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31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赵俊华, 王海涛, 刘浩, 艾莉波, 郭艳华, 徐爱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是否存在PTEN的异常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自噬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5只。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温和性应激(CUMS)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取旷场、水迷宫、穿梭箱、悬尾实验及糖水偏好等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抑郁状态。分别于成模后0.5 d、1 d、3 d、7 d、14 d取海马组织,通过免疫组织荧光、Westo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海马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以及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好奇心缺失,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行为绝望状态以及快感缺失(P<0.01);模型组LC3、Beclin1两种自噬相关蛋白有共定位表达,其中LC3也与PTEN蛋白呈共定位表达;抑郁症模型组大鼠海马LC3、Beclin1两种自噬相关蛋白与PTE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呈随时间增加趋势;抑郁症模型组大鼠两种目的自噬相关基因和PTEN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存在异常PTEN表达,其表达与自噬发生相关。
  • 赵悦杉, 郭若一, 顾天舒, 王世佳, 于萍, 郭力, 李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及脑梗死相关血液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患者脑梗死组56例,斑块组(无梗死,仅有斑块)患者72例,无斑块组40例;各组中斑块的稳定程度用斑块评分来表示,斑块评分越高斑块越不稳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 测定CyPA含量,并收集一些常见血液指标数据;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并根据超声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确定斑块评分。结果 无斑块组和斑块组Cy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A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002,95%CI 0.824~1.219);脑梗死组和斑块组中CyP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P>0.05);斑块组与脑梗死组的斑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呈正相关,血红蛋白与斑块评分之间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88,95%CI 3.017~3.422)。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936,95%CI 134.031~144.583);斑块组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高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OR=0.052,95%CI 1.237~1.364)。结论 血清中CyPA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但与斑块的稳定性不相关;脑梗死患者中的斑块不稳定程度较非脑梗死患者斑块不稳定程度明显增加;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呈负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其中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在非脑梗死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斑块的稳定程度呈正相关且是斑块发展的保护因素。
  • 胡新颖, 刘恒方, 张敏, 石磊, 王新华, 陈彦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头部磁共振成像(MRI)、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和经颅超声成像(TCS)三种辅助检查对多系统萎缩P型(MSA-P型)和帕金森病(PD)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21例MSA-P型和33例PD患者,均行MRI、EAS-EMG、TCS检查且病历资料全面并保存完整。采用ROC曲线对其MRI、EAS-EMG、TC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SA-P型组的壳核裂隙征、MUP平均时限、平均波幅、多相波百分比、自发电位发生率、卫星电位发生率均高于PD组,但黑质高回声面积、黑质高回声总面积与中脑总面积比值均低于PD组(均P<0.01)。ROC曲线显示,在两者的鉴别诊断方面,壳核裂隙征的特异度最高(97.0%),黑质高回声面积的敏感度最高(81.0%),MUP平均时限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81);三种指标联合对两者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95.2%,AUC为0.939,鉴别诊断价值极高。结论 MRI、EAS-EMG、TCS对鉴别MSA-P型和PD的价值各不相同,互为补充,且三种指标联合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 郭艳侠, 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含量变化,以及其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CD4+CD28-T细胞、TNF-α、VCAM-1在脑梗死患者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19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将57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和43例急性小动脉型脑梗死患者以及40例健康对照患者的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以及VCAM-1进行检测,分析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及VCAM-1水平在不同组之间的变化。57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超得出47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其中19例稳定斑块组和28例不稳定斑块组,分析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VCAM-1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通过散点图判断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和TNF-α水平高于小动脉型脑梗死患者,两组的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VCAM-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不稳定斑块组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及VCAM-1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D4+CD28-T淋巴细胞与TNF-α以及VCAM-1之间呈线性相关。结论 当发生急性脑梗死时,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VCAM-1水平在急性期增高,并且CD4+CD28-T淋巴细胞、TNF-α、VCAM-1主要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不稳定斑块的形成,CD4+CD28-T淋巴细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分别与TNF-α、VCAM-1存在相关性,因此在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刘彩霞, 孙维, 田智敏, 陈秋惠, 史宝和, 孙亚娟, 李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一家系(Familial cortical myoclonic tremor with epilepsy,FCMTE)的7例患病者的CTNND2(Catenin Delta 2,CTNND2)基因进行筛查。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产物测序法对家系先证者及患病成员进行CTNND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7例患者进行CTNND2基因突变分析,未发现该基因外显子区存在突变。结论 该FCMTE家系CTNND2基因未发现突变,认为该基因不是本家系的致病基因。
  • 郭蓉, 张思艺, 殷丽丽, 王昆, 丁明岩, 崔春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 患者中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及分流量的分级,分析CS与RLS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8~55岁CS患者4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33例为对照组,应用cTCD和cTTE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cTCD对病例组和对照组RLS检出的阳性率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CD和cTTE诊断RLS的阳性率交叉比较无明显差异(P=0.18)。用cTCD检查的病例组中,RLS的总阳性率为47.7%(21/44),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27.3%(12/44);对照组中RLS的总阳性率30.3%(10/33),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9%(3/33);2组RLS总阳性率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380,P=0.123);病例组的大量分流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74,P=0.042)。结论 cTCD检测RLS的方法是可靠的,RLS与CS相关,其中大量分流可能与CS的发生有强的相关性,可以用cTCD检测RLS,并且根据分流量分级评估,cTCD和cTEE联合检查可以增加PFO的检出率。
  • 亢悦婷, 王鑫, 关爽, 刘威, 刘忠良, 段晓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东北地区正常成人上下肢近端神经传导的正常值及差异。方法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肌电图室检查结论无异常者中选取208例,测定其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双下肢股神经的周围运动潜伏时(LAT)和波幅(CMAP),并测量双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时及波幅,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股神经MCV Lat逐渐延长,CMAP波幅随着年龄段增加而降低;女性人群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股神经MCV Lat较短、CMAP波幅较低,男性的股神经波幅比女性明显高(P<0.05);左右侧肢体的近端神经MCV潜伏时、波幅无明显差异;年龄及性别对胫神经H反射的潜伏时、波幅影响很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同年龄成人近端神经MCV的测量值与年龄增长、性别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参照相应年龄段、不同性别正常值作出判断。
  • 袁媛, 高乐虹, 李宁, 黄朝阳, 张益萌, 赵昕, 李鑫, 翟怡, 詹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伴有睡眠障碍的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HD患者睡眠障碍的关注度。方法 分析1例HD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并检索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两次多导睡眠图均可见睡眠片段化,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增多,从睡眠结构上看,该患者1期睡眠(N1期)比例增加,而深睡眠期(N3期)和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期(R期)比例明显减少,两次睡眠监测中并未记录到REM睡眠期行为异常和肌肉失弛缓现象。结论 睡眠障碍对HD患者的症状有影响,是进一步研究潜在干预措施的理想方向。
  • 刘萌萌, 杨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住院并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共108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低钠血症患者(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低钾血症(27例),比较三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 h、3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14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出血转化率是否有差异。再将低钾血症组分为A组(轻度低钾)、B组(中度低钾)、C组(重度低钾),低钠血症组分为a组(轻度低钠)、b组(中度低钠)、c组(重度低钠),分别比较各组间溶栓前,溶栓后24 h、3 d的NIHSS评分,溶栓后14 d mRs评分是否有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溶栓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及14 d后mRs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伴有低钠血症的溶栓患者下降幅度不如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率三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A、B、C三组在溶栓前,溶栓后24 h,3 d的NIHSS评分,溶栓后14 d mRs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比较,溶栓后24 h、3 d的NIHSS评分,溶栓后14 d mR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钠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短期预后存在不良影响,且血钠浓度越低,影响越大。
  • 治疗
  • 黄妍, 张军, 王洁, 徐颖, 王丽丽, 安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对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伴吞咽困难患者给予颅磁治疗后患者吞咽、构音功能及生存质量变化。方法 选取选取2017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随机随机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5)。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颅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 康复训练。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造影技术测定治疗前后吞咽时舌骨位移大小。通过吞咽喉镜检查,采用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评估治疗前后渗漏误吸程度。采用言语功能评定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构音功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异常率32.73(18/55)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100%(55/55)及对照组56.36%(31/55)(P<0.05);治疗后对照组吞咽功能异常率56.36%(31/55)低于本组治疗前100%(55/5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进食3种不同食物的舌骨最大位移均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进食3种不同食物的舌骨最大位移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Rosenbek分级2级、3级、4级比例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6级、7级、8级比例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2级、3级、4级、5级比例高于对照组,6级、7级、8级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43/55)(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构音功能障碍率41.82%(23/55)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89.09%(49/55)及对照组70.91%(39/55)(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构音功能障碍率70.91%(39/55)低于本组治疗前87.27%(48/55)(P<0.05)。治疗后观察组构音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72.73%(40/55)高于对照组61.82%(34/5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HOQOL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 颅磁治疗可有效改善Wallenberg综合征伴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及构音功能障碍情况,明显提高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颅磁刺激治疗法可于临床广泛使用。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刘蓥琪, 张立霞, 邱志皓, 李静, 王朝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因“右侧肢体麻木6 m,记忆力减退4 m,言语欠清2 m”于2019年2月1日入院。现病史:患者缘于6 m前,无明显诱因及原因出现右足麻木,时有头晕,4 m前出现记忆力减退,伴右侧偏身麻木,2 m前出现言语欠清且记忆力明显下降,无法正常工作。
  • 孙宁宁, 于淼淼, 张吴琼, 孟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多数患者以一侧或双侧手指力弱、手部小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延髓麻痹一般发生在疾病晚期,极少数病例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通常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偶见亚急性进展者。急性延髓麻痹为首发症状的ALS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延髓麻痹起病的ALS病例。
  • 张萍, 李洁, 何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3岁,以“突发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抽搐2 m,再发1 h”入院。入院前2 m患者坐着时突感心慌、头晕随即晕倒在地,朋友立即呼唤患者,发现患者呼之不能应答,并伴四肢强直抽搐,大约2 min四肢抽搐停止,患者意识恢复,四肢乏力;1 h前患者再次于坐着时感头晕、心慌,继而家属发现其呼之不能应答,四肢强直抽搐,双眼向前凝视,持续约10 s意识恢复,意识恢复后精神差,四肢乏力。
  • 曾燕华, 邹慧敏, 李红芳, 张爱梅, 郝延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常见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症状缺乏特异性。如累及神经系统,则引起神经型布氏杆菌病(Neurobrucellosis,NB),NB症状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临床上易误诊,以眩晕起病极其少见,现报道1 例于我院诊治的以眩晕为首发表现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并进行文献复习。
  • 赵宏伟, 刘畅, 张晓, 李晓涵, 吕玉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睡眠疾病认识的普及,一些发生于睡眠期的异常行为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常常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发生于睡眠期的癫痫发作相混淆,本报道将长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及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hy,PSG)相结合,对此例主诉为“睡眠中胡言乱语、肢体乱动2 y”,既往误诊为癫痫发作,现考虑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诊断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 胡晓琴, 夏盈峰, 宋承伟, 吴慧文, 付楠良, 牟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并发各种血栓事件称为Trousseau综合征。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脑梗死和脑出血[1],大约15%的癌症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2],但是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肿瘤临床少见,诊断困难。本文报道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表现的卒中患者最终诊断为Trousseau综合征,总结分析以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认识。
  • 高伟芳, 陈蓓蕾, 朱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在临床上属于比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累及多系统的肌肉疾病。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肌肉活检、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在临床上属于比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累及多系统的肌肉疾病。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肌肉活检、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 刘洋, 张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70-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会引起婴儿死亡的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约为1/11000,以脊髓前角细胞退化所致的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为特点,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1]。现将我院门诊就诊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 综述
  • 黎银潮, 陈树达, 陈立毅, 秦家明, 陈傲寒综述, 周列民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海马硬化性内侧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之一,发病人数日益增多,但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有利于对颞叶癫痫的理解,并为癫痫的早期风险评估、诊断、预后和治疗的临床工具开发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其基本病理组织学特征,与癫痫相关基因,及其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等方面进行综述。
  • 郭炜杭综述, 许二赫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外,还存在着步态障碍,严重影响了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生活能力。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是完全明确,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D患者的运动自动化能力下降、多巴胺能通路受损和胆碱能通路受损,现有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本文将主要围绕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综述。
  • 薛晶综述, 李国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几十年里,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存活率的提高,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绝对数量正在增加[1]。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卒中的69.6%~70.8%。TOAST分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类标准,是1993年Adbams等在应用类肝素(Org10172)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制定的,其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脑成像结果和辅助诊断结果,将IS分为五种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栓塞型(cardiogenic embolism,CE)、小血管闭塞型(small-vesselocclusion,SVO)、其他明确病因型(other determined causes,SOE)、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SUE)[2]。IS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包括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IS后癫痫、IS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及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这些并发症与IS短期和长期不良预后显著相关[3,4]。近几年关于各种IS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研究有很多,并发现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在不同病因分型的IS患者的发生情况是不同的,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LAA型、CE型和SVO型,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缺血性卒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在LAA型、CE型、SVO型中的研究进展,以便提高对不同病因类型IS的认识,从而为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改善患者预后,降低IS致残率及致死率。
  • 甄隽颖, 郑晓丹综述, 吴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症(AD)后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由脑内产生多巴胺的细胞受损或凋亡引起,好发于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据统计,目前全球约 1000 万老年人遭受 PD 的影响,每年对于该病的护理和治疗费用高达 570 亿美元,而这一数值还在持续上升。PD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目前仍没有根治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干细胞如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干细胞(iPSCs)等等[2],为PD的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干细胞不仅可利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并筛选潜在的药物,而且细胞替代治疗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方式。然而,有限的细胞来源、相关的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3]。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可解决这些问题,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 苗志娟, 王修哲综述, 赵玉武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与外周免疫系统分离,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数小时,神经细胞缺血死亡,通过释放“危险信号”,激活脑内固有免疫反应,促进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等神经毒性物质产生,介导血-脑屏障破坏以及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与此同时,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高,免疫炎症细胞如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脑组织,通过识别脑内中枢神经系统暴露的抗原,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进一步介导神经元的二次损伤,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同时,机体为了减轻上述损伤,通过负反馈作用引起卒中后外周免疫抑制反应,增加卒中后感染的发生率。这一过程伴随着缺血脑组织局部和全身各个系统免疫状态的改变[1],本文对免疫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尹筠思, 徐逸, 杨诺综述, 丁岩, 卫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偶发的、成人发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小脑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和锥体束损害[1]。异常的α-突触核蛋白在少突胶质细胞胞质中积累可能是MSA发生的原因。睡眠障碍是MSA是常见的症状,包括失眠、白天嗜睡、不宁腿综合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睡眠呼吸障碍等。其中一种在MSA中特异性的睡眠呼吸障碍——喘鸣,可能与患者预期生存期减少有关[2]。国外的研究显示,在45位MSA患者中,62.2%的患者存在睡眠呼吸障碍,其中有38%的患者发生喘鸣[3]。
  • 张鹏综述, 龚黎民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被定义为“双侧上肢动作震颤”的综合征,是成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1] 。目前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仍是第一线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口服药物[2]。 然而关于治疗的长期疗效知之甚少,因为很少有试验进行长期随访。很少有I类证据证明干预措施有其疗效。手术治疗方案的出现为受影响最严重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过去的10 y中,从化学去神经到非侵入性神经调节的新型治疗方法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撰写这篇综述时,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和意大利运动障碍协会(IMDA)都为原发性震颤的治疗制定了指导方针[3]。本文拟对指南中强调推荐药物、化学去神经、外科干预措施、生活方式管理及新兴疗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