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 王赞, 詹淑琴执笔, 宿长军, 赵忠新审校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于2019年12月下旬被首次发现,并于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武汉被首次报道,后病例数量呈指数增长。1个月内报告的病例数超过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1],迅速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OVID-19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2]。
COVID-19除了躯体器官、系统损害外,其作为一种应激事件,还可造成情绪、行为及躯体症状等[3]。一般将应激后的全身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警觉期(alarm stage),该期出现迅速,但持续时间短;第二阶段为抵抗期(resisitance stage),即机体适应阶段,此期持续时间长,是应激的主要表现过程;第三阶段为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当应激原刺激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可诱发此期[4]。Liu等[5]通过在线心理健康调查对COVID-19期间1563名医护人员进行评估,显示抑郁、焦虑、失眠和应激症状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0.7%、44.7%、36.1%和73.4%,疫情情况下,失眠及情绪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同时加重原有失眠障碍的严重性及救治和康复,本文主要针对疫情期间的失眠障碍的管理进行总结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