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5-25
  

  • 全选
    |
  • 秦朝晖,陈彪,顾朱勤,丁晖,胡洪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388-3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疲劳和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研究疲劳和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363例PD患者的疲劳及睡眠状况进行评价。FSS >4界定为疲劳,PSQI≥7界定为睡眠障碍。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及Hoehn&Yahr评价运动障碍及严重程度,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编制的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ADAS-Cog)评价认知,36条目简化医疗结局调查问卷(SF-36)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363例PD患者61.7%存在疲劳,55.1%存在睡眠障碍。其中,136例(37.5%)疲劳与睡眠障碍共存,87例(24%)仅存在疲劳,63例(17%)仅存在睡眠障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疲劳组与对照组比较UPDRS第3部分评分、左旋多巴制剂等效剂量(LDE)、CESD分值均显著升高(均P<0.001);睡眠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UP-DRS第3部分评分、LDE、CESD分值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多参数Logistic回归显示,UPDRS第3部分评分和CESD分值能预测疲劳的发生,而LDE未被引入疲劳预测模型。与之相反,UPDRS第3部分评分、LDE、CESD分值均不能预测睡眠障碍的发生。结论 疲劳和睡眠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二者在临床上有所重叠,但危险因素不同,疲劳和睡眠障碍是PD独立的非运动症状。
  • 金衔,马笑,李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392-3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大鼠海马区钾离子通道Kv1.3的表达及分布变化,探讨钾离子通道Kv1.3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 48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继续随机分为6h、1d、2d和3d4个观察时间点亚组(n=6).通过大鼠脑电监测记录大鼠脑电变化情况,通过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Kv1.3的表达及分布变化。结果 (1)脑电监测:正常大鼠脑电图表现为波幅较均匀一致的α波,痫性发作后开始出现慢波、棘波,波幅、节律不规则,SE过程中表现为长程的棘波活动。(2)尼氏染色:SE后6h未发现明显形态学及神经元数量改变;SE后1d,海马区神经元结构松散,神经元数量减少;SE后2d、3d,海马区神经元进一步减少,且出现神经元肿胀、变形、尼氏小体减少甚至消失。(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SE后2d,Kv1.3在海马CA3和CA1区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SE后6h、1d、3d,Kv1.3在海马CA3和CA1区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SE后6h、1d、2d、3d,Kv1.3在海马DG区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Kv1.3的表达下调可能与癫痫发作相关。
  • 李木子,隋汝波,张霏霏,赵明奎,李桂岚,张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397-4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卒中后无抑郁组(CONT组)及对照组(NORM组)。利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包括磁共振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成像)对60例研究对象的小脑各部分体积的改变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进行检测,并且对每1例研究对象均进行HAMD量表评定,最后对小脑的结构改变与抑郁量表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和小脑中、下脚的FA值较CONT组及NORM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CONT组与健康对照组小脑各部分的体积和F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减小与HAMD评分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6,P<0.05;同样,PSD组患者小脑中、下脚FA值的降低与HAMD评分均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和-0.916,均P<0.05。结论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改变与抑郁状态呈显著相关性,进而从临床上初步证实了小脑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 仲伟花,惠品晶,颜燕红,吕琦,陈剑华,郭亮,胡春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02-4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前瞻性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DU)评估颈动脉夹层(CAD)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 对35例(70支颈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DU、颈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DU设定CAD为4种类型:(1)壁内血肿型:低回声且边缘规则的均质物质充填导致管腔呈“火焰样”狭窄或闭塞;(2)双腔型:真腔与假腔内见双向血流信号;(3)瘤样扩张型:局部管径瘤样扩张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4)瓣膜漂浮型:管腔内见漂浮的撕裂内膜。CDU结果分别与HRMRI及DSA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CDU诊断C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DU评估CAD 33支,HRMRI和(或)DSA证实CAD 35支。以HRMRI和(或)DSA检查为标准,CDU诊断CAD敏感性91%,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2%。Kappa检验:CDU与HRMRI一致性极佳(Kappa=0.900,P=0.000),CDU与DSA一致性良好(Kappa=0.509,P=0.007)。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可准确、无创、实时动态评估颈动脉夹层,对早期发现并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温璐璐,韩冬,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06-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腔梗(lacunar infarction,LI)的病灶位置及载体动脉硬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LI发病机制的异质性。方法 将2009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19例经头DWI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单个新发L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灶位置与载体动脉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近端腔隙性脑梗死组(proximal lacunar infarction,PLI)和远端腔隙性脑梗死组(distal lacunar infarction,DLI);评估每一位患者是否伴有载体动脉病(parent artery disease,PAD)、除载体动脉外的其它大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atherosclerosis of other cerebral artery,AOCA)、脑白质疏松程度、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个数及其他临床资料,比较DLI和PLI两组患者在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差异。结果 高龄、男性、吸烟、糖尿病、冠心病、AOCA、低密度胆固醇为PAD的危险因素.在PLI及DLI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的比较中,糖尿病在PLI组中的患病率高于DLI组,血清叶酸在DLI组中的水平低于PLI组。PLI组患者的病灶大于DLI组.PAD和AOCA为PLI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白质疏松和SBI是PLI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不同病灶位置的LI在临床特点和影像学上有显著差异。我们将PAD和AOCA作为动脉硬化的标志,脑白质疏松和SBI作为微血管透明样变的标志,研究结果提示:PLI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DLI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微血管透明样变性有关。
  • 白蓉,王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1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VEGF、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丹参多酚酸治疗组(治疗组),按缺血时间分为4个亚组(6h、12h、24 h、48 h),采用Longa法评估大鼠神经行为学,ELISA法测定血清VEGF、IL-10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VEGF、IL-10的表达。结果 (1)Sham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0;治疗组与MCAO组相比,丹参多酚酸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2)与Sham组相比,MCAO组与治疗组血清VEGF、IL-10含量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3) MCAO组、治疗组缺血半暗区皮质神经元均较Sham组少,治疗组较MCAO组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Sham组可见少量VEGF、IL-10表达,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VEGF、IL-10的表达均较MCAO组增多(P均<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增强大鼠脑缺血后VEGF、IL-10的表达,可能是其保护脑细胞机制之一。
  • 张建芸,毛薇,许二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17-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抗γ-氨基丁酸受体(GABAB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对5例抗GABABR脑炎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回顾。结果 5例抗GABAB抗体阳性患者均亚急性起病,表现为难治性癫痫,其中l例以性格改变、2例以抽搐、2例以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头部MRI显示边缘系统异常高信号,3例脑电图显示异常,2例脑脊液检查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抗体,2例肺部CT或PET-CT扫描提示肺部占位.经给予丙球或激素治疗明显好转。结论 (1)抗GABAB受体脑炎首发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难治性癫痫.(2)对于怀疑边缘性脑炎(LE)患者应筛查抗GABAB受体抗体.(3)对抗GABAB受体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该积极进行肿瘤的筛查。
  • 韩健鹏,王改青,胥毅,甄俊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20-4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去铁酮、氯碘羟喹对大鼠脑出血模型铁含量及脑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ICH)组、去铁酮组、氯碘羟喹组,大鼠右侧纹状体区注入胶原酶Ⅳ 0.4 U、肝素钠4U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6h开始灌胃干预组分别给予去铁酮[125 mg/(kg·次),1次/12 h]、氯碘羟喹[50 mg/(kg·次),1次/12 h],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给予等量溶剂。并于术后1d、3d、7d、14 d各时间点行神经功能学行为评分,通过ESWAN评估病灶铁含量、T2*WI评估血肿体积、T2WI评估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4 d处死大鼠行脑组织铁染色。结果 脑出血1d后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以1~3d最重。14 d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与此相似,MRI显示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以1~3d最明显,7~14 d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别。MRI同时显示出血后脑铁含量增加,以7~14d最明显,其后逐渐消退。氯碘羟喹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以第3~7d最明显,可减少出血后3d血肿周围水肿及3~7d血肿周围脑组织铁含量,而去铁酮干预显著减轻脑出血后3~7d铁含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未见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MRI显示脑出血后1~3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7~14 d脑铁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去铁酮、氯碘羟喹均可降低脑铁含量,氯碘羟喹可降低出血后3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改善出血后3~7d神经功能缺损。
  • 胡火有,韩漫夫,肖小华,周艳霞,陈李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25-4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及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安全性。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复方左旋多巴的基础上添加普拉克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Ⅱ、Ⅲ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尿频尿急,便秘和流涎等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Ⅱ、Ⅲ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而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感觉异常和尿频尿急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便秘和流涎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0%),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 添加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明显,能提高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缓解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部分非部分运动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郎文娟,孙元元,李慧,王栋,崔俐,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29-4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提高对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的认识及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散发性CJD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3例.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进行性痴呆、精神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肌阵挛、头晕、锥体外系征、锥体束征、言语笨拙、癫痫等。头部MRI弥散加权像3例表现为基底节区病变,4例表现为皮质异常信号。脑电图均有异常,2例存在背景脑电α节律解体,4例发作间期出现较多尖慢波,1例发作间期出现欠规则三相波。4例脑脊液14-3-3蛋白为阳性。结论 CJD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进展迅速,以快速进行性痴呆为特征临床表现,头部MRI、脑电图、脑脊液14-3-3蛋白为主要辅助检查。
  • 黄鑫,刘建国,雷霞,田诗博,钱海蓉,戚晓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33-4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复发率及其临床特征,分析多因素与NMOSD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09年7月29日~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确诊73例NMOS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等资料。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NMOSD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3例NMSOD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约1:5,首次发病中位年龄38岁。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阳性检出率84.9% (62/73),血清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72.6%(53/73),脑脊液(CSF) AQP4-Ab阳性检出率45.1% (23/51),CSF蛋白升高率43.9% (25/57).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QP4-Ab(OR=14.556>1,95% CI 0.120 ~2.809)、自身免疫抗体(OR =4.328>1,95% CI 0.684~4.673)阳性可能是NMOSD发病3y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AQP4-Ab及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可能与NMOSD发病3y内复发频次呈正相关。
  • 许孝南,马婷,陈旭辉,虢周科,朱治山,刘淑云,李梅笑,李晶,刘相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38-4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对脑白质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给予卒中后抑郁患者养血清脑颗粒4 g,口服,3次/d;疗程12 w,治疗前、后均收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24)、DTI扫描数据.治疗后HAMD-24≤8分纳入治愈组,反之纳入难治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A值变化情况。结果 养血清脑颗粒治愈率约44.6%。与治疗前相比,治愈组的左侧额叶FA值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的FA值,发现难治组左侧额叶、右侧海马的基线FA值低下(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PSD有效.PSD患者存在可逆性前额叶深部白质损伤;且难治性PSD患者左侧额叶、右侧海马的基线FA值低下,提示DTI可作为抗抑郁疗效评估的预测指标。
  •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42-4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ELAS综合征的临床和功能MRI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收集39例最终确诊为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语言障碍、偏瘫、头痛等。病灶区DWI呈高信号,ADC图随病程发展可呈高信号、低信号及高低信号并存。10例MRA均无明显血管狭窄。PWI急性期灌注增高,慢性期灌注减低。6例氢质子波谱(1H-MRS)病变区均可见倒置双乳酸峰。SWI部分患者双侧基底节区在磁敏感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影。结论 MELA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MRI检查对于病变的筛选有很大的意义,功能MRI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 樊春秋,陈瑾,黄小钦,宋海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45-4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眩晕门诊中,引起眩晕症状的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 以100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统计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结果 1000例患者中,43.7%诊断为精神因素诱发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28.8%,不明原因的前庭周围性眩晕12.1%,良性位置性眩晕10.8%,其他原因占4.6%,其中包括美尼尔病、多系统萎缩,颈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晕厥和癫痫。结论 在我们眩晕门诊患者中,精神因素诱发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再次是不明原因的周围性眩晕和良性位置性眩晕。
  • 金娟,咸峰元,吴光,崔松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48-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醇对小脑颗粒细胞感觉信息传递的影响,揭示急性酒中毒对小脑皮质感觉信息传递与整合影响的部分机制。方法 ICR小鼠(6~8周龄)经腹腔注射乌拉坦(1.3 g/kg体重)麻醉后,在小脑CrusⅡ相应部位行直径为1~1.5 mm的开颅术,除去硬脑膜,脑表面暴露部位持续灌流人工脑脊液(ACSF);三叉神经感觉刺激选用吹风刺激同侧触须垫,电生理记录选用GC场电位记录,通过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GC场电位变化;电生理实验数据分析采用Clampfit 10.1软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 (1)吹风刺激(60 ms,50~60 psi)小鼠触须垫,可诱发小脑CrusⅡ区颗粒细胞高保真反应。(2)小脑表面灌流乙醇对诱发反应的潜伏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可逆性地抑制颗粒细胞的感觉刺激诱发反应。(3)乙醇对小脑颗粒细胞的感觉刺激诱发反应的抑制作用有浓度依存性,最小抑制浓度为0.5 mmol/L,最大抑制浓度300 mmol/L。(4)高浓度乙醇(500 mmol/L)明显降低P1振幅中值(half-width)、振幅下面积(area)、P1上升参数(rise tau)和衰减参数(decay tau),表明高浓度乙醇严重影响递质传递与信息传导。(5)阻断GABAA受体活性增强P1振幅,同时完全阻断乙醇对GC感觉刺激诱发反应的抑制作用,表明乙醇通过增强GABAA受体活性来抑制GC感觉刺激诱发反应。结论 乙醇通过增强GABAA受体活性对小脑颗粒细胞感觉刺激诱发反应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乙醇抑制小脑颗粒细胞对感觉信息的传递,提示急性酒中毒对小脑运动调节功能的损害可能与乙醇抑制小脑皮质感觉信息传递有关。
  • 孙洪英,屈秋民,刘晶,张佳,郭霞,贾璐,傅增辉,刘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54-4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内蒙古包头蒙古族和汉族轻度认知障碍(MCI)者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对照分析,了解其民族差异性。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式,结合集中和入户调查,对内蒙古包头的11个旗县区6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MCI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蒙古族老年人MCI组患病率10.98%,标化患病率11.00%较汉族老年人MCI组患病率9.90%,标化患病率10.60%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民族均呈现出随年龄增加MCI患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同民族不同性别间比较、同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MCI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民族均呈现出教育水平越低,MCI患病率越高(P<0.05)。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蒙古包头地区蒙古族和汉族的MCI患病率均无明显性别差异,均随年龄增长及教育水平降低而增高,两民族间无差异。
  • 张运,王莉莉,唐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57-4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三七通舒胶囊对存在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既往存在消化道溃疡病史的7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三七通舒胶囊。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欧洲卒中评分(Europe Stroke Score,ESS)、巴塞尔指数评分(Barthel Index,BI)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SS评分和BI评分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ESS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血栓素B2(TXB2)以及白介素-6 (IL-6)的水平均有减低,但二者之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七通舒胶囊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性反应治疗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不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 李壮,殷浩源,宋煜,罗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61-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MCAA)约占颅内动脉的1/5,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第三高的部位。由于MCA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及动脉瘤颈多较宽,MCA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的可能性较大,约为40%[1]。根据发生部位,MCAA可以分为3类:(1)近端动脉瘤,包括位于MCA主干Ml段、前额颞分支或颞、前分支或与豆纹动脉有关(10%~15%);(2)主干的第一分叉部(80%~85%);(3)远端动脉瘤较少见,位于主干的第一分叉部以远的部位(5%)[2]。
  • 崔乐祥,郑丽丽,周春奎,刘晶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64-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氨中毒学说于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提出,是导致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既往研究已表明血氨增高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毒性作用,当人体内血氨水平异常升高时,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病理性改变而引起的脑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即高血氨性脑病。成人多见于病理性血氨增高,如:重症肝病、感染、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化疗、消化道出血、Reye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并低血糖症等[1]。而非肝病性血氨增高临床少见,现将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诊治的1例高血氨性脑病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 陈盈,王丽娟,周杨杨,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66-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但起决定作用的多非粥样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而是粥样斑块的性质。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及破溃脱落的血栓碎片导致栓塞才是脑梗死发生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有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以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与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目前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主要方法是超声对比增强造影成像(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通过增强血流及组织回声的对比分辨力来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情况,但CEUS是有创检查,操作复杂,费用较高,且存在风险。
  • 肖卫军,张翠宏,刘洋成,孙晓培,张炳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68-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影像疾病,其影像学特点为可逆性的大脑后部皮质和皮质下水肿,临床上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觉异常和意识障碍等。溶血、血小板减少及肝酶异常(hemolysis,elevated liver enzymes and low platelets,HELLP)综合征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转氨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母婴预后极差。HELLP综合征合并RPLS较为罕见,神经内科及妇产科医生多数对此认识不足,现将我们临床上诊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 孟德涛,陈士帅,李超,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70-4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颈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就1例行高分辨率核磁(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确诊并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报道。
  • 胡良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72-4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MMD),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和(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进行性严重狭窄或闭塞,同时伴随颅底增生的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广泛接受的烟雾病的定义为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和(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同时伴随颅底增生的异常血管网,并排除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膜炎、脑肿瘤、唐氏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颅外伤等疾病,并强调病变为双侧,单侧病变可归为可疑烟雾病[1]。该病主要发生在亚洲国家,以日本最为多见,欧美国家及其它民族也均有病例报道。在日本,烟雾病年发病率约为0.35/10万,男女比例为1∶1.7。本病有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发病高峰为5~9岁儿童,症状以脑缺血、痴呆和智力低下为主,第二个发病高峰为45~49岁成人,症状以脑出血为主[2]。
  • 程欣,林志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75-4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30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偏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以脑梗死更为常见。而脑神经细胞难以再生性,因此脑梗死防治中,应以“防”为主。预防脑梗死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西洛他唑作为选择性PDE Ⅲ抑制剂,距1980年大冢在日本申请专利以来,至今已有25年研究历史,既往主要应用于周围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导致的间歇性跛行,近年来人们发现西洛他唑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等功能,逐渐将其应用于脑梗死的预防。现将西洛他唑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主要病变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刘晓洋,李光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5): 479-4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Wernicke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WE)是一种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酒精中毒,但临床上许多Wernicke脑病患者并没有酒精中毒史[1]。国外研究结果提示,该病总的生前诊断率仅为20%,多于尸检时发现。其中非酒精性WE的误诊率更高,生前诊断仅为16%[2,3]。现对近年来WE尤其是非酒精性WE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