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5
  

  • 全选
    |
  • 苏静缘,李晓明,齐广伟,梁国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72-7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 conditioning,RIPC)对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RIPC对CIR损伤后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即刻用动脉夹夹闭股动脉15min再放开15min,重复3次,进行后处理干预。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质1轻链(MAP1-LC3)和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观察RIPC对神经缺损症状、脑梗死体积,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 RIPC干预CIR,损伤程度减轻,行为功能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RIPC能减少CIR后脑梗死体积(P<0.01)。HE染色显示RIPC能改善CIR病理损伤程度,脑组织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RIPC组较I/R组LC3、Cathepsin B表达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 RIPC减轻CIR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R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诱导自噬-溶酶体途径有关。
  • 刘煜,周辉,林宏,林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77-7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Cx43与Cx32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x43及神经元Cx32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Cx43、Cx32反义寡核苷酸,Cx43、Cx32正义寡核苷酸。正常SD大鼠侧脑室旁立体定位注射Cx43正义寡核苷酸、Cx43反义寡核苷酸,Cx32正义寡核苷酸、Cx32反义寡核苷酸、无菌生理盐水(NS),24h后行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脑缺血手术,经心冲灌固定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Cx43、Cx32蛋白表达;RT-PCR及Western-blot分析Cx43mRNA、Cx32mRNA表达情况。结果 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Cx43、神经元Cx32的量表达明显增加;侧脑室注射ACx43、ACx32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Cx43、Cx32表达均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脑室注射SCx43、SCx32及NS的大鼠脑缺血后,Cx43与Cx32在mR-NA与蛋白水平上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x43、Cx32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Cx43与Cx32在大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的表达。
  • 吴二兵,陈鑫,张元媛,施建生,高志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81-7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6-羟基多巴(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黑质纹状体系统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神经生化学和组织学两组,各组分为:(1)正常对照组(n=6);(2)生理盐水(NS)对照组(n=6);(3)依达拉奉组(n=24),依达拉奉又分为0.3mg/kg 14d组(n=6),lmg/kg 14d组(n=6),3mg/kg 14d组(n=6)及3mg/kg 28d组(n=6)4个亚组.采用6-OHDA立体定位下注入SD大鼠左侧前脑内侧束制备PD模型,观察依达拉奉对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黑质纹状体尼氏体和MDA、NO含量的影响。结果 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减少阿朴吗啡(APO)诱发的6-OHDA大鼠PD模型旋转次数(P<0.01),并能改善大鼠自发行为学变化;依达拉奉(3mg/kg 14d、28d)阻止了6-OHDA导致的大鼠黑质纹状体尼氏体细胞数量的减少(P<0.05);阻止了6-OHDA导致的大鼠黑质纹状体MDA、NO的增加(P<0.05)。结论 依达拉奉对6-OHDA诱导的PD动物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改善6-OHDA损伤大鼠的早期行为学改变,减少6-OHDA导致的大鼠黑质纹状体MDA、NO的含量增加。
  • 张白,惠品晶,惠国桢,颜燕红,徐正昌,黄亚波,胡春洪,郭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85-7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烟雾病(MMD)患者血管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15例MMD患者行单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手术前后TCD检测MCA及ST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CT灌注成像(CTP)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CD显示术后手术侧MCA起始部(狭窄处)血流速度较术前降低(P<0.05),其远段血流改善,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且血流方向逆转;术后手术侧STA频谱形态由“高阻型”转变为“低阻型”,P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以平均血流速度(Vm)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改变最为显著(P<0.01).TCD与CTP评估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5918,P<0.05)。结论 TCD可无创、动态检测血管吻合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手术疗效的评估及定期随访提供客观依据。
  • 陈培强,唐子东,郭光远,董凯,林少华,姜领,于伟红,许毛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88-7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不同血压水平的变化对无症状正常人脑白质部位的各向异性特点。方法 选择临床无症状正常人60例,按血压水平分为3组,均行DTI检查。分析其表面弥散系数(ADC)图及各向异性分数(FA)图的特点,并对各组相同部位的脑白质进行ADC值及FA值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其弥散系数和各向异性特点。结果 DTI可清晰显示脑内白质的走形及方向。不同血压水平对相同年龄组相同解剖部位脑白质ADC值及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值能准确定量分析无症状正常人脑白质部位的各向异性特点。结论 血压的升高,可造成脑血管的缓慢损伤.即使在无症状正常人中,微小的血管性脑损伤也可在生活中隐匿性发生,并产生明显的影像学效应。研究强调了早期控制血压达标的重要性。
  • 赵丽红,林立文,张颜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92-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对相关凋亡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正常对照组(N),无任何处理;(2)假手术组(C),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3)急性脑梗死组(CI),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4)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低氧预适应后复制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模型制作成功后24h脑内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Bcl-2、Bax和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N组、C组小鼠大脑皮质偶见TUNEL阳性细胞,CI组和HP+ CI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其中HP+ CI组较CI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组和HP+ CI组的Bcl-2表达均分别非常显著地高于N组、C组,HP+CI组又显著地高于CI组。CI组和HP+CI组Bax的表达均分别非常显著地高于N组、C组,HP+ CI组却非常显著地低于CI组。CI组和HP+ CI组Caspase-3的表达均分别非常显著地高于N组、C组,但HP +CI组却非常显著地低于CI组。结论 低氧预适应通过Bcl-2的高表达、Bax低表达和Caspase-3的低表达,抵御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参与脑梗死保护机制。
  • 金林梅,孙莉,高岚,曹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797-8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危重症患者发生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及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2年7月~2013年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共73例,根据残留量是否超过200ml,分为胃潴留组和非胃潴留组,胃潴留组给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非胃潴留组给予全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神经危重症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越低,发生胃潴留可能性越大(P<0.05);发病1w之内发生胃潴留的人数最多,达68%;营养支持治疗1w、3w时两组间比较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治疗3w后非胃潴留组患者的IgG、IgA水平高于胃潴留组患者(P<0.05)。结论 神经危重症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与胃潴留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在发病1w内胃潴留发生率最高;对于有胃潴留的患者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可以获得与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相似的疗效;完全肠内营养还可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 林志坚,张海鸥,戴鲁平,吴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01-8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8月以来收治的13例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肥厚性硬脑膜炎年龄27~43岁,12例患者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其中3例表现为体位性头痛),1例患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8例患者出现脑神经麻痹,其中动眼神经受累者4例,外展神经2例,面神经、听神经各1例。2例患者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MRI示大脑凸面硬脑膜、小脑幕、大脑镰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3例患者合并颈段硬脊膜增生肥厚,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硬脑(脊)膜明显强化。增厚的硬膜厚度为0.5~2.0cm,形状多呈条带状或结节样。10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中3例患者同时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肥厚性硬脑膜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及脑神经麻痹,颅脑MRI增强扫描显示为不同范围的硬脑膜增厚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 秦哲,田庆华,姚丽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04-8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32在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的海马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缝隙连接阻滞剂生胃酮(carbenoxolone,Carb)和传统抗癫痫药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对两者表达的影响,探讨缝隙连接在癫痫的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为颞叶癫痫的治疗寻找新的方向。方法 (1)以14例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的海马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半定量分析方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Cx32的表达;(2)取颞叶癫痫患者术中切除的海马组织制备成400? m海马脑片,浸入生胃酮液、丙戊酸钠及人工脑脊液中,于9h分别行Western-blot分析,检测中CX3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可见:缝隙连接蛋白Cx32在正常对照组海马组织中有比较低水平的表达,颞叶癫痫患者海马组织中Cx32表达明显增强,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CX32主要在神经元的胞体及轴突以及小胶质细胞中表达明显。脑片的Western-blot结果可见:颞叶癫痫患者组及癫痫+丙戊酸钠组的海马组织中Cx32的表达明显增强,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胃酮显著抑制了Cx32的表达,对照组与癫痫+生胃酮组两组缝隙连接蛋白Cx32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癫痫组、癫痫+丙戊酸钠组两组较癫痫+生胃酮组、对照组缝隙连接蛋白Cx32的表达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缝隙连接蛋白Cx32在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海马组织中表达增高,缝隙连接蛋白阻滞剂能够明显降低癫痫病灶中Cx32的表达,且传统抗癫痫药物并不能对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产生影响,缝隙连接的作用机制独立于传统的化学性突触的的作用通路。
  • 张学民,何益群,张萍,王婵,李瑞杰,顾家鹏,顾仁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09-8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为评价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AEDs)的长期耐受性和疗效,对4种AEDs单药治疗的2年保留率进行比较。方法 从电子病历中筛选出分别接受了卡马西平(CBZ)、丙戊酸(VPA)、托吡酯(TPM)、拉莫三嗪(LTG)单药治疗的新诊断癫痫患者434例,随访发作情况、不良反应及停药原因,比较其2年保留率。结果 4种AEDs 2年保留率由高到低依次是LTG(86.0%)、TPM (78.7%)、VPA(72.0%)和CBZ(67.4%).停药的主要原因是依从性差(43.5%)。结论 4种AEDs单药治疗2年保留率最高为LTG,此结果可作为癫痫患者首次单药治疗的一个参考。
  • 孙启东,史壮宏,李浩,信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13-8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主动脉弓造影观察主动脉弓的病理形态改变,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218例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主动脉弓造影,按照Casserly分型将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分析总结主动脉弓病理解剖形态改变,比较各型主动脉弓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相关性。结果 (1)主动脉弓呈Ⅰ型545例(44.7%),呈Ⅱ型382例(31.4%),呈Ⅲ型291例(23.9%);(2)年龄和高血压病史与主动脉弓形态有相关性,高龄和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主动脉弓呈Ⅲ型病理改变明显,性别、高血脂、糖尿病病史与主动脉弓形态无相关性。结论 主动脉弓存在着多种血管病理形态改变,注意高龄及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弓形态改变,本研究对提高脑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和诊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 周中华,肖志杰,邓可,潘金保,张咏,王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16-8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不同OCSP(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分型的相关性及R219K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中国湖南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279例和健康对照者351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219K基因多态性。结果 脑梗死组TG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KK型个体的TG、TC、HDL-C和ApoA-1等血脂水平均高于RK型和RR型,差异显著(P<0.05)。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各OCSP分型组间的R219K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BCA1 R219K的KK纯合子与产生有益血脂谱有关,HLD-C可能是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脑梗死不同OCSP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
  • 冯学敏,刘晓冰,张仁生,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21-8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BDNF)与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2例VD患者、35例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BDNF水平。并对所有观察对象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寻找VD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病在3组中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3组血清中BDNF浓度在脑梗死组最高,VD组最低,VD组与脑梗死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浓度稍高于与健康对照者,但无明显差异。VD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BDNF可能参与了脑梗死进展为VD的病理生理过程。
  • 赵燕,朴春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24-8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正常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方法 对947例普通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及血压,血生化,体质指数检查。结果 <49岁组、50~69岁组及>70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7.3%、30.77%及74.03%,差异有显著性。男性颈动脉内膜增厚患病率为26.67%,女性为12.93%,差异有显著性。对颈动脉内膜增厚患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收缩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为危险因素,女性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正常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较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识别量化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有效途径。
  • 周永,李胜利,郭啸鸣,朱向阳,董政协,黄怀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27-8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管石复位法(CRP)治疗BPPV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232例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BPPV患者,年龄20~ 89岁,平均55.4±14.7岁,女性占66.4%(154/232),病程2h~8m,平均11.8 ±26.6d。BPPV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变位试验。根据受累半规管的类型选择合适的CRP,包括改良Epley法、Barbecue翻滚法和Gufoni法。评估了疗效和安全性,长期随访观察了复发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232例BPPV患者中,受累部位在后半规管(PC-BPPV)、外半规管(HC-BPPV)、前半规管和多个半规管分别为68.5%、26.7%、0.9%和3.9%,主观性BPPV占5.2%.首次就诊治愈率83.2%,1w治愈率93.5%。PC-BPPV、HC-BPPV和多个半规管BPPV分别平均接受了1.5±1.0、2.4±1.4和5.4±1.5次CRP(F=62.242,P<0.001)。26.3%的患者治疗成功后仍有头昏。长期随访20.6%的患者复发,13.1%发生于6m内,年龄、病程和外伤史可能是影响复发的因素。CRP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有5.2%的患者发生了耳石部位转换。结论 BPPV多累及后半规管,但HC-BPPV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CRP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外半规管和多个半规管受累时需更多的CRP次数;长期随访BPPV有较高的复发率。
  • 赵志鸿,胡珏,曾凯敏,高小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31-8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川芎清脑颗粒联合舍曲林治疗外伤后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外伤后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予以川芎清脑颗粒联合舍曲林5mg/d.对照组40例,仅晨起服用舍曲林5mg/d,观察治疗1m。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的每周头痛次数(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I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舍曲林可明显提高外伤后头痛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每周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韩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33-8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h内与3h~4.5h之间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41例符合标准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按溶栓时间分为2组(A组:发病距溶栓时间<3h者26例、B组:发病距溶栓时间3~4.5h者15例),均按0.9mg/kg静脉给予rt-PA,24h后头部CT证实无出血者,用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口服14d,并辅以脑保护制剂治疗。观察溶栓后2h、24h、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变化(NIHSS)、90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溶栓后2h、24h、7d、14d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但两者在2h、24h、7d和14d同一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58±1.25和2.2 ±1.52(P>0.05),总有效率分别达73.07%和66.67%,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4h、7d、14d复查头部CT,A组有2例发生无症状性脑出血,B组没有发生。B组死亡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没有发生脑出血,考虑为溶栓失败。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在3h内与3h~4.5h之间使用同样安全、有效。
  • 赵洋洋,韩艳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36-8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自2007年被Dal-mau等[1]在一组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及中心性通气障碍的患者体内发现抗NMDAR抗体以来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经临床确诊的抗NMDAR脑炎患者并不多[2-5]。英国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脑炎病因的研究显示[6],抗NMDA受体脑炎约占全部脑炎的4%,发病率仅次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而且该病主要发生在伴有卵巢畸胎瘤的年轻女性患者之中,男性及儿童较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抗NMDAR脑炎的男性患者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 原丽英,何志义,邓淑敏,刘芳,李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39-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不少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被漏诊或误诊为结核病,脑脊液中检出非结核分枝杆菌非常少见。我院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基因芯片检测系统通过借助核酸分子杂交配对的特性对DNA样品的序列信息进行高效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对目前国内发病率较高的17种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具有较好的临床辅助意义。现报告1例经基因芯片法检测脑脊液得以确诊的病例,供参考。
  • 吴小坤,冯加纯,刘亢丁,邓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41-8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少见变异型。通常为单相病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主征,还可伴有球麻痹、四肢无力、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国外报道GBS的发病率为(1~2)/10万人,MFS仅占GBS的1%~5%,复发性MFS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中年女性复发性MFS患者。
  • 乔亚男,谢晟,焦劲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4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尿毒症脑病,又称肾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包括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震颤、局灶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可伴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由于尿毒症脑病的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及病理生理变化的不明确性,导致诊断上的困难。现报道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双下肢无力伴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的尿毒症患者,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
  • 旷文华,徐丽君,王磊,楼小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脑血管疾病少见的病因之一,以脑血管事件为首发表现入院的PV病例已往早有报道,但同时合并脑出血与脑梗死的情况罕见,且机制不明,本病例报道首次报道PV患者同时合并脑出血与脑梗死,并关注此类病例的治疗及预后。1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乏力、活动障碍2d"于2012年9月7日住院。患者2d前于活动中,突然出现左侧肢体偏身乏力、活动障碍,伴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物模糊,无意识不清等,症状持续不能缓解,门诊行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密度增高影。既往体健,有长期烟酒史。
  • 俞英欣,宋东东,钱海蓉,郑奎宏,戚晓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BCM)属于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malformation,CM)的一种。现报道1例位于大脑脚间的海绵状血管瘤,包括其临床表现及头部影像学表现。1 病例资料男性,19岁。主因视物模糊伴双眼睑下垂半月余入院。半月前剧烈运动后出现视物模糊,症状时轻时重,晨起稍好,并伴双眼睑下垂。后症状逐渐加重,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症状,无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 陈英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47-8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老化密切相关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病理特征是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和广泛的神经元缺失等。AD的发病率高,病程长,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11年,美国国立老龄研究院一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工作组(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1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Workgroup)推荐了新的AD诊断指南,该指南将AD分为3个阶段:(1)无症状性临床前阶段[1];(2)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阶段[2];(3)痴呆阶段[2]。
  • 靳俊功,刘备,武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51-8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循环失调是许多神经病理性和精神性疾病的病因或影响因素。大脑血流的突然中止会导致卒中,同时脑血流轻微的但持续的减少会影响记忆过程并且在痴呆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脑血流下降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颞叶和顶叶皮质[1]。另外,在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中脑血流灌注不足的程度或模式被认为是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一个指标[2]。为了理解脑血管疾病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索脑血流灌注不足相关的代谢改变、神经变性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量的动物模型被建立和应用。此外,通过这些模型对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到认知功能下降的一系列事件的特定机制的研究可能会发现一些潜在的有效治疗的靶点。
  • 陈丽,杜娟,王志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55-8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缺血性损伤是伴随着炎症反应或细胞死亡而发生的氧化应激和兴奋毒性损伤的动态过程,往往需几天、几周甚至更长时间达到高峰。对于损伤发生的各个环节的神经保护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些年来缺氧预适应(hypoxia pre-conditioning,HP)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被明确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HP在体内、体外研究现状,并尝试将其神经保护机制在细胞、亚细胞、蛋白质、亚分子和离子、代谢及基因等不同水平和层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司翠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59-8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概述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正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现在每12s就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每21s就有一个人死于卒中。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技术的广泛应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libility BPV)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是脑卒中常见原因[1],由于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外关于血压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较多,但关于BPV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较少[2~4]。本文就BPV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做一综述。
  • 胡新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9): 862-8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在成人时发病且高外显率遗传的小动脉血管病。1955年Van Bogaer-tin[1]首次报道了先后发病的两姐妹"快速进展的类Bing-swanger样脑病"。1977年Sourander和Walinder在瑞士发现类似疾病,并将其描述为"遗传性多发梗死性痴呆"。随着研究的深入直至1993年Tournier-Lasserve等[2]通过基因连锁分析法将该病致病基因定位于19q12,同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达成共识被定名为CADASIL。1996年AnneJoutel克隆出CADASIL致病基因Notch3。2000年我国谢淑萍等[3]首次报道了CADASIL。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报道有500多个家系,由于CADASIL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极易被误诊或漏诊,加上散发病例的存在,故其实际存在的患者可能要远高于现有统计。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预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