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5
  

  • 全选
    |
  • 张延明,肖军海,赵云,韩丹,王大江,杨静,方伯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FKBPs(FK506 blinding proteins)配体噻嗪酰胺衍生物(HD5-6)对SAMP8快速老化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以及对SAMP8小鼠海马神经元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选用10月龄快速老化的SAMP8小鼠20只,随机分为痴呆组、HD5-6组;另选10月龄正常老化的SAMR1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腹腔注射药物35 d,并于29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形态;TUNEL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D5-6组和痴呆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痴呆组在定位航行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HD5-6组自3d开始逃避潜伏期比痴呆组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HD5-6组跨平台次数、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多于痴呆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痴呆组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的神经元细胞核同缩,深染、坏死,其神经元凋亡指数(51.73±4.4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02±11.25)% (P<0.05),HD5-6干预的SAMP8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明显改善,海马神经元凋亡指数(20.47±2.25)%明显降低(P<0.01)。HD5-6组与痴呆组海马神经元基因表达谱相比,表达差异在2倍以上的基因有118条,表达上调的为9条,表达下调的为109条。其中有功能的mRNA中,表达上调的有4条,表达下调的有21条。结论 HD5-6能够改善快速老化小鼠SAMP8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并可能通过对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而发挥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 吴静,陈吉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9-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1)比较偏头痛组和正常对照组脑白质损害的发病率。(2)研究偏头痛组脑白质损害同偏头痛的类型,和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3)研究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害的好发部位。方法 选取60例偏头痛患者,45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为20~48岁。依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收集没有头痛病史的58例对照组,43例女性和15例男性,年龄为20~48岁,对所有入选患者及对照组均进行头部核磁共振(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检查,并记录脑白质损害的人数,部位及偏头痛每月发作频率。运用SPSS17.0和EXCEL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60例偏头痛患者中,有16例出现脑白质的损害。有先兆的患者脑白质损害为11/27,无先兆的患者脑白质损害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偏头痛中有脑白质损害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高于无脑白质损害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P<0.05)。随着每月发作次数的增加,有脑白质损害的偏头痛患者人数也会增加。脑白质损害好发部位为额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结论 偏头痛较无偏头痛患者有更高发生脑白质损害的风险。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及其类型对脑白质损害有重要的影响。
  • 陈涓涓,胡俊,林凯华,张海鸥,吴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14-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X连锁隐性遗传脊髓延髓肌萎缩症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肌肉活检病理结果;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的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6例患者均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均以双下肢无力起病,逐渐累及上肢及延髓肌肉;其中2例患者出现感觉障碍,5例患者有内分泌系统损害表现;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2~10倍增高;肌电图呈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3例患者出现双侧下肢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以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主。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gene,AR)基因的CAG重复序列数分别为39~49次。结论 肢体近端及球部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及内分泌系统受累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雄激素受体基因1号外显子的基因检测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 裴海涛,曹东明,李红云,郭壮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18-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皮质Caspase-9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P-7治疗组(0.1 mg/kg,0.2 mg/kg),每组10只,模型组和BMP-7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质病理学变化,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aspase-9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BMP-7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3.79,t =4.43,P<0.01),HE染色显示缺血侧皮质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且以高剂量组较为明显,实时定量PCR显示Caspase-9 mRNA表达明显降低(t=2.56,=4.52;P <0.05,P<0.01),Westem blot检测显示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减少(t=3.11,=5.62;P <0.05,P<0.01)。结论 BMP-7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线粒体凋亡途径中Caspase-9的表达有关,而且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 王景方,伊红丽,袁晓玲,刘力峰,夏章勇,郭存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2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采用Aβ双侧海马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tau的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可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1),减少海马神经元丢失,显著性降低海马P-tau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白藜芦醇能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降低P-tau蛋白有关。
  • 胡以慧,边连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26-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胰岛素水平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1d及10 d检测空腹血糖(lnFPG)、胰岛素(lnINS),并于入院1 d及14 d行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按照入院1d的lnFPG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糖尿病组.对照组30例,入院1d送检lnFPG、lnINS。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入院1d的lnFPG、lnINS水平明显高于10 d及对照组(P<0.05)。比较1d的lnFPG以糖尿病组最高,高血糖组次之,正常血糖组最低,有显著差异(P<0.05);10 d糖尿病组lnFPG高于另外3组(P<0.05)。比较1d的lnINS以糖尿病组最高,其次为高血糖组,正常血糖组最低,有显著差异(P<0.05);10d的lnINS比较各脑梗死组及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 d、14 d CSS评分比较以糖尿病组最高,其次为高血糖组,正常血糖组最低,其中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糖、胰岛素水平均升高,并且随病情好转,呈逐渐下降趋势。血糖升高者预后较差,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对于病情评估、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存在重要临床意义。
  • 陈莉,秦超,莫雪安,陈娅,阮玉山,邹东华,梁志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29-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 杨帆,郭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3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易并发狼疮脑病的危险因素,并研究不同临床及影像分型的狼疮脑病患者预后情况。方法 对52例狼疮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75例无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对照,结果采用统计学分析,探讨狼疮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不同临床及影像分型的狼疮脑病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抗双链DNA抗体(+),血红细胞减少,尿红细胞增加,ALT增加,AST增加,尿素、肌酐增加,A/G减少与狼疮脑病的发生相关,存在尿红细胞增加、AST增加、肌酐增加的患者发生狼疮脑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OR=3.196,95% CI1.204~8.484; OR=7.080,95% CI 2.358~21.259;OR=23.809,95% CI4.717 ~120.187)。临床表现为神经损害型的狼疮脑病患者预后明显好于精神障碍型,影像分型中局灶型患者的预后好于弥漫型。结论 尿红细胞增加、AST增加、肌酐增加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易并发狼疮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狼疮脑病患者,神经损害型预后明显好于精神障碍型,影像分型为局灶型预后好于弥漫型。
  • 白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37-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所致几种特殊类型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特点。方法 分别在发病1 w、4w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对遴选患者进行评价,并完善留存影像学资料。其中包括1例纯词哑、2例交叉性失语、1例基底节性失语及1例丘脑性失语。结果 少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失语症类型、神经影像学检查所见的病变部位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结论 经典语言中枢以外的更多部位可能参与失语症的形成。
  • 于海燕,罗影,张国荣,闵连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40-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ollaboration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进行文献的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22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HP阳性感染有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的趋势[OR =2.21,95% CI(1.85,2.24),P<0.001]。异质性检验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与脑梗死的研究存在一定异质性(x2=42.4,P=0.004,I2=50%)。敏感性分析示结果较稳定.漏斗图分析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李艳萍,沈小平,徐丽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4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ASCO分型中不同亚型之间的TCD特点及微栓子的阳性率。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89例,进行ASCO分型.所有患者进行TCD检查以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微栓子(MES)监测1h,比较各分型之间有无狭窄、狭窄程度、PI(搏动指数)变化及MES阳性率。结果 A组出现狭窄的几率为71.83%,S组55%,S(61.67%)的PI增高比A(22.54%)明显;小血管病变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5%,心源性病变患者26.67%,动脉粥样硬化组为28.17%,其中A1组MES阳性率为36.59%,A3为16.67%。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患者的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病变患者,小血管病变组PI增高.MES阳性率与脑梗死类型有关,小血管病变患者的MES阳性率明显低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病变患者,且MES阳性率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 彭伟,杨志强,周永涛,张倩,张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47-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宣武医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肥厚性硬脑膜炎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均慢性起病,头痛6例;多脑神经损害6例,其中动眼神经6例,舌咽、迷走、听神经各3例,视神经、外展神经各2例,舌下神经1例;癫痫发作2例。脑脊液:压力升高6例,白细胞数升高2例,蛋白升高8例,免疫球蛋白升高6例,白细胞数升高2例。血沉升高4例。血免疫球蛋白升高3例。血补体升高2例。头部MRI病变在T1、T2加权像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弥漫强化7例,局部强化1例,受累硬脑膜小脑幕5例,大脑镰、额顶部、海绵窦各3例,伴硬脊膜强化2例,继发静脉窦狭窄2例,无颅底强化病例。激素治疗7例疗效良好,其中1例持续高颅压手术治疗好转,1例未治疗好转;继发于乳突炎、中耳炎或鼻窦炎4例,特发性4例。结论 肥厚性硬脑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和头部MRI检查具有特征性,必要时活检确诊。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必要时手术减压。
  • 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张道培,嵇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50-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 总结我院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5例,记录与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5例患者均以内囊预警综合征为临床表现,头部核磁共振显示均存在内囊区梗死。5例患者入院时均有糖尿病史、入院体温增高、高血压病史。结论 有糖尿病史、入院体温增高、高血压可能是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袁薇,付娜娜,石正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d、7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 47例;小动脉卒中(SAA) 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 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 邓兵梅,刘雁,杨红军,彭凯润,黎振声,武肖娜,项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57-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非痴呆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非痴呆早期PD患者32例、对照组20例,两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相匹配(P>0.05).采用GE Signa HDxt America 3.0 T核磁共振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在AW4.4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运用the Functool image analysis软件包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圆形感兴趣区(rigion-of-interest,ROI)对不同脑区白质纤维进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测量,比较两组相应脑白质区域的FA值的差异。结果 非痴呆早期PD患者的一些脑白质区域,如双侧颞叶、左侧前扣带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PD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现较广泛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可能是其一些非运动症状的基础;采用DTI评估PD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
  • 杜大勇,许航,张红梅,孟虹媛,陈淑媛,王江川,张东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6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 应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7,P <0.05);糖尿病组中,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x2=30.34,P<0.05)。两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 vs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支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在糖尿病组中,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增加,中重度狭窄和闭塞、多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逐渐明显增加,有侧支代偿的比例逐渐减少,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血糖控制不佳加重上述损害。
  • 王玉凯,任丽,黄铭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6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美金刚单用及联合应用利培酮治疗伴有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观察其对老年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控制的疗效。方法 80例老年期痴呆伴行为和精神症状患者随机分为美金刚单药治疗组和联合利培酮治疗组,对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 w末、治疗8 w末和治疗12 w末各行AD病理行为(Behave-AD)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MMSE评分升高.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MMSE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和利培酮联合治疗,比美金刚单药治疗可以更好的减轻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
  • 罗凯,闫华,郑勇涛,亢建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66-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肿瘤腔置水囊预防脑肿瘤术后瘤腔慢性渗血、血肿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需要开颅手术的幕上大型脑肿瘤(肿瘤最大直径>4.5 cm)患者30例,实验组13例,对照组17例,对两组术后瘤腔内血肿形成、颅内感染率、拔除头部引流管时间及脑水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全部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实验组11例术后未见瘤腔出血,2例出血量约≤5 ml,颅内感染0例,拔除引流管时间为27.0 ±0.0 h,脑水肿减轻12例,水肿无变化1例;对照组6例未见术后瘤腔出血,3例出血量≤5ml,6例出血量约为5~ 15 ml,1例出血量15~30 ml,1例出血量≥30 ml,颅内感染1例,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6.0±15.1 h,脑水肿减轻8例,无变化2例,加重7例。两组比较术后瘤腔内血肿形成、拔除头部引流管时间及脑水肿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肿瘤切除术后,用水囊压迫瘤腔,对预防瘤腔慢性渗血、血肿形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褚晓凡,刘海生,张莹,邹良玉,卢艺,付学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69-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脱髓鞘假瘤在临床和影像学上易与颅内占位性病变混淆,导致误诊误治。然而脱髓鞘假瘤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有益于该病的诊断。本文报道1例初次临床及病理诊断为脑炎,6y后确诊为脱髓鞘假瘤的病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第1次入院:74岁,因“反复头痛2y,左侧肢体乏力4d”于2001年7月12日入院。2y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右枕部为主,呈胀痛感,每次持续2h左右。10 d前头痛加重,伴恶心,止痛药效果不佳。4d前开始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门诊头部CT检查(7月11日)可见右侧基底节大片低密度病灶,累及内囊、额颞叶底部,右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轻度向左移位(见图1-A)。入院诊断:颅内占位病灶查因。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上肢体肌力Ⅴ-级,左下肢及右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无明显痛温觉减退,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下肢病理征(-),脑膜刺激征(-)。
  • 冯芹,张萍,李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7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不常见,因其同时可与癫痫发作共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极易忽视或误诊,本文总结我院LS-TIA 5例,旨在对该疾病进行再认识,以其提高对该疾病的理解。1材料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09~2013年我院住院病员5例,均诊断肢体抖动TIA。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42~ 74岁,平均64.2岁,1例诊断为烟雾病,合并甲亢,其余4例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1.2方法5例患者均行经颅多谱勒超声、脑电图(普通脑电图或/和视频脑电图)、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头部核磁共振,3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1例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1例行数字减影成像。
  • 赵芬,刘楠,于雪凡,杨弋,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74-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一过性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后循环TIA)二种[1]。后循环TIA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灵,还可能出现跌倒发作、复视、吞咽困难等,国内外文献报道有表现为单纯肢体扑动、抖动[2~4],但大多数不伴耳鸣,且少见抽搐[5]。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耳鸣伴抽搐起病的后循环TIA患者报道如下。
  • 姚庆阳,宫淑杰,李植灿,王惠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76-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四肢麻木、乏力9 m于2011年10月8日入院。入院前1y余有经鼻烫吸海洛因病史8 m,开始4 m为0.2g/次,每天3次;后4 m每天约吸食2 g,未规则戒毒。入院前9 m开始出现四肢麻木、乏力,开始时为双下肢远端麻木、乏力,站立、行走困难,并呈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躯干及双上肢麻木、乏力,端坐不能,同时出现呼吸费力,语言稍有爆破音。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6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4/76 mmHg。神志清楚,呼吸费力,心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眼睑闭合无力,双侧鼓腮、露齿无力,双侧咽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减低,双上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3级。躯干、四肢痛觉均减退,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更为明显。右侧下肢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减退。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颈部无抵抗,双侧克氏征阴性,双侧布氏征阴性,双侧视乳头边界不清、静脉充盈。头部MRI检查回报: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基底节、双侧内囊及双侧额颞顶叶皮质、皮质下白质见对称分布的多发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稍高信号,边缘欠清,诸脑沟、裂稍增宽。考虑双侧小脑半球及大脑半球弥漫性病变,拟中毒性脑病(见图1)。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腰穿检查提示脑脊液压力大于330 mmH2O,细胞数0.008×109/L,蛋白1837 mg/L,糖4.4 mmol/L,氯化物114.1 mmol/L。患者入院后呼吸困难加重,血压升高160/102 mmHg,心率增快146次/min,并出现肠麻痹。入院后即予甲强龙120mg抗炎抗毒治疗,并予神经营养药物弥可保、脑复康,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予胃肠减压,洗肠通便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并出现反复肺部感染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贾宁,韩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78-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neddon综合征(Sneddon Syndrome,S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中小动脉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SS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记忆力减退3y,左侧侧肢体无力4d”于2013年3月15日入院。患者于3y前出现记忆力减退,爱忘事,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告诉别人同一件事情,近1y打牌有时出错牌,4d前走路时自觉左侧肢体无力,持物及行走费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转入我院,病来无头痛、呕吐,无视物成双,无饮水呛咳。患者5y前双手出现蓝紫色网状青斑,此次发病后加重,发展为四肢和躯干广泛分布的网状青斑;3y前发现高血压,血压最高160/100 mmHg,未规律用药;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史,否认烟酒嗜好。否认类似疾病家族史。查体:血压140/90 mm-Hg,神清,言语流利,眼球运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浅,伸舌略左偏,左侧肢体肌力4级,腱反射对称,左Babinski征(+)。双肺呼吸清,心率94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皮肤视诊可见:四肢、躯干、臀部广泛分布的蓝紫色网状青斑,开环样,较粗糙(见图1)。
  • 胡海霞,刘晓亮,臧秀贤,孙婧,邵延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8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粘液性水肿昏迷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少见的合并症,从1953年至今,随着对本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先后不少作者陆续介绍了同样的病例。Urbanic等统计,在美国10y内住院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患者中,昏迷发生率仅占0.1%[1],但该病死亡率很高,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内分泌急症[2]。该疾病早期识别比较困难,若能及时诊断、治疗可以挽救生命。现将我院急诊室诊断粘液性水肿昏迷并治疗成功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女性,62岁,意识不清1d入院。1d前家人发现患者渐进性反应迟钝,懒语,食欲减退,逐渐加重,数小时后呼之不应,无抽搐,无特殊药物摄入。于当地医院诊治,头部CT检查示双侧少许腔隙性脑梗死;血清钾2.7 mmol/L,诊断为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给予补充血清钾等对症治疗,患者无好转后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规律口服美托洛尔。否认其他疾病史。1 m前曾因乏力于当地诊断低血钾,补钾治疗后好转回家。入院后查体:体温36.2℃,血压80/45 mmHg,心率102次/min,呼吸16次/min。指尖氧分压99%。浅昏迷,躯干低垂部位可见凹陷性水肿。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对光发射正常,余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 李敏,周春奎,刘红超,刘晶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8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侧舞蹈症是一组较少见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由对侧基底节区,尤其是丘脑底核、尾状核和壳核,或其联系纤维的病变所致。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原因,非酮症性高血糖导致的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少见,其有特殊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征。头部MRI表现为纹状体T1WI高信号,且在血糖逐渐控制后症状消失,头部MRI上对侧纹状体短T1异常信号影改变也可消失[1,2]。现报道1例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如下。
  • 孟坤,张俊红,窦连伟,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84-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颈动脉夹层(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CAD)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随着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CAD越来越多地被临床认识,临床多采用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成形术治疗CAD的疗效还存在一定争议[1,2]。现将1例颈动脉夹层致进展性卒中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d 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5 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眼视物模糊,呈持续性。发病1h后出现右侧肢体偏瘫,上肢较重,伴有言语笨拙。发病3h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给药2h后上述症状完全缓解。发病24 h再次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8 h瘫痪明显加重,伴失语,转来我院。病程中伴有左侧颈部及后枕部疼痛。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卒中家族史。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烦躁,不全混合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Ⅰ级,右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16分。入院复查头CT示左侧分水岭区多发脑梗死灶,急检血常规等均未见异常。该患左侧幕上“脑梗死”诊断明确。
  • 王宗立,朱丽娜,聂言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1 m”于2013年6月2日住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1)幽门梗阻伴溃疡,(2)胃癌可能性大,于2013年6月7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8d发现患者双眼运动障碍、复视,反应迟钝,行走不稳。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头部MRI及DWI检查提示双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异常信号影,考虑为Wernicke脑病可能,经会诊后转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05/70 mmHg,嗜睡状态,能简单回答问题,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5mm,对光反应迟钝,水平眼震阳性,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四肢腱反射低下,四肢肌力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血钠144 mmol/L,钾4.0 mmol/L,氯105mmol/L,血糖7.2 ml/L,血氧饱和度95%,二氧化碳结合力29 mmol/L。血丙酮酸22.8 mg/L,维生素B1 20.7 mg/L。初步诊断Wernicke脑病,给予维生素B1100 mg日一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叶酸、维生素B1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微循环对症支持;住院3 w,病情明显好转,神志清晰,言语流利,精神食欲可,可以自行行走,而出院。瞩出院后继续应用维生素B1治疗1 m,加强营养。今患者思维敏捷,眼球活动灵活,肢体活动自如,复查头部核磁共振异常信号消失。
  • 金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87-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由于其无创、实时、便捷等优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一个主要应用领域即TCD微栓子监测。1990年,Spencer[1在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中监测时,发现除了高强度信号的气体栓子之外,还存在一些与气体栓子类似但信号强度略小的栓子信号,而这些信号在颈动脉打开之前就已经存在。后期在体外实验研究证实血栓、血小板和粥样斑块栓子都可以产生这种特殊的短暂性高信号(High intensity transient signals,HITS)。自此打开了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研究的大门。这项技术能够提示可能的栓子来源、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信息。近些年,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了微栓子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近年间微栓子监测新进展进行综述。
  • 李岩,刘楠,牛振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周围神经纤维根据直径的大小及传导速度不同,可分为A、B、C三类纤维。A类纤维为有髓鞘的躯体传出及传入纤维,其直径最大,从1μm到20μm不等,其根据传导速度不同,又分为AαAβ Aγ Aδ纤维;B类纤维为自主神经节前有髓鞘纤维,其直径为6 μm~ 12μm;C类纤维为无髓鞘纤维,主要为自主神经节后传出、后根及周围神经中传出小的纤维。神经纤维直径不同,其功能不同。Aα和Aβ3纤维主要与运动、振动觉和触觉有关。Aγ与肌梭运动功能有关。Aδ及C类纤维与痛觉、温度觉及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 韩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9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体中,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调节物质代谢、防止血栓形成和维持血流通畅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可以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是维持钙稳态及凋亡发生等功能的重要亚细胞器。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可通过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途径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1];内质网应激激活凋亡途径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针对Hcy、ERS、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 聂志余,靳令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 9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的灵魂,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离不开正确的临床思维。常见的临床思维形式包括临床概念、临床判断、临床推理、临床假说、临床经验、临床直觉、临床想象、临床灵感和临床机遇等[1]。神经病学由于神经解剖复杂、内容繁多,难以理解和记忆,诊断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临床诊断,还必须有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这就对神经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临床思维是指医生所具备的理论联系临床工作实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它包括根据患者描述症状、病情演变过程和诊疗经过,正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系列过程。受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发,无论是电脑桌面上的任何一个文件还是文件夹中某一程序,只要用鼠标的指针选中点击鼠标右键就会弹出与之相关的所有“操作”,这一个个电脑上的文件或程序好比是临床上的“症状、诊断或治疗等”,弹出的相关“操作”就像与该“症状、诊断或治疗等”密切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或治疗选项等。只要遇到一种症状、诊断或治疗等就应像“Windows”系统一样不遗漏地联想到相关“知识”,我们把这种临床思维称之为“Windows临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