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25
  

  • 全选
    |
  • 王保江,罗卫,沈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196-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HSG)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BA)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5组:SAH组(A组,36只)、SAH+ Adv-rHSG-GFP组(B组,36只)、SAH+ Adv-GFP组(C组,36只)、假手术组(D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E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重组腺病毒Adv-rHSG-GFP及空载腺病毒Adv-GFP分别转染B、C组大鼠BA.设立4d、7d、10d 3个观测点,HE染色后测量BA内径周长及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BA中rHSG蛋白表达;用RT-PCR法检测BA中rHSG mRNA表达。结果 A、C组各时相BA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增殖性改变。与A组及C组相比,B组7d、10d时BA血管痉挛明显缓解,且rHSG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rHSG的过表达可以减轻SAH后血管壁的增殖和DCV,为外源性rHSG基因治疗DCV提供了实验依据。
  • 史磊,曹秉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01-2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腓骨肌萎缩症(CMT)1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同时利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CMT1A型相关基因是否存在突变,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以进一步确定CMT1A型的诊断。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CMT1型的5例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同时对所有患者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MLPA两种方法进行PMP22基因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4例患者20岁前发病,其中2例有家族史,1例患者30岁左右发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四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四肢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2例患者出现弓型足。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轻度降低。两种基因检测均发现1例患者存在PMP22基因重复突变。结论 CMT1型发病年龄较早,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四肢无力伴肌萎缩,神经电生理可见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波幅略有降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MLPA两种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一致。
  • 赵瑞杰,孙莉,刘星苗,梁浩,赵丽辉,程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04-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体外亚铁血红素/亚硝酸钠/过氧化氢(heme/NaNO2/H2O2)途径引起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模拟体内heme/NaNO2/H2O2硝基化途径,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和脑组织蛋白为硝基化底物,分为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HSYA的终浓度依次为0.01mmol/L、0.1mmol/L、1mmol/L。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水平。结果 Heme/NaNO2/H2O2途径可引起牛血清白蛋白和脑组织蛋白显著的硝基化修饰,加入不同浓度HSYA后,蛋白质硝基化水平均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其中以1 mmol/L HSYA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SY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eme/NaNO2/H2O2途径在体外对脑组织蛋白的硝基化修饰;提示HSYA抑制蛋白质硝基化反应可能是其对抗脑血管疾病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 袁冬,阚春燕,高鹏,杜丹华,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08-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及基因A561C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 以rs5361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199例脑梗死组和124例对照组人群E-selectin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rs5361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风险度分析,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5.4倍。脑梗死组AC+ 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结论 E-selectin基因A561C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陈静,黄一宁,孙相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11-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患者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的表现。方法 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EOPD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TCS检测。对受试者的黑质信号进行半定量分级测评,同时测定第三脑室的宽度。结果 两组间黑质强回声分级有极强的显著性差异。黑质强回声分级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不相关。两组间第三脑室宽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和以往关于LOPD患者的研究结果类似,EOPD患者也能发现明显的黑质异常强回声。其强回声分级与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不相关。EOPD患者组无明显第三脑室增宽。
  • 宋春莉,王哲,刘丽波,周丽娜,唐攀,梁战华,韩杰,孙大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15-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腓骨肌萎缩症1A型(CMT1A)与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HNPP)在神经电生理检测的不同特点。方法 记录9例CMT1A型和12例HNPP患者的临床特点,对两组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 CMT1A型患者存在广泛的电生理异常,四肢周围神经NCV都明显减慢或消失,而且感觉和运动减慢程度一致,并且对任何节段周围神经的影响程度相同;HNPP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是广泛的SCV不同程度减慢,而MCV减慢相对较轻且不同节段程度不同,主要是末端潜伏期值延长,以及明显的运动神经易卡压部位传导阻滞。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该两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短节段电位检测可证实HNPP的嵌压部位。
  • 黄昕艳,赵锦程,尉荣翠,杨智,刘爽,朱晓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18-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以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损伤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建立Alzheimer病(AD)细胞模型的方法。方法 运用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并进行鉴定,以不同浓度Aβ25-35寡聚体建立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将培养的细胞分为Aβ25-35寡聚体致伤高、中、低剂量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及通过四唑盐(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当Aβ25-35寡聚体终浓度为5.0 μmol/L、10.0μmol/L、20.0μmol/L时,作用于细胞24h,可使神经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和活力显著下降,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形态有明显的变化,失去贴壁能力或易脱落、突起变短、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β25-35寡聚体可导致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变性、死亡,且有剂量依赖关系,可用于构建AD的细胞模型;并筛选出5.0μmol/L Aβ25-35寡聚体为AD模型的适宜致伤浓度。
  • 姜明,胡洪涛,闫欣,庞英,阎立荣,马志刚,郭笑磊,陈捷,韩仰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22-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在病程不同时期MRI上病灶出现率及临床表现的差别。方法 根据病程将SCD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病程<6m,一组病程>6m,比较两组患者MRI上病灶出现率及临床表现的差别。结果 本组SCD患者共30例,其中11例在MRI上发现病灶,病灶出现率为36.7%,病程<6m时,MRI病灶出现率为55.6% (10/18),病程>6m时,MRI病灶出现率为8.3% (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为四肢麻木有16例,占53.3%,其中病程<6m 9例(50.0%),病程>6m 7例(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为行走不稳有9例,占30.0%,其中病程<6m有3例(16.7%),病程>6m有6例(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中出现二便障碍有11例,占36.7%,其中病程<6m 2例(11.1%),病程>6m 9例(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CD在病程早期,MRI上更易发现病灶;病程晚期,更易出现二便障碍。
  • 李美娜,洪新雨,李蕴潜,张显峰,许海洋,赵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26-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6例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评估经额颞颧硬膜外入路切除的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症状,影像学显示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增强呈现不均一强化,6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较为少见,具有自身临床特点,可采用额颞颧硬膜外手术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切除侵入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
  • 李浩,张多斌,吴岚,冯华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29-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TanⅡA)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与p38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TanⅡA低剂量治疗组、TanⅡA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anⅡA高、低剂量组于术前连续灌胃给予高、低剂量TanⅡA3d,每日1次。各组于脑缺血120min再灌注24h,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额顶部皮质磷酸化p38 MAPK和MMP-9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伊文斯蓝(EB)含量变化。结果 (1)与Sham组相比,IR组磷酸化p38MAPK和MMP-9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磷酸化p38MAPK和MMP-9表达均降低,且高TanⅡA组明显低于低TanⅡA组(P均<0.05);(2)与Sham组相比,IR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与IR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凋亡细胞均减少,且高TanⅡA组明显低于低TanⅡA组(P均<0.05)。(3)与Sham组比较,IR组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与IR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治疗组脑组织EB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高TanⅡA组明显低于低TanⅡA组(P均<0.05)。结论 TanⅡA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抑制MMP-9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与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 赵红玲,李世军,王苏平,岳庆雄,解丽丽,李福荣,孙喜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34-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TCD发泡试验(c-TCD)对偏头痛患者筛查卯圆孔未闭(PFO)的价值及封堵PFO后的疗效。方法 偏头痛患者126例,男45例,女81例,平均年龄42.3 ±3.6岁,其中先兆偏头痛(MA)78例,非先兆偏头痛(MO)48例.所有患者均行c-TCD、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及头部CT检查。对诊断为卵圆孔未闭且同意封堵治疗的患者进行经皮穿刺介入封堵治疗,并在封堵术后1m、3m行c-TCD及常规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TrE)检查,在术后6m行TTE联合TCD声学造影及头部CT检查。结果 126例偏头痛患者中,46例(36.5%) c-TCD提示心脏存在右向左分流且TEE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其中MA 32例,MO 14例;12例(MA 8例,MO 4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其中10例封堵术后偏头痛症状消失,2例封堵术后患者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4例封堵术后3m内c-TCD提示存在右向左分流,较术前明显减少,其中2例仅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封堵术后6m c-TCD联合TTE声学造影检查,2例(均为术后3m常规c-TCD阳性)患者仍存在右向左分流,所有头部CT无新发梗死病灶。结论 c-TCD对PFO的筛查及介入封堵术后随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介入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合并PFO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封堵治疗6m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残余右向左分流。
  • 江飞飞,丁美萍,俎德玲,诸葛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38-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IMT,并测定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出AI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呈现高TG、低HDL-C及AIP值明显升高;(2)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AIP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颈内动脉IMT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黄明,李宗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40-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通过5例病例报告及检索32篇国内相关文献,共33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符合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病例786例,男:女之比为1.97:1;29组共700例报告了1469个血肿发生部位,基底节区678个血肿(46.15%)、脑叶461个(31.38%)、丘脑150个(10.21%)、脑干108个(7.35%)、小脑70个(4.77%)、其它2个(0.14%);20组共469例进行了CT分型,幕上型最为常见,为328例(69.94%);混合型次之,112例(23.88%);幕下型29例(6.18%),相对少见;29组共661例报告了血肿数目,2个血肿586例(88.65%),3个血肿61例(9.23%),4个以上血肿占14例(2.12%);33组共786例进行了出血原因分析,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占绝对优势(591例,75.19%),可能及确诊脑血管淀粉样变54例(6.87%),血液病17例(2.16%),抗凝溶栓治疗15例(1.91%),脑血管畸形14例(1.79%),瘤卒中10例(1.27%),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0.25%),烟雾病2例(0.25%),梗死后出血1例(0.13%),不明原因80例(10.18%);33组共786例急性期总体死亡率为39.31%;9组共249例进行了CT分型及死亡报告,幕下型死亡率最高,为76.47%,混合型为66.67%,均明显高于总体死亡率(39.31%);幕上型最低,为33.13%,稍低于总体死亡率(39.31%)。结论 AMCH病因复杂,多为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所致,不可忽视少见原因,且不明原因比例较高,有进一步确诊空间;本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尤其是累及后颅窝;DSA有不可替代的的诊断价值。
  • 王凤志,何志义,李蕾,邓淑敏,刘芳,赵奕楠,孟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44-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侧索硬化(PLS)的临床诊断、与经典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关系、神经电生理特点、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LS是隐匿起病,进展缓慢的仅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很多初诊为PLS的患者经过长期随访最后发展为肌萎缩侧索硬化,PLS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容易早期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 对于疑诊PLS的患者,明确是否具有局限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十分重要,对患者进行时间的纵断随访对疾病最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 李红旗,张玉芝,臧永强,赵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48-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次脑损伤(secondarybrain insult,SBI)高危因素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82例高血压脑出血(HIH)合并SBI与无合并S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SBI组恢复良好65例(56.0%)、中度残废6例(5.2%)、严重残废7例(6.0%)、植物生存3例(2.6%)、死亡35例(30.2%).合并一种SBI因素较两种以上SBI因素预后好.无SBI组恢复良好57例(86.4%)、中度残废2例(3.0%)、死亡7例(10.6%).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I加重原发性脑损伤,关系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应积极预防SBI和干预治疗。
  • 倪立新,袁建新,冯玉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51-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甲泼尼龙与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治疗轻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11年12月92例轻症GB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52例采用IVIG治疗的患者为IVIG组,40例采用甲泼尼龙治疗的患者为甲泼尼龙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甲泼尼龙组与IVIG治疗轻症GBS效果显示,甲泼尼龙组治愈18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100%;IVIG组治愈24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10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均是治疗轻症GBS的有效方法。
  • 李强明,臧贵勇,杨明,李秧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53-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确诊该家系所患疾病是否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方法 详细调查该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制作家系图谱,结合该家系成员临床资料诊断该疾病。对先证者脑组织进行HE染色、Bodian银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先证者脑组织的额、颞、顶、枕、海马发现大量典型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结论 该家系是一个具有典型病理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家系。
  • 田永芳,孙莉,曹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57-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普通标准营养配方(能全力)与糖尿病型配方(康全力)两种肠内营养制剂对血糖增高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血清蛋白、血脂和免疫指标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普通标准配方组和糖尿病型配方组。结果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短期内(1w),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前后比较均出现显著性下降;两组的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较营养前都有增高,康全力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前后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免疫指标淋巴细胞、C3、C4较肠内营养开始时的水平均升高,能全力组免疫指标中的淋巴细胞(P<0.05)、补体(P<0.01)均有显著性提高;短期(1w)营养支持后两组之间的甘油三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能全力或康全力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和免疫功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应用能全力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甘油三酯的代谢。
  • 陈烈冉,张保朝,梁新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抢救恢复,经数日乃至数周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临床治疗棘手,病程较长。本文通过应用硫辛酸配合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常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显示了良好的脑保护作用,现报告如下。
  • 张为民,王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62-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和双侧大脑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延髓麻痹所致,临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为常见[1]。吞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射过程,包括认知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而卒中后吞咽障碍多在口腔期及咽期。吞咽功能障碍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30%~45%[2],卒中后吞咽困难易造成误吸、肺炎、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并发症,甚至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3]。
  • 翟宏江,杨运周,许新书,彭宗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64-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左旋咪唑作为驱虫药及免疫调节剂,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因服用左旋咪唑导致脑部脱髓鞘病变时有报道,但一直未见系统总结该病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预后的文章,我科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确诊为该病的患者3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病例并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 付希英,于雪凡,邓晖,冯加纯,孟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67-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端,血供来源多,发生梗死的几率相对较低,临床上常见的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多累及单侧,而双侧延髓梗死则极为罕见。现将我院抢救成功的1例影像表现为"Y形"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 何妮,冯芹,王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原始的血管连接颈动脉和基底动脉,随着发育成熟而闭塞,少数未闭血管成为永存动脉。我院自2004年开始开展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于2010年12月发现1例原始舌下动脉。
  • 张琪,王蓉,张生燕,邓晖,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拉莫三嗪(Lamotrigine LTG),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其疗效和耐受性较传统抗癫痫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药疹、头晕头痛、共济失调、视物模糊及复视、虚弱乏力等,其中药疹最常见,多为轻至中度,一般持续1~2w后消退,引起重型药疹并不多见。剥脱性皮炎又称为红皮病,是其重型药疹之一,表现为严重而广泛的全身或局部皮肤剥脱,临床起初可呈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并迅速传播全身,可发生水疱,糜烂和结痂,常伴有发热、支气管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显著升高、降低或者缺乏,严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现将拉莫三嗪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死亡1例报道如下。
  • 陈英道,石胜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71-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支架辅助的血管成形术已经成为血管内脑血管重建术的主导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病变血管破裂及血管夹层的发生率,但另一方面却带来一些支架相关性并发症,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就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在现有的国内报道中,颈内动脉支架急性血栓形成报道很少,我们现将1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后半小时内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详细报道,以探讨颅内动脉支架植入后并发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 张金俏,陈嘉峰,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73-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指脑血流在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发生改变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临床通过改变血压后测量脑血流的变化以反映CA的方式有很多,如:大腿袖带、下肢负压、冷加压试验,握拳动作、Valsalva动作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测定脑血流速度和脑自动调节能力的有效工具[1],它结合体位改变对脑血流进行测量是一种更方便更易接受的方法,不论对卒中预后进行评估还是某些自主神经疾病的辅助诊断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 李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77-2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青壮年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多认为发病与感染、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占主导。米诺环素(minocycline)是第二代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独立于抗生素特性以外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米诺环素用于MS的研究逐渐开展,本文就其在MS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骆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79-2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死时,尽早促进血管再通及侧枝循环建立是实现良好预后的关键,而迅速识别缺血半暗带并使之逆转是赢得良好预后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评估缺血半暗带的检查方法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影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影术、CT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等。但以上检查方法均有需使用放射性核素或造影剂、价格较高和扫描时间较长等不足,限制了部分患者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规避了以上不足,可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所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82-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概述脑卒中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急症,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达60%~80%[1]。研究发现脂氧化酶(lipoxygenase,LOX)代谢途径及产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LOX分为多种亚型,其中白细胞型12-LOX和15-LOX有高度同源性,且都能氧化花生四烯酸形成12-HETE和15-HETE,被合称为12/15-LOX。
  • 孙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85-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基因组中一半的基因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其中约20%的基因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许多神经系统疾患不仅有特异基因产物的表达异常,更表现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多因素共同作用,通过比较正常人与患者、不同疾病的患者、及同一疾病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甚至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及治疗前后蛋白质表达,可以找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特异性蛋白(disease -specific proteins,DSPs),对其进行发病机制研究。
  • 李青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3): 287-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机体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它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肾脏等组织中,由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组成,在血压调节、维持水电解质稳定、调控生殖激素周期及脑垂体激素分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学作用。近来研究证实脑内也存在独立的RAS,并发现几乎所有的RAS组份对于神经可塑性、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同样存在重要作用[1,2]。RAS主要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与其特异性的受体-AngⅡ1型受体(AT1R)和AngⅡ2型受体(AT2R)相结合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减少脑缺血损伤、保护认知功能。本文就AngⅡ及其受体与脑缺血、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性综述如下,为将来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