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3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叶静怡,张婷,张涛,江灿,黄庆玲,陈小洁,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失眠的短程行为治疗(Brief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BBT-I)对失眠伴慢性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症状的影响。方法 2020年3月~9月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睡眠心理科门诊纳入临床诊断为失眠伴慢性原发性头痛患者共50例。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分为两组:BBT-I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睡眠卫生宣教,BBT-I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4 w的BBT-I,主要通过刺激控制治疗与行为限制治疗改善睡眠行为,入组患者每日填写睡眠日记,采用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nsomnia severity scale,ISI)评估患者失眠严重程度,通过贝克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焦虑抑郁,随访1 m后通过失眠情况及头痛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以及通过头痛影响测验(Headache impact test version 6,HIT-6)评估BBT-I的对日常生活质量影响。结果 组间对比,头痛发作频率BBT-I组(13.72±3.40)较对照组(16.08±4.42)下降(P<0.05);组内比较,BBT-I组(19.64±5.68)与对照组(20.28±5.59)干预后1月,睡眠严重程度均较干预前改善,其中BBT-I组干预后(12.48±6.50)失眠严重程度改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其头痛发作频率(13.72±3.40)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BBT-I组睡眠觉醒指数与头痛频率改善情况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0.559,P=0.004。结论 BBT-I对失眠伴慢性原发性头痛患者失眠程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减轻其慢性原发性头痛疾病的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觉醒指数可能成为评估应用BBT-I治疗失眠伴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症状临床指标。
  • 张帅美,邓丽影,丁勇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SRRM)不同临床表型的视频多导睡眠图(V-PSG)特征。方法 将2017年12月-2020年8月在本睡眠中心经视频多导睡眠监测诊断的21例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患者分成撞头型、晃头型、身体摇摆型、其它型、混合型,对其临床资料、各型V-PSG特点及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959例睡眠监测病例中21例(2.19%)被诊断SSRM,其中男性16例(76.2%),女性5例(23.8%),平均年龄27.29±11.64岁,≥18岁有17例。SRRM首发于成人9例(42.9%),儿童期发病4例(19.0%),首发年龄不清4例(19.0%),4例(19.0%)为青少年患者;21例患者运动频率均低于0.5次/s。临床表现为晃头型10例(47.6%),身体摇摆型1例(4.8%),混合型10例(47.6%);SSRM发生在REM期14例(66.7%),NREM2期2例(9.5%),NREM2+REM期3例(14.3%),清醒及NREM1期2例(9.5%);PSG显示SSRM者睡眠效率减低,REM潜伏期延长及睡后觉醒总时间延长,睡眠总时间及睡眠分期比率大致正常;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大于8分12例(57.14%)。结论 成人SSRM并不少见,多为成年后首发,男性多见。成年人SSRM主要为表现为晃头型及混合型,REM期出现频率最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SSRM诊治临床意义及与REM睡眠的关系。
  • 赵显超,邱健,任佳封,孙述昱,程金湘,杨婷,宿长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单中心失眠障碍就诊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及客观睡眠紊乱情况进行探索,为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57例确诊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进行精神心理测评,使用多导睡眠监测评估客观睡眠质量。结果 (1)初次就诊我院睡眠中心前既往近1 m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及其他可能影响睡眠药物情况如下,未服药人群占53.50%,服药人群占46.5%,其中苯二氮[SX(B-*3][HT6”,5”]艹[]卓[SX)] 类受体激动剂(BzRAs)占18.21%,(2)既往有服药史组的ESS得分低于无服药史组(Z=-2.463,P=0.014)。既往有服药史组的总睡眠时间(Z=-3.521,P<0.001)、睡眠效率(Z=-3.164,P=0.002)、R%(Z=-3.044,P=0.003)均低于无服药史组。既往有服药史组的入睡后觉醒时间(WASO)(Z=-2.336,P=0.018)、N2%(Z=-3.039,P=0.002)均高于无服药史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SL>30 min的因素为男性(OR=1.938,95%CI 1.071~3.505,P=0.029)、受教育程度高(OR=2.222,95%CI 1.196~4.130,P=0.012)、焦虑状态(OR=2.029,95%CI 1.018~4.043,P=0.044)及服药史(OR=1.974,95%CI 1.091~3.573,P=0.025),影响WASO>30 min(OR=1.052,95%CI 1.023~1.082,P<0.001)、WASO>60 min(OR=1.068,95%CI 1.046~1.091,P<0.001)和SL>30 min和(或)WASO>60 min(OR=1.068,95%CI1.046~1.091,P<0.001)的因素均为年龄。结论 部分患者初次就诊前已有较高比例的睡眠相关药物使用史,以苯二氮[SX(B-*3][HT6”,5”]艹[]卓[SX)] 类受体激动剂使用居多,男性、高学历、焦虑状态和用药史是客观睡眠潜伏期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客观睡眠维持困难主要与年龄有关。
  • 赖小梅,李根,陈捷,黄豫萌,马建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易感基因是否和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Willis-Ekbom病的发病相关。方法 根据2014年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小组的诊断标准,共纳入121例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WED患者和30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MassARRAY和聚合物链反应(PCR)及测序技术检测原发性震颤发病相关的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以及15个基因中的16个突变。结果 我们的研究发现,1例不安腿综合征/WED患者携带TENM4的p. R1632H具有杂合子,但该患者未出现ET症状。Bonferroni校正后,未发现其他ET相关的危险SNP与不安腿综合征有关。结论 我们的结果提示TENM4的p. R1632H突变可能与中国南方人群的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WED有关。
  • 黄姝绮,李思琴,涂双燕,杨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中国帕金森病患者(Parkinson’s Disease,PD)抑郁情绪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CNKI、VIP、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建库至2019年有关中国PD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由2位研究者背对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应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横断面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Stata 12.0软件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7篇文献,共计7482例PD患者,男性4394例,女性3088例,抑郁情绪检出率的合并值为43.0%[95%CI(0.370,0.490)]。亚组分析显示样本量<150例的研究抑郁发生率为47.7%[95%CI(0.413,0.542)],样本量≥150者抑郁发生率为34.3%[95%CI(0.254,0.432)];不同的评估工具抑郁发生率分别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3.0%[95%CI(0.359,0.501)]、流调中心抑郁量表38.1%[95%CI(0.301,0.461)]、Zung抑郁自评量表41.0%[95%CI(0.163,0.657)]、贝克抑郁问卷46.0%[95%CI(0.353,0.567)];男性PD患者抑郁发生率为40.0%[95%CI(0.312,0.489)],女性抑郁发生率为43.0%[95%CI(0.340,0.519)];病程≤5 y的PD患者抑郁发生率为43.2%[95%CI(0.330,0.533)],病程>5 y者抑郁发生率为44.4%[95%CI(0.362,0.527)];平均起病年龄≥60岁的PD患者抑郁发生率为40.2%[95%CI(0.266,0.538)],平均起病年龄<60岁者抑郁发生率为45.3%[95%CI(0.335,0.570)];UPDRSⅢ得分>25分者抑郁发生率为45.4%[95%CI(0.441,0.497)],得分≤25分者抑郁发生率为39.1%[95%CI(0.261,0.521)];PD患者轻度抑郁发生率为42.1%[95%CI(0.303,0.538)],中度抑郁发生率为22.7%[95%CI(0.160,0.293)],重度抑郁发生率为7.4%[95%CI(0.049,0.100)]。结论 PD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急需医护人员对各时期PD患者的情绪状态早评估、早诊断、早干预。
  • 王雅敏,李二凤,姜莉,王怀明,李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帕金森伴发抑郁(dPD)进行量表评估,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指导特异性治疗。方法 应用PD相关量表对200例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进行评分。利用HAMD量表,将评分≥20分的56例患者纳入dPD组,评分<20分的144例患者纳入ndPD组。所得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PD患者女性抑郁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dPD患者男性强直及运动迟缓得分均较女性高,震颤得分较女性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PD女性在情绪/情感淡漠NMS症状群、感觉问题/幻觉得分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dPD患者的HAMA得分、HAMD得分、NMSQ总分均较ndPD患者得分高;dPD患者的PDSS得分较ndPD患者低;dPD患者的震颤得分、强直得分、姿势不稳得分、运动迟缓得分、UPDRS-III得分均较ndPD患者得分高,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dPD患者的抑郁得分与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呈负相关,与H-Y分期、PD睡眠量表、强直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①dPD患者运动症状具有性别差异。②d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均较ndPD患者严重。③dPD患者的抑郁得分与药物使用量、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均有相关性。④针对存在的性别差异,研发性别特异性的治疗剂需引起特别的关注,以用来有效治疗PD及dPD患者。
  • 程艳华,常莹,雷杰,周宏伟,孟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QSM联合DKI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在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北华大学神经内科的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PD患者服用美多芭,于服药前与服药半年后分别行进行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磁敏感定量成像(QSM)与弥散峰度成像(DKI)检查,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志愿者行磁敏感定量成像(QSM)与弥散峰度成像(DKI)检查。由两名医生人工绘制双侧大脑半球深部核团:黑质、红核、壳核、尾状核、丘脑、苍白球的感兴趣区(ROI)范围,并测得DKI参数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及磁化率值。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组各组内各核团磁化率值、MK值均无侧别差异(P>0.05),患者经美多芭治疗后半年,UPDRS评分值为(17.0±0.87),显著低于治疗前(19.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双侧黑质、红核、壳核、尾状核、苍白球磁化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黑质和壳核的磁化率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双侧黑质、左侧红核、左侧尾状核、双侧丘脑MK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侧黑质、红核、右侧黑质的MK值分别为(0.936±0.430、0.883±0.377、1.017±0.474),相比于治疗前(0.588±0.216、0.581±0.235、0.603±0.2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在对比UPDRS评分和MK值及磁化率值的相关性时,患者左侧壳核的磁化率值与患者UPDRS的评分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美多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QSM联合DKI为美多芭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其中左侧壳核的磁化率值与UPDRS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赵杰,余巧燕,王润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微小RNA-146a(miR-146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8月本院连续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446例(PD组),另匹配同期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50例为对照组,采用DNA PCR测序技术检测miR-146a rs2910146、rs5709329位点SNP;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PD组与对照组miR-146a rs2910146、rs5709329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代-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PD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BMI、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D组rs2910146位点G等位基因、GG基因型频率显著降低(P<0.05)。PD组与对照组rs5709329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46a rs2910146位点SNP与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PD亚型、首发肢体无关(P>0.05)。携带GG基因型是P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miR-146a rs2910146位点SNP与PD患者年龄、认知障碍有关,携带GG基因型可能降低PD发生风险。
  • 陈丽,折霞,谷超超,张晓辉,赵嘉欣,袁蕊,李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涉及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以建立BBB细胞模型。用氧葡萄糖剥夺再复氧(OGD/R)方式建立I/R损伤BBB模型;用FABP7重组蛋白(rh-FABP7)单独处理,或与S7155共处理此细胞模型。采用ENDOHM仪器、Western blotting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细胞跨内皮电阻(TEER)、FABP7和紧密连接(TJ)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蛋白表达、细胞凋亡。建立大鼠脑I/R模型,腹腔注射rh-FABP7,采用神经功能评分法、湿重和干重法、伊文思蓝染色法分别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脑含水量、BBB通透性。结果 过表达FABP7逆转OGD/R诱导的FABP7和TJ蛋白表达、及TEER的下调,以及MMP2/9表达和细胞凋亡的上调(P<0.05)。S7155处理促进FABP7对MMP2/9和TJ蛋白表达、TEER、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P<0.05)。过表达FABP7逆转I/R诱导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BBB通透性上调及FABP7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FABP7通过抑制MMP2/9,减轻脑I/R对BBB完整性的破坏。
  • 黄晓曦,刘举,李慧,李立恒,高鑫鑫,刘洪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胱抑素C(Cystain C,Cys 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cathepsins,Cat)的抑制剂,在生物体调节先天免疫细胞吞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介导的抗原表达及凋亡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旨在观察探讨急性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血清Cys C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MG患者70例及健康对照组42例,收集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空腹血清Cys C、肌酐、肾小球滤过率、MG组患者胸腺增强CT和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s,AChR)抗体滴度,采用Osserman分型方法为MG患者分型,采用定量重症肌无力(Quantitative myasthenia gravis,QMG)评分评价MG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MG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的差异和MG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QMG评分、Osserman分型、AChR抗体滴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未合并胸腺瘤MG组和合并胸腺瘤MG组血清Cys 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900±0.238,0.998±0.235,0.776±0.123)mg/L,P=0.000]。血清Cys C水平与临床QMG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482,P<0.0001),但与胸腺瘤、Osserman分型、AChR抗体滴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MG患者血清Cys C 水平明显升高,Cys C可能参与MG疾病的发生发展。
  • 李丹,刘婷,刘佳,房江山,马娜,杜帅,张燕,张玉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析不同梗死部位认知域损害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3例,根据神经心理量表测评结果分为卒中后无认知障碍组(NCI)、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PSCIND)、卒中后痴呆组(PSD),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78.4%;MMSE评分显示:非优势侧大脑梗死的延迟回忆能力受损明显[非优势/优势(1.80±1.05)/(1.55±1.11);P=0.025];额叶梗死语言复述受损明显[有/无(0.32±0.30)/(0.63±0.41);P=0.008];顶叶梗死即时记忆[有/无 (1.91±1.09)/(2.99±1.12)分;P=0.04]和语言复述[有/无(0.22±0.3)/(0.59±0.5)分;P=0.012]受损明显。MOCA评分显示:非优势侧大脑半球梗死的MOCA总分高于优势侧大脑[非优势/优势(17.54±6.65)/(16.65±6.40);P=0.041]。优势侧大脑半球梗死与非优势侧梗死语言功能、延迟回忆受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额叶梗死的语言功能[有/无:(1.41±0.91)/(2.32±1.02)分;P=0.014]、命名[有/无:(1.90±1.03)/(2.94±1.26)分;P=0.019]和定向[有/无:(2.15±1.10)/(4.28±1.36)分;P=0.000]受损明显;顶叶梗死延迟回忆[有/无:(1.32±1.10)/(0.91±0.94)分;P=0.000]、注意力[有/无:(2.2±0.4)/(2.5±0.6)分;P=0.038]、语言[有/无:(1.5±1.2)/(2.3±1.1)分;P=0.009]功能受损。基底节区梗死语言功能[有/无:(1.52±1.31)/(2.52±1.06)分;P=0.001]、定向[有/无:(2.73±1.37)/(3.71±1.68)分;P=0.006]受损。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额叶(P=0.008)、颞叶(P=0.020)、小脑(P=0.008)梗死增加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认知域损害特点与梗死部位具有相关性;额叶、颞叶、小脑梗死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余爱勇,赵迎春,陈晟,张瑜,潘晓春,彭亮,娄晓丽,孙建军,赵玉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搜集一组以行走不稳为主要表现、合并低叶酸血症,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 将叶酸<3.1 IU/ml者,未合并脑血管病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行走不稳”者54例,列为行走不稳首发表现叶酸缺乏组;将叶酸<3.1 IU/ml、合并有脑血管病,列为叶酸降低合并脑血管病对照组,共12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特征、生化代谢资料特征、头颅MRI脑内缺血灶分布特征,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行走不稳首发表现叶酸缺乏组发病时间为(7.56±8.78) d,高于叶酸缺乏合并脑血管病对照组(5.19±6.87) d,t=4.586,P=0.001。行走不稳首发表现叶酸缺乏组发病年龄为(77.11±9.97)岁,高于叶酸缺乏合并脑血管病对照组(73.30±12.42)岁,t=2.906,P=0.022。行走不稳首发表现叶酸缺乏组同型半胱氨酸(19.88±9.00),低于叶酸缺乏合并脑血管病对照组(30.38±59.77),t=2.938,P=0.021。行走不稳首发表现叶酸缺乏组脑叶缺血灶(41.67%)高于对照组(33.72%),χ2=6.254,P=0.012。行走不稳首发表现叶酸缺乏组,大脑半球的缺血灶大多数呈点状独立分布;叶酸缺乏合并脑血管病对照组,大脑半球缺血灶大多数融合成条线状、条带状,边界模糊不清的病灶。以行走不稳首发表现的叶酸缺乏组作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脑叶缺血灶的OR=2.311,95%CI 1.174~4.569,P=0.025。结论 以行走不稳为表现、合并叶酸缺乏的患者可能具有起病时间较长、发病年龄较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不显著的特点,头颅MRI检查提示额叶、颞叶、顶叶的脑叶缺血灶数量多、呈点状独立分布的特征。
  • 靳颖,李春颖,鞠东升,刘强,刘红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方法 连续选取我科收治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两年间住院治疗总共42例经临床确诊后循环梗死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主要症状与体征,发病危险因素,发病至就诊时时间间隔,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病变血管部位,侧枝代偿,手术方法选择及血管再通情况,血管介入治疗前及术后7 d的NIHSS评分、GC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90 d预后。根据患者90 d预后改良的Rankin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4分)和不良预后组(mRS评分≧4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后循环梗死采用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病变血管开通率达71.4%,后循环梗死3 m死亡率28.6%,良好预后率达50%。(2)单因素分析提示合并吸烟的患者预后不良(P<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吸烟等脑血管危险因素后,基底动脉下段闭塞与不良预后有关。(4)术中病变血管的良好再通(Ⅱb 级或Ⅲ级)与良好预后成正相关。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后循环梗死高效快速开通血管方法,术中病变血管的良好再通与良好预后成正相关,吸烟和基底动脉下段闭塞与不良预后有关。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赵阳,付雨鑫,杨嘉欣,曹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2 d入院。该患于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不能抬起,下肢不能站立及行走,同时伴有言语不清,症状持续不缓解;病程中有发热,咳嗽力弱,痰粘不易咳出。既往: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血糖控制欠佳;确诊重症肌无力全身型病史2 y,自行应用溴吡斯的明片 60 mg 3/d 口服,存在活动后双下肢无力。查体:血压178/76 mmHg,心率60次/min,嗜睡,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右侧共同偏视,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肢体肌力1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余查体不配合。辅助检查:头部MRI(发病约2 d,见图1):右侧额、颞、顶叶、基底节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部分形成软化灶。肺部CT:双肺散在炎变。入院时肾功能、离子: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明确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肺炎、重症肌无力全身型,给予脱水(甘露醇250 ml 4/d 静点)、脑梗死常规处置、抗感染、化痰及对症治疗。由于患者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咳嗽力弱,积极给予抗感染、化痰、叩背、吸痰处理,后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于脑梗死发病7 d出现呼吸费力,未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血气分析提示II型呼吸衰竭,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自主呼吸模式),于脑梗死发病第9 d出现全身水肿、少尿、急性肾功能不全。复查头部CT(发病9 d,见图2):右侧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结构居中。停用甘露醇,给予静脉注射利尿剂,效果欠佳。次日患者无尿,全身严重水肿,复查肾功能:尿素18.33 mmol/L(参考值:3.1~8.8 mmol/L),肌酐328.8 μmol/L(参考值:41~81 μmol/L);离子:钠125.2 mmol/L(参考值:137~147 mmol/L),钾5.90 mmol/L(参考值:3.5~5.3 mmol/L),钙1.83 mmol/L(参考值:2.11~2.52 mmol/L)。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模式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前后稀释法补充置换液,枸橼酸抗凝,采用改良的Port液体配方[1],每小时脱水150 ml。CRRT约进行16 h左右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约3.0 mm,右侧直径约4.0 mm,疼痛刺激右侧肢体可动,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予以急检头部CT(发病11 d,见图3):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对比2 d前片范围增大,密度减低,侧脑室明显受压,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考虑患者脑疝形成,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同时与家属沟通病情后转入神经血管外科行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otomy,DC),术后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意识转清,脱机成功,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约20 d复查头部CT(发病约1 m,见图4),转入康复科行肢体康复治疗,约1 y后电话随访,患者无语言障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灵。
  • 陈倩倩,王永红,聂冠华,王赞,包立阳,张亚男,张海宁,史金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allenberg 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延髓上段背外侧部神经核团及传导束损害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Wallenberg于1895年首先描述其经典的五组症状及体征[1],现认为Wallenberg综合征常为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或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病变所致[2],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患者不多,非典型Wallenberg综合征易漏诊或误诊,未予及时干预治疗。患者有时因梗死范围扩大而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3]。本文报道我院诊治的2例非典型Wallenberg综合征病例,结合文献报道,对其病因、非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 沈延鑫,张亚茹,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以影响周围神经系统为主的异常免疫介导的急性获得性脱髓鞘疾病,GBS被认为是单相病程的疾病,但据文献报道1%~6%的患者可出现复发,称为复发性吉兰-巴雷综合征(recurrent guillain-barre syndrome,RGBS)[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约20%的pSS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以周围神经系统的受累较为常见[2]。RGBS和pSS同属免疫相关疾病,同时合并少见。现报道1例RGBS合并pSS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GBS 16 y,后来发现合并pSS,患者每次发病时,在经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本文通过回顾文献,重点讨论RGBS和pSS之间的潜在机制。
  • 综述
  • 孙晴晴,张亚男,汤琪综述,王赞,赵忠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易感性的病理条件,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认知、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问题[1]。癫痫和睡眠障碍在普通人群中都是常见疾病。痫性发作、癫痫及抗癫痫药物均可以引起睡眠障碍。根据2014年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CSD-3),睡眠障碍包括8大类80余种疾病,健康成年人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0%~ 18%,癫痫患者共病睡眠障碍的比率较高,成年癫痫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4~3.0倍[2]。癫痫易合并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加重癫痫发作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因此,认识和治疗癫痫共病睡眠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张益萌综述,詹淑琴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食欲素(orexin),也称为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是由美国Scripps研究所de Lecea及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Sakurai于1998年发现,Luis等通过克隆大鼠外侧下丘脑中表达的基因[1]发现了与促胰液素在化学上相似的神经递质,并将其命名为下丘脑分泌素。进一步研究显示:下丘脑分泌素不仅在下丘脑中发挥作用,而且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可以投射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脑干、腹侧被盖区、前额叶皮质、蓝斑核和丘脑,通过复杂的神经通路发挥作用[2]。Sakurai等[3]发现了两种由同一前体水解产生的神经肽,将其命名为食欲素A和食欲素B。食欲素前体是一种由人类12号染色体编码,含有130个氨基酸的多肽。食欲素A是由两组链内二硫键链接,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食欲素B在不同哺乳动物体内的结构略有不同[4]。它们与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食欲素-1型受体( OX1R)和食欲素-2型受体(OX2R) 结合发挥相应生理功能。食欲素A和食欲素B以相似的亲和力结合OX2R,而食欲素A对OX1R的亲和力比食欲素B高得多。另外,Takeshi将这种肽类应用于啮齿类动物后,发现其可以调节进食行为,这说明了食欲素在摄食行为的中枢反馈调节中发挥作用[3]。
  • 王倩雯,赵静静,刘旭综述,朱瑞霞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IDDs)是一组与自身免疫相关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病程可呈单相性或复发性,临床常见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等。近年来,MOG抗体疾病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起初,研究人员在豚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中(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将MOG识别为脱髓鞘抗体的靶点[1],后来于2011年有研究者提出在NMOSD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人类全长MOG的自身抗体,认为MOG抗体多存在于AQP4抗体阴性的NMOSD中[2],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MOG抗体并不局限NMOSD,其临床表现与多种IDDs有所重叠,又不尽相同,遂有学者提出将MOG抗体病归类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亚型,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临床定位及诊断、治疗标准,鉴于致病性MOG抗体在视神经炎及横贯性脊髓炎中最为常见,在MS中较为罕见,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与AQP4抗体相关的IDDs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临床上对于上述疾病及时、适当的治疗对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 [3]。所以,本文就MOG抗体与AQP4抗体相关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在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阐述,并补充了其在儿童患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临床上对疾病的早期识别、治疗及预后有所帮助。
  • 金鑫综述,刘晶瑶,张仁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1): 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指两侧椎动脉直径一侧直径较大或直径相当时一侧与基底动脉呈直线连接。人群中35.5%~58%的人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右侧椎动脉优势为19%~35.7%[1~3]。VAD既往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无具体病变意义。后以2009年Hong[4]的研究为代表,多项研究发现VAD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一项纳入38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与前循环缺血相比,后循环缺血患者发现椎动脉管径不对称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并与基底动脉弯曲相关[5]。与大多数具有树状分支的动脉不同,基底动脉是人身体唯一一个由两条动脉合并成的动脉。少有研究报道椎基底动脉交界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椎动脉优势的形成,分析椎动脉优势参与基底动脉弯曲和后循环缺血的过程,对后循环缺血等疾病的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围绕椎动脉优势的概念、形成,及VAD参与基底动脉弯曲和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