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06-25
  

  • 全选
    |
  • 李晓峰,封浑,覃艳艳,韦旋,韦俊杰,陈志,李燕华,李吕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484-4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mtDNA缺失、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表达的影响。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模型组)、褪黑素治疗组(褪黑素组),组内随机分为12 h、1d、2d、4d、7d共5个时间点,应用修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神经细胞mtTFA mRNA转录水平以及mtDNA缺失率进行定量分析;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 脑出血后1d~7d褪黑素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脑出血后12h~2d时褪黑素组mtTFA mRNA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褪黑素组mtDNA4834 bp缺失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神经元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数量减少,褪黑素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病理改变轻微。结论 褪黑素能够上调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mtTFA表达,减少mtDNA4834 bp缺失,褪黑素可能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李晓娟,李新娟,朱晓谦,程远,张利彬,王小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488-4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孕酮是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方法 取40只7d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仅做颈部切口,不做缺氧缺血处理;模型组:按动物模型的方法进行缺氧缺血处理;孕酮组:动物进行缺氧缺血处理且在缺氧前30 min按8 mg/kg腹腔注射孕酮溶液;抑制剂组:在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前30 min,按16 μg/kg剂量在大鼠左侧海马区注射Wortmannin。电镜观察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pAkt及NF-κB的蛋白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pAkt及NF-κB的蛋白含量。结果 24 h后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神经元由于缺氧缺血损伤呈空化改变,给予孕酮后的缺氧缺血神经元受损情况改善,空化现象减少,应用抑制剂神经元空化改变明显。缺氧缺血后海马神经元pAkt蛋白表达减少,NF-κB表达增加;孕酮预处理可增加pAkt的表达,降低NF-κB表达;使用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减少,NF-κB表达增加。结论 孕酮可通过激活PI3 K/Akt信号通路,增加pAkt的水平,抑制NF-κB表达,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 陈珊珊,郭小兵,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492-4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肾下腹主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CNTF和STAT3的影响及对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24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3组,每组8只.术后对大鼠进行后肢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节段脊髓内CNTF和STAT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BBB评分于术后0d、5d、10 d、15 d显著降低(P<0.01),MEP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减小(P<0.01),脊髓CNTF和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BBB评分于术后5~15 d增高(P<0.01),MEP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加(P<0.01),CNTF和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 肾下腹主动脉移植BMSC可能通过增加损伤脊髓局部CNTF和STAT-3表达促进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 董美学,胡玲,黄远军,贺维,王啸,魏有东,李琦,谢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497-5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影像资料之间的统计差异。结果 各组资料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循环病变(栓塞)、卒中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椎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在内侧型、混合型组中发病率增高,外侧型组高脂血症和混合型组吸烟史、体循环病变(低血容量)发生率增高,而混合型组HDL-c有所下降;脑分水岭梗死平均动脉狭窄数明显增多,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达56.7%,外侧型组大脑前动脉及内侧型组颈动脉狭窄率均明显增高。结论 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有关,各型发病机制均有所不同。
  • 向会尧,张磊,刘竞丽,冯凌波,庞晓敏,黄立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02-5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诱导脑缺血大鼠miRNAs的差异表达谱,筛选与凋亡相关的miRNAs,探讨miRNAs调控电刺激小脑顶核诱导内源性抗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造模组和预电刺激组(即电刺激小脑顶核1h,24 h后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两组均缺血2h后再灌注,并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3h、6h、12 h、24 h、72 h亚型(各10只)。通过微阵列芯片分析表达结果。结果 电刺激小脑顶核后miR-29c、miR-494等表达水平下调,其中miR-29c差异最大,降低了近3倍(P<0.05)。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表达差异的miRNAs的靶基因,发现了几个凋亡基因相关的miRNAs,如miR-29c。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诱导脑缺血再灌注大鼠miRNAs表达差异,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s与凋亡相关。
  • 卢振产,王亚仙,沈双,张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06-5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将4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进展组,并选择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相匹配的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非进展组,并设健康对照组45例。分离外周血有核细胞并采用RT-PCR检测PPAR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入院后72 h进展组患者PPARγ水平均低于非进展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进展组患者的PPARγ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P<0.05),治疗4 w后两组患者的PPARγ在不同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分组(mRS≤2分或mRS>2分)中表达相当。结论 外周血细胞的PPARγ表达与进展性脑梗死具有相关性。
  • 李艾帆,张华,范玉佳,贺颖,赵幸娟,曹心慧,崔传举,郑红,许予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10-5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循环酶法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河南汉族300例脑梗死患者及261例健康对照者Hcy水平及MTHFR C677T基因型,并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空腹血浆Hcy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MTHFR C677T在患者组TT型、CT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同基因型相应的Hcy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型与CT型显著高于CC型(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MTHFR C677T基因突变及升高的Hcy水平和脑梗死发病相关。结论 血浆Hcy浓度升高是河南汉族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突变可影响Hcy水平,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MTHFR基因突变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中脑梗死发病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 刘宝华,邵胜敏,白光辉,邬伟,林海燕,商萍,宋晓杰,郑胜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14-5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Dab2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疾病模型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AD组、Vector组和Dab2组,每组8只,并将10只阴性对照小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饲养1个月后,AD组小鼠经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Dab2组小鼠双侧海马注射Dab2腺相关病毒质粒,Vector组小鼠双侧海马注射阴性对照质粒。所有小鼠于鼠龄9个月时进行行为学检测。10月龄时处死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Aβ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Dab2、TβRⅡ和p-SMAD2/3的表达。结果 Dab2腺相关病毒质粒可在小鼠海马内高效表达Dab2。Dab2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βRⅡ、p-SMAD2和p-SMAD3含量明显高于其阴性对照Vector组。Dab2组小鼠海马内Aβ含量明显低于Vector组,并且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Vector组小鼠。结论 Dab2过表达可通过上调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传导,减轻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内Aβ的含量并改善其神经功能。
  • 赵宇彤,侯玉立,卢琦,郭宇菁,孙久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18-5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脑脊液(CSF)中CXCL 13与临床孤立综合征(CIS)及多发性硬化(MS)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3)、Embase(1974~2013)、Ovid(1993~2013)、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CENTRAL)(2011年第2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13)、CNKI(1979~ 2013)、VIP(1989~2013)及万方数据库(1978~2013)等,收集关于CXCL 13与CIS及MS关系的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的文献,样本量为1011例,其中病例组(MS及CIS)721例;对照组(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ND] 290例。与NND及CIS组相比,MS患者CSF中CXCL 13水平高于NND及CIS组(P<0.00001);随访2y,与未转化的CIS组相比,转化为MS的CIS组CSF中CXCL 13水平高于未转化的CIS组(P=0.009);CSF中CXCL13水平>10 pg/ml的CIS患者,转化为MS的转化率高于<10 pg/ml者(P =0.0001)。结论 与NND及CIS组相比,MS的CSF中CXCL 13水平明显升高,对CIS转归为MS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提示CSF中CXCL 13的水平与MS的发生发展有关。
  • 唐澍,闫立荣,马志刚,王红霞,庞英,胡洪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22-5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临床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记录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记录随访期间有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共收集肢体抖动型TIA患者5例,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除1例烟雾病患者,其余4例均接受抗血小板、强化他汀治疗,其中2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发病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见新发梗死灶,临床随访6~33个月,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单侧肢体抖动是TIA的一种发作形式,多存在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血管重建治疗及规范的药物治疗对减少脑血管事件可能均有效。
  • 刘娜,袁宝强,孙康钦,白莲琴,李腾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25-5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B(GKB)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内低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谷氨酸对神经干细胞损伤的模型基础上,给予银杏内酯B、PI3 K/Akt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进行干预,将实验分为两大组:即正常细胞组、谷氨酸损伤组,各组下又分为4个小组:(1)GKB组;(2)对照组;(3) wortmannin+ GKB组;(4) wortmannin组。采用Western blot印迹来检测各组NSCs中HIF-1α、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无论正常细胞组还是谷氨酸损伤细胞组,NSCs经GKB处理后HIF-1α、p-Akt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wortmannin处理后HIF-1α、p-Akt蛋白表达受抑制,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wortmannin+ GKB组和wortmannin组比较,HIF-1α、p-Akt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s经谷氨酸处理后,HIF-1α、p-Akt表达较未受损的NSCs表达增强(P<0.05)。结论 银杏内酯B是神经干细胞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上调HIF-1α表达有关。
  • 熊涛,唐智敏,华梅,李强,聂德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29-5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血管性痴呆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48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取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学检测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水平,体外增殖抑制试验检测Treg的抑制功能,ELISA检测Treg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患者CD4+ CD25+ Foxp3+ Treg比例下降,Foxp3表达降低,并且Treg的抑制功能减低。结论 Treg在血管性痴呆患者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且功能减弱,提示Treg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
  • 魏薇,胡中文,曾庆宏,庄爱霞,姜建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32-5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32例经MRI、MRA检查的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存在狭窄患者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颅内外狭窄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33.7%)常见。分别主要发生在MCA(64.4%)、PCA(53.8%)。(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49、10.063、3.873、3.311、6.085)。(3)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779、3.593、4.408),高血压、糖尿病、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143、8.179、2.410)。(4)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RP(C-reactive protein,C-反应蛋白)平均值显著高于单纯狭窄的两组(P=0.001、P=0.018),单纯狭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研究人群中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血压、糖尿病为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CRP可能为脑动脉狭窄的炎性预测因子。
  • 甄军丽,王维平,曲珍珍,房海波,王洪超,臧红敏,王丽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36-5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b1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kalirin-7和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Rb1低、高剂量组.模型制备成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其行为学,电镜法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kalirin-7和PSD-95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末次逃避潜伏期、穿台次数、海马CA1区PSD厚度、kalirin-7和PSD-95表达[分别为(11.2±1.6)s、(4.9±1.3)次、(25.9±2.4) nm、(0.32±0.03)、(0.95±0.08)];与对照组[分别为(4.5±0.8)s、(10.9±2.1)次、(34.1±3.7)nm、(0.86±0.07)、(1.94 ±0.13)],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人参皂苷Rb1干预组剂量依赖性地逆转了上述的异常变化(P<0.05)。结论 人参皂苷Rb1可能通过上调海马kalirin-7和PSD-95蛋白的表达来改善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 朱江,郭森,高燕军,窦志杰,张晓璇,李佳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40-5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后海马微血管密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依达拉奉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缺血对照组.采用电凝右侧椎动脉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造大鼠脑缺血模型。分别给予治疗组和缺血对照组依达拉奉及等计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大鼠于相应时段灌注取材,每组标本分别采用单宁酸-氯化铁法染色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脑组织中的BDNF和NGF。光镜下观察脑组织中微血管密度、NGF和BDNF的变化,利用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 微血管密度、NGF、BDNF灰度值治疗组均低于缺血对照组。结论 NGF、BDNF水平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依达拉奉可上调大鼠缺血脑组织中NGF、BDNF的表达,减轻脑组织损伤。
  • 吴钢,陈基,杨锦珊,胡志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43-5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Carson等提出的栓子外渗学说,并回顾性研究了“CMBs”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对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CMBs信号的产生机制提出新的观点。方法 首先引用Carson提出的栓子外渗学说,解释纤维蛋白原凝块(血栓)的外渗现象;其次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91例,女性47例)MRI 3.0T的SWI序列检查进行分组,其中SWI相脑梗死非责任病灶的“CMBs”阳性组73例,为“CMBs”阴性组65例。对两组临床指标等资料进行“CMBs”阳性的相关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arson等栓子外渗学说的血栓外渗现象可较好地解释了MRI技术“CMBs”信号的形成。我们资料显示:“CMBs”阳性组与“CMBs”阴性组比较,单因素分析:“CMBs”阳性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CMBs”阴性组(P值为0.000、0.000、0.016、0.013);将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史、嗜酒史等危险因素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在“CMBs”阳性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值为0.010、0.000)。结论 脑无症状SWI“CMBs”用栓子外渗学说解释较有说服力,因此临床上将SWI“CMBs”信号重新认识为“脑微栓子”信号更为合理。
  • 刘蕾,刘尊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48-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扩张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病变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率。方法 诊治1例TIA伴发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扩张的患者,常规完善脑血管病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部MRI、头部MRA、动脉超声、TCD、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并行DSA检查。结合文献分析讨论颅内动脉扩张症血管病变特征、和脑血管病发病关系、防治措施及预后。结果 患者男性,33岁,右利手,5d来反复发作失语及右侧肢体无力麻木。有高血压、吸烟及饮酒史,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及免疫学检查、头部MRI、头部MRA、动脉超声(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及四肢动脉)、TCD、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DS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近心段局部扩张。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同时加用他汀类药物并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42个月,未再发作TIA或者脑梗死。结论 常规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的青年卒中患者,应该考虑到ICDA是其原因之一,需要进一步行DSA检查。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ICDA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作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
  • 齐英斌,朱丹,李丽,马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51-5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一家系2例遗传性压迫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2例均行详细肌电图、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测定。结果 例1,临床表现为右足反复的压迫或牵拉后无力和麻木;例2,为例1姐姐,11y前发病,现查体无周围神经病表现。2例电生理检查示广泛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特别是周围神经易嵌压部位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更明显,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包括临床未受累的神经。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HNPP重要的筛选手段,确诊有赖于腓肠神经活检的典型病理表现及基因检测。
  • 韩晓博,俞英欣,刘于红,戚晓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54-5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此病的掌握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报道3例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其中2例男性患者以双足底踩棉花感为首发表现,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局部水肿、皮肤颜色变黑、男性乳腺发育等症状,1例女性患者以面部、四肢皮肤及乳头变黑为首发表现,逐渐出现足底踩沙感,双下肢麻木无力、闭经、水肿等症状。3例患者免疫固定电泳均检测出M蛋白;1例患者病程中曾查M蛋白阴性,至病程终末期出现血M蛋白及本周氏蛋白尿。3例从首诊到确诊时间分别为16个月、3y和5y。对3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1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2例确诊较晚患者死亡。结论 POEMS综合征是一组较少见的与浆细胞病变相关的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确诊时间较长,早期病例易被误诊,需仔细分析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避免误诊误治。
  • 信宏,史壮宏,李浩,孙启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58-5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h、24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单纯动脉溶栓组再通率59.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5.7%;两组患者治疗后1h、24h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 刘颖,王海丽,刘菁,许岱昀,于洁,周国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60-5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即边缘带因各种原因所致限局性缺血而发生的梗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1]。CWSI以幕上型多见,主要分为3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丁苯酞软胶囊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该药可以从多种机制来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目前已广泛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本文选取CWS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在CWSI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 秦觅,吉婷婷,余成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62-5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的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微小动脉病。一般中年发病,好发年龄为35~45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先兆性偏头痛、渐进性痴呆和假性球麻痹、认知功能和情绪障碍[1]。CADASIL出现脑出血的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伴脑微出血的CAD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 陈云照,姚伟凯,许海洋,王东,孟雁,李蕴潜,赵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64-5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primary meningeal melanocytom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本病发病率极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一般为良性但不易全切,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复发后有恶变倾向。我科收治1例术后3y复发者,再次手术后8个月二次复发,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30岁,男性,主因“脑膜黑色素瘤术后3y、间断癫痫发作2y,头痛、呕吐20d”入院。查体:神志清,言语流利,左眼粗测视力下降,听力正常,全身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无色素痣及色素沉着,否认色素痣手术史,余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
  • 常爱荣,王红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66-5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Behcet(1973年)首先报道确认的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系统血管炎。典型表现为三联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和色素膜炎,此外,还常累及关节、心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神经系统受累称为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作者近年就诊治神经白塞病2例予以分析,以期提高对神经白塞病的认识。
  • 郝清波,高燕,葛云浩,王赞,范佳,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68-5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约占脑内原发肿瘤的1% ~2%,可侵犯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包括眼、脑、软脑膜、蛛网膜和脊髓[1]。一些学者认为其发病与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明显相关,多见于AIDS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器官移植者。近30 y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局灶性功能缺损、颅高压、癫痫等。早期PCNSL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因为其症状隐匿或不典型而漏诊或误诊。又由于该疾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对激素治疗的良好反应性方面与脱髓鞘疾病很相似,加上我们对此种疾病非典型症状的认识不足使得诊断有一定难度。现报道我科经脑组织活检确诊的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江廷开,黄懿,韦日恒,莫海宾,龙生保,高云轻,区开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其表现复杂,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现报告1例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的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发作性意识障碍4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每次持续时间约数十秒,无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二便失禁、胸痛,缓解后无明显不适,发病前无头晕、胸痛、冷汗等不适,每日发作次数不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收缩压控制在110~130 mmHg,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入院查体:T36.5℃,P78次/分,R20次/分,左肱动脉血压110/60 mmHg,右肱动脉血压114/68mmHg,心界不大,律齐,HR7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共济正常,膝关节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
  • 张思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71-5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大脑黑质内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大量减少,纹状体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之间相互作用失衡。临床表现包括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态步态异常为主的运动障碍,以及精神症状、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PD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临床上对于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断缺乏具有特殊意义的“金标准”。目前认为免疫炎性反应,特别是慢性神经炎性反应对PD发病及进展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将PD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炎性因子的研究加以综述,以利将来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研发。
  • 刁丽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1(6): 574-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癫痫类型,TLE患者常常具有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视、听觉的低级认知功能,记忆、注意、语言、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功能的损伤等[1]。其中,语言功能相对于视觉、听觉、注意等基本认知过程显得更为复杂,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较高级的认知过程。语言功能异常包括词汇或语义加工的障碍及命名、计算障碍等,如自发讲话中语言的流畅性障碍、找词困难等等[2,3]。语言功能在认知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情况下,TLE患者语言功能受到损害,其社会功能也会相应的下降,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TLE患者语言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