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 全选
    |
  • 陈珊珊,彭敏,周国忠,杨树华,孙梅艳,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60-10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胎牛血清对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取材、纯化、传代培养NSCs至第3代并进行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物Nestin染色鉴定,将已鉴定好的第3代NSCs分为NSCs单独培养组(对照组)和NSCs胎牛血清诱导组(血清组)继续培养7d,观察各组NSCs的生长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CH)检测GFAP了解GFAP阳性细胞数和细胞突触长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组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细胞突触长度增长(P<0.01),SY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 胎牛血清能够诱导大鼠胚胎海马NSCs向GFAP阳性细胞分化和促进分化后的GFAP阳性细胞突触的生长,可能与胎牛血清诱导过程中促进细胞表达SYN有关。
  • 刘坤,姚阳,商丽宏,徐畅,薛一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64-10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伊文思蓝渗透性实验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ZO-1蛋白表达,RT-PCR法测定ZO-1 mRNA表达。结果 EPO预处理能够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P<0.01),并显著上调缺血脑组织中ZO-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EPO通过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ZO-1的表达,降低BBB通透性,这可能是EPO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组织的机制之一。
  • 罗家明,陈蓉,谭书伟,蒋国会,王莉,黄敏,王晓明,秦新月,余巨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68-1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对试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EAE组运用MOG35-55构建EAE小鼠模型;CFA组由生理盐水代替MOG35-55构建模型;FTY720干预组在EAE基础上给予FTY720腹腔注射,CFA组、EAE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HE染色和LBF染色观察炎症情况和脱髓鞘情况,ELLISA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NO含量,RT-PCR检测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结果 FTY720组EAE小鼠较EAE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程度和脱髓鞘程度减轻(P<0.05)。FTY720组小鼠脑组织NO含量较EAE组降低(P<0.05),iNOS mRNA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FTY720能抑制EAE小鼠脑组织中iN-OS mRNA表达,从而减少NO含量。
  • 王亚娟,巴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72-10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吸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诱导因子(AIF)核转移的影响,揭示吸氧预处理治疗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吸氧预处理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右侧中动脉阻塞模型,2h后实现再灌注。吸氧预处理组术前24 h持续吸入100%纯氧24 h。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它步骤同模型组。按再灌注时间再分为12h、24 h、48 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缺血侧海马CA1区AIF核移位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可见吸氧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不同时间点AIF蛋白发生核移位,AIF阳性细胞数及AIF蛋白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对AIF核移位的抑制。
  • 王江娅,娄燕,李文玲,武江,王超,毛金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75-10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STAT3在成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s,FCD) Ⅲa型颞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CDⅢa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FCDⅢa型患者的颞叶皮质组织和5例行颅内减压术患者的颞叶组织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标本中STAT3、P-STAT3(ser727)的表达水平。结果 P-STAT3(ser727)在FCDⅢa患者颞叶皮质中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化的STAT3可能参与成人FCDⅢa型的发病机制,推测是通过介导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途径实现的。
  • 李薇,陈吉相,苏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78-10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早期出血转化使用阿司匹林是否可加重血脑屏障的损害。方法 用高糖诱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出血转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于缺血再灌注术后12h、24 h、48 h、72 h分别给予2 ml蒸馏水、阿司匹林2 mg、阿司匹林6 mg灌胃,常规饲料饲养72 h,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量大鼠体重。再灌注72 h后取脑测量脑组织出血量、MMP量及EB渗出量。结果 (1)3组大鼠间缺血脑组织出血量、EB渗出量、MMP-2量、体重差值无明显差异;(2)2 mg阿司匹林组72 h神经功能评分与术后12h神经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大(P<0.05)。结论 高糖诱导的HT后12h开始使用阿司匹林并不能加重血脑屏障破坏,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有利的。
  • 吴卫文,杨钱红,赵君,陈林,陆丽霞,姚仙凤,王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81-10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变化与炎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04例发病72 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入院时及发病10d后的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水平,同时选择30例同期住院的非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入院时NSP及各炎性标志物的浓度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0d后的NSP浓度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下降值与10 d后的IL-6(r=-0.2952,P=0.0022)、IL-1β(r=-0.2354,P=0.0162)、ICAM-1(r-0.2455,P=0.0120)呈负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变化与炎性标志物之间具有相关性。
  • 白万胜,陈慧,薛红丽,黎柏源,高国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84-10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p-CREB、c-fos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尼莫地平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治疗时间窗。方法 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MCAO 90 min造模,12只S-D雄性大鼠均分为4组:A组:MCAO90min组;B组:MCAO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L) 30 min组;C组:MCAO加BCCAL60min组;D组:MCAO加BCCAL90min组。另12只大鼠同上造模并分组,尼莫地平颈内动脉给药。再灌注后24h脑功能障碍评分,再灌注72 h处死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并行HE染色,p-CREB、C-fos免疫组化染色。再选16只动物,同A组造模,并均分为缺血(I-R)组和尼莫地平(Nim)组,两组均在再灌注后2h,24h,48 h,72 h分别处死2只动物,行HE染色,p-CREB、C-f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E染色示尼莫地平干预后半暗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再灌注24h后A~D组神经功能障碍依次加重;与I-R组相比,除D组外,Nim组均较I-R相应组梗死体积小,缺血半暗带边缘区p-CREB表达增强(P<0.05);Nim组半暗带边缘区c-fos表达与I-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再灌注2h后p-CREB大量表达,24 h达高峰,后缓慢下降;c-fos 2 h升高,24h达高峰,72 h明显下降。结论 早期尼莫地平动脉给药对轻度/中度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效果较好;CREB磷酸化后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神经元存活起着重要作用;c-fos基因参与了脑缺血的信号转导。
  • 黎罗明,邹达良,冯欣,周映彤,李华文,陈小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87-10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病程中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转归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随机设立基本治愈组、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及健康对照组,n=43,其中前3组于入院后治疗前及入院后治疗第7天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检查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后第7天TIA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明显降低(P<0.05),从低至高依次是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基本治愈组;MPV明显增高(P<0.05),从低至高依次是基本治愈组、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判断TIA的治疗效果,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好的预警作用。
  • 陈美华,吴月鹏,张颜波,金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89-10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术后连续腹腔注射5d给予不同剂量的人参皂苷Rg2,采用Longa 5级评分标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定,采用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乙酰胆碱酯酶神经元,比色法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人参皂苷Rg2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TC染色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2低、中、高剂量能显著减少梗死面积,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1)。AchE组织化学染色可见人参皂苷Rg2高、中剂量组大鼠基底前脑AchE阳性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人参皂苷Rg2各组和尼莫地平组AchE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参皂苷Rg2可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面积,提高胆碱能神经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 邓本立,乔亚男,王默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93-10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142例经头部MRI确诊为延髓梗死的患者,依据延髓供血动脉分部将其分为5组:(1)内侧组;(2)前外侧组;(3)背外侧组;(4)后侧组;(5)综合组.经CTA和DSA检查观察血管情况。结果 各组例数分别为11(7.7%)、16(11.3%)、68(47.9%)、6(4.2%)、41(28.9%)例。左椎动脉闭塞18例(12.7%),狭窄23例(16.2%);右椎动脉闭塞20例(14.1%),狭窄27例(19.0%);双椎动脉闭塞4例(2.8%),狭窄5例(3.5%)。左小脑后下动脉闭塞6例(4.2%),狭窄10例(7.0%);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5例(3.5%),狭窄13例(9.2%)。脊髓前动脉狭窄6例(4.2%)。1组与脊髓前动脉狭窄之间有相关性(P=0.012);2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基底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41,0.027);3组与右椎动脉狭窄、右椎动脉闭塞、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均有相关性(P=0.005,0.011,0.032);4组与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42);5组与右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38)。结论 延髓不同部位梗死的发生与后循环相应供血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关系密切。梗死机制可能以低灌注为主。
  • 张志刚,李一帆,朱丹,张大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097-10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MDA、SOD、NO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SCI损伤组:做SCI手术,不进行治疗;人参治疗组:SCI后,立即服用人参超微粉碎颗粒;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每组根据取材时间进一步分为术后0.5h、2h、4h、6h4小组,每小组6只,测定脊髓损伤处MDA、SOD、NO含量。结果 SCI损伤组与治疗组MDA、SOD及NO含量术后0.5h组未见差异,而术后2h、4h和6h组显示治疗组对脊髓损伤后MDA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SOD含量降低有显著的回升作用,NO含量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参在脊髓损伤后能够有效并及早的保护脊髓组织,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 朴玉顺,高松艳,蔡锦兰,于海艳,宋冬静,张慧莲,候友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0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分为进展性组35例和完全组35例,并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分别测定3组的第1、2、3、7、14天Hcy和hs-CRP的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卒中组的Hcy和hsCRP显著高于完全脑卒中患者(P<0.01)。结论 Hcy和hs-CRP水平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 杜宝琦,牛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03-1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DAMTS1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在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围手术期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31例做为实验组,将实验组分为腔隙性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以及大面积梗死组3个亚组。同时收集48例健康体检者做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vWF抗原、ADAMTS13抗原含量,应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检测ADAMTS13的活性。结果 (1)实验组患者血浆中vWF抗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AMTS13活性水平及ADAMTS13抗原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3个亚组的vWF抗原水平在大面积梗死组最高,腔隙性梗死组最低,大面积梗死组与腔隙性梗死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 ADAMTS13抗原含量在大面积梗死组最低,腔隙性梗死组最高,3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 <0.05),ADAMTS13活性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 vWF及ADAMTS13参与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发展,ADAMTS13水平降低及vWF水平升高可能是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王文娣,吕玉丹,牟静静,宋林敬,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07-1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44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脑电图(EEG)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自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认知障碍门诊的44例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4h录像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EEG异常率84.1%,表现为背景节律减慢,单侧或双侧颞区出现不同程度尖波、尖慢波、棘波和棘慢波发放,以右侧颞区为主。AD患者EEG异常程度与病程及认知功能减退程度相平行。结论 EEG可作为反映AD患者认知功能较为可靠的客观指标,对掌握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 张世强,赵景伟,李文臣,陈勃,王光明,何川,付双林,王海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11-1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6例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患儿全部为颅脑损伤所致脑梗死,出现单、双侧梗死灶,及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偏瘫,少部分伴有失语、中枢性面瘫等体征。除1例入院后2d出现大面积脑梗后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的患儿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如仅为局限性脑梗死灶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尽早诊断,经药物及康复锻炼、高压氧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
  • 阳柏凤,文延斌,李静,周文斌,谢仁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15-1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合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进行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DM合并CIDP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及诊疗特征。结果 4例DM合并CIDP患者中,1例仅表现为对称性肢体乏力,其余3例均伴有对称性的麻木或疼痛,仅1例患者伴有颅神经损害;4例患者均存在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病程均超过2个月,且均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4例患者肌电图检查均提示脱髓鞘病变为主,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均好转,其中2例复发患者分别采用丙种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目前均恢复良好。结论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早期根据其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诊断其是否合并CIDP,并对DM合并CIDP患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良好。
  • 金仲慧,李欣欣,徐艳,马婧,刘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18-1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小脑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水平,获得小脑葡萄糖代谢正常值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4年5月期间,患有非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风险较低的74例年轻患者的脑PET扫描图像,以小脑各感兴趣区(左右小脑皮质、蚓部、左右绒球)和大脑尾状核的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的比值作为小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相对定量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正常值范围。结果 以各组数据的95%可信区间为正常值范围,得到小脑半球皮质与尾状核比值的正常下限为0.40,蚓部与尾状核比值的正常下限为0.56,绒球与尾状核比值的正常下限为0.33。结论 通过对正常脑的葡萄糖代谢研究,获得了小脑与大脑尾状核葡萄糖代谢比值的正常范围,为将来的后循环缺血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承恩,孙成建,王彦华,解玲玲,刘彤辉,任伟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21-1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3大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80%,颈动脉狭窄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的发展,使得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成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替代疗法,尤其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高龄患者,CAS更是具有CEA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目前影响这一治疗效果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技术成功率并减少操作过程中及围手术期的相关并发症。笔者在脑保护装置下对37例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郭阳,徐锦锦,吴秀娟,温瑶,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23-1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端,较脑干其他部位血供丰富,所以延髓发生梗死的机会相对较少。如发生延髓梗死则以延髓背外侧为主,延髓内侧梗死少见,仅占脑卒中的0.5%~1.5%[1,2],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更为罕见,其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心型”或“Y型”梗死,现将发现1例报道如下。
  • 韩春涛,林卫红,于雪凡,曹杰,白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25-1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边缘系统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主要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等边缘结构,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系统炎性疾病;传统的细胞内抗原(如Hu、Ma2/Ta及CV2/CRMP5)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通常与肺癌、睾丸癌或其他系统性肿瘤相关,临床少见。
  • 高燕,郝清波,葛云浩,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27-11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GABA(B)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性脑炎,国内未曾报道过有关抗GABA(B)受体脑炎,现将本院诊断的2例抗GABA(B)受体脑炎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58岁,因发作抽搐3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打电话时突然出现电话落地,随即头后仰,双眼闭合,口唇发青,面色苍白,双上肢屈曲抖动,不伴口吐白沫、舌咬伤及尿失禁,持续20 min后缓解,2h后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入院前1d晨起,再次出现抽搐,表现同上,持续3~5min,1h后患者意识清楚。
  • 王峥峥,吴秀娟,厉婷,沈东辉,刘亢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毒性白质脑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白质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白质脱髓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为CT或MRI上脑白质弥漫性异常信号。我科收治2例急性中毒性白质脑病患者,经毒物筛查或毒物接触史分别证实为溴敌隆、阿托品中毒。
  • 李时如,崔方圆,王玉婷,崔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较少见[1]。现将我院收治1例以癫痫起病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因发热12 d伴发作性抽搐4d于2014年1月4日入院。该患者缘于入院12 d前行剖腹产术,术后3h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入院前4d患者出现发作性抽搐,表现为头向左偏,双眼向左上方凝视,四肢僵直,伴有意识障碍,持续约10 min缓解,平均每天发作两次,每次发作同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MRI提示:双侧颞叶、枕叶、小脑半球、左侧额叶多发异常信号。
  • 赵芬,于雪凡,苗晶,李香丽,张珍珍,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31-1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疾病是一组由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和(或)核DNA(nucleusDNA,nDNA)缺陷导致氧化磷酸化受阻、继而影响ATP合成的多脏器受累综合征,主要影响耗能较多的器官如脑、心肌、骨骼肌、肾脏等[1]。根据器官受累分布不同可分为相应的综合征,其中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类型,大多数由线粒体A3243G突变所致。
  • 颜帅,郭阳,潘觉宜,白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33-11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JAK家族是一类较为重要的胞质内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是JAK家族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在一部分生长因子和大部分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V617F为其假激酶区(JH2区),主要起抑制JAK2活性的作用[2](见图1)。V617F假激酶区结构发生任何异常可能导致JAK2的异常激活,持续激活JAK-STAT途径,促使生长增殖相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表达上调。JAK2-V617F基因突变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等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ET常合并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是病因较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引起的静脉窦血栓少见,容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JAK2-V617F突变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静脉窦血栓报道如下。
  • 王玉晶,代丽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35-1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神经元功能的理想方式是在活体动物大脑中进行研究,但因技术限制至今难以开展和深入。尽管分散神经元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已广泛用于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但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分散培养神经元由于神经元间的联系缺失,无法模拟在体病理生理过程。活体动物模型研究易受多种内环境因素干扰,在某些神经功能活细胞研究中具有一定局限性。
  • 韩玉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39-11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缰核(hacenular nucleus,Hb)是存在于间脑背侧、第三脑室两侧的一对核团,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主要分为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r nucleus,LHb)和内侧缰核(medial hacenular nucleus,MHb)。缰核是联系边缘前脑和脑干背侧通路的重要枢纽,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包括疼痛、睡眠、节律、情绪、认知等,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缰核的作用十分重要,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文献报道深部刺激外侧缰核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 马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42-1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疾病,它是由外伤或是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引起,根据损伤高度和程度的不同可以导致突然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丧失。脊髓损伤导致的躯体机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对社会和家庭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几年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因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对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缓慢,临床上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手段。建立一种可靠性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对研究脊髓损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对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
  • 范存刚,周景儒,张庆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12): 1144-1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英语是进行医学信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形式。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词汇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顺利读懂专业期刊、猎取第一手专业知识和有效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然而,医学英语词汇数目庞大、发音复杂、结构冗长、难于记忆,给词汇的掌握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在多年来阅读专业英文原著和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协助指导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基础上,现以神经内外科专业词汇为例,通过词源解析、词汇构成分析、词汇分类记忆和比较记忆等方法,探讨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巧,为相关专业研究生迅速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和提高医学英语水平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