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5-09-25
  

  • 全选
    |
  • 饶明俐,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是一种选择性损伤边缘系统及其附近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临床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以精神行为异常、记忆缺失、抽搐发作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变主要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扣带回等边缘系统。
  • 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73-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边缘性脑炎(Limbicencephalitis,LE)指可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结构,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1]。
  • 张程程,曹杰,张海宁,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79-7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 搜集国内206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报道,及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诊的11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详细病例资料,回顾性总结抗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予以分析讨论。结果 患者多以抽搐或精神症状起病,病程中可出现意识障碍、运动障碍、中枢性通气不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头部MRI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有的表现为皮质异常信号,脑电图常提示异常,血和(或)脑脊液NMDAR抗体阳性,多数预后较好。结论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杨宇,张海宁,曹杰,刘晶瑶,王蕾,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83-7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LGI1)自身抗体相关边缘性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13年7月~2015年6月临床怀疑边缘性脑炎(LE)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的抗LGI1抗体及其他边缘性脑炎相关抗体。对其中抗LGI1抗体阳性的8例患者资料进行登记整理并进行随访。结果 共8例抗LGI1抗体阳性的LE患者,平均年龄52.6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0%有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aciobrachial dystonic seizures,FBDS),6例患者(75%)伴有其他类型癫痫,5例患者(62.5%)出现认知功能障碍。8例患者血清抗LGI1抗体100%阳性,脑脊液抗LGI1抗体5例(62.5%)阳性;血清及脑脊液其他边缘性脑炎抗体8例(100%)均为阴性;7例(87.5%)患者有低钠血症。5例患者MRI示海马、颞叶(双侧或单侧)出现异常信号,3例头部MRI未见明显异常,1例行PET检查,脑实质内未见异常。除1例未行脑电检查外,其余病例脑电均有异常,其中有3例24 h脑电提示发作间期双颞区见较多中幅欠规则尖慢波及尖化θ波,左右不同步出现。6例接受免疫治疗,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治疗联合激素治疗优于单独激素治疗,未接受免疫治疗患者也有自发缓解趋势。结论 LGI1-Ab相关LE有较特异的临床表现,如FBDS、低钠血症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免疫治疗效果好。
  • 张海宁,曹杰,杨宇,金涛,张颖,杨洪梅,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88-7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5例抗GABAB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部影像学、脑电图特点、脑脊液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结果 5例抗GABABR脑炎患者亚急性起病、病前无感染史,均以抽搐起病,有2例伴有精神症状。1例患者头部MRI右侧海马异常高信号。脑电提示部分性发作.腰椎穿刺:CSF 2例压力升高,蛋白轻度增高或正常,白细胞(20~116×106/L,单核为主),糖正常。CSF+血抗GABABR抗体阳性。肺部CT或PET-CT扫描提示肺部占位。经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好转。结论 (1)头部MRI、脑电图、CSF+血抗GABABR抗体检测利于抗GABABR脑炎早期诊断;(2)抗GABABR脑炎患者应积极查找可能肿瘤,尤其肺部占位,PET-CT检查对于肺CT检查阴性者有益。
  • 黄磊,梁波,李雪莲,王尚培,徐仿成,陈先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93-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的阳性率并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荧光免疫法回顾性检测我科过去2y中48例临床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NMDAR抗体,总结分析NMDAR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影像、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结果 48例临床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中10例NMDAR抗体阳性(20.8%),修正诊断为抗NMDAR脑炎。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6~70岁。8例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前驱感染症状。首发症状中癫痫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各有4例,余2例以头痛或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主要表现有发热(8例)、精神行为异常(7例)、癫痫发作(6例)、头痛(5例)、意识障碍(4例)及口角及四肢不自主运动(2例)。1例头部磁共振T2及FLAIR像可见边缘叶点片状高信号。9例脑电图不同程度异常。6例脑脊液细胞学示淋巴细胞反应。结论 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易被误诊。临床上对病因不明的拟诊病毒性脑炎患者应行NMDAR抗体检查,以明确诊断。
  • 胡洪涛,闫欣,郭笑磊,李墨,闫立荣,庞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797-8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梅毒性脊髓炎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们确诊的2例梅毒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有11例梅毒性脊髓炎患者纳入分析。梅毒性脊髓炎临床罕见,归于脊膜血管梅毒一类。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主要是横贯性脊髓脊膜损害。临床上大多数病例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仅有1例是缓慢起病,病程中突然恶化。影像学多表现为长节段胸段或颈胸段脊髓髓内病变,只有1例腰骶髓受累病例,还有1例同时累及颅内大动脉狭窄。梅毒性脊髓炎在T2加权像上呈现脊髓实质内长节段高信号病灶,增强扫描时可见脊髓表浅部位的局灶性强化,也称为脊髓“烛光征”;影像学虽有一定特征性,但同样也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检查全部表现为蛋白增高,细胞数增多,脑脊液细胞学为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本病的确诊只能依据血清及脑脊液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性脊髓炎绝大部分病例治疗效果较好,但患者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却可以存在明显差异。绝大多数起病急、病程短、进展快的患者治疗效果既快又好,而病程相对较长、病史过程中有突发恶化特点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不好。合并脑膜血管梅毒的1例患者也遗留了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梅毒性脊髓炎临床罕见,临床和影像学都不具有特异性,很容易误诊漏诊。当遇到长节段脊髓病变时要想到本病可能,应当尽快行血清及脑脊液梅毒相关抗体检测。在明确诊断后要尽快治疗,不同病程及病史特点的梅毒性脊髓炎患者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 董静,刘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03-8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脑出血后灶周脑组织不同时间点HIF-1α蛋白的表达规律,在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以不同时间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中取的脑出血灶周组织为病例组标本,按发病时间分为<6h、6~24 h、24 h~3 d、>3d组。以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少许破坏的的脑组织做为对照组标本,通过干湿称重法测脑含水量,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RT-PCR方法观察各组各时间点病灶周围脑组织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 (1)脑组织水含量的变化,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随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在出血6h内含水量即开始增高,24h后较明显增高,3d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减轻(P<0.05)。(2)脑出血血肿灶周组织中HIF-1α均有表达,对照组与出血组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出血组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出血6h后免疫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24h~3d组阳性细胞数最多,之后逐渐下降.HIF-1α与脑水肿成正相关。结论 (1)脑出血灶周HIF-1α的表达明显升高,与脑水肿密切相关。(2) HIF-1α的异常表达在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中起重要作用,促进脑水肿的发生,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叶芸,李苏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08-8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PE)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过程中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64例GBS患者分别进行PE与IVIg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PE治疗的GBS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IVIg组,且临床效果显现时间早于IVIg组,治疗2 w后两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6%和79%,PE治疗效果优于IVIg组。结论 PE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康复。
  • 杨阿莉,吴季,崔寒尽,唐涛,杨期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11-8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中医益气活血方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整合素α1β1和整合素α1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第一部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及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组,向脑内苍白球注入100μl新鲜自体动脉血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余各组灌服补阳还五汤益气组分、活血组分及全方药物。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术后3、7、14、21、28 d各时间点血肿周围整合素α1β1和α1亚基的表达。第二部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术后14 d血肿周围整合素α1亚基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除假手术组,各组整合素α1β1和α1亚基的表达趋势大致相近,14 d时各组表达达到高峰,21、28 d时高峰持续,益气活血组各时点的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也显示14 d时益气活血组整合素α1亚基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促进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整合素α1β1和α1亚基的表达,参与血管新生调节,从而促进损伤脑组织的修复。
  • 柴臣通,刘春岭,李慧,张亚青,张超,段志毅,关志童,王景超,顾志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16-8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特点,并对血管走行在发病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TOF-MRA序列对30例前庭阵发症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及30例其他眩晕患者的桥小脑角区进行扫描,对两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压迫类型、神经血管之间的角度(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P组NVCC阳性率为93.3% (28/30),显著高于眩晕组56.7%(17/30,x2 =6.296,P=0.012,P<0.05)。VP组最常见的NVCC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5/28,53.6%).两组间NVCC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13,P =0.421,P >0.05)。VP组血管神经之间角度45°<α<135°的患者24例(24/30,80.0%),显著高于眩晕组(12/30,40.0%,x2=10.000,P=0.002,P<0.05)。结论 VP组NVCC阳性率高,压迫类型以袢压迫多见,血管神经之间的角度在45°至135°之间与VP发病的可能性大。
  • 张远锦,张燕,张新宇,杨郦鹏,李小刚,樊东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20-8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和比较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初发或复发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81例颅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占41.98%,比较初发组和复发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组糖化血红蛋白(5.61±2.02)%,复发组(6.73±1.43)%,P<O.05;初发组糖尿病比例23.40%,复发组50%,P<0.05.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总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心房纤颤、家族史和吸烟史)低度相关,r =0.245,P=0.028.Logistic回归示白细胞计数(大于7.03×109/L)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OR=0.123,P=0.028,95%可信区间0.019~0.797)。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致复发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 刘峥,魏欣,陈海,许二赫,刘江红,张旭乡,董会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24-8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米托蒽醌治疗的2例恶化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WRRMS)和7例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的用药经过和临床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年复发率(ARR)和测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扩充的残疾状态量表评分(EDSS)的差异,评价米托蒽醌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结果 入组的9例患者平均接受米托蒽醌治疗6次,平均剂量(72.00±25.29) mg/m2,平均随访时间为(31.03±20.81)m,EDSS和ARR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后随访期间ARR与用药期间AR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随访结束时EDSS与用药期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病情恶化。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后续治疗为吗替麦考酚酯,随访结束时2例患者没有复发,EDSS评分维持在用药结束时的状态。其余患者有4例在随访期间复发。米托蒽醌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脱发、外周血白细胞下降、感染、肝功能异常和月经紊乱,未发现有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和(或)心功能衰竭以及治疗相关白血病的发生。结论 米托蒽醌治疗相对安全,疗效确切,2y疗程结束后应继续其它免疫调节治疗,应予以推广应用于恶化的RRMS和SPMS。
  • 薛海龙,李仓霞,肖文,王军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前庭阵发症是周围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主要表现为短暂性眩晕发作,发病机制可能为血管神经之间的压迫,目前临床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该病,常用药物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尚无报道,本研究就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 潘昊君,周杰,李超,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30-8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9岁,因“发作性右手麻木、言语不清9d,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7h”于2014年7月1日01:18入院。患者于6月21日起反复出现发作性右手麻木,每次持续10余分钟,每日发作4~5次;6月28日出现发作性构音障碍。30日18:30上述症状加重,表现为言语不能及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头部MRI提示:左侧放射冠、基底节区、颞叶散在多发异常信号。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6y;糖尿病病史2y。入院时查体:血压162/110 mmHg,心率88次/分。
  • 曹杰,张海宁,张程程,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32-8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的常见类型是亚急性小脑变性、Lambert-Eato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脑干脑炎型较为少见。随着国内抗神经元相关抗体检测技术的开展,副肿瘤相关抗体与其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关系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抗Ri抗体又称为抗神经元核抗体2型,Ri抗原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抗Ri抗体主要见于大脑、脑干、脊髓,是乳腺癌或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标志之一[1,2]。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抗Ri抗体阳性副肿瘤综合征脑干脑炎型患者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 王爽,王蕾,孙莉,冯加纯,杨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35-8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是指一些恶性肿瘤非直接侵犯或非转移引起的神经和(或)肌肉损害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在部分PNS患者的体内发现了一些特异性抗神经元抗体,而不同的抗体可能与某些特定的肿瘤发生关系密切。其中一种抗细胞内抗原抗体——抗Ma2抗体于1999年被发现与睾丸癌联系密切[1]。抗Ma2相关性脑炎有着与边缘性脑炎一些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目前国内仅报道1例,现将我院新近诊断的1例抗Ma2抗体阳性的淋巴瘤病例进行总结,以期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减少漏诊乃至误诊。
  • 张程程,尹小明,曹杰,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38-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农民,于入院前26 h独自开车下地干农活,入院前21 h被家属发现患者置身车与梨耙之间,全身多处擦伤,并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意识不清,双眼发直,言语不能,上肢屈曲,下肢屈伸不止,身体向右侧扭曲,伴大喊大叫、舌咬伤,无尿失禁,持续5 min左右缓解,约10余分钟至半小时左右不等重复发作,发作频繁,发作间期患者大量出汗,意识未恢复,家属遂送往洮南市人民医院,行头部CT、肺CT未见明显异常。
  • 王丽芳,叶玉琴,于雪凡,邓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40-8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Syndrome,LEMS)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癌性LEMS(50%~87%)和非癌性LEMS(13%~50%)两类,其中最常见的是小细胞肺癌,其次为乳腺癌、胸腺瘤、胃癌、肾癌、大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属于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范畴。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获得性大疱性疾病,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合并肌无力综合征及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的诊治经过,并对其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 潘觉宜,白晶,颜帅,张丽,孙洪扬,吕玉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42-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为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一种亚型[1],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规律或不规律、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肌阵挛,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年,阵挛频率为0.06~6 Hz[2]。EPC临床少见,国内外报道相对较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双肩部及双髋部持续性抖动的EPC病例报道如下。
  • 张闪闪,张佩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44-8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舌部血管性水肿(Orolingual Angioedema,OA)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出现的一种临床罕见并发症,是潜在的可威胁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1]。目前国内对于急性口舌血管性水肿(0A)这一罕见并发症的报道很少,为加深临床医生对于OA这一危险并发症的认识,现将我科2014年4月~2014年8月遇到的2例个案进行报道。
  • 张玉石,许朝卿,汪应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46-8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其过敏反应少见,致死性不良反应更是鲜有报道。我科在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呼吸心跳骤停,并抢救成功1例报道如下。
  • 谢高生,闫荣,翟志永,邱于达,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48-8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患者短期内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但保留远期记忆,常在24 h之内缓解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此病发病率低,临床不多见,目前多以个别病例报道为主,故对其临床认识较少。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也尚未明确,大多学者倾向认为TGA是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颞叶、海马局部缺血所致。为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了解,现将近4y来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7例TGA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 张慧,王粤,张敏,刘玉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主因突发头痛、视物模糊2h入院。既往有慢性头痛病史,无头部外伤史。神经科查体见患者发育正常,除部分左侧同向偏肓之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头部CT见右侧枕叶血肿,头部T2加权MRI见右枕叶血血肿混有血管流空影,提示异常血管存在,正中矢状位T1像可见枕叶扁平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头部MRA证实了有枕叶动静脉畸形。
  • 石艳超,杜大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51-8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NMDAR脑炎是一种抗NMDAR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2005年Vitaliani等发现一组均伴良性畸胎瘤的年轻女性脑炎患者,这种脑炎病情危重,有潜在致死风险,且需接受长期重症监护治疗,但在接受肿瘤切除和免疫治疗后多数患者最终康复,此类脑炎患者体内存在一种不明抗原,这种抗原主要在海马神经元细胞膜表达。2007年Dalmau等在此类患者体内发现了海马和前额叶神经细胞膜的抗NMDAR抗体,并首次命名了抗NMDAR脑炎,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抗体特定作用于NMDAR,通过免疫介导而产生的副肿瘤性脑炎。
  • 靳航,郭珍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54-8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的一种亚型,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脑出血的损伤机制知之甚少,而治疗方法更是乏善可陈。脑出血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基础实验来进行,实验性脑出血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对于研究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和药物疗效方面至关重要,目前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的两个脑出血模型为基底节自体血或胶原酶注射。选择基底节注射的原因是基底节(包括壳核,尾状核和丘脑)是ICH最常见的部位[1]。
  • 孙永鑫,王晴晴,吕程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57-8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作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的三大疾病之一,近年来一直受到持续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0万,其中约5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另外500万人留有终身残疾[1]。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逐渐增多,预计到2020年卒中的发病率将增长一倍[2]。
  • 魏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59-8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之一,有着很高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在所有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据很高比重,缺血性脑梗死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1],颈动脉狭窄近年来在老年人群中也有明显流行趋势。大量研究已表明,颈动脉狭窄除可增加脑卒中风险外,还可通过引起长期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微栓子栓塞导致认知功能的损害,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干预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而颈动脉狭窄干预治疗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目前尚存在争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的现状阐述如下。
  • 魏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2(9): 862-8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脱失与残存神经元内Lewy小体的形成;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大脑皮质环路对运动功能的调节受损,出现强直、少动等锥体外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