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25
  

  • 全选
    |
  • 徐成成,张鹏飞,丁新生,李文磊,吴明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对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PTEN和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淫羊藿苷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淫羊藿苷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各8只,在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手术成功后3d,淫羊藿苷组予淫羊藿苷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天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改为造模前3d、造模后3d、治疗后7d、14 d、21 d分别进行CornerTest进行行为学检测,治疗后21 d进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梗死周边区PTEN、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缺血后,淫羊藿苷能够明显促进大鼠胡须功能的恢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淫羊藿苷能够明显抑制梗死周边区PTEN的表达,同时明显上调GAP-43的表达。结论 淫羊藿苷可能通过抑制PTEN和增加GAP-43的表达而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 张艳梅,陈金,李攀,常虹,王芳,邬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8-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血管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行为学、免疫组化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VD病理生理机制,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关键神经生物分子。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脑区tau蛋白、p-tau蛋白、Aβ淀粉样蛋白表达量的改变;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鉴定VD模型中差异表达蛋白改变。结果 (1) Mories水迷宫实验证实术后1、2、3、4、5d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82.7±22.3、82.2 ±25.1、71.5±31.7、68.3 ±9.2、60.2±18.9),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 VD组大鼠海马脑区Tau蛋白、P-Tau蛋白、Aβ淀粉样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3.75 ±0.94、5.16 ±1.02、3.65 ±1.2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共筛选发现21个差异蛋白点,质谱最终鉴定出4种蛋白表达上调,分别是α-烯醇化酶、硫氧还原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1种蛋白表达下调,即谷胱甘肽合成酶。结论 2-VO法成功制备了VD大鼠模型;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VD发病过程中关键蛋白.对详细阐述VD发病机制及VD治疗中可能的蛋白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线索。
  • 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李海宁,梁炳松,李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12-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4年7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1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共出现侧支循环开放137例(63.1%),单纯初级侧支54例(39.4%),单纯次级侧支45例(32.8%),初、次级侧支联合开放38例(27.7%),其中前循环动脉病变158例患者有侧支开放108例(68.4%),后循环动脉病变59例患者有侧支开放29例(48.6%)。(2)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侧支循环组吸烟史发生率(58.9%)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组(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侧支循环组收缩压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的影响因素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侧支循环建立以一级侧支循环为主,其中前循环侧支开放较后循环几率大,脑动脉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循环开放的几率越大;(2)脑卒中危险因素吸烟和收缩压可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 靳久增,刘宇,白霜,黄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1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丙戊酸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神经样细胞分化中对Oct-4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不加丙戊酸,细胞加入预诱导液(含1μmol/L β-ME,10% FBS的DMEM/F12)培养24h,然后换诱导液(含200umol/L BHA,2% DMSO的DMEM/F 12)诱导5h。实验组,诱导前12 h,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丙戊酸。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SE、GFAP、Oct-4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SE及GFAP蛋白Oct-4的表达。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骨髓间质干细胞呈纺锤状,诱导后出现突出,向周围伸出明显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形态,且实验组的细胞突起数量和长度多于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的NSE、GFAP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Oct-4的表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丙戊酸能诱导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同时其增强了Oct-4在B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中的表达。
  • 牟静静,孟星,孟盼盼,张雨晴,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脉泰影响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进而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方法 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术后分别给予脑脉泰不同剂量灌胃治疗6w。应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GF及GFAP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中NGF表达减少(P<0.01),GFAP表达增多(P<0.01);脑脉泰给药能够改善大鼠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增加脑组织中NGF表达(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P<0.01),降低GFAP表达(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均为P<0.01)。结论 脑脉泰可能通过提高脑组织NGF和降低GFAP表达来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
  • 郑少微,巩付华,展淑琴,吴海琴,张桂莲,张茹,孙宏,王虎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2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 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 胡泓博,夏传??李光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28-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丁香酚吸嗅对MCAO模型SD大鼠认知和记忆能力的行为学的影响,评价其对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香酚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内线栓阻断法(MCAO)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24 h。给予相应处理3 w后,大鼠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后处死,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海马CA3区的表达。结果 丁香酚吸嗅组干预3 w后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 <0.01);TTC染色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海马CA3区BD-NF的表达显著性增多。结论 丁香酚吸嗅对MACO模型大鼠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提高脑内BDNF含量,调节脑区功能,从而达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 杨程程,韦俊杰,唐玉兰,郑明华,韦云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33-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小鼠病灶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MOG35-55诱导apoE基因敲除的C57BL/6小鼠(apoE-/-EAE组)及野生型C57BL/6小鼠(普通EAE组),建立EAE模型。取免疫后35 d的EAE小鼠的大脑及脊髓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水通道蛋白4(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apoE-/-EAE组和普通EAE组大脑和脊髓AQP4、GFAP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oE-/-EAE组大脑和脊髓AQP4、GFAP表达量均高于普通EA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E中存在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增生,apoE缺乏可以加重这一病变。
  • 唐澍,孙葳,邢海英,马志刚,李瑶,胡洪涛,黄一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37-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新发偏头痛及偏头痛加重患者的临床及相关检查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4年5月间,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新发偏头痛或已往偏头痛加重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结果。行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增强超声心动、影像学等检查,分析其临床及相关检查特征。结果 共收集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新发或原有症状加重的偏头痛患者4例。2例患者术后2d内新发有先兆偏头痛。1例患者由术前无先兆偏头痛转为有先兆偏头痛。1例术前已诊断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术后发作频率明显增加。4例患者术后行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平静呼吸均未见右向左分流,Valsalva动作时3例均可见右向左分流,其中1例增强超声心动图可见右向左分流。3例患者行栓子监测均未见微栓子信号。4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新发偏头痛或偏头痛加重可能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其原因可能与微栓塞关系不大。
  • 喻良,黄雨兰,黄斌,孙红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4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初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对78例初发脑梗死后长期(≥1 y)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根据入组时是否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通过CYP2C19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对两组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78例中,复发组32例,未复发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检的78例共检出三种等位基因:CYP2C19*1、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61.54%、33.33%、5.13%.两组患者共检出6种基因型:CYP2C19*1/*1、CYP2C19* 1/*2、CYP2C19* 1/*3、CYP2C19* 2/*2、CYP2C19*2/*3和CYP2C19* 3/*3。未复发组CYP2C19*1等位基因和CYP2C19* 1/*1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复发组,分别为76.1%:40.6% (P<0.01),58.7%:18.8%(P<0.001),而未复发组CYP2C19*2等位基因频率和CYP2C19*2/*2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复发组,分别为19.6%:53.1% (P <0.01),4.3%:31.3%(P<0.01),而两组其余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与CYP2C19基因突变有关,对于需长期服用氯吡格雷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的检测是必要的。
  • 赵东红,王可人,张海宁,叶玉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45-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节段性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2例CIDP患者,行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多节段神经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刺激点包括:腕、肘、腋、Erb's点;尺神经刺激点包括:腕、肘下、肘上、腋、Erb's点。分析各节段神经电生理改变。结果 22例患者电生理各节段均出现明显的脱髓鞘改变,正中神经各节段(腕以下、腕-肘、肘-腋、腋-Erb's点)运动传导时间较正常值延长分别为:125%、70%、122%、134%;尺神经各节段(腕以下、腕-肘下、肘下-肘上、肘上-腋、腋-Erb's点)运动传导时间较正常值延长分别为84%、97%、140%、146%、149%。正中神经各刺激点(肘、腋、Erb's点)传导阻滞(CB)例数分别为:2、6、14;尺神经各刺激点(肘下、肘上、腋、Erb's点)CB例数分别为:5、4、10、16。结论 CIDP存在明显脱髓鞘的电生理改变,但在周围神经近端各节段脱髓鞘程度较远端重,CB以近端腋点、Erb's点明显,多节段神经电生理检测更有利于协助CIDP的诊断并判断神经损害的严重程度。
  • 倪桂莲,崔融,林翔东,王丽,徐素琴,陈干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48-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加巴喷丁(GBP)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患者的疗效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47例DPN患者按是否服用GBP随机分为GBP组24例与DPN对照组23例,糖尿病无神经痛患者25例为糖尿病(DM)组,成年健康体检者25例为正常对照(NC)组。观察DPN患者治疗前、治疗1、2、4w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变化以及药物副作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GBP组与DPN对照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P组治疗后1、2、4 w VAS分值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及同期DPN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DPN对照组各时期VA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DPN各组血清TNF-α、IL-6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N组血清TNF-α、IL-6又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与治疗前比较,GBP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DPN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嗜睡,3例出现眩晕,但均可耐受,观察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神经痛效果确切,副作用轻微,可降低机体血清TNF-α和IL-6水平。
  • 王艳艳,杨新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52-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帕金森病(PD)危险因素和临床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2004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59例PD患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家族史、农药接触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饮茶史和首发症状,同期收集性别、民族、年龄与其相匹配的对照组260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D患者中震颤型占54.8%,强直-少动型占34.7%,混合型占10.4%,震颤型中汉族占62.7%、维吾尔族占32.4%,其他民族占4.9%,强直-少动型中汉族占72.2%、维吾尔族占22.2%及其他民族占5.6%,混合型中汉族占96.3%、维吾尔族占3.7%及其他民族占0%。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饮酒、饮茶、农药接触史及职业与PD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饮酒、饮茶与PD呈负相关(OR=-0.995、P=0.000,OR=-0.592、P=0.011,OR=-1.182、P=0.000),可能是PD保护因素。农药接触史及职业与PD呈正相关(OR=0.888、P=0.004,OR=1.407、P=0.000),可能是PD危险因素。进一步将PD可能危险因素与临床分型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农药接触史者易表现为震颤型(P<0.05)。结论 临床分型以震颤型为主,不同民族所占比例不同,吸烟、饮滔、饮茶可能为PD保护因素,农药接触史及职业可能为PD危险因素,农药接触史为震颤型危险因素。
  • 吴运景,韩丽雅,许林海,郑靖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56-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增加患侧下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w后评定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积分(i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4 w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iEMG值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龚燕梅,刘文斌,孙晓萍,谭东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60-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脑出血患者90例(常规治疗组45例,HBO治疗组45例)及正常对照组45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清BDNF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病程7d和25 d进行头颅MRI检查,T2WI图像观测脑水肿的范围,计算脑水肿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残疾程度。结果 (1)常规治疗组和HBO治疗组入院当日BDN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入院后7d,15 d,25 d HBO治疗组血清BDNF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程7d、25 d HBO治疗组的脑水肿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均小于常规治疗组(P <0.05,P<0.01)。(3)血清BDNF含量与脑水肿体积成负相关,与NIHSS和mRS评分成显著性负相关(P<0.001),而与BI评分成显著性正相关(P<0.001)。结论 HBO治疗组能减轻脑水肿程度及范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BDNF水平有关。
  • 臧艳静,胡磊,宋钦,张宸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6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恩必普(NBP)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CI)疗效。方法 人选121例C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及治疗组63例。对照组仅采用CI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BP餐前口服200 mg、3次/d、21 d,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点12h1次、14 d。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采用NIHSS评分:分别在开始NBP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时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21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治疗组有效率为92.06%(58/63),对照组有效率为75.86%(44/58),P<0.05。治疗21 d后,NIHSS治疗组4.41±1.26分,对照组7.04±1.25分,P<0.01。结论 NBP联合依达拉奉治疗CI疗效显著。
  • 李炳伟,于金录,张楠,许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66-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14例重症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治疗经验。方法 14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破入脑室的病例中,Hunt-Hess分级Ⅳ12例,Ⅴ级2例。诊断明确后先行脑室外引流术,而后再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其治疗结果,采用GOS评分进行判断预后。结果 GOS5分者9例,GOS4分者2例,GOS3分者2例,GOS1分者1例。结论 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并破入脑室的危重患者,早期给予手术治疗时先给予行脑室外引流术再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挽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并破人脑室的危重患者的成功关键。
  • 窦连伟,张俊红,方水龙,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68-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复发率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3倍[1,2]。若出现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预后极差。研究证实,椎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具有较好中远期疗效及较低手术并发症[3~7]。对于一侧椎动脉闭塞并伴有对侧椎动脉严重狭窄的后循环卒中患者,一般介入治疗主要针对狭窄侧椎动脉。当狭窄侧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或手术入路很差时,手术风险极高,如术中出现急性闭塞,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这些患者如能实现闭塞侧椎动脉再通,获益更大。我院自2013年至2014年共对4名该类患者行闭塞椎动脉单纯球囊扩张成形再通治疗,现报道如下。
  • 徐婷婷,孙嫄,申楠楠,房绍宽,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7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可由多种疾病所致[1]。急性起病者见于代谢性改变或毒物伤害,如缺血/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苯二氮(卓)类药物[2],而慢性起病者常常见于基底节的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Leigh综合征等。垂体后叶素为血管收缩剂,可使血管广泛收缩,特别是内脏血管,临床上用其治疗出血性疾病可获得良好效益。现报道1例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肺部咳血后出现双侧基底节区缺氧损伤的病例,供同道参考。
  • 王心慧,韩艺华,厉婷,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73-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其致病菌为布氏杆菌。文献报道布氏杆菌病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例,全球分布不均[1]。在我国该病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等地。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长期发热、多汗、肝脾肿大、关节疼痛最常见,其中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仅约占布病总数的3%~5%[2],而脑神经受累者更为少见,若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 孟德涛,王守春,赵璐,邓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76-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血管壁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神经系统损害是AASV的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为首发症状,但该病比较少见,在临床中较易被忽视[1]。现报道我科诊治1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AASV病例。
  • 董斌春,王路,雷淇松,李文玉,王晓红,杨鑫,宋春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78-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是一种常见的过氧化物酶体病,也是一组X连锁隐性遗传代谢病,以大脑白质进行性髓鞘脱失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1923年由Siemerling和Crcntzfeldt首次报道,1970年Blaw首次提出这一疾病名称[1]。该病有两种遗传方式:(1)儿童或青年期发病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突变基因定位在Xq28;(2)新生儿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是由于溶酶体过氧化物酶的遗传缺陷,体内多种氧化酶活力缺乏,导致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对饱和极长链脂肪酸(VLCFA)的β-氧化发生障碍,引起VLCFA(主要是C23-C30脂肪酸尤其是C26)在血浆和组织中异常堆积。本病较为罕见,主要以听觉和视觉功能损害、智能减退及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2]。
  • 唐亮,赵腾,提衍丽,李敏,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8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瓦匠。因感冒后头晕、行走不稳5d于2013年12月31日就诊于某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后行头部CT显示右侧基底节及右侧侧脑室后角旁可见多发片状低密度影。行头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左侧延髓、右侧基底节及右侧侧脑室后角旁可见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上述病灶周围不连续环形强化,考虑脱髓鞘假瘤可能性大(见图1、图2)。视觉诱发电位显示PVEP60’:P100潜伏期延迟;P100振幅降低;左眼波形未引出;FVEP:潜伏期左眼较右眼延迟。初步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给予甲强龙500 mg冲击治疗5d,配合营养神经治疗,症状好转后办理出院,出院后口服泼尼松60 mg 3 d,自行停药。
  • 李婉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8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年龄为危险因素的疾病,伴随人口老龄化,AD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既往的研究发现,存在着两种机制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首先是淀粉样蛋白沉积斑在神经元周围的沉积;其次是神经细胞内Tau蛋白的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2]。这也构成了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治疗探讨的两个标志性分子靶点。
  • 牛振华,李岩,刘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85-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OKPP)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1/10万,文献报道男性约占62%,女性占38%[1]。HOKPP分为家族性(FHOKPP)和散发性(SHOKPP)两型,家族性常见于西方国家,散发性则多见于亚洲国家[2]。散发性与家族性临床特点相似,但前者发病年龄稍小,而后者无论从发病程度和发作频次上都要较散发性严重。HOKPP多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发病,表现为四肢迟缓性瘫痪,瘫痪程度较对称,多位于肢体近端,下肢多重于上肢,偶可有肢体酸痛及麻木等主观感觉异常,严重时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恶性心律失常。本病常反复发作,发病前常有一定的诱因,如情绪激动、饱餐、剧烈运动、感冒腹泻病史、注射胰岛素及大量静点葡萄糖、月经、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 孙凡龙,王娥娥,梁余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88-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疼痛是卒中最麻烦的后遗症之一。疼痛的最常见部位为肩部。这种关节的疼痛经常是由于严重的上肢偏瘫导致肩部肌肉的固定和收缩导致的。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卒中患者肩痛发病率52%,其他部位疼痛55%。除了外周原因,脑组织本身病变也是卒中患者疼痛的重要原因。这种“中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进一步的研究。
  • 李珊,陈恩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91-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认知功能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在艾滋病(AIDS)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 ~ 50%[1]。疾病的症状轻重不一,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神经学和行为学功能表现以及结合神经心理测试结果[2],将该病分为无症状性神经认知损害(ANI)、轻度神经认知紊乱(MND)和HIV相关痴呆症(HAD)。其中HAD是HAND中最严重的后果,是引起AIDS死亡的危险因素。HAND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和行为异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 崔杨,莽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1): 94-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Nodal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TGF-β/ Nodal信号已经被证实为维持人类胚胎干细胞多潜能的重要因素,在动物器官形成、胚胎发育、上皮组织增生、细胞外基质合成及组织稳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2]。随着Nodal受体克隆、受体功能研究进展以及Nodal受体信号传递下游分子的发现,丰富了对Nodal作用机制了解,使Nodal成为骨形成、骨分化、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肿瘤导致程序化细胞死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同时,近年来Nodal被发现并证实参与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如PI3K/Ak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ActA/Smads信号通路、MARK类信号通路等,构成信号网络,研究发现这些信号通路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与修复,影响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及程序化死亡过程。本文对近年Nodal信号网络参与脑缺血损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