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3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赵丽贤,朱慧,阎文静,孟心怡,赵仁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292-29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6月-2018年1月住院治疗的LAA型脑梗死患者,根据 MRI行CSVD总体负担评分,总分为0~4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发病后90 d、1 y,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为0~2分,预后不良为>2分。结果 148例LAA型脑梗死患者,随访90 d时,预后良好72例,预后不良76例;随访1 y时,预后良好88例,预后不良60例。在基线时,根据CSVD总体负担分组,CSVD 0~1组63例,CSVD 2~4组85例。两组之间比较发现,CSVD 2~4组的年龄、高血压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及发病后90 d、1 y mRS评分明显高于CSVD 0~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卒中后90 d及1 y随访中发现,CSVD总体负担是LAA型脑梗死患者长期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VD总体负担与LAA型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相关。
  • 陶丹,何鑫,汪燕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298-3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CY与LP-PLA2、RDW、UA的变化及四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8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248例)、单纯HCY升高组(107例)、非H型高血压组(31例)、单纯急性脑梗死组(22例),及同期的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63例)。 结果 (1)H型高血压组男性、LP-PLA2、HCY、RDW水平均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型高血压组男性、HCY水平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型高血压组中HCY与RDW、UA呈正相关(r=0.389,P<0.001;r=0.171,P<0.001);(4)在H型高血压组中,HCY、LP-PLA2、RDW、UA对其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AUC=0.724、0.916、0.731、0.677),均不及联合检测AUC=0.947。结论 HCY、LP-PLA2、RDW、UA可以对H型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炎症状态起到提示作用;H型高血压和LP-PLA2水平在急性脑梗死中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 王娜,卞玉杰,田继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02-3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210(mir-210)、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6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SAH后DCI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未发生DCI组181例、发生DCI组79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血清mir-210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IF-1α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动脉瘤位置、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CI组患者血清mir-210、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DCI组患者(P<0.05)。Pearson检验分析发现,aSAH患者血清mir-210水平与HIF-1α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unt-Hess分级≥3级、Fisher分级≥3级及血清mir-210、HIF-1α高水平均是影响aSAH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mir-210联合HIF-1α水平预测aSAH后D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两者单独预测,其预测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高达94.44%。结论 aSAH后发生DCI患者血清mir-210、HIF-1α水平均升高,均可作为判断aSAH后DCI发生的潜在指标。
  • 高媛雪,徐志昊,李建刚,鱼海,张建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06-3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4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12)、稳定斑块组(n=164)和易损斑块组(n=184)。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 IL-23R基因rs6682925位点基因型。结果 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IL-23R基因rs668292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易损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等参数后,rs6682925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颈动脉斑块总体发生风险是TT基因型携带者的2.616倍(95%CI 1.399~4.904,P=0.001)。结论 IL-23R rs6682925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CC基因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无明确相关性。
  • 陈建玲,李婷,向伟,钱时兴,陆光华,胡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10-3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的表达水平对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60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TREM2、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比较两组TREM2、CRP和IL-6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缺血指数量表(H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CDR量表的基础上,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作为主要认知评估工具,比较TREM2与MMSE和MoC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来判断TREM2在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AD患者血清中TREM2水平显著升高(P<0.05)。TREM2水平与MMSE和MoCA评分之间发生了负相关(均P<0.01)。AD患者的IL-6和CRP水平升高(均P<0.05)。TREM2水平与血清IL-6和CRP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TREM2在A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增高,与认知功能相关,可能是诊断AD的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
  • 郑洁,徐晓薇,张新杰,王学韬,邹倩倩,舒剑波,蔡春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14-3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一个2A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A)家系进行CAPN3基因的致病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然后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的验证。结果 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CAPN3基因c.1194-9A>G和c.1437C>T (p.ser479=)的复合杂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母亲为CAPN3基因c.1194-9A>G变异携带者。家系中其他患者均存在相同的复合杂合突变,其未发病的姐姐和女儿为CAPN3基因c.1437C>T (p.ser479=)变异携带者,先证者的女婿未检测到上述位点变异。结论 CAPN3基因c.1194-9A>G和c.1437C>T (p.ser479=)的复合杂合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
  • 朱建坡,梁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17-3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调节MAPK/ERK-CREB通路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构建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SE+DEX组在SE模型构建成功后腹腔注射DEX 1 μmol/L,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1 μmol/L苯巴比妥,药物干预24 h后,通过Nissl法和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APK、pERK、pCREB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E、阳性对照组、SE+DEX组大鼠Racine分值显著增加(P<0.05),大鼠海马神经元数、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棕褐色TUNEL阳性细胞数、MAPK、p-ERK、p-CREB、caspase-3、Bax、Bax/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SE组相比,阳性对照组、SE+DEX组大鼠Racine分值显著降低(P<0.05),大鼠海马神经元数、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棕褐色TUNEL阳性细胞、MAPK、p-ERK、p-CREB、caspase-3、Bax、Bax/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DEX可能通过抑制MAPK/ERK-CREB通路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对其有保护作用。
  • 胡仁琳,肖家平,李强,朱灿敏,张细六,胡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22-32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检测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水平和利用弥散张量技术来评估其脑白质结构改变,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及DTI脑白质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共纳入60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认知功能正常组(PD-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PD-MCI)和痴呆组(PDD)各20例。采用MMSE和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利用DTI技术对受试者不同脑区测定FA值。应用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含量。结果 PD-MCI组右颞叶、右后扣带束及胼胝体膝部和PDD组左枕叶、左前扣带束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白质的FA值分别低于PD-N组(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后胼胝体膝部和左侧扣带前束脑白质FA值的下降具有特异性。行Spearman相关显示:左额叶、右颞叶、左枕叶、左扣带前束、右扣带前束、胼胝体压部FA值与PD的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PD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浓度与帕金森病患者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DTI技术能识别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部微结构改变,血清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 李承家,秦丽红,李承泽,龚张鋆,陈洋,王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26-3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移植星形胶质细胞后的PD大鼠行为学改变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时空变化及相互关系,旨在分析星形胶质细胞在帕金森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偏侧两点法建立PD模型大鼠后,将星形胶质细胞移入PD大鼠纹状体中,2 w后对比PD组,观察行为学改变,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DA、DOPAC、HVA)含量变化。结果 PD+T2As组的行为学从第4周开始较PD组有显著改善(P<0.01),单胺类神经递质(DA、DOPAC、HVA)含量与PD组比较第2周无明显区别(P>0.05),从第3周开始显著高于PD组(P<0.01)。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损的DA能神经细胞,对PD大鼠的黑质-纹状体通路具有修复作用。
  • 杨皓翔,褚旭,夏敏,张彦可,李秋波,张军臣,孔庆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33-3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性癫痫(TSC-related epilepsy,TRE)患者的临床特点、基因特点、用药和手术预后效果,提高对TSC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的方案。方法 入组2014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癫痫中心诊治的10例TSC合并难治性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视频脑电图、影像学、病理学、基因特点以及治疗预后随访,结合相关文献,总结TSC继发癫痫的临床和基因特点。结果 女性3例,男性7例;首次发作:3岁前4例,3~6岁5例,19岁1例,阵挛性发作5例、局灶性发作5例;视频脑电图示单侧癫痫样放电7例,双侧3例;影像学示单侧室管膜下或皮质下结节4例,双侧信号异常5例,1例患者Dandy-Walker畸形;4例手术患者病理学示脑组织切片6层结构消失,见未成熟神经元;基因检测示TSC1变异5例,TSC2变异5例,家系变异7例,4例手术患者均为无义突变;3例雷帕霉素治疗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TRE患者通常起病早、年龄小、男多于女,以阵挛性、局灶性发作为主。视频脑电图单侧癫痫样放电为著。影像学多为单侧或双侧室管膜下或皮质下结节。基因检测对治疗有参考意义,突变类型可能与脑组织病变程度和部位、放电起源部位有关,但脑电图记录的放电部位与影像学异常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当临床治疗不理想时应考虑完善基因检测。
  • 王春慧,李友凤,胡睿瑶,田梦柯,王蹦,王鑫,李玉生,吴军,孙石磊,许予明,宋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37-3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15年-2017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病24 h内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记录研究对象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并计算两者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ratio,RPR)及临床信息。90 d预后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标准。结果 共纳入1106例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者187例(16.9%),预后良好者919例(83.1%),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更高(P<0.001);高血压(P=0.015)、糖尿病(P=0.001)、房颤(P<0.001)、冠心病(P=0.041)、卒中史(P<0.001)比例更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01),白细胞计数(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P<0.001)、RPR水平(P=0.034)均较高,且高水平RPR是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比值比(odds ratio,OR)1.0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1.16,P=0.005]。结论 高水平RPR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 霍中元,王欣欣,赵红艳,宋欢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41-34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腓肠神经与跟腱病变的超声测值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运用高频超声观察分析42例2型糖尿病伴DPN患者、42例T2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不伴有DPN患者及42例非糖尿病健康成人腓肠神经和跟腱内部结构及周边组织情况,测量腓肠神经横截面积和跟腱近止端厚度。比较各组间腓肠神经横截面积和跟腱近止端厚度测值,并对两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散点图呈现。结果 DPN组异常声像图显示率明显高于NDPN组,DPN组检出有异常声像图例数为35例,占83.33%,无DPN组检出有异常声像图改变为14例,占33.33%。DPN组的腓肠神经横截面积、跟腱厚度值较NDPN组和非糖尿病组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患者腓肠神经截面积与跟腱厚度呈正相关(r=0.747,P<0.05)。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腓肠神经及跟腱病变发生率高,高频超声有助于发现DPN患者腓肠神经及跟腱病变,二者在协同评估DPN病变中有重要的价值。
  • 朱江,郭森,赵亮,窦志杰,朱云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45-34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IS患者400例,对入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并于出院后3 m、6 m、1 y 3个时间点进行随访,对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服药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对比服药依从性良好与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IS复发情况。结果 入选患者最终获访345例,失访55例,死亡6例。出院后随访统计结果发现,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200例(良好组),缺血性卒中复发患者25例(12.5%);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145例(不良组),缺血性卒中复发患者36例(24.8%),良好组IS复发率低于不良组(P<0.05)。结论 IS患者他汀类服药依从性随出院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IS患者出院后的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高出院后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可降低卒中复发率。
  • 苑明望,刘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48-3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合并多血管床疾病(polyvascular disease,PolyVD)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颅内血管病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合并单血管床病变组患者83例及ACI合并PolyVD患者68例,统计单血管床病变与多血管床病变组颅内动脉病变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并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多种因素。结果 (1)与单血管床病变组相比,多血管床病变组的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比例较高、神经功能恢复率低、颅内病变血管数目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颅内病变血管数目与病变血管床数目呈正相关(P<0.05),而神经功能恢复率与病变血管床数目呈负相关(P<0.05);(3)年龄、糖尿病史、卒中病史、血管床数目均为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床数目越多,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几率越大,同时其颅内动脉病变也越重。
  • 马红,杨萍,范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52-3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我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接诊的113例经头部磁共振平扫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临床危险因素,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MoCA评分≥26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评分<26分为认知功能障碍阻,对两组均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扫描,分析影响MoCA评分的临床危险因素及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病灶数量、发生率、解剖部位与MoCA评分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受教育年限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脑微出血病灶数量及脑微出血病灶阳性与MoCA评分呈现负相关(P均<0.05);基底节区域微出血与MOCA评分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 受教育年限低可能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 云宗金,徐鹏程,丁新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55-3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FHV)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50例,均行头部MRI及脑血管检查,按照有无颈内动脉FHV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颈内动脉狭窄情况,依据修改后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mASPECTS)评估颈内动脉FHV同侧颅内段FHV的分布情况。结果 颈内动脉不同FHV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FHV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FHV(+)组颈内动脉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同侧FHV-mASPECTS评分平均(4.50±1.20)分,岛叶区最多见。结论 颈内动脉FHV可作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特征性影像标志。
  • 寇建华,李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58-36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α2巨球蛋白(α2MG)在脑梗死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脑部疾病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136例,其中脑梗死患者53例(脑梗精神病组),非脑梗死患者83例(非脑梗精神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脑脊液中α2MG、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水平,并分析α2MG与IL-6、CRP、IgM、C3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α2MG水平对脑梗死后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非脑梗精神病组相比,脑梗精神病组患者脑脊液中α2MG、IL-6、CRP、C3、IgM水平较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脑梗精神病组患者脑脊液中α2MG水平与IL-6、CRP、C3、IgM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3,P=0.002;r=0.553,P=0.000;r=0.613,P=0.000;r=0.512,P=0.000)。ROC曲线结果显示,脑脊液中α2MG水平对脑梗死后精神病性障碍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截断值1.968 μg/ml,灵敏度为83.0%,特异度为94.0%,95%CI 为0.828~0.967。结论 α2MG在脑梗死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脑脊液中水平上升,对脑梗死后易发生精神病性障碍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张柏晶,李浩,史壮宏,信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62-36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死临床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风,发病机制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异物阻塞脑动脉血管造成脑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类严重疾病。急性脑梗死是动态演变的过程,在梗死脑细胞周边存在着缺血却未全部梗死脑区域(缺血半暗带),在急诊溶栓治疗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就是拯救这部分的缺血半暗带。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手段,能够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恢复缺血组织血供[1],为进一步探讨急性超早期前循环脑梗死发病6~8 h尿激酶动脉介入溶栓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王楠楠,钟春娟,万顺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64-36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累及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临床上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四肢弛张型瘫痪、腱反射消失、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不难诊断,但变异型GBS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漏诊。近年来,不断有各种变异型GBS的报道[1,2],其表现复杂多样,特别是以双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并仅仅局限于下肢无力的GBS更为少见,国内尚未报道。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仅仅表现为双下肢无力的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姜方超,马静,李丹,李晓鹏,张向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68-3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柯萨科夫综合征又称酒精遗忘综合征,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近事记忆力障碍、遗忘、错构及自知力丧失,常伴有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但患者意识清楚,语言功能、应用和判断以及远期记忆存在。双侧穹窿柱梗死临床罕见,目前国内仅有2例报道,均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尚无引起柯萨科夫综合征样表现的相关报道。本文对1例双侧穹窿柱梗死表现为类柯萨科夫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的认识。
  • 张小伟,卢丽君,杨珍,李新明,邓幼清,吴华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70-37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ME)是由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或核DNA(nucleus DNA,nDNA)缺陷导致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使ATP生成不足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疾病。线粒体遗传病是近40多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疾病体系,该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确诊率不高,容易误诊,现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 苏紫莹,张晶莹,吴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72-37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是帕金森综合征中少见的一类,现报道我院1例相关病例,以提供相关临床研究依据。
  • 王晓玉,郭雯琪,曹华,王迎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74-37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偏身肥大症(idiopathic hemihypertrophy,IH)是一种先天罕见疾病,以一侧肢体、躯干和头面部或者整个半身不对称生长、肥大为主要特征,肥大包括软组织以及骨骼[1,2]。偏身肥大症(hemihypertrophy,HH)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是某些先天性异常综合征的一部分,前者称为IH[1,2]。该病发病率极低,为1/13000~1/86000[3,4],临床医生对此疾病认识少,患者就医困难。现报道1例IH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
  • 陈颖超,李海鹏,张翀,李秋利,陈道辉,黄仁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76-37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一般不累及颅神经支配的肌肉,故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罕见。我们收治了1例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的Lambert-Eaton综合征患者,报道如下。
  • 田盼,杨丽,付建敏,梁花敏,范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78-37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原学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弓形虫脑炎(Toxoplasma gondii Encephalitis,TE)是由弓形虫引起,是艾滋病患者脑部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弓形虫感染在普通人群中隐性感染率较高,但在AIDS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脑炎,是AIDS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1]。T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头痛、意识障碍或运动无力和发热的局灶性脑炎,有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非局灶性表现如头痛和精神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治疗,疾病进展可出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2]。近期我院收治1例通过脑脊液二代测序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 综述
  • 迟英凯,王登综述,迟健男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80-38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症起病极其隐匿,在治疗上只能依靠良好的护理来延缓病情的发展,在诊断上也只能通过排除其他已知病因的痴呆来确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递增,根据《2018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报告》数据[1],全球平均每3秒钟新增一位患者,预计2050年患者总数将达1.52亿人。研究表明生物学标志物可能诊断阿尔茨海默症[2~4],但需要时间周期长,操作复杂,不容易引入临床中。因此寻求一种简便、可靠以及非侵入性的方法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症,日益迫切。 本文总结了与眼动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方法,主要从阿尔茨海默症扩瞳实验、瞳孔闪光反应实验、情景记忆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其他技术相比,监测眼睛参数的动态变化更直观,非侵害,无痛苦。
  • 丁庆庆,孔凡丛综述,杨燕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4): 383-3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及路易小体(Lewybody,LB)的形成而导致的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目前认为相关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错误折叠和慢性神经炎症等因素[2,3]。在PD早期,神经炎症将会逐渐加速疾病的进展。有研究表明,在由神经炎症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ucleotide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three,NLRP3)激活的炎症小体和小胶质细胞以及释放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4]。小鼠模型、PD患者死后尸检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各种证据表明,慢性而持久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无菌性神经炎症是PD进展的关键因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