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31
  

  • 全选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王赞,崔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31日被首次命名后,逐步演变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目前除湖北武汉外,多地新发病例数为零,但国外COVID-19新发病例数激增,境外输入病例已经成为目前防控重点。神经系统的许多疾病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新冠疫情下面临新的挑战!探讨疫情条件下如何进行神经系统疾病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期特设新冠疫情下神经系统疾病的管理专栏,通过对疫情下神经系统常见病如:脑卒中、癫痫、失眠障碍、情绪障碍及电生理检查管理的探索,不仅可为目前疫情下神经内科工作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疫情下神经病学的管理积累经验,本刊将和大家一起共克疫情、期盼抗疫的最后胜利!
  • 朱玲,陈梦婷,张涛,张婷,江灿,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196-2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大众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生活习惯及疫情关注情况及原因。方法 使用疫情期间睡眠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1046例受试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四个分量表数据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睡眠质量、生活习惯、抑郁情绪及焦虑情绪存在两两显著相关性(P<0.01),多重回归分析提示疫情期间生活习惯可以正向预测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可以预测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结论 疫情期间个体应注意心理应激识别与防护,以提高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 王赞, 詹淑琴执笔, 宿长军, 赵忠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01-2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于2019年12月下旬被首次发现,并于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武汉被首次报道,后病例数量呈指数增长。1个月内报告的病例数超过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1],迅速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OVID-19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2]。 COVID-19除了躯体器官、系统损害外,其作为一种应激事件,还可造成情绪、行为及躯体症状等[3]。一般将应激后的全身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警觉期(alarm stage),该期出现迅速,但持续时间短;第二阶段为抵抗期(resisitance stage),即机体适应阶段,此期持续时间长,是应激的主要表现过程;第三阶段为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当应激原刺激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可诱发此期[4]。Liu等[5]通过在线心理健康调查对COVID-19期间1563名医护人员进行评估,显示抑郁、焦虑、失眠和应激症状的检出率分别高达50.7%、44.7%、36.1%和73.4%,疫情情况下,失眠及情绪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同时加重原有失眠障碍的严重性及救治和康复,本文主要针对疫情期间的失眠障碍的管理进行总结和综述。
  • 王旸烁,刘婷红,徐金山,梁树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05-2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以来在中国、韩国、伊朗、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全球多地发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均有COVID-19病例报道,各地在不同阶段根据本地的疫情风险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国内除湖北武汉外本地新发病例多日维持在10个以下,但境外输入性病例等仍有不断报道[1]。COVID-19疫情对癫痫患者的生活和就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为最大程度了保护癫痫患者的健康,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专家开展网上诊室与运程会诊、提供疫情地区抗癫痫药物的解决方案等,并于2020年2月19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条件下对癫痫患者的指导意见》[2],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深入了解该指导意见,现由该指导意见的共同执笔专家和共同解读专家之一的梁树立教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解读如下。
  • 王晔,邓丽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07-2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12月初,湖北省会城市武汉首次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迅速波及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不明原因肺炎,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 该病原体被鉴定为一种新的包膜RNA-betacoronavirus2[1],目前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与SARS-CoV具有系统发育相似性。我国已将其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管控。 2019-nCoV累及的主要器官为肺,实际上该病毒还可以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多个系统,因此,2月11日WHO宣布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早期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时,往往容易误诊,延误治疗,而且这类患者还是隐形的传播者。 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普遍存在高龄、吸烟、免疫力低、营养状态差和肺部基础状况欠佳等问题,故可能更易感染2019-nCoV,并易发展为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感染2019-nCoV的患者中,患高血压患者36.4%,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者45.5%,如急性脑血管疾病5.7% [2]。因此,在当前依然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亟需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诊治建议及管理策略,使疫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本文围绕脑血管病患者的特点,对疫情期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个体化诊疗建议进行探讨。
  • 高在芬,王江涛,韩洁,侯晓华,王赞,史建国,金瑞峰,周文静,孙若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09-21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病毒除主要累及肺部外,还可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进行脑电图检查时,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其他患者及检查室可能会受到病毒感染的威胁。为了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在此次和今后的类似事件中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护,避免脑电图检查带来的感染风险,本文对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所致临床疾病的诊治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以总结,目的是使癫痫中心(或脑电图室)相关医务人员熟悉诊疗适应症相关的防治流程及防控方案。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李慧,黄晓曦,李立恒,高鑫鑫,江萌萌,刘举,刘洪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13-2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并分析3例更为晚发型(年龄>75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和预后,并复习既往相关文献,以提高更为晚发型NMOSDs患者诊治及预后的认识。方法 通过检索近10 y内国内外数据库,结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例,回顾性分析年龄在75岁以上NMOSD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共纳入年龄>75岁以上的NMOSDs患者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发病年龄(82.67±4.42)岁。均以长节段脊髓炎(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LETM)起病,单相病程为主,AQP4抗体(Antiaquaporin-4 antibody,AQP4-Ab)检查均为阳性,MRI以胸髓损伤为主。12例均行激素治疗(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IVMP),3例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LEX),4例应用免疫抑制剂,5例存在复发,治疗过程中见效者9例,显效者2例,恶化3例。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死亡3例。结论 更为晚发型NMOSDs患者以LETM多见,致残率较高,IVMP联合PLEX效果较好,免疫抑制剂可能有效。
  • 王钟秀,张逸鹤,石眀超,李超,颜秀丽,朱万安,杨弋,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19-2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VT)的临床效果及危险因素,指导今后急诊取栓的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分析吉大一院卒中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2月急性前循环闭塞且发病24 h内进行EVT的患者。主要结果是血管再通率,90 d mRS(0~2分是预后良好),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90 d死亡率。分析90 d不良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45例患者经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28例(88.3%)血管再通,sICH 16例(11.0%),90 d预后良好率67例(46.2%),死亡26例(17.9%)。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全麻、串联/多血管病变、术前NIHSS评分高、sICH、围手术期肺内感染是影响AIS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成熟卒中中心急性前循环卒中EVT的血管再通率很高、临床疗效很好,与发达的欧美国家一致。即使成熟的卒中中心急诊介入的死亡率仍然较高,手术风险较大。
  • 曾喜,李屾,刘红兵,李友凤,孙文先,王台,吴军,孙石磊,李玉生,宋波,许予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22-2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收集人口学特征、血常规结果,计算SII值,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II与SAP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SII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1例AIS患者,未发生SAP 591例(92.20%),发生SAP有50例(7.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P组SII值高于非SAP组[564.00(385.71,856.46)vs 1191.33(843.71,2120.91),P<0.001];依据SII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四分位数组AIS患者发生SAP的风险增加8.0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81(P<0.0001),SII最佳截断点为810.84时,其预测AIS患者发生SAP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1.9%。结论 SII是AIS患者发生SAP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
  • 成旭静,耿红艳,刘新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27-23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通道蛋白9(AQP9)水平与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83例初诊急性AIS患者,根据CT检测结果分为HT组(n=84例)和非HT组(n=99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血脂症比例、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溶栓时间窗及血清标本等基线资料。采用免疫印迹(WB)检测血清HIF-1α、AQP9蛋白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HT组AIS患者血清HIF-1α、AQP9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以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血清HIF-1α、AQP9水平为自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对AIS患者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HT组比较,HT组AIS患者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溶栓时间窗、血清HIF-1α、AQP9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HT组AIS患者血清HIF-1α、AQP9蛋白水平成正相关(r=0.679,P<0.05)。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和血清HIF-1α、AQP9蛋白水平是A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血清HIF-1α、AQP9水平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AUC分别为0.707、0.790、0.881、0.869,截断值分别为13.39分、296.31 min、0.33、0.32,灵敏度分别为44%、66.70%、86.90%、83.30%,特异度分别为91.90%、87.90%、87.90%、88.90%。四者联合预测AIS发生HT AUC为0.9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00%和94.90%,其诊断效能比单一指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血清HIF-1α、AQP9水平升高与AIS患者发生HT密切相关,联合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可显著提高对AIS发生HT的预测价值,可能具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 翟明月,张硕,姜立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32-2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罗匹尼罗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探讨罗匹尼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中国知网学术论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网,检索罗匹尼罗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提取研究中各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Ⅱ部分(UPDRS Ⅱ)评分、第III部分(UPDRS Ⅲ)评分以及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共检出732篇文章,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罗匹尼罗治疗PD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研究12篇,共334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855例,对照组14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药物疗效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罗匹尼罗组治疗帕金森病UPDRS Ⅱ(MD -2.23,95%CI -2.82~-1.64,P<0.00001)及UPDRS Ⅲ(MD -4.93,95%CI -5.25~-4.61,P<0.00001)评分降低更明显。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罗匹尼罗组运动障碍(RR 3.67,95%CI 2.57~5.24,P<0.00001)、头晕(RR 1.85,95%CI 1.50~2.28,P<0.00001)、恶心(RR 2.17,95%CI 1.81~2.59,P<0.00001)、呕吐发生率(RR 2.73,95%CI 1.47~5.09,P=0.001)及嗜睡(RR 2.19,95%CI 1.39~3.44,P=0.0007)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头痛(RR 1.14,95%CI 0.79~1.65,P=0.49)、失眠(RR 1.06,95%CI 0.72~1.55,P=0.17)、体位性低血压(RR 1.35,95%CI 0.81~2.22,P=0.25)及便秘(RR 1.03,95%CI 0.71~1.50,P=0.87)的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表明,罗匹尼罗治疗的PD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方面的改善率明显高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罗匹尼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大多数不良反应与周围多巴胺能活动有关。
  • 曹庆阳,高宇,宁志杰,孙婧,沈静,翟全花,南光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37-24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缺血性青年脑卒中脑动脉狭窄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 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随机选取缺血性青年脑卒中的住院患者50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根据有无脑血管狭窄分为狭窄组(20例)及非狭窄组(21例),分别对其血浆HCY的水平及MTHFR C677T 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41例患者中HCY的水平CC基因型(10.61±2.66)μmol/L低于TT基因型(19.65±14.43)μmol/L(P=0.033)及CT+TT基因型(16.65±12.48)μmol/L(P=0.015)。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HCY 的水平分别为(20.44±14.70)μmol/L、(11.03±4.40) μmol/L(P=0.012);其中狭窄组HCY的水平CC 基因型(12.23±2.18) μmol/L低于TT基因型为(28.55±16.82)μmol/L(P=0.043)及CT+TT基因型(22.48±15.82)μmol/L(P=0.023);非狭窄组的HCY 水平CC基因型(8.46±1.40)μmol/L低于TT 基因型为(11.86±5.0)μmol/L(P=0.161)及CC+TT基因型(11.46±4.60)μmol/L(P=0.048);两组同一基因型HCY的水平TT基因型分别为(28.55±16.82)μmol/L、(11.86±5.02)μmol/L(P=0.040),CC基因型分别为(12.23±2.18)μmol/L,(8.46±1.40)μmol/L(P=0.049),CT 基因型分别为(17.77±14.12)μmol/L、(11.14±4.48)μmol/L(P=0.178)。两组MTHFR C677T 的TT、CT、CT+TT基因型分别与CC基因型比较P>0.05,T与C等位基因比较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可知HCY(OR=1.168、95%CI1.015~1.344、P=0.030)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的水平是缺血性青年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MTHFR C677T的TT基因型是影响血浆HCY 水平的关键因素,但C67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脑动脉狭窄无直接的相关性。
  • 马晨晨,耿子旸,朱士光,李海亮,陈雨洁,王心,董瑞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42-2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OAST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轻型卒中后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90例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患者,记录基线资料和相关辅助检查,根据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LAA)组和非LAA组。根据患者30 d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情况分为阳性事件组和阴性事件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ROC曲线确定Lp-PLA2预测阳性事件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分析LAA 和Lp-PLA2单独及联合对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阳性事件组的年龄、既往TIA或脑梗死病史的比例、LAA的比例、Lp-PLA2水平高于阴性事件组(P<0.05)。Lp-PLA2预测阳性事件的最佳截断值为304.50 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45和0.711)。LAA和Lp-PLA2≥304.50 ng/ml是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30 d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AA和Lp-PLA2≥304.50 ng/ml单独和联合预测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30 d内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678、0.729,两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TOAST分型中的LAA联合Lp-PLA2≥304.50 ng/ml能较好的预测前循环TIA及轻型卒中早期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
  • 程鹤云,赵幸娟,张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47-2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与多系统萎缩(MSA)患者在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执行功能障碍的异同。方法 连续选择帕金森患者26例,多系统萎缩患者18例,正常对照患者20例。详细收集年龄、教育程度、病程等资料,给予MOCA评分(总体认知)、TMT测验、Stroop色词测验、画钟试验(CDT)、Rey-Osterrich复杂图形测验(执行功能功能)进行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帕金森病组与多系统萎缩组患者在各项测试中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MOCA测试中,帕金森组患者得分显著低于多系统萎缩组[(22.34±3.18)分 vs(24.31±1.68)分,P<0.05],在Stroop色词测验中帕金森组的错误数多于多系统萎缩组患者[(10.74±6.31)分 vs(8.26±4.62)分,P<0.05],在画钟试验中,帕金森组患者的得分优于多系统萎缩组[(4.62±4.26)分 vs(3.32±5.27)分,P<0.05],余各项测试中,PD和MSA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及多系统萎缩患者较正常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及执行功能减退,其总体认知功能受损方面多系统萎缩患者较帕金森病患者恶化更快,帕金森病患者在注意力减退方面较多系统萎缩患者更为严重,而多系统萎缩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查力下降,纠错能力降低。
  • 赵佩,袁剑,刘保国,杨谨,樊庆雷,洪荣华,朱健,朱德生,蔡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51-2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组与偏高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体征;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组与偏高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刚性指数、谷草转氨酶、半胱氨酸水平、血沉、D-二聚体、白细胞、抗血小板药、降糖药、降压药及降脂药使用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尿酸、肌酐、尿素、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U形曲线关系,当血清尿酸水平正常范围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负相关(r=-0.113,P=0.023),当血清尿酸水平偏高时血清尿酸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呈正相关(r=0.380,P<0.001)。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偏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升高,上述发现有助于临床探讨偏高水平的尿酸可能通过影响红细胞变形功能引起脑梗死发生的机制。
  • 郑海非,陈金波,宋维伟,张德福,张颖,宋晓文,董晓梦,苏毅鹏,鲁文先,李斌,吴欣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55-26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天麻制剂各有效成分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腺苷A1受体(adenosine A1 receptor,A1R)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假手术组(A组/阴性对照组)、电刺激三叉神经节(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ESTG)模型组(B组)、舒马普坦干预组(C组/阳性对照组)、天麻素干预组(D组)、对羟基苯甲醇干预组(E组)、香英兰醇干预组(F组)、β-谷甾醇干预组(G组)。通过建立ESTG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 技术检测天麻制剂各有效成分对CGRP与A1R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三叉神经脊束尾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中的CGRP表达明显增高,A1R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C、D组大鼠TG、TNC中的CGRP表达明显降低,A1R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F、G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D组大鼠TG、TNC中的CGRP、A1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预防应用天麻素,与舒马普坦一样可对偏头痛发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而香英兰醇、对羟基苯甲醇及β-谷甾醇[JP4]对缓解偏头痛的作用疗效甚微,且天麻制剂有效成分中天麻素可通过激活A1R及抑制CGRP表达来抑制偏头痛的发生。
  • 杨建,高莹,王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61-26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洛书九宫针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肢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洛书九宫针法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共进行10次针刺治疗,于针刺治疗前后测量患者下肢周径,观察水肿改善程度。结果 洛书九宫针法组有效率93.3%,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组。结论 洛书九宫针法治疗偏瘫后下肢水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汤小佳,王新月,刘佩佩,陈应柱,朱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64-26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笑气,又称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N2O),即氧化亚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稍带甜味的气体。临床上作为一种吸入性镇痛麻醉剂,常用于产科分娩镇痛、无痛人流、胃肠镜检查及牙科领域等,有抗焦虑、镇痛等作用[1]。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使用笑气后的欣快感,滥用笑气,导致中毒,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神经损害。本文就滥用笑气致2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及1例癫痫样发作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吸食笑气造成神经系统损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帮助。
  • 张程程,闫中瑞,姜灿,赵昊天,薛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68-2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低颅压综合征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该病一旦确诊予以补液及对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而早期确诊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席汉综合征合并低颅压综合征的病例报道如下,以期在临床工作中对相关患者引起重视。
  • 综述
  • 王俊莹,张银丽综述,张黎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70-27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产生免疫反应所导致的脑炎。随着对该疾病诊断和治疗认识上的不断加深以及对规范化诊治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内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自身抗体已被发现许多种,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的相关分类研究作一综述。
  • 桂可欣,武倩倩,姜淑莹,鲍丽娓综述,张淑岩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74-27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日益增长的发病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是指卒中后自觉疲劳、乏力而影响自主活动的一种感觉[1],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严重者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及疾病死亡率[2]。一项分析研究显示其总体患病率约50%[3],更有数据显示约40%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就经历PSF[2]。卒中后急性期是康复的关键时期[4],因此我们有必要确定急性期PSF可能的机制及危险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PSF发病机制复杂,且有多重致病因素。本文主要对急性PSF的生物学机制、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
  • 肖钰,刘丽丽,钟镝综述,李国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77-27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及查体,辅以影像学检查[1],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耗时,成本较高等不足,因此有必要开发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风险,快速准确地诊断,在不同类型脑卒中之间及与其他疾病鉴别[2]。它的损伤机制涉及多条代谢通路,而代谢组学这一新兴技术在发现并分析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研究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4]。每年脑卒中的代谢组学研究不断更新,本文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及其病理生理过程、脑卒中相关因素的代谢组学最新研究做一总结,增进对脑卒中损伤机制的理解,为其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参考。
  • 太史叶子,赵阳,安庆综述,孙莉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80-2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痴呆是一种老年期常见的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可表现为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等功能受损,严重者可伴精神行为异常的且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慢性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病因,约占60%~7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为痴呆第二大病因,占15%~20%,是由各种脑血管因素所致认知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记忆力损害、执行功能受损等一系列异质性临床症状。其他常见原因还包括在病理和临床表现上兼具AD和VaD表现的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等[1]。虽然各类型痴呆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但它们常有一共同病因即某一时刻的脑血管功能障碍。因此,探讨脑血管病变与痴呆之间潜在的病理生理联系意义重大。 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过程,既往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脑动脉硬化症(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等[2],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客观、明确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7年发表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提出CCH是指脑整体水平血液供应减少状态(脑血流量 25~45 ml/(100g·min))而非局灶性的脑缺血,患者多为老年人,以头重、头晕、头痛为常见临床表现,除动脉硬化或脑动脉狭窄外,无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也无颅脑影像学异常(即无结构性改变)[3]。可被定义为由于长期血管病变或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供血减少,因失代偿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症状出现时间一般在失代偿后3 m以上,可持续存在或间断性发作[4]。现已证明,CCH不仅是各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同时与AD、VaD、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等认知障碍相关疾病关系密切。高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CY)、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均可引起慢性脑缺血[5,6],导致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AD病理改变常与其他神经退行性变及血管性病理改变共存而呈现混合性痴呆,其中AD与脑血管性病理改变共存为最常见类型,一份来自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的报告显示近80%的散发性晚发型AD中存在某种形式的脑血管病理改变[7],另一纳入114例研究病例的结果表明约三分之一患者的痴呆类型临床诊断与尸检诊断不一致[8]。可能的原因为一方面由于老年病科医生、精神科医师等非痴呆病专业人士过分看重以记忆丧失为主要表现的AD,时常会忽略具有异质性临床表现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同时专业的卒中门诊因过度关注神经功能障碍而无意中忽视认知损害症状,致使纯(或)混合型VCI的实际负担和流行率很可能比目前估计的要高得多[9]。因此,探讨脑血管病变与痴呆之间潜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两者关系已成为近年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0~13],本文就CCH引起的神经退行性变及与阿尔茨海默样病理生理改变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黄珊,张敏综述,恽文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3): 285-2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最初是由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和法国生物学、组织学家Robin提出的,又称为Virchow-Robin间隙[1]。它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由软脑膜随着穿支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形成,外界是神经胶质界膜,内界是血管外层,随着血管树一直延伸至毛细血管水平,最终胶质界膜与血管外层融合成盲端。它既是脑组织间液排出的一个主要通路,又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免疫功能[2]。在一些情况下PVS会扩张,在MRI上通常表现为位于穿支动脉供血区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等信号的,表现为大于2 mm的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结构[3],称为血管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只有具有典型血管形状的病变和那些沿着穿支血管方向的病变才被认为是EPVS。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EPVS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以EPVS的发生机制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