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25
  

  • 全选
    |
  • 黄明珠, 黄华品, 林婉挥, 陈圣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5-羟色胺6受体拮抗剂SB-271046对匹罗卡品致痫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作用效应。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Vehicle组,n=10),氯化锂-匹罗卡品组(Lithium chloride-Pilocarpine,LiCl-PILO组,n=40)。首先根据注射LiCl-PILO后是否出现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出现SE者纳入实验,未出现SE和死亡者则剔除;然后再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即侧脑室注射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e,HP-β-CD),4μl;药物组按不同剂量分为2组,即侧脑室注射N-[4-Methoxy-3-(4-methyl-1-piperazinyl)-phenyl]-5-chloro-3-methylbenzo-thiophene-2-yl-sulphonamide monohydrochloride(SB-271047)剂量为10μg,4μl和侧脑室注射SB-271046剂量为20μg,4μl。结果 在Y迷宫自主交替行为实验中,模型组自主交替率显著下降(P<0.01),药物组显著提高尤其是20μg剂量组(P<0.05)。在Y迷宫新奇事物探索实验中,模型组的新臂时间比显著下降(P<0.01),药物组有提高趋势(P>0.05)。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模型组平均潜伏期延长显著延长(P<0.01),药物组明显缩短尤其是20μg剂量组(P<0.05)。在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平均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药物组有改善趋势(P>0.05)。结论 SB-271046可以改善癫痫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主要作用于记忆获得巩固阶段,20μg剂量作用明显。
  • 曹翔, 金岳心子, 李飞,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化合物4-[(5-溴-3-氯-2-羟基苯基)氨基]-2-羟基苯甲酸(LX007)能否对抗脂多糖(LPS)刺激小胶质细胞引起的活性氧(ROS)生成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离和培养原代小胶质细胞,利用不同浓度的LX007联合LPS处理,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免疫印迹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细胞核质分离方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核/质转位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LX007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细胞ROS生成,增加HO-1蛋白表达,同时影响Nrf2的核质转位。结论 化合物LX007可以通过调控Nfr2/HO-1信号通路抑制LPS介导的小胶质细胞ROS生成。
  • 赵海燕, 刘向一, 孙阿萍, 张朔, 樊东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drome,CSS)的临床特点以及周围神经受损的表现,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自200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4例CS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周围神经受损的情况。结果 14例CSS患者中男性10例(71.4%),年龄20~78岁(53.6±16.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升高20.7%(10.3%~55%);呼吸系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100%),哮喘9例(64.3%),肺部浸润12例(85.7%);6例(42.9%)存在周围神经受损,以四肢周围神经尤其是下肢神经轴索损害为主,同时累及运动与感觉神经;CSS起病初期误诊率高达64.3%,起病至确诊间隔平均15.9 m(1~72 m)。结论 CSS是一种误诊率较高的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临床和电生理结果提示非对称性以轴索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病患者,需注意CSS的可能。
  • 吴帅帅, 乔小放, 赵红梅, 王晓科, 王海亮, 于翔, 刘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动物模型中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将裸鼠分为7组A:无菌裸鼠对照组;B:体内移植GBM组织组;C:体内注射IL-2组;D:体内注射NK细胞组;E:同时移植GBM组织和NK细胞组;F:同时移植IL-2和NK细胞组;G:GBM组织、NK细胞和IL-2移植组.观察各组裸鼠生长情况、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肿瘤出现时间、肿瘤生长情况(体积、重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K细胞对GBM具有抑制、杀伤作用,同时IL-2能促进NK细胞对GBM的抑制及杀伤作用的能力,可以延缓胶质瘤的生长。结论 NK细胞对人脑胶质瘤具有抑制杀伤作用,并为临床免疫疗法治疗胶质瘤的研究奠定基础。
  • 李进伟, 田力, 薛维爽, 滕伟禹, 付开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卒中的临床特点、诊疗与预后。方法 报道3例我院诊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卒中病例,结合文献对感染性心内膜合并卒中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病例1合并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2合并脑梗死及肾动脉梗死,病例3合并脑梗死及肺动脉栓塞,分别给予抗感染、抗凝等治疗后,预后良好。文献报道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卒中患者中,脑梗死占70%,脑出血占30%。常合并有多器官栓塞。指南推荐一旦怀疑或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马上开始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梗死后(4±2)d及(17±11)d手术预后并无差别。溶栓及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出血及死亡概率较高。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卒中临床表现多样,经过及时的给予抗感染及手术治疗,可以挽救多数患者的生命。
  • 李卫萍, 杜菊梅, 张磊, 申艳方, 陈向荣, 王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醒脑静对Aβ25~35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醒脑静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醒脑静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SH-SY5Y细胞经过Aβ25~35造模处理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方形,细胞大小固缩,数量减少,凋亡小体形成,凋亡模型构建成功;醒脑静可以促进Aβ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醒脑静可以抑制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下调Bax蛋白表达及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结论 醒脑静对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及Bax水平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 张敏, 靳航, 吴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静脉溶栓期间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缺血溶栓血流(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方法 选择急性前循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于溶栓开始时行TCD监测并记录病变血管TIBI分级。发病72 h内患者通过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复查TCD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TIBI分级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3 m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血管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短期改善程度、血管再通情况及3 m预后的关系。结果 溶栓时TIBI分级与24 h 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407,P=0.005)。TIBI分级、基线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再通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TIBI分级:OR2.147,95%CI,1.332~3.460,P=0.002;基线NIHSS评分:OR0.876,95%CI,0.774~0.992,P=0.037;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11.917,95%CI,2.826~50.246,P=0.01;血管再通:OR 8,95%CI,1.65~38.79,P=0.01)。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TIBI血流分级,能够有效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有助于判断预后,TIBI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好,是静脉溶栓患者血管评估的重要手段。
  • 姜文娟, 李晓曦, 刘文静, 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神经科医生对于TTP的认识。方法 收集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TTP患者1例,结合国内文献报道62例,对共计6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8例,男:女=1:1.52,发病年龄19~89岁,平均发病年龄(45.68±15.79)岁。首发症状主要为意识障碍、发热、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疾病早期曾被诊断为颅内感染、脑卒中、Evans综合征、多发性肌炎。颅脑影像学可表现为正常、脑出血、脑梗死、脑水肿、静脉窦血栓。结论 当患者的症状不能完全用脑卒中、颅内感染等神经科疾病解释,尤其伴有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时,要想到TTP,及时完善破碎红细胞、乳酸脱氢酶、肝功能、肾功能、AD-AMTS13等化验,及时给予血浆置换往往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 杨光, 冯加纯, 张海宁, 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2010年才正式命名的疾病,本病极为罕见,为引起关注报道1例。方法 将我院诊断的1例IgG4相关性硬脊膜炎致脊髓压迫的患者从临床表现、病理、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患者以双下肢无力伴排尿困难起病,MRI:颈5至胸4椎水平脊髓前后缘条状高信号。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多量浆细胞表达IgG及IgG4,局部IgG4阳性数>10个/10HEP;考虑为IgG4相关的硬化性疾病,伴组织细胞增生。诊断为IgG4相关性硬脊膜炎致脊髓压迫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有所好转。结论 IgG4-RD可以引起硬脊膜炎并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应该值得注意。
  • 葛小金, 于挺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血肿扩大者与血肿未扩大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脑出血患者中有50例出现血肿扩大,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发病距首次行头部CT检查时间、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血糖及胱抑素C(Cys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短的发病距首次行头部CT检查时间(OR=1.374,95%CI=1.044~7.666,P<0.05)、低入院GCS评分(OR=0.222,95%CI=0.092~0.533,P<0.01)、高入院NIHSS评分(OR=1.735,95%CI=1.762~2.624,P<0.01)、血清高水平HDL-C(OR=1.726,95%CI=1.546~2.313,P<0.05)及血糖(OR=1.410,95%CI=1.027~1.934,P<0.05)与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独立相关。结论 低入院GCS评分、高入院NIHSS评分、血清高水平HDL-C及高血糖为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发病后尽早行头部CT检查可提高血肿扩大发现率。
  • 范琳, 黄晶, 吴正刚, 黄玉静, 刘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rt-PA静脉溶栓急性缺血脑卒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基线资料,并进行为期6 m的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rt-PA溶栓前正常尿酸组平均尿酸为(285.5±49.6)μmol/L,高尿酸组为(460.3±58.5)μmol/L;溶栓前NIHSS评分正常尿酸组为(12±6),高尿酸组为(11±5.25)(P=0.41),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病程2 w时正常尿酸组评分为(9±4),高尿酸组为(7±4.25)(P=0.022)、高尿酸组中早期神经功能好转人数比例(24例,75.0%)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40例,52.6%)(P=0.034);病程6 m时,高尿酸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mRS 3~6)人数比例低于正常尿酸组(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尿酸水平(P=0.037,OR=0.467,95.0%CI:0.250~0.873)是rt-PA溶栓后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高尿酸水平有助于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提示高尿酸水平是其近期及远期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 王大成, 沈小棋, 黄剑林, 王姝, 郑婵新, 陈锦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PNS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符合PNS合并CVST条件的患者共26例,占同期962例PNS患者的2.70%,26例患者中男12例(46.15%),女14例(53.85%),年龄在10~52岁,平均(33.25±3.8)岁。本组患者均缺少CVST常见的危险因素,4例(15.38%)以CVST为首发,其余均在PNS诊断后1 y内发病。所有患者均呈急性、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头痛、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癫痫、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常见;血液生化检查显示低蛋白血症、血小板计数增多、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见;受累静脉窦以上矢状窦最常见(12例,46.15%).患者CVST起病后30 d预后多数良好,少数出现中度以上功能障碍(mRS=3~5)2例(7.69%),1例死亡(3.85%)。结论 PNS合并CVST以缺少常见的危险因素,血液生化异常、D-二聚体水平升高、颅内上矢状窦受累多见等为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疑状态有关。
  • 顾丽娟, 张勤, 李月华, 韦艳霞, 曾朝丽, 高娅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立普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经颈动脉超声及血液分析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服用立普妥20 mg,1次/d。治疗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 g口服,3次/d,同时给予立普妥20 mg,口服1次/d,共6 m,6 m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观察两组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厚度及斑块数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斑块厚度有所减小,且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均减小,且治疗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立普妥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降低动脉硬化指数,从而有效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 穆振欣, 郑栋, 杨钟熙, 陈儇, 罗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少见的脑血管异常性疾病。普通人群发生率为0.06%~5.8% [1]。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VBD的治疗尚无疗效肯定的方案,临床主要侧重于内科对症治疗和外科手术干预处理扩张血管,现将我院双支架套叠植入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起病的VBD 1例报告如下。
  • 杨昌明, 刘训灿, 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因言语笨拙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5 d,进行性加重2 d于2017年6月2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5 d出现言语笨拙,左侧肢体稍感无力,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于当地医院药物治疗4 d后未见加重。入院前2 d,左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至活动不能,伴左侧肢体痉挛进行性加重。既往史:糖尿病10 y,现皮下注射"诺和灵30R",平日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查体:不完全性混合性失语,双眼左侧视野缺损,左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改良Ashworth分级:3级,NIHSS评分11分,MRS评分4分,Barthel指数20分。辅助检查:头部MRI:DWI序列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水岭区多发散在急性梗死灶(见图1 );头部CTA:右侧颈内动脉C1段闭塞(见图2);头部灌注CT: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存在大范围缺血半暗带(见图3 )。DSA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C1段以远未显影,右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供血系统代偿(见图4)。 经抽吸与机械取栓技术结合应用,右侧颈内动脉再通,TICI分级3级(见图5 )。术后头部灌注CT: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增加(见图6)。
  • 耿张燕, 李艳敏, 王铭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是轴突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中枢神经(主要是海马、小脑)和周围神经都有表达,Caspr2同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eted protein1,LGI1)一起构成了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复合体抗原[1~3] ,Caspr2抗体阳性相关疾病发病率低,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现报道1例Caspr2抗体阳性边缘叶脑炎,并学习相关文献,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 王炳雷, 郑嘉华, 边鑫, 岳赞, 沈建华, 李艳, 王惠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是一种累及边缘系统的重症脑炎,最近几年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边缘性脑炎病变部位可累及: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颞叶内侧面、岛叶及其扣带回皮质等结构。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 antibody,LGI1-Ab)相关边缘性脑炎是最新发现的一种抗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相关的LE,约占边缘系统脑炎30%左右,发病率较高。其典型特征包括:面臂肌张力障碍(faciobrachial dystonic seizures,FBDS)、认知功能下降(cognitive decline)、低钠血症(hy-ponatremia),以及影像学可见MR颞叶内侧或海马结构T2加权相高信号等特征[1]。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的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报告与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进行讨论,以增加医务工作者对边缘性脑炎的认识,防止误诊与漏诊。
  • 杨传彬, 韩晓彬, 姚敏, 莽靖, 徐忠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2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RESLE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累及胼胝体压部的临床影像综合征[1],病因复杂多样[1,2]。本文2例患者是一对夫妻,同时接触除草剂后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头部核磁均表现RESLES影像学改变。本文对2例患者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
  • 史颖, 金鑫, 袁蓓, 李同凯, 任思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又称Call-Fleming综合征,于1988年由Call GK及Fleming CM首次报道[1],因产后女性为易感人群,曾被称为产后血管炎,属少见病,目前国内报道较少,临床常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需引起重视。本文报道1例产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 胡慧玲, 陈林, 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自2007年首次报道以来[1] ,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约70%的患者可能出现前驱感染症状[2],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症状、癫痫、语言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异常运动等,部分严重患者可能出现中枢性低通气、意识障碍、癫痫持续状态等,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长期重症监护支持[2,3]。其起病往往较重,影像学多表现为边缘系统及以外脑组织异常信号,部分患者可完全正常[4,5]。但影像学仅表现为海马萎缩的病例,尚未见报道。对于临床表现比较典型的病例,诊断相对容易,但对症状较轻、影像学不典型的抗NMDAR脑炎容易误诊、漏诊。现报告1例因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在心理科治疗1y之久,影像学只表现为双侧海马严重萎缩的抗NMDAR脑炎,以提高对抗NMDAR脑炎的认识。
  • 黄刚, 周超, 周勇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7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一种以脂质代谢异常为表现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常常影响肌肉组织导致肌无力,它还可以同时累及其他的组织,如中神经系统、周围神经、骨骼系统、消化系统等。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多与遗传相关,继发多与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缺铁性贫血、妊娠等相关。LSM合并RLS的病例比较少见,现报道我科诊断的1例LSM合并RLS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 王爽, 李超, 解婷婷, 张海宁, 冯加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枷臂综合征(flail arm syndrome,FAS)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变异型,以对称性双上肢近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而双下肢、球部肌肉仅轻微受累,预后较ALS好,生存期也相对较长。由于其进展缓慢,在疾病早期易误诊、漏诊[1]。现将2015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3例FAS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
  • 唐东方, 尤金良, 李伟, 陈趟, 李文鹏, 王育波, 张显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8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是新生儿的发病率较低。尤其是头皮巨大血管瘤的报道甚少。在此我们报道1例新生儿巨大头皮血管瘤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1 病例资料男婴,13 d,出生时发现左侧颞枕有大小约4.0 cm×5.0 cm类圆形包块,后逐渐增大。患儿饮食较好,无发热,无抽搐,可自行进乳,尿便正常。查体:皮肤红润,前囟平坦、呼吸平稳,腹部平坦,四肢肌张力及反射正常,左侧颞枕部可见一大小约5.0 cm×7.0 cm包块,包块中心有深红色不规则皮肤(见图1)。包块突出皮肤表面部分活动度较好,按压柔软,包块内未触及硬性结节。影像学检查:(1) CT:各部脑结构未见异常;脑室、脑池的位置、大小及密度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左侧颞顶枕皮下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5.3 cm×1.8 cm×4.3 cm,CT值约31HU,边界尚清(见图2)。(2)局部软组织浅表彩超:左侧头部指示部位皮下可见一实质性略强回声光团,边界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可见管道样回声;肿物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实验室检验未见明显异常。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后,患儿全麻下行头皮肿物切除术,肿物位于皮下,实性,质地软,呈不规则形,有包膜,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血运丰富,肿物内有暗红色胶冻状内容物,肿物大小约6.5 cm×4.5 cm×1.5 cm。术后病理诊断为幼年性毛细血管瘤(见图3)。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出院。
  • 欧阳青蓉, 吴超, 张树山, 王晓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以时间和空间多发为特征,可出现感觉、运动、视觉、认知、括约肌功能等多种功能障碍,是青年群体神经功能残障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MS嗅觉障碍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拟从神经心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及免疫学等方面对MS嗅觉障碍的进展进行综述。
  • 郭鑫, 毕海宁, 盖晴, 丛树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也在逐年升高。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是重要的危险因子,血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LOX-1)作为ox-LDL的特异性受体,在各种促炎和促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刺激下高度表达[1,2]。近年来,LOX-1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现本文就LOX-1 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 热依沙·塔西买买提, 李红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 PD)是老年人好发的神经变性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可达1% [1]。帕金森病的临床主要特征为运动障碍,包括进行性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异常等,此外还可伴有大量的非运动症状(NMS),如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睡眠障碍等[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照料负担。
  • 刘扬, 陈伟红, 李睿, 董艳红, 吕佩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65岁以上老年人中60%患有高血压,85岁以上者可达80% [1]。脑组织是高血压的早期受损靶器官。实际上,脑小血管病(CSVD)是高血压引起认知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高血压引起小动脉硬化,内膜中层平滑肌细胞丢失,纤维玻璃样物质沉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致CSVD。CSVD是集神经影像学、病理学、无明显临床症状于一体的由磁共振成像(MRI)可检查到的一组疾病,包括:脑白质病变(WML),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腔隙性脑梗死(LI),脑微出血(MCB)等。特别是随着近年来MRI技术飞速发展,CSVD的诊断越来越明确。这些CSVD亚型可单独存在,但常常同时存在。有数据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认知障碍和痴呆的患病率约为8%,80岁以上者可达15%~20% [2] ,这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了幸福指数。在高血压的慢性病程中早期识别出认知功能下降并及时给予干预尤为重要。本篇综述主要目的是讨论高血压引起CSVD的机制,进而阐述CSVD与认知障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