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 全选
    |
  • 孙勇,魏微,李莹,张微微,朱光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196-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证实CTA-MIP得到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根据CTA-MIP对其患者侧枝循环评分;根据90 d的mRS分为预后好组(mRS≤2)和预后差组(mRS >2)。利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判定侧枝循环状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患者中57例预后好,58例预后差。基线期的NIHSS评分(P=0.001)和年龄(P=0.038)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P=0.003)。侧枝循环评分可以预测患者的转归,超过2分者预后多数好(P=0.023)。结论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CTA急诊获得侧枝循环状态,间接推断半暗带的信息,评估患者预后。
  • 任瑞芳,黄良国,黄名璐,蒋国红,白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00-2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体外分离贴壁筛选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I stem cells,MSCs),并对MSCs的表面标志进行测定。方法 分离4周龄的大鼠股骨、胫骨骨髓进行体外贴壁培养、筛选,取第1~10代的MSCs观察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结果 大鼠MSCs细胞形态呈长梭形,培养筛选至第3~6代时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90阳性率均在90%以上,CD45阳性率在10%以下。结论 本方法分离纯化出的是MSCs,第3~6代时纯度最高。
  • 刘楠,于雪凡,李岩,牛振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03-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分子GRP78、caspase-12的关系。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缺血/再灌注6h、12h、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侧半暗带区GRP78、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再灌注24h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5);后处理组再灌注12h、24 h GRP7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再灌注24 h 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脑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减弱内质网应激过程从而对随后发生的再灌注损伤起到了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GRP78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12蛋白表达而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 林志坚,陈旭辉,吴军,张海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07-2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的作用。方法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西洛他唑胶囊每次100 mg,每日2次;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3d、1 w和2 w采集外周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62P、PAC-1的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服用西洛他唑后1 w、2 w外周血CD62P、PAC-1的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用药后3dCD62P、PAC-1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 w CD62P、PAC-1和用药后2 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用药1 w可达到较稳定的状态。
  • 孙卫文,詹丽璇,曾玮,徐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10-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早期发育过程中及缺氧性痫性发作后海马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表达量和海马神经元内Ca2+荧光强度的改变,探讨PV在新生大鼠缺氧后癫痫易感性升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出生后10 d的SD大鼠分为缺氧组与对照组(各64只),缺氧组建立改良Jensen缺氧诱导痫性发作模型,于1d、3d、7d、14 d各组分别取16只大鼠取脑,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海马PV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内Ca2+荧光强度。结果 缺氧后7d,海马CA1区、CA3区及DG区PV免疫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至缺氧后14 d,稍增加至对照组3d的水平,而PV含量在缺氧后7d、14 d则明显减少。对照组PV免疫阳性细胞数和PV含量在CA1区、CA3区及DG区均从3d开始增加,并持续至14 d。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内Ca2荧光强度增加。结论 新生大鼠缺氧诱导痫性发作后海马PV表达减少可能导致其癫痫易感性升高。缺氧后细胞内游离Ca2增加可能导致PV神经元损伤。
  • 徐鹏,徐凯,孟闫凯,郑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15-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序列(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对兔急性期脑梗死后出血(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48只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作脑梗死模型,在3.0 T MR设备上分别于3h和72 h依次行DWI、T1WI、T2WI、ESWAN扫描。观察72 h后常规MRI及ESWAN病灶内有无出血,对出血灶计数、测量出血体积并比较两者差异性,对出血程度及梗死体积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SWAN对脑梗死后出血灶数目、出血体积的检出均高于常规MRI,梗死后出血程度与梗死体积具有正相关性(r=0.802,P <0.05)。结论 ESWAN较常规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更敏感,特别是微出血的检出。
  • 徐劲,张驰,马慧,祝善尧,张鹏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19-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核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MRI GRE-T2* WI)筛查脑微出血(CMB),探讨CMB与卒中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卒中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 纳入脑血管病患者140例,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58例、脑梗死组42例,脑出血组40例;另收集同期30例住院或门诊非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登记所有患者血压、血脂、血糖、既往史等基线资料,行MRI GRE-T2* WI扫描,记录各组脑微出血发生例数、部位、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170例患者中,CMB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较无CMB患者高,症状明显,对比明确(P均<0.05);各脑卒中组的CMB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各脑卒中组CMB分级构成不同(P<0.05),脑出血组CMB重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有CMB的各脑卒中组CMB总体均数比较,自发性脑出血组>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结论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影响CMB发生的显著因素;CMB作为微出血病变,在预测脑出血病变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可通过对CMB的诊断了解脑部出血的部位等基本信息,为以后的治疗带来方便;MRI GRE-T2*WI扫描的诊断方法为脑出血病变的常规诊断方法,此种方法在诊断脑出血病变准确度高,优势明显,因此,对于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显著的价值,可推广。
  • 朱瑞霞,何志义,刘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2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视神经脊髓炎头部MRI的特异表现及对应临床症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22例NMO脑部MRI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表现。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12例头部MRI正常,10例发现脑部病灶,病变累及侧脑室旁白质3例,丘脑1例,第三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周边5例,桥脑5例,延髓5例,皮质0例;头部MRI病灶为点状或线样损害,左右对称。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复视、眼震、过度睡眠、血糖增高、中枢性高热等。结论 NMO患者脑室管膜周边和下丘脑处病灶具有特异性,所有病例并未见皮质改变;并能引起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IHN)、过度睡眠、内分泌改变、复视、眼震等特征性临床表现。
  • 陈兴泳,孟祥武,唐荣华,张旭,汪银洲,雷惠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25-2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6例AL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儿童,年龄为5~12岁,初始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多动、学习成绩差等,逐渐进展加重,出现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视听力下降、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MRI均可见双侧脑室后角周围、顶、枕叶白质区呈对称性蝶翼状长T1及T2信号;可累及胼胝体压部、脑桥及双侧小脑中脚。3例血浆极长链脂肪酸水平升高。脑脊液和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结论 ALD以儿童脑型常见,依据临床症状和典型的MRI表现可以进行临床诊断。
  • 曹红,吴丹,葛艳,阎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29-2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浆)脂联素(ADP)、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素(ET)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3者在ACI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CI患者29例为脑梗死(CI)组,健康体检者27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ADP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iNOS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水平,观察发病48 h内及入院后10d前述指标的变化。第1次结果记为“1”,第2次结果记为“2”。计算责任梗死灶体积。结果 CI组ADP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NOS1、ET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ADP2较ADPI水平显著升高(P<0.05),iNOS2较iNOS1水平显著降低(P<0.01)。iNOS1水平与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371,P<0.05)。ADP1与iNOS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8,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浆)ADP水平显著降低,iNOS及ET水平显著升高,前两者动态变化明显且显著正相关。血清iNOS水平可以反映CI的严重程度。
  • 曲延明,张仁生,李敏,周春奎,高吉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33-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以及养血清脑颗粒对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住院治疗2 w后,只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6 m。第2组为治疗组,除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 g,每日3次口服,住院治疗2w后,继续口服拜阿司匹林加养血清脑颗粒6 m。6 m后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以及检测血常规、凝血常规、血脂、血糖、血液粘度。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6 m后随诊复查,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7例,无明显改变者20例,斑块面积增大者23例。治疗组50例患者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25例,无明显改变者16例,斑块面积增大者9例。治疗组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有一定价值。
  • 陈淑媛,王新平,王世民,陈荣杰,张东菊,王江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36-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静脉rt-PA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2013年于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作为试验组,并选择2010年前于我院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发病7d时试验组13例(38.24%)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0例(58.82%)为不可逆性脑梗死,其中4例仍有TIA发作,而对照组5例(15.63%) 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7例(84.38%)为不可逆性脑梗死,5例仍有TIA发作。同时将两组患者发病时及发病24 h、7d、14 d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试验组NIHSS由发病时13.35 ±1.63分,下降至14 d时2.83±1.12分,对照NIHSS组由发病时13.16 ±2.07分,下降至14 d时5.36±1.89分。两组梗死体积也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梗死体积5.46±1.63 ml,对照组梗死体积9.38±2.16ml。结论 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应积极考虑溶栓治疗。
  • 李怡,王振海,马斌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40-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特点及侧枝循环代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SA检查结果,明确脑供血动脉狭窄发生率、狭窄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结果 203例患者中发现单纯颅内动脉狭窄78例(43.09%),单纯颅外动脉狭窄46例(25.41%),颅内、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者57例(31.49%)。198处颅内动脉狭窄中,大脑中动脉狭窄72处(36.55%);214处颅外动脉狭窄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7处(35.98%),椎动脉颅外段狭窄71处(33.18%)。分析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途径的病变共174处,发现侧枝循环118例,Willis环代偿所占比例较高,其次为软脑膜吻合支。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侧枝循环代偿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颅外动脉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颅外段。侧枝循环途径以Willis环最常见,软脑膜吻合支次之,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发生侧枝循环代偿。
  • 童慧,洪克,姜爱钟,张建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44-2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血浆IL-1β、IL-6 、IL-10的变化,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与脑梗死后炎性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60例脑梗死并发出血性转化患者按出血严重程度分为HI-1型15例,HI-2型15例,PT-1型15例,PT-2型15例。按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出血部位、治疗措施相匹配的原则选取无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为:HI-1型对照组15例,HI-2型对照组15例,PT-1型对照组15例,PT-2型对照组15例。测定所有患者入院2d清晨血浆IL-1β、IL-6、IL-10、S-100β蛋白浓度。结果 和相对应的对照组相比出血性转化患者发病初期IL-1β、IL-6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10、S-100β蛋白的浓度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同样程度脑损伤的情况下,急性期的高水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IL-6可能是通过炎性反应促进了血脑屏障的破坏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 陈秋雁,吴富淋,缪绍维,魏鼎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47-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limb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RP)延缓大鼠脑缺血模型DWI图像上病灶出现的机制。方法 5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脑缺血模型组24只、LRP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用Western blot检测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缺血后1h、3h、12h、24 h)AQP4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共染对AQP4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表明AQP4在缺血后表达下降,而LRP组的AQP4表达水平上升。免疫荧光结果与Western blot一致,AQP4阳性表达量均在缺血组降低,而LRP组的AQP4表达量增多。共染结果显示AQP4与GFAP出现共染,证明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AQP4与CD31少量共染,提示AQP4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少量表达。AQP4与MAP-2未显示出共染。推测LRP组增多的AQP4主要表达在邻近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膜上及血管内皮细胞上。结论 LRP对DWI上病灶的面积延缓作用很可能通过上调AQP4实现。
  • 李文玉,董斌春,王路,王晓红,杨鑫,宋春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51-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在入院2d和治疗后12d采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VEGF较治疗前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EGF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使用丹红治疗前后,血中VEGF含量可能有明显差异。(2)急性脑梗死后使用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联合应用丹红治疗后患者血中VEGF可能有明显差异。
  • 曹树刚,葛婷婷,徐文安,赵昊,吴倩,贺军,王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55-2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对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4 h内入院的幕上皮质下脑梗死患者133例,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与稳定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于发病72 h内完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颅内血管狭窄情况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血管狭窄与脑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133例幕上皮质下脑梗死患者中PMD组有30例,稳定组10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卒中史患者比例低于稳定组(P=0.011),颈内动脉(ICA)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比例均高于稳定组(P值分别为0.014、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CA狭窄或闭塞(OR 4.122,95% CI:1.258-13.502;P=0.019)是幕上皮质下脑梗死后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后PMD存在相关性,MCA狭窄或闭塞是幕上皮质下脑梗死后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 李萍,安中平,段建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59-2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选取在48 h内发病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90例,随机分为脑蛋白水解物组(96例)及对照组(94例),脑蛋白水解物组予脑蛋白水解物30 ml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在入院1d、2d、7d、14 d、30 d、90 d对两组患者进行MMSE及MoCA量表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在入院2d,两组患者的MoCA及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d、14 d、30 d、90 d,脑蛋白水解物组MoCA及MMSE评分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7d、14 d时,MoCA及MMSE评分明显增加,但在30 d、90 d时,评分无明显增加。两组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无明显区别。结论 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提高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潘先芳,王庆松,肖莉,罗国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63-2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Cerebralcare Granule,CG)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疗效观察。方法 90例存在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 w、8 w、12w,评价患者日间嗜睡状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CG组的日间嗜睡状态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 CG能够改善PD患者的日间过度嗜睡状态。
  • 张爽,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指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的5条动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交叉处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复杂,并且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现将我科2011~2013年间收治的15例TOB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 郝娜,邓晖,王丽亚,刘亢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66-2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 Necrotising Encephalopathy,ANE)于1995年由Mizuguchi等首次命名[1]。ANE常累及婴幼儿,但也有发生于成入的报道[2,3],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报道较多,欧美各周报道极少[4]。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高热、抽搐和迅速进展至昏迷和多器官功能紊乱,影像学主要累及双侧丘脑、上脑干被盖、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及小脑髓质。我们诊治了2例ANE的患者,现结合病例及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姚东晓,范佳,黄倩,王敏,林富,于挺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68-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镜像部位先后或同时发生出血的情况罕见,现报道1例双侧壳核对称性出血。1 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因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0 h于2013年4月22日入院,高血压病史5y,血压最高达170/100 mmHg,糖尿病史1y,空腹血糖最高9 mmol/L,头部CT(2013-04-22,见图1)示左侧基底节脑出血,出血量约为8 ml,诊断为脑出血、高血压2级(高危险组)、糖尿病。联合应用依那普利(10 mg,1/d口服)和施慧达(2.5 mg,1/d口服)治疗,血压控制在155/90 mmHg左右,同时给予安立泽5 mg1次/d口服。经10 d住院治疗后,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及其他不适症状。
  • 马越涛,张星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70-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囊虫病(neurocysticercosis,NCC)是人类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约占猪带绦虫(或其囊尾蚴)感染者的50%~70%。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卫生条件较差的以家畜,尤其是猪的养殖为主的区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但目前发现在发达地区或国家其发病也有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地方病区域向非地方病区域人口流动增加造成的[1]。虽然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其诊断率较前有很大提高,但仍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2],并且在临床表现复杂的病例中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是个难题。本文回顾我科去年收治的1例复杂性神经系统囊虫病例,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 孙妍,张飞飞,董功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72-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桥本氏脑病(HE)是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伴有抗甲状腺抗体增高、对激素敏感的脑病。由于HE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的非特异性和不典型性,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故诊断率低,极易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2例桥本氏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16岁,学生。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1 m于2012年2月29日入院。患者于1 m前出现头晕、头痛,为双颞顶部持续性隐痛,伴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及意识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
  • 张强,刘兵,苗红,杨艳,胡秋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74-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指供应硬脊膜或神经根的动脉在椎间孔处穿过硬膜时与脊髓引流静脉直接交通。它是所有脊髓血管畸形病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其70%,其发病率在高加索人中约5~10人/100万[1],但在国内无相应流行病学统计。现就笔者接触的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腰腿疼痛麻木5 m,双下肢不能活动1d伴排尿困难于2012年3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 m逐渐出现腰腿麻木、疼痛,长时间行走易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平卧可缓解。自认为腰脱,口服中药及针灸治疗,但病情总体渐趋加重。入院当天无诱因突发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并出现排尿困难。
  • 李佳,胡馨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76-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据世界各国流行病学调查,其年发病率约为35/10万,患病率约为0.5%。全世界60亿人口中每年新发癫痫患者约210万,即每天有近6000例新的癫痫患者出现,而总的癫痫患者约3000万。我国每年有45万新癫痫患者出现,总数约为65万。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以脑部神经元过度发放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根据所侵犯神经元的部位和发放扩散的范围,功能失常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功能等不同障碍,或兼而有之。
  • 王苏平,孙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80-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元的可塑性和神经环路的重建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但大多数患者仍会遗留持续性的运动、感觉和认知功能上的障碍。除了急性期的溶栓治疗外,对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尚缺乏理想的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存在于骨髓网状间质内的非造血干细胞,它们不仅可以分化成为脂肪、骨以及软骨,同时可以横向分化为神经细胞[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MSCs可以特异的归巢于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脑梗死后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改善由于慢性脑缺血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2],是目前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B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要将其应用到临床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王峥峥,邢英琦,吴秀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83-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已证实不稳定斑块骤然破裂导致的栓塞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发病机制。为了寻找简单有效的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不稳定斑块的生化标志物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妊娠相关蛋白(PAPP-A)作为不稳定斑块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作一综述。
  • 杨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3): 286-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逐渐增多,预防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并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据“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3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民死亡原因的第1位,每年用于此项防治的费用约200亿元人民币。尽管脑卒中早期治疗的益处很明显,但是由于求治延迟,只有少数患者在最佳时间段内获得治疗。在减少院前延迟时间的探索上,许多研究都已表明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已成为当前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