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10-31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李娜,曹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68-87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氢杨梅素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导致的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脑皮质原代神经元细胞,建立OGD/R损伤细胞模型。利用不同浓度的二氢杨梅素处理神经元细胞,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为细胞氧化水平的指标。细胞核质分离方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核/质转位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OGD/R组相比,二氢杨梅素处理组细胞生存率显著提高,ROS和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增高。同时二氢杨梅素处理增高了HO-1的蛋白表达并影响Nrf2的核质转位。结论 二氢杨梅素通过激活Nrf2/HO-1抗氧化通路抑制OGD/R所致的原代神经元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 赵怡然,黎银潮,陈树达,佘颖芳,陈傲寒,周列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72-87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s,FCD)的发病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潜在的基因标记及其靶向药物,为FCD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搜索下载FCD相关基因芯片数据集(GSE62019),含有5例FCD患者和3例对照组的脑组织标本。筛选和鉴定FCD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DAVID在线网站分析基因本体论以及构建DEGs间的相互作用网络,选择重要的基因模块进行深入分析并筛选出5个与周围基因高度相关的基因作为核心基因。最后,筛选以这些核心基因为靶点的现有药物。结果 (1)在GSE62019筛选出777个DEGs,分别包括364下调基因和413个上调基因。筛选出DEGs中的1个核心模块以及挑选出5个核心基因(C3、SAA1、ANXA1、CXCL2和CCL25)以及这些基因相关的现有靶向药物。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CD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FCD的发病机制以及确定新的候选治疗靶点和筛选靶向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曹莉梅,蒋宾,廖远高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77-88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和92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p-PLA2水平,于患者入院时采用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采用mRS量表评估预后,分析血清Lp-PLA2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高血压比例、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轻度47例、中度38例、重度35例,3组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PLA2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预后良好81例、预后不良39例,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发病至入院时间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p-PLA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PLA2水平越高,则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越重,Lp-PLA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钟丽玲,徐棣豪,宋建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81-88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桥梗死不稳定斑块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1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有症状急性脑桥梗死39例和无症状脑桥梗死45例患者,在HR-VWI上统计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分布、斑块累及象限、斑块表面连续情况;定量测量斑块长度、血管体积(Vouter)、血管壁体积(V wall)、管腔最狭窄层内管腔直径(LD MLN)、外管腔最大直径(OD MLN)、血管面积(OA MLN)、血管壁面积(WA MLN)、最厚厚度(WTmax),并计算斑块负荷(PB)、管腔狭窄率,比较两组的测量指标。结果 两组之间的斑块分布、斑块不连续、WTmax、WA MLN、PB、BA管腔狭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症状脑桥梗死的BA斑块更容易分布于侧壁,表面更不连续、更厚斑块厚度、更大的血管面积和斑块负荷,更高的管腔狭窄率,提示其具有不稳定斑块特征。
  • 张福琴,钟华,朱利莉,曾秋霞,周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86-89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Acute stroke,A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dysfunction,PSCD)的危险因素并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将260例A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SCD分为发生PSCD组和未发生PSCD组,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AI患者发生PSCD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对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与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体育锻炼、脑血管狭窄等为AI患者发生PSC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均与PSCD高度相关;基于上述6项影响因素建立预测AI患者发生PSCD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 C-index为0.808(95%CI 0.747~0.869)。结论 对于AI患者应及时考虑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体育锻炼、脑血管狭窄等综合因素,并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预测AI患者发生PSCD的概率,并尽早做好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赵文婷,伊新艳,闫琳琳,张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91-89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Essential tremor-Parkinson’s disease,ET-PD)的发病特点,以及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15例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患者(ET-PD组)和35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组),分析两组间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的区别。结果 ET-PD组潜伏期(9.10±2.81) y,73.3%以单侧起病。在运动症状的方面,轴性症状[(4.08±2.36)分 vs (3.76±2.72) 分]、姿势性震颤[(2.69±1.84)分 vs (1.59±1.36)分]及动作性震颤[(2.62±1.90)分 vs (1.32±1.50)分]相对较重。在非运动症状方面,头晕[(0.46±0.65)分 vs (0.26±0.45)分]较重;而便秘[(0.92±0.74)分 vs (1.09±1.11)分]、发音困难[(0.77±0.71)分 vs (0.82±0.52)分]、呛咳症状[(0.15±0.54)分 vs (0.44±0.61)分]较轻。结论 ET-PD患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头晕、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以及轴性症状较重;而便秘、发音困难、呛咳症状相对较轻。
  • 田建荣,刘恒方,张敏,石磊,王成名,张婕,王银萍,黄亚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895-89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颅超声成像(TC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成像(MRI)3种辅助检查鉴别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帕金森病(PD)的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22例PSP患者、33例PD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行TCS、SWI、MRI检查且病历资料全面。采用ROC曲线对TCS、SWI、MRI结果进行分析,探讨3种辅助检查对鉴别PSP和PD的价值。 结果 PSP组豆状核高回声比例、第三脑室最小直径>10 mm比例、P/M、MCP/SCP、MRPI、壳核低信号强度、红核低信号强度高于PD组和对照组(P<0.01)。PD组黑质高回声面积、S/M高于PSP组和对照组(P<0.01)。RQC曲线显示,在两者鉴别诊断方面,TCS中黑质高回声面积敏感度高(84.8%);SWI中壳核低信号强度特异性高(85%);两种指标联合对其鉴别时,敏感度为93.9%,特异度为81.8%,AUC为0.938,鉴别诊断价值高。MRI中MRPI及P/M 值鉴别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结论 TCS、SWI、MRI对鉴别PSP和PD的价值各不相同,TCS联合SWI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MRI的整体鉴别诊断价值优于TCS和SWI。
  • 郭龙军,梁长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00-90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与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PD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DTI检查,测量各向异性指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丘脑、黑质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丘脑、黑质、脑桥、小脑上脚及中脚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丘脑FA值、黑质FA值诊断PD的AUC分别为0.704、0.798(均P<0.05)。Hoehn-Yahr中期PD患者黑质FA值低于早期,丘脑ADC值高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黑质FA值与PD患者Hoehn-Yahr分期呈负相关(r=-0.457,P=0.002);丘脑ADC值与PD患者Hoehn-Yahr分期呈正相关(r=0.405,P=0.006)。结论 DTI对PD具有定量诊断价值,且黑质FA值、丘脑ADC值与PD病情具有相关性。
  • 祝娃娃,王健达,张险峰,俞灵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04-90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的嗅觉障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PTP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MPTP小鼠的嗅觉障碍及其相关机制。结果 行为学的结果显示MPTP小鼠的嗅觉能力是下降的,相关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MPTP小鼠嗅球中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数量是上升的。结论 MPTP小鼠的嗅觉功能下降并且和嗅球中DA能神经元的上升相关。
  • 程丽妞,白树风,闫俊强,金梦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08-9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分析耐药性癫痫脑脊液P-糖蛋白(P-g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治疗有效的癫痫患者30例为敏感组,耐药性癫痫患者30例为耐药组,同期经我院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脑脊液中P-gp、TGFβ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比较耐药组中不同发作类型患者P-gp、TGFβ1水平差异。结果 耐药组脑脊液中P-gp、TGFβ1分别为(21.5±3.1)ng/ml、(217.3±49.6)pg/ml,显著高于敏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P-gp、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作类型的耐药性癫痫患者脑脊液中P-gp、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中P-gp、TGFβ1水平可以作为不同发作类型耐药癫痫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 乔雪竹,赵蕊,刘菲,王春利,侯晓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11-91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肌阵挛失神癫痫(myoclonic absences epilepsy,MAE)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3年-2019年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4例诊断为MAE的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中男患8例,女患6例。14例均有肌阵挛失神(myoclonic absences,MA)发作;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每日发作可达数次至数十次,频繁时近百次;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可诱发。发作期EEG为双侧对称同步3 Hz节律性棘慢复合波放电,肌电图(EMG)均记录到与肌阵挛有锁时关系的肌电爆发。治疗主要采用丙戊酸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随访时年龄为5~15岁,其中8例发作控制4个月~3 y。结论 MAE是一种的罕见儿童癫痫综合征,MA是其“标志性”的发作形式,MAE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EEG-EMG记录,早期诊断并选择正确的抗癫痫药物,有助于远期预后的改善。
  • 侯瑞华,何尧利,温慧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16-91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结合WELLS评分对预测青年脑出血(young cerebral hemorrhage,YCH)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deep vein thromboembolism,LDVTE)的效果,实现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09例YCH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33例)和非血栓组(76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评价PLR及DFR结合WELLS评分的诊断价值。结果 血栓组的PLR数值、DFR数值及WELLS评分为(149.20±52.17)、(118.46±8.37)及(2.67±0.48);非血栓组分别为(95.27±29.48)、(75.28±10.16)及(0.72±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应用对YCH患者发生LEDVT 的灵敏度为97.65%、特异度为 92.43%、漏诊率为2.35%、误诊率为7.5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51(P<0.05)。结论 PLR、DFR 结合WELLS评分对预测YCH患者发生LDVTE特异性高,漏诊率及误诊率低,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申艳茹,吕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20-92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方法 研究选取脑梗死患者共169例。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颁布的MS的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组(MS组)和非代谢组(非MS组)。记录每个入组者病史及入院时血压以及血脂、血糖,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中脂联素含量及颅内外血管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全部数据经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1)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MS共89例,占总数52.7%,所占比例最高;(2)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S的各组份与MS发生脑梗死成正相关,即随着血压升高、血浆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升高、血糖升高、腰围增加,发生脑梗死风险亦增高;(3)MS组在颈部内膜增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非MS组(P<0.05);(4)MS组和非MS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分型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MS组患者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si,LAA)脑梗死为主,非MS组患者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脑梗死为主;(5)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非MS组患者血浆中脂联素平均含量(P<0.01)。结论 (1)MS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2)脑梗死合并MS患者中,高血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相关性最高。依次递减为高血糖、高甘油三酯、中心型肥胖(腰围),多种异常指标相互作用,使得MS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加;(3)MS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脑血管狭窄关系密切,易发生LAA型脑梗死;(4)在MS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中脂联素含量明显下降。
  • 王超伟,吉四辈,刘艳霞,袁彬,赵建华,王朔,随瑞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24-9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8年11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6例“可能的”或“很可能的”DL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男19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66.73±7.58)岁。以认知症状为首发者占65%,帕金森样症状首发者占19%,38%的患者认知障碍波动明显,77%的患者出现帕金森样症状,62%的患者出现幻觉,50%的患者出现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65%的患者伴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9%(13/22)患者的头部核磁检查显示海马结构无萎缩或轻度萎缩,7例患者的18F-FDG PET检查均表现为以双侧顶枕叶为著的脑代谢减低模式,2例患者的11C-CFT PET检查均表现为双侧基底节转运体摄取减低。结论 DLB多数以认知症状起病者,帕金森样症状、幻觉、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和精神症状是其主要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DLB的临床诊断。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王诺,林煌斌,吴雄枫,王静华,吴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27-9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眼神经也称为第Ⅲ对脑神经(third cranial nerve,3th CN),含躯体运动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睑活动、眼球内收、上视、下转及瞳孔大小[1]。动眼神经核起自上丘导水管下方的周围灰质,汇合成动眼神经后在中脑脚间窝下外侧壁出脑,经过蛛网膜下腔、海绵窦、眶上裂及眶尖来支配相应的眼肌[2]。各种原因导致其走行过程中任何部位损伤均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且往往合并周围神经、组织损害或全身表现,神经科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可迅速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但临床中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因此本文选取了临床工作中接诊的具有代表性的5例以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为表现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思路,以提高急诊神经科医生对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病因的判断。
  • 罗翰,刘祥玉,曹雄彬,杨焱,符鹏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30-9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相对罕见,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脊髓血管病、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等。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可以有效评估梗死核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因其操作简便、成像速度快而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享1例在CT灌注成像指导下早期介入干预的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醒后卒中的患者资料,为诊断和治疗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脑梗死提供新的见解。
  • 雷晓阳,吴旭玲,李娅,张安妮,田田,郭仕鹏,崔胜男,贺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33-93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或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类固醇激素反应性脑病,自1966年Brain[1]等报道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由于其发病的罕见性,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常常不被大多数神经科医师所认识,经常导致误诊。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桥本脑病,并对其诊断及鉴别进行复习。
  • 李景景,于泽洋,曹杰,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36-9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相关脑炎是边缘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一种致死性的疾病,但也是可治疗的免疫性疾病,以显著的精神症状、运动障碍和癫痫发作,通常演变为严重的脑病,这种疾病的临床过程是可逆的,有些患者可能会复发。抗NMDAR脑炎自描述以来,其诱发因素已经被报道,但其病理生理学一直在研究中。本文报道1例多发性硬化合并抗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了解疾病演变过程,同时学习多发性硬化与抗NMDAR脑炎等相关文献,更深层次了解两者之间相互关系,降低此类疾病的误诊率,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 颜帅,黄雨青,蔺美霖,潘觉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39-9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EMS)是一种罕见的由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1]。LEMS常为恶性肿瘤早期的临床表现,因此认识并掌握LEMS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对于早期识别、诊断、治疗肿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LEMS患者神经电生理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医生对LEMS的认识及警惕意识,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率。
  • 解学军,刘艳丽,李文静,乔晓东,张志华,李淑君,赵伟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41-9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肌肉颤搐、血清LGI1抗体阳性,诊断为抗LGI1抗体相关的神经性肌强直的病例,并通过复习文献论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 综述
  • 于淼综述,曾宪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43-94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国民第一致死病因,也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可激活机体的炎症和免疫反应。肠道免疫系统是机体内最大的免疫系统,含有超过70%的炎症和免疫细胞。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等微生物。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脑卒后的炎症和免疫反应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可能成为脑卒中防治的切入点。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脑卒中后相关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做一综述。 当前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首位,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目前为止,临床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静脉溶栓治疗存在治疗时间窗短的问题[1],而且纤溶系统的激活增加了颅内出血的风险[2];机械性血栓切除术虽然治疗时间窗有所扩大[3],但是也仅限于大血管栓塞。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靶点。本文主要论述肠道菌群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 张祥钦综述,姜永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46-94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现已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致死病因,缺血性卒中占其中的69.6%~70.8%,3个月内病死率9%~9.6%,致死/残疾率34.5%~37.1%[1]。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但因其有时间窗限制且可能造成严重出血,受益患者范围小。研究者开始寻求应用更广泛、更安全的治疗手段。近年的许多研究发现,机体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产生的炎症免疫反应早期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但随着炎症激活浸润加重反而会造成损害,而且伴随淋巴细胞消耗减少和免疫器官萎缩,机体可发生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SIDS),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卒中引发的感染,如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和尿路感染(UTI)是卒中不良事件增加的重要因素[2]。因此,通过炎症免疫调节或许可以起到减少脑部损伤、改善预后的作用。
  • 何佳欢综述,孙晓红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49-9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能力受损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及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异常高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也包括突触细胞丢失、异常神经元变性坏死等[1,2]。细胞凋亡主要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发生程序化死亡现象,在生物体内细胞凋亡必不可少。胚胎正常发育过程中,生理性细胞凋亡负责清除局部细胞及受损的异常细胞来维持组织细胞稳态。某些病理性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凋亡过程则对生命体有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3]。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是一种中枢蛋白,在线粒体外膜(OMM)表达,调节细胞的主要代谢和能量功能。研究证实AD与VDAC1过度表达触发细胞凋亡有关。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细胞凋亡及与VDAC1的联系在A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黄馨仪,耿桂灵,韩悦综述,翁卫群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52-9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Motoric cognitive risk syndrome,MCR)是近年来痴呆前症阶段(pre-dementia stage)的研究热点。这个概念由美国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科Verghese等人[1]在2013年提出,用以确定痴呆的早期高危人群。痴呆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病,其特点之一就是会有持续数年或几十年临床前阶段。一直以来,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被认为是正常脑老化与痴呆之间的过渡中间阶段[2]。而最近的研究发现,MCR是介于正常衰老和MCI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3]。与单纯存在MCR的患者相比,同时患有MCR和MCI的患者转化为痴呆的风险更大[4]。MCR与MCI的关系密切,MCR和MCI共存的状态很可能就是痴呆前症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目前研究的两大热点。本文就MCR和MCI当前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于文磊,陆林杰,徐佳苗,钱祁玮综述,刘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55-9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以及 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特征[1]。AD主要分为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散发性AD(Sporadic AD,SAD),其中 SAD约占AD总数的95%[2]。 AD是由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复杂性疾病。发生AD的风险中约70%归因于遗传学[3]。同时,非遗传因素也参与了疾 病的发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强调约三分之一的AD发生归因于如糖尿病、吸烟、和饮食不良等风险因素;此外,空气污染、铝暴 露和颅脑外伤等环境因素以及相关并发症也与AD发生有关[4]。 表观遗传学是指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表达和分化的调节以及基因活性或细胞表型的遗传变化相关,而无需改变DNA序列[5]。表观 遗传学介导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并提供机制相关分析解释,有助于对AD发病机制的理解。本文就表观遗传学在AD中 的作用及相关发现进行总结,并延伸讨论。
  • 严进华,陈中波,宋延娜,杨慧佳,李宪东,于泽洋综述,陈嘉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0): 958-96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庭疾病包括[1]前庭性偏头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阵发症、双侧前庭病变、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等, 前庭核心症状主要为4大类: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姿势症状,通过临床药物,复位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遗留眩晕、姿势不 稳等症状。前庭康复治疗(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VRT),属于眩晕的特殊治疗,是针对前庭受损患者所采用的非药 物、非创伤性、具有高度专业化设计的训练方法,可有效缓解前庭疾病患者的眩晕或头晕等不适症状。VRT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前 庭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偿来实现,通过有针对性的康复,重建患者的视觉、本体感觉及前庭传入信息整合功能,改善急性、亚急 性和慢性单侧和双侧外周前庭功能减退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和降低跌倒风险[2]。双侧前庭病变是严重的双侧前庭功能 减退或丧失,对前庭眼反射和前庭脊髓反射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包括严重的平衡不足和跌倒的风险增加,至关重要 的是,大多数双侧前庭病变患者的症状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善,最近研究提出一种可能的干预措施即电噪声前庭电刺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