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诊时间的变化,证实疫情对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 收集同样时间跨度、不同时期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250例,其中疫情前组100例,疫情后组64例,2019年春节组86例。应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患者就诊时间变化;随访疫情后组就诊时间超过12h的患者,对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疫情后组就诊时间与疫情前组环比[(38.8±69.9) h vs (17.9±26.7) h,P<0.05],与2019年春节期间组同比[(38.8±69.9) h vs (20.0±27.6) h,P<0.05]均显著延长。疫情后组4.5 h内到达(28.1% vs 44%,P<0.05)、6 h内到达(31.2% vs 48%,P<0.05)和24 h内到达(62.5% vs 79%,P<0.05)的比例与疫情前组环比显著减少。疫情后组4.5 h内到达(28.1% vs 44.2%,P<0.05)、6 h内到达(31.2% vs 48.8%,P<0.05)的比例与2019年同期同比显著减少,但24 h内到达(62.5% vs 74.4%,P>0.05)差异无显著性。随访问卷发现引起就诊延迟的主要原因为:担心感染病毒、对卒中知识缺乏、重视不足,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66%、40%和37%。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明显延缓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不利于患者急性期的救治。
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中的一种主要分型,以脊神经前根和运动神经纤维轴索变性损害为主,属自身免疫病范畴。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长久以来作为神经营养药物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该药在改善脑细胞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细胞恢复方面疗效显著,但近年来,其临床不良副反应逐渐显露,国内外陆续报道多例外源性神经节苷脂所致GBS病例。现报道2例因呼吸困难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神经节苷脂相关性GBS患者,运动神经纤维轴索病变为其主要特点,旨在深化临床对药物性GBS的认识。
癫痫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异常同步化放电引起急性、反复性、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难以预测,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昼夜节律是调节机体行为、理化环境与外周环境相适应的24 h模式。已有研究报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与时钟基因BMAL1等相互作用,这是癫痫发作和昼夜节律紊乱的分子基础;癫痫发作存在时间分布特点;痫样发作后激素出现节律变化;监测技术的进步能更精准预测痫样发作的情况。癫痫发作有昼夜节律性,昼夜节律也受癫痫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可能会恶性循环。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系统阐述,浅析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对昼夜节律与癫痫发作的时间分布、预测、生物钟治疗等归纳特点、综合分析,为癫痫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提供临床精准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