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6-09-25
  

  • 全选
    |
  • 吕园园,张淑丽,吴昌学,王晓玲,官志忠,齐晓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72-7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 SH-SY5Y 神经细胞中α7 nAChR 基因过表达对 CaMKⅡ和 CREB的影响。方法 复苏稳定转染α7 nAChR-pcDNA3.1质粒及空载质粒的 SH-SY5Y 神经细胞后,用含 G418的培养液进行筛选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α7 nAChR 基因过表达组、空载质粒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中CaMKⅡ、CREB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α7 nAChR 基因过表达细胞组的 CaMKⅡ、CREB mRNA 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116.8%和114.7%(P <0.01);及 CaMKⅡ、CREB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8.7%(P>0.05)和41.4%(P <0.05)。结论 α7 nAChR 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细胞 CaMKⅡ、CREB 水平有关。
  • 魏妍平,崔丽英,彭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76-7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一个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家系兄妹两人,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MLC 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这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查以及其它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本文2例患者为同一家系兄妹两人,临床症状差异显著,但影像学均表现典型的白质病变和皮质下囊肿, MLC 基因均发现两处杂合突变:c.812T >C,c.250C >G。结论 MLC 患者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而临床症状变化多样,详细询问家族史,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才能尽早明确诊断。
  • 邹真真,牛兵,曹秉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79-7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白塞氏病并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线索及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我院神经白塞氏病并发静脉窦血栓病例1例及中英文文献报道的21例病例,对该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归纳,寻找诊断线索,比较各治疗方案优劣。结果 白塞氏病伴有静脉窦血栓的患者大多为男性,表现为头痛、双侧视乳头水肿。系统性症状中有性别特异性的为生殖器溃疡,神经系统症状可以作为白塞氏病的首发表现,上矢状窦最常受累,腰穿提示颅压绝大数升高;与血栓形成有提示作用的为C反应蛋白,但是特异性较差,凝血指标无特殊标记物。治疗单独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或联合抗凝、免疫抑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临床症状均有好转。结论 青年男性,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的静脉窦血栓应高度怀疑神经白塞氏病;如果确诊的BD患者出现头痛等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要警惕静脉窦血栓形成,尤其是伴有生殖器溃疡的男性患者;当缺乏系统性症状及确切病史时,皮肤活检及针刺反应有提示性作用;目前的治疗单独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或联合抗凝、免疫抑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临床症状均有好转。
  • 王婷婷,张磊,吴军,钟耀祖,罗雯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83-7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3.0T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病因;症状性 MCA 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责任血管与非责任血管斑块特点及管壁特征的区别。方法 应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对18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进行MCA管壁成像扫描,扫描系列包括 T1 w-db space(平扫+增强)。结果 符合图像质量要求的16例症状性 MCA 狭窄患者图像纳入统计分析,其中13例MCA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MCA为血管炎,1例MCA为动脉夹层;责任血管组上壁斑块、不规则斑块、强化斑块较非责任血管组常见(P分别为0.034、0.001、0.011),且责任血管组斑块强化更明显;在最大管腔狭窄处(MLN)处,与非责任血管组相比,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大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负荷(PB)、管壁面积(WA)、最大管壁厚度(MVT)(P分别为0.008、0.002、0.042、0.043),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小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较大的重塑指数(RI)及平均管壁厚度(m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判断双侧MCA斑块特点(位置、规则性、强化类型、强化程度)的组间一致性较好(K分别为0.83、0.94、0.88、0.95,P均<0.001);测量管壁特征时组间信度良好,MLN处的血管面积VA、LA、WA、PB、RI、管腔狭窄程度、MVT、mVT的组间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4、0.96、0.92、0.99、0.91、0.99、0.94、0.94(P均<0.001),参考管腔(REF)处的 VA、LA的ICC分别为0.96、0.92(P均<0.001)。结论 HRMRI 可清晰显示MCA管壁、管腔,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试验可重复性高;可根据不同管壁病理改变在HRMRI的表现特征鉴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呈偏心性强化;血管炎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显著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动脉夹层在HRMRI T1WI像上为长条状高信号表现;责任血管的斑块特点、管壁特征不同于非责任血管,这有助于识别罪犯斑块、责任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
  • 葛建彬,卢红建,宋新建,李梅,陈丹丹,吴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90-7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对缺血再灌脑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通过颈总动脉栓线造成大脑中动脉缺血,缺血2 h后将栓线拔出以实现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形成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观察LBP(25 mg/kg,50 mg/kg和100 mg/kg)对小鼠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神经症状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缺血大脑皮质NOX4蛋白的表达,采用DHE染色法检测脑组织中 ROS 的生成,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缺血侧脑组织匀浆SOD活力,GSH-Px活力,及MDA含量。结果 LBP 对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明显降低脑梗死范围和脑含水量。Westernblot结果显示:小鼠缺血再灌后,缺血侧大脑皮质NOX4蛋白水平明显增高,LBP能显著降低NOX4蛋白水平。DHE染色显示,LBP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后ROS的生成。LBP能升高SOD和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 LBP对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 陆杰,陈道文,钱敏,石静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95-7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HIV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诊断HIV,具有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0.9±9.4岁,平均 CD4细胞计数为55cells/mm3(QR:25~105)。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87.2%),体重下降(71.8%),发热(66.7%)。弓形虫脑炎(28.2%)、艾滋病痴呆综合征(17.9%)、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15.4%)、不明原因的 CNS 感染(15.4%)和隐球菌脑膜炎(12.8%)、结核性脑膜炎(12.8%)、不明原因的颅内占位性病变(12.8%)是艾滋病毒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主要病因。结论 HIV-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越来越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应提高警惕,留意抗 HIV 抗体的筛查。
  • 李雅鑫,徐帆,秦丽娟,张宇新,周洪霞,耿菲,张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799-8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健康 C57BL/6N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MPTP(25 mg/kg);尼莫地平治疗组,每次注射MPTP前3 h灌胃给予尼莫地平(15 mg/kg)。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较,MPTP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的 PD 症状,中脑黑质 TH 阳性神经元大量丢失,iNOS和COX-2阳性细胞显著增多,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经尼莫地平处理后,上述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在此PD小鼠模型中,尼莫地平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NOS和COX-2的表达,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佟旭,郑华光,曹亦宾,王拥军,王伊龙,刘静,刘静华,田月明,史楠,崔颖,李晶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02-8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期)、EMbase、Web of Science和Wang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前循环与后循环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而比较前、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院内或90 d 死亡、出院或90 d良好预后的情况有无差别。结果 最终纳入9个观察性队列研究,共计3592例患者,前循环卒中有3177例(占88.4%),后循环卒中有415例(占11.6%)。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0.29,95%CI =0.11~0.80,P=0.017)和所有脑出血(OR=0.27,95%CI=0.16~0.46,P<0.001)的风险更低,并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出院时或溶栓后90 d 的良好预后比例更高(OR=1.73,95%CI =1.23~2.41, P=0.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院内或90 d 死亡情况却无显著差异(OR=0.67,95%CI =0.39~1.16,P=0.155)。结论 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风险更低,短期功能预后更好,更安全有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 李艳,段智慧,杨致远,宋彬彬,马聪敏,韩月珍,商丹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08-8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并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5年3月~2015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年龄≤6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并行 TOAST 分型。对所有入组患者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cTCD)(即发泡试验)行 PFO 筛查,两者均为阳性视为存在PFO。分析PFO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检出率,及PFO并CS的分流量、影像学分布特征及部分封堵术后疗效观察。结果 共纳入141例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隐源性卒中48例(34.0%),非隐源性卒中93例(66.0%)。 PFO阳性率在缺血性卒中组、CS组、非CS组中分别为31.2%(44/141)、47.9%(23/48)、22.6%(21/93)。 PFO阳性组中,隐源性卒中较非隐源性卒中存在较大的分流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PFO相关性隐源性卒中与非 PFO 相关性隐源性卒中患者在其病灶分布的部位、数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FO封堵术后6月随访未见复发,但尚缺乏对照性研究。结论 PFO及其分流量与CS密切相关,但PFO并CS患者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筛查与管理。
  • 李佳,刘晓阳,陈加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12-8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讨论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5例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讨论。结果 临床表现:运动障碍1例,智力下降1例,癫痫4例,发育缓慢2例。影像学表现:1例合并有脂肪瘤,1例有蛛网膜囊肿,2例灰质移位,1例脑裂畸形,1例脑室贯通畸形,1例畸胎瘤。以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均可合并存在。结论 胼胝体发育不良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胼胝体发育不良可能合并多种神经系统畸形。
  • 周露玲,曾立,贾薇,宋晓松,陈吉祥,杨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16-8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的病因、临床表现、磁共振特征、误诊原因和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35例 WE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饮酒是WE最常见原因,其次是胃、胆囊、胰腺病变导致呕吐和进食差。具有典型的精神意识障碍、眼肌麻痹、共济失调三联征者占11.4%,具备三联征中两项者占42.9%,仅有三联征中一项者占45.7%。头部 MRI 可见双侧丘脑、侧脑室周围、导水管周围、第三脑室、四脑室旁、乳头体、皮质、胼胝体等部位对称性异常信号。本组患者的误诊率达60%,其中酒精中毒性 WE 误诊率为54.17%,非酒精中毒性 WE 误诊率为72.73%。住院期间91.42%患者(32/35)好转,8.58%患者无好转。出院5 m 时9例失访,随访的26例中6例死亡(死亡率23.07%),13例痊愈(50%),5例遗留记忆力障碍,2例完全卧床。结论 WE病因及临床表现多样,MRI 有特征性改变,但早期误诊率高,预后与是否诊断和治疗及时密切相关。
  • 陈园园,邢红霞,田小军,史莉瑾,王玉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20-8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等因素致Wernicke’s encephalopathy和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报道4例典型病例,其中2例为 Wernicke’s encepha-lopathy,2例为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并总结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 结合4例典型病例和文献复习,总结分析了Wernicke’s encephalopathy和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案。结论 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等因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Wernicke’s encephalopathy和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临床上应予以重视。考虑到两病均为急症,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 刘家敏,丁长青,程言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25-8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分水岭脑梗死(IW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及Willis环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5月丰县人民医院65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IWI患者,依据DWI的形态学特征分为部分型内分水岭脑梗死(P-IWI)组29例(44.6%)和融合型内分水岭脑梗死(C-IWI)组36例(55.4%),分析两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及Willis环的特征。结果 (1) CTA 显示65例患者中颈内动脉(ICA)或(和)大脑中动脉(MCA)狭窄≥50%的共有49例,占75.4%(49/65);MCA、ICA 及串联病变发生率 P-IWI 组分别为71.4%(20/29)、17.2%(5/29)、10.3%(3/29);C-IWI 组分别为80.6%(28/36)、58.3%(21/36)、44.4%(16/36)。(2)Willis环依据形态特征不完整者(缺如、发育不良)P-IWI 组占55.2%(16/29),C-IWI 组占52.8%(19/36)。结论 不同类型 IWI均与MCA狭窄密切相关,C-IWI是ICA串联狭窄发生的有效预测因子;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基础上,IWI与Willis环的不完整密切相关,两组间 Willis 环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
  • 方琳,李世鹏,李佳彧,吕晓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29-8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9 d的鸡胚分离背根神经节,原代培养法,观察鸡胚DRG的体外生长情况。通过半定量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采用NO检测试剂盒检测NO释放水平。结果 NGF能明显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同时可见NGF抑制iNOS mRNA表达,NO检测结果显示,添加NGF培养的背根神经节上清NO分泌水平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NGF可促进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其作用与其下调iNOS mRNA表达及抑制神经损伤因子NO释放有关。
  • 王饶琼,高源,白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33-8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丸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二组均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丸2.5 g 口服,tid。疗程为4 w。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中医临床症候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中医临床证候疗效:二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候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在头痛、失眠、健忘、心悸、耳鸣等方面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压: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压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3)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具有协同降压效果,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隋明亮,朱团结,张国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36-8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脂肪栓塞(CFE)是骨折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他是系统性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是多变和非特异的,神经症状包括头痛、嗜睡、易怒、谵妄、抽搐或昏迷,易与原有颅脑损伤症状相混淆而导致漏诊、误诊,仅仅是依赖它做临床诊断是困难的。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可遗留精神障碍、残疾等后遗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病例汇报如下,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 刘海军,刘丽娜,王长明,徐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38-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 syndrome,p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抗 SSA/SSB)为特征性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可出现多系统受累表现,侵袭神经系统以周围神经多见,本文主要报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1例,因侵袭部位广泛较少见,报道如下。
  • 张亚倩,王琳,颜秀丽,于澎,董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40-8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脊膜炎症,是中枢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通常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感染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本文报道1例化脓性脑膜炎的三个特殊临床表现: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脑脊液鼻漏、皮疹。
  • 张奇山,雷生锁,黄仁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42-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不同于多发性硬化症的与血清aquaporin-4免疫球蛋白 G 抗体(AQP4-IgG)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1]。亚洲人群中,一部分 NMOSD 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s),且高滴度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ATAbs)与患者脊髓病灶的严重程度相关[2,3]。
  • 戴庭敏,涂江龙,沈遥遥,张文君,柴艺轩,何建乐,李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44-8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是脊髓连续受累节段≥3个椎体的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但症状极似周围神经病的长节段脊髓炎较少报道,同时合并桥本氏病亦少见,本文希望通过病例报道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治认识。
  • 韩敬哲,纪叶,康志雷,朱建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46-8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性脊髓空洞属于脊髓空洞症的一种,由四脑室出口梗阻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所造成的脊髓中央管扩大,并与第四脑室交通。脊髓 MRI 表现为脊髓内异常信号,急性交通性脊髓空洞和脊髓占位、脱髓鞘等疾病鉴别难度较大,现将1例报道如下。
  • 刘晓霞,庞泉征,张桂美,陈林,胡慧玲,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48-8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OEMS 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polyneu-ropathy)、脏器肿大(organomegaly)、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单克隆球蛋白(monoclonal gammopathy M)和皮肤改变(skin changes S)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浆细胞病,临床上合并脑梗死较少见。现报告1例伴发脑梗死的 POEMS 综合征,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
  • 钱庆芳,冯学敏,崔乐祥,张仁生,侯彦波,刘洪平,周春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50-8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以发热、头痛、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 necrosis syndrome,ARN)是病毒性脑炎的严重合并症之一,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严重者失明。
  • 黄刚,邹雪琴,周超,吴晓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52-8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oypathy,IIM)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肌肉疾病,包括: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body myositis ,sIBM)和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1]。多发性肌炎发病率在各国有所不同,欧美最为少见,日本最为多见,我国并非最少[1]。多发性肌炎病理中出现肌纤维脂质增多在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为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现报道2016年我科收治的1例多发性肌炎合并肌纤维脂质增多。
  • 孙嘉灿,袁建新,吴颖慧,张秀军,陈允恩(综述),彭焱(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54-8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抑郁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抑郁可以使机体发生下列变化:(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2)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3)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及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功能异常;(4)遗传因素的影响。然而上述抑郁后机体发生的生物学改变对脑卒中的影响机制未完全明确,相关因素复杂。抑郁后对脑卒中发生影响的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高叶萌,张立,高潇(综述),郑春雨(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57-8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中,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ische-mic lesions,WMIL)引起患者、临床医师及医学研究者高度重视。这种由缺血引起神经轴突脱髓鞘改变,称为缺血性脑白质病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白质病变形成机制较复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引起一系列病理学变化均可对脑白质产生损伤,其中造成中老年脑白质病变最多的原因是脑慢性缺血。因此,本文就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丁查文,李春梅,赵楠(综述),刘彬(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59-8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其水平主要取决于日常饮食和维生素摄入状况。当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缺乏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也可由遗传变异引起,如MTHFRC677T编码的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已被证实HHcy与许多疾病相关,如在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骨质疏松、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中可观察到升高的Hcy水平[1]。来自实验室及临床的诸多证据表明HHcy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直接毒害作用。尽管HHcy在多种病理生理条件下被关注,但HHcy对脑卒中的影响仍缺乏共识,降低Hcy水平对脑卒中的临床意义观点不一。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HHcy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 董铭,黄朔,王永红,张亚倩(综述),于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9): 862-8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泛指累及视神经的各种炎性病变,是青中年人最易罹患的致盲性视神经疾病。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病因来分型,包括特发性视神经炎、感染性和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和其他无法归类的视神经炎。本文着重讨论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 idiopathic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 IDON),这是一种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高度相关、可导致急性视力丧失的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亦称经典多发性硬化相关性视神经炎(multiple sclerosis related optic neuritis,MS-ON),属于特发性视神经炎。大约15%~20%的MS 患者以视神经炎起病,在病程中约50%的患者会发生视神经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