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25
  

  • 全选
    |
  • 常盼,于军,张明阳,朱妙章,铁茹,张学策,赵海康,单海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196-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程序性坏死的特异性抑制剂Nec-1对小鼠脑出血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体重25~30 g,采用在纹状体部位注射胶原酶Ⅳ或生理盐水的方法建立小鼠脑出血组或者脑出血对照组,在脑出血前15 min分别在侧脑室注射Nec-1溶液或vehicle溶液。将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 vehicle处理组、脑出血+Nec-1处理组。分别利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运动功能,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脑出血加剧脑水肿程度,而Nec-1处理组减轻脑水肿程度(P<0.05)。经Nec-1处理后,可以提高小鼠脑出血神经运动功能(P<0.05)。脑出血可以增加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经Nec-1处理后,抑制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Bcl-2的表达(P<0.05)。结论 Nec-1对脑出血发挥重要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通路实现的,提示程序性坏死在脑出血中具有重要作用,将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陈曦,蒲传强,张羽彤,班瑞,王慧芳,陈婷,石强,毛燕玲,刘洁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00-2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 选择2003~ 2015年经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开放式肌肉活检术以获取骨骼肌标本,标本经冰冻切片后进行多种酶组织化学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在84例患者中,71例患者出现肌强直,57例肌无力,39例肌萎缩,11例白内障。光镜观察发现,5例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正常,79例患者有形态学异常,其中62例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等,78例出现肌纤维萎缩,59例可见大量核内移现象,29例可见肌浆块;17例可见肌纤维坏死和吞噬现象。出现肌强直症状与未出现肌强直症状的两组患者间年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以肌无力,肌强直,肌萎缩,白内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核内移及肌浆块为其肌肉组织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 孟盼盼,张雨晴,高媛媛,孙莉,李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03-2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ST2-104肽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脑皮质内NMDAR1、NMDAR2B、CRMP2、P-CRMP2的表达影响,进而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单次单侧脑室微量注射Aβ25-35片段制备AD大鼠模型,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Wistar大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ST2-104多肽和盐酸美金刚治疗。Aβ注射2d后给药10 d,HE染色法观察脑皮质部分形态变化,甲醇刚果红染色法观察淀粉样物质沉积情况,WB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皮质组织NMDAR1、NMDAR2B、CRMP2、P-CRMP2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淀粉样物质沉积明显增多,脑皮质部分NMDAR2B表达显著增多(P<0.01),NMDAR1表达相对减少,P-CRMP2与CRMP2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ST2-104多肽可以逆转上述现象,降低NMDAR2B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P<0.05),增加NMDAR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均为P<0.05)。结论 (1)ST2-104可能通过减少NMDAR2B表达降低其活性来发挥对AD大鼠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张淑丽,官志忠,肖雁,吴昌学,齐晓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07-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稳定的α7 nAChR沉默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研究α7神经型尼古丁受体(nAChR)基因沉默对钙调蛋白(CaM)、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水平的影响,了解α7 nAChR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将α7 nAChR shRNA重组质转染到SH-SY5Y,用含嘌呤霉素的培养液筛选,挑选阳性克隆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α7nACh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方法测定CaM、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稳定转染α7 nAChR shRNA重组质粒的细胞克隆株,与对照组相比,α7 nAChR 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别减少了95%和80%.CaM、CaMKⅡ蛋白表达量分别减少了48.5%和35%。结论 成功构建了α7nAChR mRNA沉默的SH-SY5Y细胞细胞株,α7 nAChR沉默降低了CaM、CaMKⅡ的蛋白水平,可能影响信号通路转导,这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李欣遥,张良荣,张硕,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11-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详细收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3例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ELISA法测定患者1d、7d、12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计算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并进行NIHSS评分、TOAST及OCSP分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7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根据mR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及预后不良组(2分),比较两亚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作用。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7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8.05 ±5.47) ng/ml vs(5.05 ±2.37) ng/ml,P<0.01].其水平与入院时梗死面积(r =0.254,P=0.007),NIHSS评分(r=0.233,P=0.013)均呈正相关。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骨桥蛋白水平>6.565 ng/ml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07,95% CI1:212~8.485,P=0.019)。结论 骨桥蛋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 杨团峰,王丽,程敏,李原,焦劲松,王茜,郭淮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15-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131碘-间碘苄胍(131 Ⅰ-MIBG)心肌显像方法评估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MSA)及特发性震颤(ET)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功能,以期为上述疾病的鉴别探索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PD患者25例,MSA患者18例,ET患者11例和正常对照者1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131Ⅰ-MIBG心肌显像,分别测定计算15 min和4h两个时间点的心脏/纵膈(H/M)放射性计数比值,作为131Ⅰ-MIBG心肌摄取率。结果 PD组15 min和4h两个时间点的H/M值分别为1.65±0.36和1.50±0.43,MSA组分别为1.97 ±0.36和2.08±0.57,ET组分别为2.34±0.34和2.46±0.51,对照组分别为2.41±0.26和2.66±0.47.两两比较,PD组两个时间点的H/M值均低于MSA组、ET组和对照组相应值(均P<0.05),MSA组两个时间点的H/M值均低于对照组相应值(均P<0.05),ET组与对照组两个时间点的H/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MSA患者均可发生心脏交感神经功能损害,且PD患者损害更著,而ET患者心脏交感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变。131Ⅰ-MIBG心肌显像可能有助于PD、MSA及ET的鉴别诊断。
  • 李世平,朱伊璞,孙惠莲,张月,孟然,檀国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19-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促/抑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72 h内发病的轻度到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尤瑞克林组各20例,健康成年人20例为正常组。各组分别在住院1d及14 d进行NIHSS评分;并测定血浆中IL-1β、IL-6、IL-10、IL-8和MCP-1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尤瑞克林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尤瑞克林组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住院1d时,尤瑞克林组、常规治疗组IL-1β、IL-6、IL-8和MCP-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14 d后尤瑞克林组患者血浆中IL-1β、IL-6、和MCP-1水平较住院1d时显著降低(P<0.05),IL-10的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浆中各相关促/抑炎性因子水平较住院1d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中,多种促/抑炎性因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瑞克林显示出了显著的减轻脑损伤作用;通过抑制IL-1β、IL-6、和MCP-1的表达,上调IL-10表达,调节免疫反应强度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姜立刚,慕振兴,孙博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22-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外周血Th17/Treg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 收集50例PD患者(PD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Control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reg细胞含量;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TGF-β、IL-6和IL-17水平。结果 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PD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水平较Control组均显著增加(P均<0.01),Treg细胞的增长程度明显大于大于Th17细胞,同时PD组Treg/Th17细胞比较Control组也明显增加(P均<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D组的血浆TGF-β1、IL-6及IL-17含量均有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 PD患者的外周血Treg/Th17平衡存在失衡,提示PD病理过程可能与其外周血Treg/Th17失衡有关。
  • 乔亚男,薛爽,顾卫红,金淼,王康,魏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26-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脑实质超声中发现的中脑黑质高回声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2013年中日友好医院门诊和住院诊断的123例PD患者及78例健康对照者,行经颅脑实质超声检查,测量黑质区域强度≥Ⅲ级的信号面积、第三脑室宽度及基底节区有无异常信号。并对123例PD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Hoehn&Yahr分级。最后分析黑质高回声面积与UPDRS评分、Hoehn&Yahr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最后入组89例PD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89例PD患者中,81例患者黑质高回声面积≥0.2 cm2;60例健康志愿者中,5例黑质高回声面积≥0.2 cm2。PD患者组的黑质高回声面积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黑质高回声面积的大小与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长短无关系;较大侧黑质高回声与UPDRS评分的总分、第Ⅲ部分及Hoehn&Yahr分级有明显相关性。黑质高回声面积在临床症状(UPDRSⅢ)较重的对侧较大。结论 我国PD患者中脑黑质高回声是PD的一个特征性标记,其面积大小与PD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将经颅脑实质超声作为PD患者诊断的工具之一。
  • 王雪,张春婷,贾庆霞,赵仁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30-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侧枝代偿在分水岭脑梗死(CW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回顾性分析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39例分水岭脑梗死(包括皮质型、内侧型及混合型)患者的颅内动脉,比较各组患者相关血管病变及侧枝代偿情况。结果 (1)CTA显示110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系统病变,其中49例为颈内动脉(ICA)狭窄/闭塞,61例为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闭塞;(2)在内侧型分水岭梗死(IWI)患者中,存在MCA狭窄/闭塞者(46例)高于ICA狭窄/闭塞(31例)和无明显狭窄(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 ICA狭窄/闭塞时,前交通动脉(ACOA)未开放者在IWI患者所占比例(25/31例)明显多于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5/11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患者(3/7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3);(4) MCA狭窄/闭塞时,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差者在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所占比例(6/9例)明显多于IWI患者(11/46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患者(1/6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颈动脉系统病变所致的IWI受MCA的狭窄/闭塞影响程度更大;ICA狭窄/闭塞所致IWI梗死与ACOA缺乏或发育不良有关,ACOA的存在可以明显减少IWI发生;MCA病变时软脑膜代偿的出现可增加受累皮质的血供,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差可促进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 吴孟水,宁翠利,刘宽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34-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肽(C-peptide,C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DPN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66例和DPN组110例。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P水平,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及CP水平,并分析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两组间单因素比较,DPN组病程、年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D-二聚体、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SDM组高,DPN组体重指数(BMI)、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胰岛素抵抗指数较SDM组水平低。(2)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C肽无差异,尚未发现时间与组别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各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C肽逐渐上升,2h达到高峰,3h下降。(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BMI、HbA1c、糖尿病肾脏病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PN时FCP水平下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的SDM与DPN两组间C肽无差异,病程、年龄、BMI、HbA1c、糖尿病肾脏病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董明明,张慧媛,薛维爽,滕伟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38-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分析1例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DNA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该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胃肠道症状、脑白质病、恶液质、周围神经病及眼外肌无力。基因检测发现TYMP基因c.417+1G>A纯合变异为该患者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为新发突变。结论 经基因检测确诊TYMP基因新发突变致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
  • 冯志霞,许哲通,吕志坤,何妮娜,张晓红,王晓静,岳术义,郭书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42-2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CISS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青年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igh homocysteine,HHcy)的关系,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青年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实验组,于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Hcy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Hcy差异;实验组进行CISS分型,各型进行NIHSS评分,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比较不同CISS分型的青年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Hcy水平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cy水平分别为21.38±3.32 μmol/L、11.65±2.74 μmol/L,两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在实验组CISS分型中,与其他四型(PAD,CS,OE,UE)相比,LAA型Hcy水平升高,NIHS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F=209.03,P=0.0000;F=2410.54,P=0.0000),但其他四个亚型(PAD、CS、OE、UE)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青年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LAA型病情更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应提高重视。
  • 耿海威,马丽丽,王欲立,杨洋,王占友,聂莹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45-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丁基苯酞(dl-3 n-butylphthalide,NBP)对由MPTP诱导的C57BL/6小鼠帕金森模型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及TH、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MPTP组,NBP治疗组。MPTP腹腔注射法制备帕金森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观察中脑黑质TH、TNF-α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TP组可见帕金森病小鼠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与MPTP组比较,NBP治疗组帕金森病小鼠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TP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黑质TH蛋白表达减少(P<0.01),而TNF-α蛋白表达增加(P<0.05);(3)与MPTP组比较,NBP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黑质T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TNF-α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 丁基苯酞可能通过提高中脑黑质中TH的含量及减少TNF-α炎性介质表达发挥对MPTP所致C57BL/6小鼠帕金森模型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 宋丹丹,张敏,刘方,吴世陶,石磊,郭亚培,刘恒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48-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慢性起病,平均病程10.3 m(1 m~3 y),8例以慢性头痛为首发症状,1例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6例合并脑神经受损。实验室检查示9例非特异性炎性指标升高,6例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7例蛋白升高。头部磁共振成像(MRI)以小脑幕、大脑镰等处硬脑膜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主,T1加权像表现为等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呈线性或结节性异常强化的特征性表现,治疗后复查可见硬脑膜增厚变薄或消失,强化减轻。9例均经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明显好转,3例无效加用免疫抑制剂后好转。结论 肥厚性硬脑膜炎常表现为慢性头痛及脑神经受损,MRI增强可见特征性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难治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 梁瑞华,张素平,何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53-2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从枕叶皮质兴奋性及脑组织代谢角度探求发作性偏头痛慢性转化机制。方法 对发作性偏头痛患者、慢性偏头痛患者及对照组分别进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1H-MRS检测及VEP检查,测定3组NAA/Cr及Cho/Cr及VEP异常率。结果 发作性偏头痛组NAA/Cr较慢性偏头痛组及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组受试者Cho/Cr及VEP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发作性偏头痛患者PAG区存在神经元代谢活化可能,提示发作性偏头痛慢性化过程中可能存在PAG区神经元代谢从活化至失代偿的演变过程。
  • 王子高,王冠群,祖衡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56-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POEMS综合征伴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1例合并反复脑梗死的POEMS综合征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OEMS综合征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予以分析总结。结果 POEMS综合征伴发的脑梗死好发于中年人群,常在周围神经病变起病20 m后发生.以偏瘫为最常见的首发表现,梗死灶以大脑中动脉支配区为主,50%的患者存在颅内血管异常。骨髓浆细胞增殖与血小板增多可能参与脑梗死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结论 POEMS综合征是脑梗死的少见病因,原发病的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手段。
  • 巫丽娟,赵丹,刘敏雪,陈知行,肖玉玲,李冬冬,康梅,谢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62-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脑卒中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脑卒中发生后感染性疾病的发展规律。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卒中伴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脑卒中临床分类,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又分为颅内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统计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感染类型,病原菌特点和耐药特点等。结果 572例脑卒中患者,男性55.94%,女性44.06%。缺血性脑卒中组(288例)发病年龄以61~90岁为主(77.08%);出血性脑卒中组(284例)发病年龄以31~60岁为主(52.11%)。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1%、28.19%,血流感染率分别为18.6%、29.38%。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47例)尿路感染率(33.5%)显著高于颅内出血组(137例,22.6%,P<0.05)。从655份标本中分离到病原菌80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0.89%,鲍曼不动杆菌9.27%,肺炎克雷伯菌9.15%。标本分布为尿液44.12%,血液24.12%,分泌物12.52%等。出血性脑卒中组中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而缺血性脑卒中组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喏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出血性脑卒中组高(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非发酵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但葡萄球菌属细菌耐药率显著低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发的感染类型主要以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为主,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脑卒中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病原菌以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有增加倾向。各组患者病原菌耐药率不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 安晓雷,郭靖,李传玲,欧春影,李晓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67-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丁苯肽在预防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外,治疗组另外予口服尼莫地平30 mg,每日3次;丁苯肽0.2g,每日3次,疗程3 m。在病程3 m后进行MOCA评分,评分<26分判定为出现认知障碍。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MOCA总评分及各子项目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3m后,治疗组MOCA总分及各子项目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治疗组中有4例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对照组中有13例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丁苯肽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预防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出现。
  • 郎文娟,王颖,朱明勤,张洪亮,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69-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指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及发病机制与NMO相近但病变部位局限,不完全符合NMO诊断标准者。有研究报道NMO患者中10%~40%可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1],而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报道较少,现将1例NMOSD合并RA的病例报道如下。
  • 刘青,熊倩倩,丁卫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71-2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名原始三叉动脉、持续性三叉动脉等,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为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异常,多数发生于单侧,发生于双侧者少。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头昏、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缺血性症状,临床不易发现,多因行颅脑MRA或CTA或DSA而偶然发现。表现为反复晕厥发作的PTA报道甚少,我们在临床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
  • 张燕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73-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是临床少见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1904年由Posey首次报道,1964年Steel详细描述了其病理特征,故又称Steel Richardson Olszewski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约占帕金森综合征7%、非典型帕金森样症状的50%[2]。由于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发病率低,且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因此早期病例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PD)或阿尔茨海默病(AD),以精神症状为起病的PSP临床上尤为少见,为进一步加深及探讨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降低误诊率,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精神症状为起病的PSP报道如下。
  • 李硕驰,李海鹏,文莹,贺玉磊,李秋利,黄仁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76-2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在临床中容易被误诊为脑炎、癫痫及脑血管病等其他脑部疾病。全面掌握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影像知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1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因“发热、头痛伴双耳听力下降8d”,于2015年2月21日首次入我院;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8.3℃,神志清楚,双耳听力下降,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稍偏左,双眼右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 贾沛哲,解旭东,刘建辉,侯忠赤,温晓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78-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易栓症(thrombophlilia)不是一个特定的临床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可累及动脉和静脉,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1],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之一,现报道1病例如下。
  • 周荣易,王娇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80-2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突触(synapse),即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由于其特殊位置和作用,突触是探讨脑功能的关键所在[1]。在现代神经生物学及众多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突触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从中枢神经系统中分离出形态完整,活性较高的突触体是进行离体神经生理、生化和药理研究的前提。但国内相关制备技术却鲜有报道。
  • 尹小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83-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范围内,卒中都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其中80%是缺血性脑卒中[1]。尽管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为临床提供巨大帮助,但颅脑CT在发病急性期只能准确查出40%~62%[2];MRI虽能发现急性期改变,但对患者要求高,导致一些患者不能完成检查,而且费用高,不能实时监测[3]。定量脑电图(QEEG)是将常规脑电图的基本要素(频率、节律、波幅、波形等)通过频域或时域分析,通过函数模型转化为各种量化参数,从而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也更易于广大临床医师对分析结果的阅读与理解。在卒中方面的意义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
  • 张亚倩,黄朔,董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3): 286-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偏瘫型偏头痛的特点是在先兆发生的同时或先兆发生60 min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先兆除必须有肢体无力特征外,还应包括视觉、言语、感觉三种先兆之一,先兆持续5 min~24 h,先兆于发作后完全消失。本文将对偏瘫型偏头痛的研究进展做系统回顾。1 分类在偏瘫型偏头痛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人具有肢体无力的偏头痛先兆,则称为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若无此类亲属,则称为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sporadic hemiplegic migraine,S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