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3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宁清灵, 段阳, 杨本强, 梁国标, 裴禹淞, 邢登祥, 尤红蕊, 齐妙, 苗延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60-10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CT灌注和DSA成像研究单侧ICA和VBA硬化狭窄的脑灌注异常。方法 从219例中分析120例ICS(ICA 67、VBA 53)单侧硬化狭窄患者患者的影像资料(CTP、DSA)及临床资料。DSA确定ICA硬化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单因素分析ICA和VBA硬化狭窄程度与及侧支循环建立和卒中危险因素对脑灌注状态的影响。结果 单侧ICA、VBA硬化狭窄程度与脑灌注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r=0.249,P=0.042,P=0.025;r=0.381,P=0.005,P=0.007),有统计学意义。单侧ICA狭窄的侧支循环(正常灌注13例和低灌注12例)与脑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CTP异常灌注与卒中影响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VBA硬化狭窄(19例低灌注包括VBA重度狭窄5例和闭塞14例;34例正常灌注组包括重度狭窄22例、闭塞12例)。VBA硬化狭窄时侧支循环的建立(正常灌注组23例和低灌注组8例)和脑卒中影响因素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脑灌注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侧支循环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脑血流状态。
  • 王小华, 聂彬彬, 李燕虹, 赵菁, 张婷, 王天龙, 姜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65-10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心脏骤停是全世界常见的主要死因。低温是预防心脏骤停后全脑缺血(GI)的重要保护方法。然而,低温在大脑不同区域的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了大鼠低温GI和常温GI模型中,脑内代谢变化节点。为了识别潜在低温保护的脑环路,基于Voxel分析代谢节点,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分数各向异性构建了低温GI和常温GI的白质网络,并对该通路上的核团进行了鉴定。结果 基于PET体素的分析表明,低体温GI组大脑低代谢区信号明显缩小,而常温GI组低代谢区则明显扩大。低温选择性地保留了前前脑-丘脑环路,包括丘脑、前额叶皮质重要脑区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包括胼胝体和内囊之间的联系。结论 在接受低温治疗的大鼠中,观察到前前脑-丘脑环路维持功能完整性。前前脑-丘脑环路在低温中相对保存,并在低温脑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 陈富雷, 代林志, 朱立仓, 胡瑞月, 钱国栋, 许晖, 刘祺, 赵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70-107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收集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方法 患者数据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根据TOAST分型,将纳入的98人分为LAA组和CE组,使用mTICI 评分评价血管再通情况、90 d mRS 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术后72 h内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及90 d卒中相关病死率评估血管内治疗安全性。 结果 纳入研究的98例患者中,79人为LAA卒中患者,19人为CE患者。与CE患者相比,LAA卒中患者的年龄更小(60.08±12.64 vs 71.05±10.42,P=0.001),高血脂患病率更高(55.7% vs 22.1%,P=0.014),术前收缩压更高(149.25±21.24 vs 134.79±22.83,P=0.010),NIHSS 评分更低(17.3 vs 22.2,P=0.025),侧支循环更好(ASITN/SIR 评分为2~4的比例,63.3% vs 21.1%,P=0.002),血管成形率更高(31.6% vs 5.3%,P=0.040)。然而,两组患者EVT血管再通率 (87.5% vs 84.2%,P=1.000),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 评分为0~2)的比例(58.2% vs 36.8%,P=0.093),术后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 (1.3% vs 0%,P=1.000)以及90 d卒中相关病死率(20.3% vs 42.1%,P=0.091)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后循环 LAA和CE急性脑梗死患者虽然在基线临床资料和EVT临床特征上存在差别,但预后无明显差异。
  • 张莉, 邵丽华, 夏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75-107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自发性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16例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连续入住经药物保守治疗的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曲线拟合以及阈值效益分析。结果 216例ACI患者中,27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自发性HT,比例为1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OR=11.05,95%CI 1.97~61.98;P=0.0063)、入院第一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OR=1.6,95%CI 1.3~2.0;P<0.001)、入院时排除炎性反应外周白细胞计数过多(OR=1.41,95%CI 1.01~1.95;P=0.0408)是ACI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发现,入院时排除炎性反应外周白细胞计数与ACI后自发性HT呈正相关(P<0.05)。结论 入院时排除炎性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可作为ACI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T的预测指标。
  • 张海柳, 杨国涛, 李聪慧, 王文慧, 王春雨, 董爱勤, 王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80-108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腱糖蛋白C(TN-C)、鸢尾素(Irisin)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3例AIS患者为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重度组(n=52)、中度组(n=87)、轻度组(n=64)和预后良好组(n=125)、预后不良组(n=78);另选取74名同时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TN-C、Irisin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C、Irisin水平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TN-C、Irisin水平预测AIS预后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TN-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ris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TN-C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Irisin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血清TN-C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Irisin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N-C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Irisin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S组血清TN-C水平与NIHSS、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Irisin水平与NIHSS、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TN-C+Irisin预测AIS预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TN-C、Irisin单独预测。结论 升高的血清TN-C水平及降低的Irisin水平能反应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二者联合测定能提升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 王飞, 王青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84-108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浆VitB12、FA及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近3 y入住我院临床资料完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2例,对照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我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214例。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考虑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影响时,HCY升高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考虑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影响时,HCY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不相关。结论 HCY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受VitB12及FA水平影响。
  • 谢南昌, 杜丽媛, 连亚军, 王翠, 孟祥荷, 李钰娟, 刘凤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87-109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在无镁外液致痫海马神经元中的变化及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对其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用无镁外液诱导体外癫痫模型,并进一步采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干预;采用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SOX检测线粒体ROS生成、Rhodamine 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C/-EBP同源蛋白CHOP、线粒体内热休克蛋白HSP60、线粒体蛋白酶ClpP表达、CytC释放和caspase-3激活。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致痫组海马神经元CHOP、HSP60和ClpP表达明显增加;与致痫组相比,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CHOP、HSP60和ClpP表达;(2)与对照组相比,致痫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ROS生成增多,并且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与致痫组相比,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可明显减少线粒体ROS生成,增加线粒体膜电位;(3)与对照组相比,致痫组海马神经元CytC释放及caspase-3激活增加;与致痫组相比,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可明显减少CytC释放及caspase-3激活。结论 癫痫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而抑制线粒体自噬可通过增强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而发挥癫痫保护作用。
  • 孟徐, 陈涛, 许梦圆, 彭清韵, 唐佳, 浦婷, 雷小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91-10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起病症状、起病侧、利手、性别和发病年龄等基线特征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疾病进展速度的影响。方法 分析58例PD患者的起病症状、起病侧、利手、发病年龄及性别对PD疾病进展速度的影响。结果 发病年龄与PD进展速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性别与运动症状进展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利手与发病年龄对运动症状进展速度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5);优势侧起病和非优势侧起病患者之间起病侧肢体的运动症状进展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症状可能通过影响发病年龄、利手而间接影响患者整体运动症状的进展速度。结论 早期评估起病症状(震颤/非震颤)、起病侧(优势侧/非优势侧)、利手、发病年龄及性别有助于临床评估PD疾病进展速度。
  • 何育生, 毛相濡, 刘渊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097-11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探讨孤立性短暂性眩晕(isolated transient vertigo,ITV)的常见病因构成及床旁识别技巧。方法 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眩晕/头晕患者中,提取每次发作时间<3 min的中老年ITV患者共计424人,按照既定格式收集其临床特征并对病因进行分析,同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临床特征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血管性ITV(vascular ITV,vITV)的关系。结果 424例ITV患者中,BPPV占65.09%(n=276),其次是vITV,占20.51%(n=87)。52例(18.84%)BPPV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12例(14.63%)vITV起初被诊断为BPPV。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眩晕发作时间<30 s、仅床上变位诱发及变位试验阳性是诊断BPPV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在vITV中,活动不耐受、躯干平衡障碍、自发眼震及变位不耐受是其重要的预判因子(P<0.001),未发现血管危险因素与其独立相关(P>0.05)。结论 中老年ITV最常见的病因是BPPV和vITV。通过某些特异性临床特征和针对性床旁检查可以快速有效地对ITV的病因进行鉴别。
  • 叶锦龙, 张伟劲, 龙友明, 刘晓蓉, 刘宝珠, 李波, 潘梦秋, 匡祖颖, 陈伯勇, 王展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01-11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以中枢系统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4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21例脑脊液GFAP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以脑脊髓膜炎为主要表现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0例,发病年龄(42±16)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3/14)、发热(13/14)、意识障碍(11/14)、精神症状(10/14)、癫痫发作(4/10)、排便障碍(8/14)、低氧血症(6/14)、肢体瘫痪(2/14)等。MRI提示颅内脑膜异常强化13例(13/14),累及脊髓5例(5/14)。结论 以脑脊髓膜炎等中枢系统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MRI表现形式复杂,颅内和脊髓可以同时受累,颅内病变主要以脑膜受累为主,可合并大脑皮质损害。在脊髓病变中脊髓膜及脊髓均可受累,并且以累及脊髓膜为主。
  • 周少旦, 付桔, 卜秀群, 韦馨娴, 陆婉杏, 李洵桦, 胡瑞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05-11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7例MOGAD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7例MOGAD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为(27.76±12.22)岁。10例出现ON症状,9例出现脊髓炎症状,10例表现为脑部受累症状,1例表现典型ADEM。17例患者血清均检测出MOG抗体,抗体滴度为(1:10~1:320),其中7例CSF检测出MOG抗体,抗体滴度为(1:1~1:32),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17例患者MRI可见病灶,为T2WI、T2FLAIR序列斑片状高信号影,部分出现边缘强化。17例患者入院均予激素冲击治疗,13例同时予IVIG治疗。16例患者症状在1个月内均有改善,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予血浆置换后症状改善。随访1 y内,6例出现复发。结论 MOGAD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ON、脊髓炎、脑炎、脑膜脑炎等,大多数患者急性期免疫治疗有效,部分可出现复发。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朱亚飞, 樊雪, 黄贤慧, 郑庆, 刘松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09-11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静丽, 王建晖, 孟毅, 李彦杰, 乔明亮, 李锋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11-11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萌萌, 王亚男, 仲瑞, 赵嵌, 鲁莹雪, 李光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14-11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甘霖, 苗晶, 姜威, 屈康, 张鑫, 李宪东, 董铭, 于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17-11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方方, 胡雪峰, 范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19-112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安立澌,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21-112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段丽芬, 刘红仙, 杨昭庆, 王惠萍, 陈文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24-11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嵇小芮, 刘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27-11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波, 高健博, 张洪波, 梁建民, 陈银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30-113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向南, 陈晓虹, 郭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32-11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施妙妙, 季秋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35-11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姜瑾, 李鸣, 刘亚奇, 杨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37-11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凯翎, 张艺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41-114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文彦, 陈韦陶, 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12): 1144-11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