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9-07-31
  

  • 全选
    |
    睡眠专栏
  • 肖福龙, 张军, Kingman Strohl, 韩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80-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几项机制和干预研究阐明了我们在临床神经病学和睡眠医学交叉领域的认识。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主要由下丘脑分泌素缺乏引起的睡眠疾病,常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有研究者考虑其发病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对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的攻击有关。一项研究报告在一些发作性睡病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检测出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特异性细胞毒性CD4~+ T淋巴细胞~([1])。这一发现强化了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将来T淋巴细胞可能成为诊断或提示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81-5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办公室、吉林省卒中学会神经超声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颈血管超声中心主办的第10期短期血管超声培训班将于2019年9月4日~2019年9月8日在长春举办。本期培训班大咖云集,小班授课,招收学生50名,额满为止。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者将颁发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新技术培训证书,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 徐涛, 吴惠涓, 赵忠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82-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睡病是一类以日间过度思睡、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睡眠障碍,可伴有体重增加,入睡前幻觉和心理障碍等临床表现~([1])。根据国际睡眠障碍第三版(ICSD-3)的分类,发作性睡病被分为两型~([1]):1型,伴猝倒发作,患者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1(Hypocretin-1,Hcrt-1)水平有明显下降; 2型,不伴猝倒发作,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明显下降。
  • 王传蕾, 于洁洋, 孙晴晴, 郭笑, 王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86-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思睡和疲劳是两个常见的临床症状,虽然思睡和疲劳这两种症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但是临床上“思睡”和“疲劳”常易于混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本文将对思睡和疲劳的性质进行综述,为患者提供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 郑新伟, 马速, 耿丽娟, 刘晨菲, 顾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89-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常常伴发多种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包括失眠、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REM期睡眠行为障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日间过度思睡、不宁腿综合征。MCI患者的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增加照料者负担。
  • 黄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92-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无法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可以伴有入睡性幻觉、睡眠麻痹等夜间睡眠障碍和其它症状。伴有典型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的诊断通常并不困难,因为猝倒发作有一定特异性,在其它疾病中很少见到。而不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嗜睡缺乏特异性,可以见于多种疾病。嗜睡通常是发作性睡病的首发症状,而猝倒有可能在几个月到几年后才出现。
  • 张蕊蕊, 张红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94-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以白天不可抗拒的嗜睡、猝倒、睡眠幻觉、睡眠瘫痪、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与“睡不着”-失眠相比,“睡不醒”-发作性睡病有更大的危害,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造成意外事故危及生命。
  • 任佳封, 程金湘, 宿长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597-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 CS)是一种新兴的无创脑调控技术,该技术使用的设备简易且易于实施,将电极片用凝胶或生理盐水附着在颅骨上,设置恒定的电流强度(1-2 mA),电流通过引起特定皮质区域膜电位的改变来进行脑调控。
  • 付君言, 曾延玮, 于欢, 张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00-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RBD)是一种发生在快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的异态睡眠,以骨骼肌失弛缓,伴噩梦以及不同程度的梦境演绎行为为特征,常引起自伤或伤及同床者。RBD根据病因可以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继发性RBD也称症状性RBD,常继发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发作性睡病、脑干损伤)、服用药物(如抗抑郁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酒精戒断等~([1,2])。
  • 黄小群, 扎圣宇, 陈捷, 李庆云, 李宁, 汤荟冬, 陈生弟, 马建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04-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方法 从2015年~2018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共招募90例,其中包括经多导睡眠图诊断为RBD的患者30例(特发性RBD 17例,帕金森病伴RBD13例),其他睡眠障碍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3例,其他17例),健康对照30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采用不同量表对睡眠、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认知功能测试显示,RBD组的连线测试B (Trail Making Test-B,TMT-B)表现最差。在亚组分析中,特发性RBD组在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VLT)中的表现较差。此外,RBD患者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和焦虑情绪的损害。结论 RBD患者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雷莉, 张婷, 高东, 黄庆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09-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沉香熏香疗法对失眠障碍患者中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失眠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晚睡前接受沉香熏香治疗,对照组接受不影响睡眠的丙三醇熏蒸治疗。连续干预3 w后评估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入睡前觉醒量表(PSA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量表(PHQ-9)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3 w时,实验组PSQI得分、PSAS得分和ISI得分显著降低(所有P<0.05),睡眠效率显著增加(P<0.01),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GAD-7得分和PHQ9得分均显著降低(GAD-7:P<0.05,PHQ-9: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沉香的临床疗效在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分层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沉香熏香治疗能显著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同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 王升辉, 郭好战, 张红菊, 白莹莹, 张杰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13-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睡瘫症(RIS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 对2017年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2例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睡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均排除发作性睡病,发作形式与睡眠瘫痪的经典表现相符。发作时,例1意识朦胧,颈部可小幅扭动,并伴有听觉幻觉;例2意识清晰,无幻觉存在。2例均伴有明显焦虑症状,但因果关系不明确。例1接受曲唑酮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RISP发作时均处于分离状态,但表现形式多样;其反复发作可能与睡眠稳态受损有关;多种抗抑郁药对RISP有效。
  • 郝凤仪, 蒋晓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16-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简介慢性失眠症患者整合心身诊疗平台,并探索在该平台远程管理下,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药物减停率、就诊体验。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8月门诊就诊的慢性失眠症患者213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08例与对照组105例。实验组在慢性失眠症整合心身诊疗平台建立档案,首次认知行为治疗采取面对面团体治疗的形式,然后在平台接受远程药物联合心理行为管理,由医师远程评估病情并推送治疗方案;药物使用唑吡坦10 mg qn或等效剂量的其他镇静催眠药物,从9 w始,每2 w递减25%;非药物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运动处方、正念疗法、音乐/白噪声治疗、催眠暗示治疗、支持性治疗。对照组共同接受首次认知行为治疗,不在平台进行后续管理。两组均进行6 m随访及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3 m(P=0.032)、6 m时(P=0.00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减停药物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慢性失眠症整合心身诊疗平台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减停镇静催眠药物的成功率。
  • 张勇, 宋赞, 孙晓倩, 张轩, 薛蓉, 吴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21-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睡眠剥夺过程中小鼠海马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从而为睡眠剥夺对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 (1)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age control,CC)、快速眼球运动(REM) 睡眠剥夺1 d组(REM sleep deprivation 1 day,SD 1 d)、REM 睡眠剥夺2 d组(SD 2 d)、REM 睡眠剥夺3 d组(SD 3 d),每组12只小鼠。CC组同笼饲养1 w后于9:00AM灌注处死,SD 1 d组、SD 2 d组、SD 3 d组经睡眠剥夺1 d、2 d和3 d后均于9:00AM灌注处死。(2)采用ELISA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DNF、IL4的表达水平。结果 (1)ELISA显示SD 1 d组小鼠海马中BDNF、IL4较CC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9、<0.001);SD 2 d组BDNF、IL-4较CC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5、0.13);SD 3 d组BDNF、IL-4较CC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1)。(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睡眠剥夺过程中小鼠海马中IL-4、BDNF蛋白表达变化呈正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r=0.863。结论 睡眠剥夺后BDNF、IL-4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是睡眠剥夺后造成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之一。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汪伟, 张雪莲, 邢小燕, 孙少杰, 汪仁斌, 焦劲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25-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及其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异常特点并统计分析其与密歇根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入组的36例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中,周围神经传导检查下肢重于上肢(100% vs 83.3%),感觉传导异常比运动传导异常多见(100% vs 83.3%),以下肢感觉传导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最为常见(36/36,100%);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则以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相对常见(30/36,83.3%),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及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DML)延长相对少见(11.1%,5.6%);神经损害电生理评分与密歇根量表评分之间具有显著相关(P<0.01)。结论 感觉传导波幅下降及轻度的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为常见的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电生理改变特点;神经传导异常评分与密歇根量表评分具有显著相关,可用于疾病严重程度随访。
  • 方传勤, 王娟娟, 杜艳群, 戴鸣, 朱人定, 何晓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28-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NIHSS/DWI-ASPECTS不匹配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2018年5月因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和住院72 h NIHSS评分,评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所有患者在入院48 h内完成头部MRI检查,并行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NIHSS/DWI-ASPECTS不匹配(NIHSS/DWI-ASPECTS Mismatch,NDM)定义为NIHSS评分≥8且DWI-ASPECTS≥8,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NDM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END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9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男性52例(55.3%),年龄(65.4±11.0)岁。符合END患者31例(33%)。NIHSS/DWI-ASPECTS不匹配(NDM)病例18例(19.1%),其中END组14例(45%),非END组4例(6.5%)。END组年龄大、NIHSS高、DWI-ASPECTS低、NDM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0.05或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DWI-ASPECTS(优势比0.637,95%置信区间0.409~0.994,P=0.047)和NDM(优势比13.175,95%置信区间1.539~112.824,P=0.019)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END的预测因素。结论 NIHSS/DWI-ASPECTS不匹配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由杨, 段克非, 杨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32-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浆代谢物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5月~2018年11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340例住院患者。根据头部MRI是否存在新发脑梗死,分为两组:急性脑梗死组、正常对照组。应用串联质谱法方法检测血浆中93个代谢指标,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两组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 8个血浆代谢指标和综合指标N与脑梗死发病显著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N(0.977)、Arg(0.833)、Cit/Arg(0.828)、C4DC(0.725)、C18:1(0.787)、C4/C8(0.787)、Met/Phe(0.725)、C26(0.794)、Leu(0.704)。结论 亮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肉碱等可能参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可能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方向。
  • 原丽英, 何志义, 李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38-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LA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子遗传检测结果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而总结MELAS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卒中样发作、运动不耐受、症状性癫痫、血乳酸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其中2例患者存在感音性耳聋,1例患者同时患心肌病,1例患者表现精神异常、痴呆及糖尿病。头部MRI可见与主要脑血管分布不相应的梗死灶,MRS病变区可见乳酸峰。3例患者均经分子遗传检测证明为m. 3243A> G突变。结论 MELAS是线粒体脑肌病最常见的类型,多在青少年起病,起病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有头痛、卒中样发作、癫痫,有时可伴发听力下降、心肌病、发育迟缓、糖尿病等。尽早完成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可获得一定疗效并改善预后。
  • 刘美真, 周蓉靖, 范振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42-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CWSI)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脑血流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 经知情同意及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选取106例CWSI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参麦注射液静滴,疗程为14 d,两组均同时予以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基础治疗。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比较两组炎症因子、脑血流灌注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BF比值、CBV比值较对照组提高,MTT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有利于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从而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有一定价值。
  • 杨寓迪, 刘琳, 王伟佳, 王冬雪, 张健松, 赵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46-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大鼠以及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大鼠脑血流量的变化,探讨疲劳运动对脑卒中大鼠脑血流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SO),过度运动组(OE),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2-VO),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并过度运动组(2-VO+OE)。采用大鼠跑台进行疲劳运动训练,采用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脑血流仪对大鼠的额叶皮质脑血流量进行测定,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大鼠的学习记忆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与SO组相比,OE组脑血流量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聚集度4组之间并无明显变化(P>0.05);回光强度4组之间并无明显变化(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与SO组比较,2-VO组与2-VO+OE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5),平均速度各组之间并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脑缺血后大鼠脑血流量会显著下降,造成学习记忆障碍。缺血前的疲劳运动会增大缺血后大鼠脑血流量的下降幅度,且会导致学习记忆障碍的加重。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金梦华, 白树风, 翟明明, 程丽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51-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PNS)是指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由肿瘤细胞产生的抗体或介导的细胞免疫作用于远离肿瘤原发部位或转移部位的器官或组织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1,2])。副肿瘤综合征发病率低,仅见于1%~3%的肿瘤患者~([3]),早期表现不典型,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我们报道1例曾被误诊为视神经脊髓炎,但最终被确诊为副肿瘤性小脑变性的患者。
  • 马浩源, 贾彩云, 宋怡瑶, 肖伊宁, 董艳红, 吕佩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54-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丘脑的供应血管存在多种变异,Percheron动脉为十分少见的一种变异形式,因该动脉闭塞导致双侧丘脑对称性梗死而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双侧丘脑梗死多导致患者出现丘脑三联征(急性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垂直凝视麻痹),而早期以TIA形式起病的病例罕有报道。
  • 高婧, 董春雨, 刘晶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57-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棒状杆菌又名马红球菌,是人类条件致病菌。该菌是马、猪、牛等动物致病菌,近年来,有关马棒状杆菌引起感染的报道增多,大多数为小儿败血症以及免疫功能缺陷人群易感[1],但其导致的颅内感染尚无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由马棒状杆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以进一步了解本病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
  • 张仙俊, 韩雁冰, 周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59-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ahr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又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或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也可称为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该病病变部位不仅局限于基底神经节,也可累及丘脑、小脑齿状核、大脑皮质,其临床症状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综合征、认知障碍、癫痫、精神障碍及小脑功能障碍等,而以锥体系统损伤为首发症状者极为少见,下面就我科收治的1例以锥体系统损伤为首发症状的Fahr病报道如下。
  • 王美妍, 李进伟, 张诗煜, 薛维爽, 田力, 滕伟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61-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neddon’s综合征(Sneddon syndrome,SS),由英国皮肤病学家Sneddon在1965年首次描述。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神经综合征,皮肤表现常在缺血性脑卒中数年前出现,经常被误诊为特发性网状青斑或系统性血管炎等疾病。据估计,SS在一般人口中的发病率为每年百万分之4,常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1]。国内由许晶等于1998年首次报道[2]。此后20 y中,国内仅有5例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SS报道如下。
  • 张欣, 赵丹阳, 林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64-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MDA受体脑炎(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是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炎[1],于2007年被Dalmau等首次报道[2],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临床发现率逐渐增多,但对于具有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仍易漏诊误诊,现报道1例以单侧肢体无力起病,早期抗体检测阴性的不典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旨在加强临床对该类患者的早期认识,以免延误病情,影响患者预后。
  • 综述
  • 孔凡丛, 吕占云, 杨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6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而外泌体广泛存在于脑脊液和外周体液中,拥有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病原体的转移以及细胞碎片的清除等生理功能,且在PD发展过程中其内容物发生改变。正是由于外泌体独特的生理功能以及在PD的发病、发展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广受关注[1]。本文就外泌体在PD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李俊, 朱本藩, 许二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7): 669-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伴有多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神经变性疾病。近些年来非运动症状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疼痛、情绪、嗅觉、认知、便秘等,其中疼痛一直有着高伴发率,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其实早在1817年詹姆斯帕金森就曾在专论里写到,疼痛可以是帕金森病疾病损害的早期警示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