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雷, 代林志, 朱立仓, 胡瑞月, 钱国栋, 许晖, 刘祺, 赵冬
目的 通过收集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方法 患者数据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根据TOAST分型,将纳入的98人分为LAA组和CE组,使用mTICI 评分评价血管再通情况、90 d mRS 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术后72 h内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及90 d卒中相关病死率评估血管内治疗安全性。 结果 纳入研究的98例患者中,79人为LAA卒中患者,19人为CE患者。与CE患者相比,LAA卒中患者的年龄更小(60.08±12.64 vs 71.05±10.42,P=0.001),高血脂患病率更高(55.7% vs 22.1%,P=0.014),术前收缩压更高(149.25±21.24 vs 134.79±22.83,P=0.010),NIHSS 评分更低(17.3 vs 22.2,P=0.025),侧支循环更好(ASITN/SIR 评分为2~4的比例,63.3% vs 21.1%,P=0.002),血管成形率更高(31.6% vs 5.3%,P=0.040)。然而,两组患者EVT血管再通率 (87.5% vs 84.2%,P=1.000),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 评分为0~2)的比例(58.2% vs 36.8%,P=0.093),术后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 (1.3% vs 0%,P=1.000)以及90 d卒中相关病死率(20.3% vs 42.1%,P=0.091)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后循环 LAA和CE急性脑梗死患者虽然在基线临床资料和EVT临床特征上存在差别,但预后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