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4-25
  

  • 全选
    |
  • 王翠兰,石秋艳,孙原,范亚霞,张春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292-2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2d内、7d、14d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VEGF和bFGF水平,利用头部CT或MRI测量梗死灶最大直径,3个月后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后2d内、7d、14 d的血清VEGF和bF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急性期VEGF水平持续升高,高峰发生在7d,以后逐渐下降,至14 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血清bFGF水平在发病后2d内达高峰,发病7d呈逐渐下降趋势,14 d仍高于正常。(2)血清VEGF和bFGF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关,血清VEGF和bFGF水平愈高,脑梗死面积愈大(P<0.01)。(3)VEGF和bFGF水平与脑梗死的预后有关,VEGF和bFGF越高,预后越好(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和bFGF浓度的变化与病程、梗死面积大小及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VEGF和bFGF浓度与脑梗死后新血管形成关系密切,二者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与预后的新外周指标。
  • 贺慧艳,左健,王倩倩,尹娜,刘益民,王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295-2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trigeminal nerve stimulation,TNS)对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和皮层内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 (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TNS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达到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Pilo)组和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TNS)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Pilo腹腔注射,随后对照组和Pilo组均给予为期一个月的经皮三叉神经假性电刺激(TNS)组给予为期一个月的真性电刺激。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和Western blot分析海马和皮层内VGLUT1的表达。结果 TNS组和Pilo组海马、皮层内VGLUT1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约在72 h左右达到高峰。在24 h时,TNS组海马和皮层内VGLUT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ilo组(P<0.01),而在以后各个时间点均低于Pilo组(P<0.05,P<0.01)。结论 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能够减少癫痫大鼠脑内VGLUT1的表达,从而影响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推测TNS抗癫痫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 张海松,宋振全,梁国标,刘恩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299-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一种补体系统抑制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用以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方法。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加入补体系统抑制剂制成二者的混合悬液;在立体定位仪下分别于损伤区中心及远、近端各1 mm处三点注射于重物打击致脊髓全瘫Allen模型大鼠体内,观察术后体重变化,BBB评分,BMSC存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计数,并对M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补体系统抑制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法体重恢复最快,BBB评分最高,BMSC存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计数结果、MPO活性等指标均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移植组,且都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补体系统抑制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用以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具有一定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 廖焕权,洪华,王鸿轩,陈红兵,贺涓涓,尚文锦,周晓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03-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狭窄及斑块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 对942例广州社区居民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腰臀比、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是IMTmea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60.7%的变化。年龄、吸烟、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32.6%的变化。年龄、吸烟、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最大斑块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30.5%的变化.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15.8%的变化。结论 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指标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IMTmean与其的关系最大,其次是颈动脉狭窄和最大斑块厚度,易损斑块的关系较小。狭窄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可能更多地与炎症等非传统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 魏平波,游潮,陈浩,何俊,林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07-3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脑出血大鼠模型探讨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位点血清IL-1 β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作稳定的高血压大鼠脑出血模型,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位点测定其外周血血清中IL-1β的含量和脑含水量,分析其变化规律,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了解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1)ICH组大鼠血清IL-1β 16 h~72 h出现明显高水平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脑含水量代表的脑水肿在24 h~72 h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20 h时与对照组相比已经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清IL-1β的表达水平与脑水肿二者变化规律存在正相关性(r=0.906,P<0.001)。结论 脑出血大鼠模型中血清IL-1β变化趋势与脑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ICH后血清IL-1β水平可为临床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提供辅助判定依据。
  • 李双佳,朱晓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10-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移植携带Noggin基因的神经干细胞对MCAO动物模型神经功能修复及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扩增大鼠Noggin基因,构建载体pEGFP-N1-Noggin,转染入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造模后3d,移植人Noggin基因修饰的NSCs。分别于移植后2d、7d、14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后缺血脑组织中GAP-43、MAP-2的表达情况。结果 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可以稳定表达Noggin,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d、7d、14d,NOG组MAP-2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NS组)和空质粒组(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d、7d、l4 d,NOG组GFAP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移植组(NS组)和空质粒组(P<0.05)。结论 Noggin可以促进脑梗死区域生长相关蛋白GAP-43及微管结合蛋白MAP-2的表达。
  • 杨洁,高庆春,陈向燕,黄家星,殷建瑞,解龙昌,高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14-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我们筛选了白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其发生缺血性卒中及死亡事件,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结果 共278位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53人(19.6%)发生了卒中,67人(24.1%)死亡。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及新鲜卒中病灶增加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及既往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5 y)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龄和男性两个因素外,急性病灶及糖尿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林达,陈敬寅,李建儒,陈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17-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保护作用。方法 69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溶剂)、SAH组(SAH+溶剂)、SAH+ MEL组(SAH+褪黑素)。于SAH模型建立后2h给予褪黑素(150 mg/kg)或等体积的溶剂。在SAH后24 h分析不同组间大鼠在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SAH组比较,褪黑素的治疗显著降低了大鼠的死亡率、细胞凋亡程度以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减轻了脑水肿和伊文思蓝的渗出,提高了神经功能评分(P<0.05)。结论 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稳定血脑屏障作用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
  • 郜丽妍,李晓红,刘颖,陈娅萍,刘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21-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显像仪(OCT)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及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视网膜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厚度及容积与正常对照组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5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26人,正常对照组20人。通过OCT对入组者RNFL及黄斑进行观察,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D组的RNFL厚度较对照组减小,除鼻侧象限、12:00、2:00、3:00、4:00以外均达到统计学意义。AD组RNFL厚度较MCI组变薄,平均厚度、下象限、5:00、6:00、10:00和11: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时,MCI患者的RNFL厚度在上象限、颞侧象限及8:00、10:00、11:00明显变薄且有统计学意义。AD组黄斑容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且P<0.05。结论 AD和MCI患者出现视神经视网膜退行性变,表现为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平均值及不同位点选择性的变薄和黄斑容积的改变。
  • 朱江,周立立,赵亮,高燕军,蔡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25-3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依达拉奉对大鼠延髓缺血后神经元数量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缺血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及缺血对照组分别给予依达拉奉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标本采用单宁酸氯化铁染色、尼氏染色、Tunel染色,对延髓内微血管密度、神经元及凋亡、神经元计数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中神经元、微血管密度(MVD)减少的程度及神经元凋亡数量均低于缺血对照组。结论 依达拉奉在大鼠延髓缺血后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王琦,岳耀先,洪宇,谢琰臣,郝洪军,张贤军,谷传凯,高翔,张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28-3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IL-17A基因rs8193037及rs1974226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80例MG患者及487例健康对照组,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技术对IL-17A基因rs8193037及rs197422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在MG组及各亚组(发病年龄、胸腺情况、AChR抗体、首发受累范围、发病后2y间最严重时受累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分布。在共显性及加性遗传模型下比较基因型频率。结果 IL-17A基因rs8193037和rs1974226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MG整组、各亚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未发现IL-17A基因rs8193037及rs1974226位点多态性与MG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有关。
  • 胡江平,蔡克瑞,金花淑,金在顺,李凯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32-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丙戊酸钠(VPA)对冈田酸(0A)处理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系(SH-SY5Y)细胞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MTT观察OA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制备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细胞模型;Westernblot检测OA及VPA对Thr231位点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当OA浓度大于40 nmoL/L时,细胞活力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于此浓度的O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不明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H-SY5Y细胞经OA(40 nmol/L,12 h)处理后,Tau蛋白磷酸化的水平明显增加,给予VPA(10 mmol/L)作用12 h后,Tau蛋白磷酸化的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VPA可以抑制OA处理的SH-SY5Y细胞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邹东华,何世安,雷斌,陈昊,严翼飞,卢华文,刘新丁,陈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35-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促进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与PDGF-BB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将7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后非运动组与脑梗死后运动组,另选30例正常老人作为对照组。脑梗死后非运动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分别在脑梗死后1w、4w、2m、3m4个时点检测外周血PDGF-BB水平,采用FMA运动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其PDGF-BB水平在检测的4个时点均较脑梗死后非运动组高(P<0.05);脑梗死后运动组患者其下肢FMA评分从4w(1 m左右)开始,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后非运动组(P<0.05),且2m时评分高于4 w(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后运动组下肢FMA评分与血PDGF-BB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67)。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极有可能通过促进PDGF-BB的分泌帮助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梅利,吴世政,张淑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38-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海拔地区(西宁市:2200米;海西洲:3500米;四川省广汉市:400米)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收集的3个地区常住汉族居民患有新发脑梗死者在发病后48h内、7d、14 d血清的MMP-2和hsCRP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海拔正常对照组的血清MMP-2、hsCRP水平在48 h内、7d、14 d均增高(P<0.05),不同海拔ACI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以7d时增高明显,hsCRP在48h内增高明显(P<0.05),且海西高于西宁、西宁高于四川。两个指标在不同海拔与梗死体积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不同海拔地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2、hsCRP含量不同,且与梗死病灶大小、病情轻重有关。
  • 兰晶,曹云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42-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程度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1970年~2013年的中文及英文文献全文,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中提取数据,采用比值比(0R)为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对纳入的6篇文献进行分析,重度狭窄组卒中再发率高于中度狭窄组(P=0.009)及闭塞组(P=0.10),中度狭窄组和闭塞组的卒中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94)。结论 症状性MCA狭窄程度与卒中再发相关,MCA重度狭窄的卒中再发率最高。
  • 周君,孙志宏,张钰,唐风云,刘初民,沈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45-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无脑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106例无脑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颈动脉超声判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69例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23例颅内动脉狭窄,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高血压病病程及高脂血症相关。结论 无脑缺血症状的高血压病患者,半数以上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年龄、高血压病病程和高脂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德欣,刘百川,王仲维,杨桂文,张瑞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48-3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脑出血日渐成为老年人患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一部分脑出血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既往患有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所致,如能积极早期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可能更好地早期预防老年性脑出血疾病的发生,有效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一个既有效又安全的手段。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中心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224例,均采用MASEP头部伽玛刀治疗,现报道如下。
  • 郑锐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50-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因其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易产生医疗纠纷等特点,已成为卒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人也积极进行关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和探讨,并已经申请了2个相关课题,经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关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间隔时间,即从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开始到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明显加重的这个时间段,国内外报道尚未达成一致,各个实验中心所报道及采用的进展间隔时间从几个小时到30 d等差异相当大,由于各个实验中心所采用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间隔时间的不同,导致临床报道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明显不同,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导致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及命名的混乱,因此开展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间隔时间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课题即在以前收集的病例基础上,开展关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间隔时间的相关研究。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胜,赵佩佩,宋春莉,郑珊珊,臧丽丽,朱静,沈玫彤,齐中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52-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电生理学和病理学表现,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主要分为两种亚型:(1)脱髓鞘型,即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的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2)轴索型,即以轴索损害为主的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1]。这两种GBS亚型的发病率不仅存在地理分布差异,而且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预后,因此识别这些亚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
  • 陈雪侠,马涤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5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病起病隐匿,病程呈缓慢进展,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通常感觉系统不受累[1],最终导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而死亡。发病率约为2/10万~3/10万,80% ~ 90%的患者于病后3~5y死亡[2-4],亦有少数病程较长者。本文收集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近10 y诊治的28例MND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隋明亮,朱团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57-3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纵向延伸的横贯性脊髓炎(LETM)是一种罕见的变异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特点是起病急和预后差。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告[1,2]。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本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LETM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免疫学及脑脊液等检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LETM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 解文菁,范佳,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59-3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正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癫痫、不同程度交替出现意识障碍、视物模糊和精神异常等,多伴有明显的高血压。神经影像学表现为后部脑白质受累,多位于顶枕部区域,脑干、小脑等部位累及者少见。特征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后,不但患者的症状、体征可以完全恢复,神经影像也可完全恢复正常,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累及脑干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报道如下。
  • 周瑶,吴江,张颖,吕玉丹,金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1-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神经性癫痫又称植物神经性癫痫,临床上儿童常见,成人发病率极低,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与其他内科疾病混淆,引起误诊[1]。以发作性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自主神经性癫痫病例在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丘脑出血致发作性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自主神经性癫痫发作报道如下。
  • 李维,侯德仁,李小波,邓炎尧,田密,奉夏露,俞珠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是供应延髓背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临床表现较多。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临床少见且凶险,发病率为1.0/10万~1.5/10万,可以自发性或外伤形成,常以夹层破裂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以Wallenberg综合征为首发症状者少见,而以颈部外伤致椎动脉夹层并Wallenberg综合征则更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高宇,南光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氟桂利嗪引起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例快速增多,但有关一次性过量服用氟桂利嗪所致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例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过量服用氟桂利嗪所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以四肢僵硬、行动迟缓、表情减少20余日为主诉来诊。
  • 梁艳龙,郝小生,王江涛,梁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奥卡西平系一种治疗部分发作常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AED),为卡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但与卡马西平相比,其引起皮肤不良反应较少见。国内儿童奥卡西平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的报道极少。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女,3岁,因发热4d,皮疹1d入院。入院前1。5个月曾因“发热5d,抽搐、意识不清6h”于我科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系统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院外口服奥卡西平(25 mg/kg/d)、左乙拉西坦(20 mg/kg/d)、托吡酯(10 mg/kg/d)控制抽搐,抽搐未再发作。
  • 王宗立,张宏,朱丽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细胞病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细胞分子疾病,是线粒体DNA缺陷所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1]。临床常见的有:(1)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2)克恩-塞尔(Kearns-Sayre)综合征(KSS);(3)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4)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等类型。本文报道1例属MELAS综合征类型,以反复抽搐为首发症状,发病年龄较早,身材矮小,智能发育迟滞的病史。
  • 李泽文,雒瑞刚,徐晶晶,汪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性,42岁,汉族。于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吞咽困难、声嘶,以声带麻痹入耳鼻喉科,纤维喉镜下见喉腔内大量泡沫分泌物,未见新生物,会厌未见肿胀,左侧声带居旁中位,外展受限。左侧破裂活动受限,经神经内科会诊,考虑真性球麻痹转入神经内科,体格检查:心肺腹及四肢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悬雍垂偏向右侧,左侧咽反射消失,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四肢肌力5级,共济运动协调,右侧病理征可疑。
  • 宋钦,藏艳静,张宸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CJD又称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是由朊蛋白感染而表现为精神障碍、痴呆、帕金森样表现、共济失调、肌阵挛、肌肉萎缩等的慢性进展性疾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临床极为少见,现将我们随访的1例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报道如下。
  • 宋丽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69-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固有免疫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受体(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receptors,NLR)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在机体受到微生物感染和内源性损伤时,可以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并被激活,形成炎性小体,激活caspase-1,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 张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72-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导致死亡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认为,缺血性脑组织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涉及脑组织能量代谢紊乱、兴奋性氨基酸中毒、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溶栓血运重建,矛盾的是,这会引起更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刺激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表达将会是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措施。
  • 王星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75-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arrestin基因家族由4种成员构成,视觉arrestin (arrestin1)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视杆和视锥细胞,锥体arrestin (arrestin4)仅分布在视网膜视锥细胞中,β-arrestinl (arrestin2)和β-arrestin2(arrestin3)广泛分布在体内各个组织中。最初,β-arrestins被认为是一种GPCRs的负性调节因子,与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kinaSeS,GRK)联合作用,可以使GPCRs发生受体脱敏反应,终止激动剂激动受体后引起的信号转导。
  • 赵增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78-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神经环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伏隔核”这一结构和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是基底节的一个亚结构,在神经环路的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奖赏及成瘾行为环路的大量研究中,伏隔核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可。近几年来,神经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们将对伏隔核的研究逐渐转移至对情感及认知行为方面的调控。以下是对伏隔核在各种行为学方面研究的总结,并着重对情感环路调节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 王艳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80-3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慢性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过程的自身免疫疾病,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MS患者常同时或先后患有两种或以上的自身免疫疾病,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共病(Autoimmune comorbidity)[1]。近年来,关于MS与自身免疫共病相关性的研究正逐步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二者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 周玉梅,孙佳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4): 382-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静息态的fMRI成像(resting-state fMRI,rs-fMRI)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分支之一,它能够在无特定任务的情况下,在受试者不做系统地思考或尽量不思考问题的状态下进行的磁共振扫描。静息态fMRI信号的低频振荡与自发的神经元活动关系密切,具有比较明确的生理意义与病理意义;并且适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1,2],是神经科学领域和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