同脑区神经元内p-Rb表达特点,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不同时间点(12h、1d、3d、7d)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p-Rb的变化特点。结果 成年大鼠神经元内p-Rb主要在细胞核内表达;与对照组相比,MCAO再灌注后各时间点p-Rb免疫反应性均增强;再灌注1d,缺血半暗带内部分神经元p-Rb表达由细胞核转移到细胞浆。结论 成熟神经元内p-Rb在细胞核内表达可能对于维持神经元的有丝分裂后状态有一定作用,当其发生核浆转移提示神经元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紊乱,可能再进入细胞周期。
  • 刘江,李冉,崔建忠,王凯杰,徐爱军,田艳霞,张宇新,高俊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487-4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侧脑室注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拮抗剂LY367385是否能减轻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损伤。方法 采用非开颅血管内线栓法制备小鼠SAH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SAH+生理盐水(NS)组)]、mGluR1拮抗剂LY367385组(SAH+LY367385组),于SAH后10min侧脑室注射NS或LY367385(500nmol)5μl,术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在SAH后6、24、48h3个时相点取右侧脑组织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iotting)检测mGluR1、p-ERK1/2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各组小鼠mGluR1和p-ERK1/2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凋亡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拮抗剂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mGluR1、p-ERK1/2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调,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减少。结论  (1)SAH后mGluR1的表达增强可通过激活ERK信号途径诱导神经细胞凋亡;(2)mGluR1选择性拮抗剂LY367385对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郭大文,王晔,赵汐渟,陈渝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490-4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血小板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关系。方法  95例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4d后,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phosphate,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作诱导剂,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通过测定其尿11-脱氢-血栓素B2(11-dehydrothromboxane B2,11-dh-TXB2)的水平观察体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程度(11-dh-TXB2≤1500pg/mg判定为阳性),同时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了血小板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的发生率为27.4%,阿司匹林抵抗组尿11-dh-TXB2水平比敏感组显著升高(P<0.001),而阳性率显著降低(P<0.001),血小板COX-2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血小板COX-2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制。
  • 刘昊,王海涛,徐爱军,李海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493-4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杏仁核神经元PTEN/Akt信号通路的改变。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d组、模型7d组、模型14d组和模型21d组。采用颈总动脉线栓再灌注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结合孤养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方法制备PSD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杏仁核神经元凋亡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TEN和p-Akt的表达。结果 (1)模型各组杏仁核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各模型组杏仁核组织PTEN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Akt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D模型大鼠杏仁核存在明显的神经元凋亡,这可能与PTEN上调和Akt下调有关。
  • 刘秋弟,吴原,谭明会,马美刚,刘云,陈志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496-4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α-细辛醚(α-asarone)对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致癫痫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10)和癫痫模型组(n=40)。模型组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KA组、α-细辛醚低浓度组(6mg/kg)、中浓度组(12mg/kg)和高浓度组(24mg/kg)。α-细辛醚组连续给药10d,每天经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分别在24h、10d、30d观察各组大鼠在斜板试验、悬吊试验、水迷宫试验中行为运动的改变。结果 KA组大鼠的转体能力、悬吊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α-细辛醚低浓度组次之,α-细辛醚中、高浓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KA癫痫大鼠存在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α-细辛醚可部分改善癫痫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 邵丽,葛许华,耿德勤,周联生,王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499-5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和探讨。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采用Y型迷宫检测行为学变化;以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以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9 P35)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学习尝试次数明显增加(77±5.2)次及(50±6.3)次,记忆正确次数明显减少(3.7±0.8)次及(7.7±0.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老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37.8±1.3)个/视野及(0.8±0.2)个/视野及caspase-9 P35表达(37.6±1.8)个/视野及(6.2±1.3)个/视野明显增加(P<0.01),而nNOS表达(6.8±1.5)个/视野及(22.8±3.6)个/视野明显降低(P<0.01)。结论 应用D-半乳糖可成功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体现了学习记忆障碍的行为学变化,又能较好地模拟老年性痴呆的特征。
  • 王鹏,赵仁亮,吕敬雷,隋雪琴,高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02-5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кB(NF-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1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和后处理(IP)组,后两组根据再灌注的不同时间各分为6h、12h、24h、48h、72h 5个亚组(n=10)。建立局灶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模型。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额顶叶皮层TLR4、NF-кB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I/R组相比,IP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改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5)。TLR4、NF-кB蛋白在I/R组和IP组的表达于再灌注6h时开始升高,24h达高峰。与I/R各相应亚组比较,IP各亚组TLR4、NF-кB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TLR4、NF-кB mRNA在I/R组和IP组的表达时间曲线与蛋白相一致。结论 IP可通过抑制TLR4和NF-кB的表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 王敏,曹秉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06-5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低灌注大鼠的血清及脑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慢性低灌注致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导致前脑缺血建立慢性低灌注动物模型,在术后1d、3d、7d、14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的时间点,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的方法,观察大鼠的血清及脑组织中MCP-1及IL-8的表达水平和演变过程。结果 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随缺血时间的延长减退越明显。缺血1个月后,白质髓鞘脱失、间质疏松呈空泡样改变逐渐明显,以胼胝体及脑室周围白质明显。免疫组化染色证实MCP-1高表达,缺血早期以皮质及海马等部位多见,后期以白质的表达最为显著,见于脑室周围白质、胼胝体等区域。ELISA显示MCP-1在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均出现两次高表达,而IL-8仅出现一次高表达,且脑组织中的表达滞后于血清中的表达,但组织中蛋白的表达量远高于血清中的表达。结论  (1)慢性持续性脑缺血可致大鼠出现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2)趋化因子MCP-1及IL-8的慢性持续性高表达可能在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病理损伤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吴春平,李颖虹,张勇,李超堃,李东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10-5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CB)对孕酮抗氧糖剥夺(OGD)防护PC12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生长状态良好及诱导分化均一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5组:正常(normal)组、氧糖剥夺(OGD)组、孕酮(PROG)组、孕酮+细胞松弛素B(PROG+CB)组、细胞松弛素B(CB)组,后4组均行氧糖剥夺。XTT检测细胞活力,胎盘蓝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氧化酶法测定培养基中糖含量。上述检测在OGD后24h进行。结果 OGD后PC12细胞肿胀变圆,突起减少或消失,细胞活力(P<0.01)和活细胞数(P<0.05)降低,培养液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P<0.05)。PROG减轻胞体水肿,增加细胞活力(P<0.01)和活细胞数(P<0.05),降低培养液葡萄糖含量(P<0.05)。先用CB抑制葡萄糖转运蛋白,再给PROG(PROG+CB组)则抵消PROG的防护作用。单用CB(CB组)则细胞活力仅为1.8%,活细胞数为2.9%,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可见,孕酮对氧糖剥夺PC12细胞防护作用可被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抑制剂抵消。结论 葡萄糖转运蛋白可能是介导孕酮防护氧糖剥夺PC12细胞的重要分子靶标。
  • 吴兆敏,陈娜,范层层,黄家贵,杨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13-5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 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
  • 贾明月,朱丹,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16-5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慢性酒精中毒后大脑皮质、海马、小脑的病理学改变及caspase-3的异常表达。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酒精中毒组30只;盐水对照组20只。酒精中毒组每日每只大鼠分别按8ml/kg灌胃2w,随后再按照10ml/kg灌胃1w,按12ml/kg灌胃1w,共灌胃4w。每日灌胃两次,其间隔均为6h,酒精浓度为50%。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并对两组大鼠进行体重、一般生物学特征、HE染色、TUNEL染色、免疫组化caspase-3的检测。结果 造模成功后,两组大鼠的体重存在的统计学差异;HE染色后酒精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小脑锥体细胞数目减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TUNEL法测定酒精组大鼠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酒精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小脑的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及小脑的病理学改变,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引起与凋亡相对应部位caspase-3阳性表达,并参与大鼠酒精中毒后凋亡机制的发生、发展。
  • 王惠芳,赵长坡,史震涛,宋雪利,高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20-5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检查方法,分析单侧颈动脉阻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募集特征。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科DSA检查患者336例,观察每位患者的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程度、Willis环组成及其他侧支循环出现情况。结果 (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COW各段的完整性均不相关。(2)颈动脉狭窄率≤85%者均未见有代偿侧支。颈动脉86%~99%狭窄者85.7%患者代偿侧支有ACOA和PCA经软脑膜动脉通路,未见PCOA和OA通路;闭塞组则4条通路都有开放,最多是ACOA通路(92.3%),其次是PCA和OA通路(46.2%)。就代偿程度而言,ACOA通路代偿较充分,级别较高。(3)相关分析显示,各代偿通路开放与否及代偿程度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其中ACOA通路、总的侧支通路数和代偿级别与之重度相关。结论  Willis环各段不因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发展而改变;侧支循环只出现于颈动脉≥86%狭窄者,各侧支通路开放与否及侧支代偿程度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单侧颈动脉狭窄后,ACOA是最重要的侧支通路。
  • 吕玉丹,王卓,陈禹,王赞,林卫红,吕丽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24-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不同癫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 通过长程脑电图监测,对9例合并ESES的癫痫患儿进行神经心理测试、临床资料及脑电图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合并ESES的癫痫患儿中,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5例,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定示,无言语及精神发育倒退,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2例,韦氏量表示,认知功能轻中度受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均有多种形式的癫痫发作,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未能配合韦氏测定,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无效。结论  ESES不是一个独立的癫痫综合征,而是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的多种癫痫综合征。ESES,是引起神经心理损伤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这种特殊的脑电图现象,早期干预,是改善神经心理损伤的关键。
  • 王利军,王建平,蒋超,王颖颖,吴川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27-5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B1亚单位(gamma-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 1,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性与汉族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相关性。方法 取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肘静脉血,柱层析法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基因型,并与脑梗死无癫痫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基因型都显示为G/G型,未发现A/G和A/A型。结论 汉族人群GABABR1基因(G1465A)未显示多态性,可能不是脑梗死继发癫痫的易感因素。
  • 李玉荣,康照昌,敖明章,张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30-5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实验主要建立运动病模型,观察运动病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以及脑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变化,观察地芬尼多对运动病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以及脑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地芬尼多对运动病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 利用昆明种小鼠复制运动病模型,观察地芬尼多对运动病小鼠异食癖、学习记忆成绩以及游泳时间的影响;利用Wistar大鼠复制运动病模型,观察地芬尼多对运动病大鼠不同脑组织中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小鼠高岭土摄入量显著增加,表明实验性运动病小鼠模型复制成功。地芬尼多使运动病刺激后小鼠学习记忆成绩提高;降低运动病大鼠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论 地芬尼多可使脑血管紧张度降低,改善脑血流的分布,增加脑血流,致海马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得以缓解,氧自由基减少有关,调整脑细胞内NO、MDA、SOD等酶的活性,增强脑细胞的兴奋性,从而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抗运动病的作用。
  • 王海合,卢红,丁继岩,谭西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34-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AQP4蛋白的表达情况及β-七叶皂苷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干-湿比重法、TTC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测定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及水孔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AQP4蛋白有轻微的表达,而模型组、治疗组缺血损伤后表达升高,脑含水量增高,梗死脑组织出现,给予β-七叶皂苷钠的治疗组AQP4蛋白的表达下降,脑含水量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且β-七叶皂苷钠中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AQP4蛋白表达的上调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与有密切的关系,而β-七叶皂苷钠有抑制脑水肿发生的作用。
  • 王梦阳,林华,吴立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38-5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3个北方GEFS+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结合文献检索数据汇总,分析GEFS+家系发病年龄及发作频率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连锁分析及DNA测序进行基因定位。采用卡方检验比较SCN1A突变组及无突变组起病年龄及发作频率,计算不同模型预测SCN1A突变家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3个GEFS+家系均未找到致病基因。数据汇总显示SCN1A突变家系54.8%患者热性发作(FS)发病年龄为12个月内,4岁以上仅占1.9%,单次发作占3.4%,无热发作(AFS)患者69.8%发病于6岁以后,与无SCN1A突变家系差异显著(P<0.01)。发作频率预测SCN1A突变家系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1.8%和56.3%。结论  GEFS+家系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多数家系无法找到致病基因。发作频率可作为SCN1A突变家系的预测因子。
  • 韩威,野向春,孟昭杰,魏胜男,常文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43-5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 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模型、尼莫地平3组。模型组采取缺血2h再灌注2h。尼莫地平组大鼠在缺血0时刻起每小时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剂量为5mg/kg。各组大鼠在手术4h后实验结束后,行腹主动脉采血,同时取完整脑组织。脑组织切片进行TTC染色,并比较各组脑组织梗死面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中SOD、MDA、NO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显著减少。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模型组SOD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后,SOD含量增加明显。模型组MDA、NO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明显降低血清中MDA、NO。结论 尼莫地平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NO和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 邹梅,张晓莺,李燕,韩玺河,郭淼,肖艳,刘燕,李燕云,王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46-5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不同性别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自2008年6月~2011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其中男性598例,女性383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比较男女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卒中类型、牛津郡社区脑卒中分型(OC-SP分型)、相关并发症、及预后方面的不同。结果 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类型存在性别差异(P=0.017),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男性患者在高血压构成比(P<0.001)、房颤(P=0.011)、吸烟(P<0.001)、酗酒(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P=0.039)、血红蛋白含量(HGB)(P<0.001)、肌酐值(P=0.001)高于女性患者,而女性患者在心脏瓣膜病(P=0.002)、糖尿病(P=0.013)、高密度脂蛋白(HDL)(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P<0.001)、总胆固醇(CHE)(P<0.001)高于男性;OCSP分型男女性患者无显著差异;急性脑卒中相关并发症方面,女性患者泌尿系感染(P<0.001)、电解质紊乱(P=0.005)高于男性;基线严重程度评分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斯堪的那亚卒中量表(S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一个月及2年的Barthel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疆地区不同性别间急性脑卒中临床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及卒中相关并发症存在差异,基线严重程度评分及临床预后无明显差异。
  • 郭玫,翟蕴新,孟令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49-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组织病理上可见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丢失[1],其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
  • 王江涛,刘影,林警,陈银波,张红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51-5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是一组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出现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以亚洲多发,我国在亚洲国家中居第二位。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临床表现为突发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 陈文利,张蕾,刘达,刘江,王波,白洁,马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53-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当今病死率和致残率甚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患者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 信宏,冷静,孙启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55-5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后期症状复杂严重,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帕金森病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外,缺乏相对客观的诊断依据,早期误诊率高,国外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早期误诊率高达20%[1]……
  • 张立志,曹淑梅,孟红梅,崔俐,王赞,林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57-5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癫痫的患病率为5‰,其中500~600万为活动性癫痫患者[1]。目前癫痫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生酮饮食及迷走神经刺激术等。药物治疗仍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 张生燕,王赞,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59-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e,SPS)是一种少见疾病,仅有少数病例报告SPS伴发乳腺癌、结肠癌、霍奇金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咽癌、纵隔肿瘤、肾癌或胸腺瘤。我们报道1例伴发胸腺瘤的SPS。
  • 李宝栋,白晶,兰国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性,65岁,以"突发左眼颞侧视野缺损5d"于2010年8月20日入院。5d前患者于晨起后发现左眼看家中物品时不完整,左侧缺损,持续存在,而右眼则完全正常。当时神志清楚,肢体活动自如,无发热、头痛、眩晕、呕吐、耳鸣、耳聋、抽搐。查体:血压150/95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
  • 张莹,张朝东,卢金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1-5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1],选择性损害椎体束,导致肢体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缺损,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病例报道如下。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我国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全国神经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举办……
  • 张立霞,吕淑萍,马涤辉,董铭,林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3-5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跨神经突触变性,大多继发于中脑、脑桥或小脑的出血、肿瘤或梗死性病变后期,是一种特殊的继发性变性,其结果是远隔部位的下橄榄核神经元发生顺行性空泡性变性而导致体积增大。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专业性核心学术期刊。于1984年3月创刊,主编为吴江教授,名誉主编为饶明俐教授和张淑琴教授,编委会成员均为全国神经科知名教授学者。
  • 庄君,唐春花,郭淮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5-5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由Caplan于1989年提出[1],该病近年来在日本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将BAD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研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李威威,王梦阳,刘兴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7-5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的产生是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通路失衡的结果。神经元电位的产生与离子通道密切相关,离子通道功能障碍可直接导致神经元兴奋,引起癫痫发作[1]。
  • 杜娟,陈立,陈丽,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69-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近年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颇具前景的基因工程细胞,尤其是在神经功能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社会应用价值。对于神经功能损伤的治疗,目前仅限于内科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干预,但对于已经丧失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这些治疗措施都无根本性疗效。
  • 齐明山,张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72-5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epilepsy,EP)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癫痫治疗仍以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控制发作为主,通过规范的诊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发作。
  • 王琛,安星凯,马琪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6): 574-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色列的研究小组最早在德系犹太人帕金森患者中发现了葡糖脑苷脂酶(GBA)基因变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