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30
  

  • 全选
    |
    脑小血管病专栏
  •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84-4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发病率是大血管病的5~6倍。按欧洲分类[1]脑小血管病分为六大类,其中第一类型最多,约占80%左右,系脑的小动脉粥样硬化、玻璃样变等所致。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关。MRI常常表现为腔隙性梗死、脑白质损伤(脑白质高信号)、脑的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以及脑萎缩。这些影像变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正如本期董强教授研究所示,年龄每增加10岁,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分别增加126%、35%、51%。 脑小血管病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异常、头昏、步态异常、认知功能减退以及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腔隙性梗死表现多变,与病灶部位和大小有关,常常为无临床症状。脑小血管病的防治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60岁以上人群,常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血管高危因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的影像改变”。例如一个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MRI发现有白质损伤,Fazekas Ⅱ,认知功能正常,也没有腔隙性梗死,很难确定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是否可能演变成腔隙性梗死和认知功能障碍。国内外同行多数采用MRI包括结构和功能MRI研究早期诊断/预警的标志物。目前的研究提示,对老年高危人群,有条件可定期(6~12 m)MRI常规序列(DWI、T1WI、T2WI、FLAIR、SWI),观察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改变。如变化速度快[2~4],警惕脑小血管病发生。当然,期待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多模态MRI研究,尽早发现预警/早期诊断的影像标志物或预测模型。(2)高危因素的防控:年龄是不可控因素,但其他高危因素是可控的。控制高血压可以减缓或抑制脑小血管病以及脑白质损伤的发生、发展[2]。降压药物建议首选CCB类的,减压疗效好,尤其对老年的波动性血压、晨峰血压有效,同时还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调控血糖、血脂、戒烟、戒酒,治疗慢性肾病,治疗房颤等控制高危因素是对减少CSVD的重要措施。对腔隙性梗死患者建议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复发率约20%左右[5]。脑微出血、脑白质损伤以及脑萎缩尚无有效的特异治疗药物。基础研究提示[6],脑小血管病的最常见病理改变为脑血管内皮的损伤、血脑屏障的损伤以及脑免疫炎症。临床建议,可靶向血管内皮、血脑屏障以及脑免疫炎症,筛选已应用于临床的老药,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具有治疗脑小血管病作用,如改善或延缓脑白质损伤、脑微出血、认知功能减退,腔隙性梗死发生发展。即可以发现老药的新功能,如银杏类、前列腺素类药物,从机制上分析可能有效,有待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 曹红玉, 秦伟, 杨磊, 袁俊亮, 杨淑娜, 李悦, 李譞婷, 侯雨桐, 贾泽金, 胡文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85-48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WMH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与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头部MRI证实的WMH患者,分为无CMBs组、轻度CMBs组和中重度CMBs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将服用阿司匹林的WMH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入组357例WMH患者,其中无CMBs组189例,轻度CMBs组94例,中重度CMBs组74例。3组间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病史、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入院舒张压、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WMH的严重程度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将服用阿司匹林的WMH患者(263例)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随着CMBs的严重程度增加,重度WMH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WMH的严重程度与WMH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相关;男性、高血压与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是WMH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并且WMH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越长,CMBs越严重。
  • 黄敏莹, 刘宇, 赵弘轶, 高佳佳, 夏翠俏, 黄勇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90-4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音乐感知能力的特点。方法 2019年1月~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脑白质损害患者35例(CSVD组),另选择年龄与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2例(对照组),利用蒙特利尔失歌症成套测验(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MBEA)测评被试包括音高、节奏、记忆在内的音乐感知能力。同时收集人口学资料及认知功能测评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统计音乐感知能力得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SVD组在音高、节奏、记忆以及总得分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节奏得分主要与DSST相关(r=-0.374,P=0.002);记忆得分主要与DSST(r=-0.278,P=0.023)和CRT(r=0.323,P=0.008)相关;总得分主要与DSST(r=-0.338,P=0.005)和CRT(r=0.247,P=0.044)相关。结论 音乐感知能力测评显示,老年CSV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有明显差异,有助于发现老年CSVD患者在执行功能方面存在的损害。
  • 秦若梦, 罗财妹, 李梦春, 赵辉, 柏峰,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94-49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用认知筛查工具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预测认知转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86例老年人先后两次认知评估的分数,根据基线得分分为正常对照组(NC)、轻度认知损害组(MCI)和痴呆组(D)。在各组内分别以MoCA基线单项得分与MMSE、MoCA总分变化值做偏相关分析。结果 在NC组MMSE总分、立方体、注意和计算与分数变化值显著相关,MCI组的视空间与执行、画钟指针和数字顺背与分数变化值显著相关,痴呆组的抽象与分数变化值显著相关。结论 认知转归受病情变化、干预治疗、学习效应、回归平均值效应等共同影响,执行功能受损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指标。
  • 张梅娟, 于林杰, 陆恒峰,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98-5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临床不典型多发性硬化与脑小血管病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方法 举例分析1例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并结合临床经验、典型图例和文献回顾讨论总结两种疾病的鉴别点。结果 多发性硬化以青壮年起病,IgG指数大于0.7,寡克隆带阳性,磁共振可有中心静脉征,很少有微出血,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多不对称等特征;而脑小血管则以中老年起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磁共振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伴有微出血、脑萎缩、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常常对称分布等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结论 加强对两种疾病临床和影像学的认识有助于避免疾病误诊和尽早启动合理的治疗。
  • 马俊怡综述, 徐运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02-5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全球过早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1.3亿人,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高血压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病,大脑是高血压早期损伤的靶器官之一,可导致脑小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或高血压脑病或认知功能减退等。实际上,高血压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出现临床表现前,大脑结构或功能已经出现异常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被通过结构或功能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发现,MRI具有分辨率高、对比性强、无创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高血压患者大脑磁共振常见变化综述如下。
  • 谢鸿阳综述, 赵弘轶, 黄勇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05-5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病理学中常表现为脑内微小血管(<200 μm)管周病变,致使含铁血黄素沉积[1],在磁共振梯度回波成像(T2*-weighted gradient-recalled echo,T2*-GRE)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常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灶(非线形),直径一般为5~10 mm,常规T1WI及T2WI上往往无高信号表现[2]。CMBs作为脑小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标志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我们常按照CMBs所处部位,将CMBs大体上分为深部(deep or infratentorial,DI)CMBs和脑叶(strictly lobar,SL)CMBs两种类型。本文就CMBs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所致认知障碍类型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望进一步加深CMBs的理解,为今后评估认知障碍水平,延缓认知功能障碍进展提供一定依据。
  • 计仁杰, 陈涵丰, 徐子奇综述, 罗本燕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09-5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25%的卒中及45%的痴呆由脑小血管病引起,其危害性近来愈来愈受到重视。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症状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容易造成诊断及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脑小血管病研究已从早期的临床观察深入到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神经生物等方面,极大的推进了对脑小血管病的认识。本文就脑小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治疗等方面展开综述,便于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脑小血管病。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陈婷,李欢,朱雄,陈海,张猛,张新平,俞书义,陈少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14-5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2月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缺损轻度组31例、中度组49例、重度组14例;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5例、预后良好组69例;另同期体检健康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p-PLA2水平,分析Lp-PLA2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Lp-PLA2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r=0.779,P=0.000)。预后不良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AUC为0.802,最佳临界值为370.57,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1.2%。结论 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谢南昌,李钰娟,李英娇,王翠,杜丽媛,孟祥荷,连亚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19-5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FAM134B介导的自噬在无镁外液致痫海马神经元内质网应激及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新生24 h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通过无镁外液诱导体外癫痫模型。将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无镁诱导组(AE)、阴性对照组(Lenti-pGV)、过表达FAM134B组(Lenti-FAM134B)和低表达FAM134B组(Lenti-FAM134B-shRNA),并进一步采用选择性自噬抑制剂3-MA进行干预;采用LDH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及CHOP的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AE组LDH释放率明显升高,海马神经元活力下降,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过表达FAM134B显著降低LDH释放率,增加海马神经元活力,减少AE诱导的神经元凋亡;AE组LC3-Ⅱ/LC3-Ⅰ比例增加,过表达FAM134B使LC3-Ⅱ/LC3-Ⅰ比例进一步增加;AE组GRP78和CHOP的表达明显增加,过表达FAM134B显著减少AE诱导的GRP78和CHOP表达的增加,而低表达FAM134B均发挥相反作用。与过表达FAM134B组相比,3-MA消除过表达FAM134B对AE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及神经元活力的影响,显著增加GRP78和CHOP的表达,并增加LDH释放率。结论 FAM134B可能通过调控自噬途径对内质网应激和神经元凋亡发挥保护作用。
  • 薛红莲,李文君,张品元,刘俊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23-5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真实世界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筛选现状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sICAD患者。入组标准满足责任血管为前循环大动脉近端病变、动脉狭窄率≥70%、基线NIHSS评分≤20分、病后2 w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或病后3 m内接受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研究真实世界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使用情况,分析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现状与指南间的差距;评估头部DWI联合传统血管影像学筛查的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随访入组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与安全性结局,并与标准药物治疗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NCCT/DWI/FLAIR等结构影像学及TCD/MRA等血管影像学检查;38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仅5.3%术前接受了ASL/CTP等灌注成像检查。与标准药物治疗组患者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6 m与1 y的卒中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0.045;P=0.011),且两组间颅内出血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头部DWI筛选的分水岭区梗死患者中,血管内治疗组1 y卒中复发率较标准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P=0.035);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接受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发率相似(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前脑灌注状态的评估尚不完善;经由头部DWI联合传统血管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分水岭梗死及局部脑灌注状态,可替代灌注成像作为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方法。
  • 郭芳,郑冲,汤莹莹,范梦婷,方玲,王柠,蔡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27-53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及对照组患者133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无斑块组(26例)、稳定斑块组(4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04例)3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PTL4 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4水平1052.75(586.53,1823.6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876.18(571.01,1528.9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ANGPTL4水平794.73(531.5,1580.06)pg/ml低于稳定斑块组1491.75(895.39,3960.34)pg/ml及无斑块组1223.34(851.66,3018.70)pg/ml(P<0.05);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的血清ANGPTL4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44);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ANGPTL4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有关(r=0.194,P<0.05)。 结论 ANGPTL4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为急性脑梗死及动脉硬化保护指标。
  • 康涛,韩征,薛延莉,杨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31-5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LRG1在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Aβ1-42处理SH-SY5Y细胞体外建立AD细胞模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LRG1转录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LRG1、Bcl-2和Bax蛋白以及p38磷酸化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Aβ1-42处理SH-SY5Y细胞显著降低了细胞活性,提高LRG1蛋白水平。沉默LRG1提高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活性下降,抑制细胞凋亡;沉默LRG1逆转了Aβ1-42诱导Bcl-2和Bax蛋白水平的变化;沉默LRG1抑制Aβ1-42诱导p38的磷酸化水平。另外,U-46619(p38特异性激活剂)逆转了LRG1沉默对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LRG1沉默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Aβ1-42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
  • 姜立先,方伟,陈威,王骏,施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35-5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分析重复高频颅磁对外伤性脑出血患者上肢静细运动功能以及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9年6月于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94例外伤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患侧低频颅磁刺激术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患侧高频颅磁刺激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采用功能Fugl-Meyer评估分(FMA)、改良Barthel量表(MBI)、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以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分别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细动作以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外伤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伤性脑出血患者治疗2 w后以及治疗4 w后FMA评分、MBI评分、MAS评分以及Gr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高频颅磁刺激术能够有效改善外伤性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 何燕,张策,王修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39-54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表现特征及血LDH、FA、IL-6水平检测在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间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组(ACI组)106例,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非脑梗死患者110例。采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叶酸(FA)、白细胞介素(IL-6)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LDH、FA、IL-6水平分别为(254.56±62.87)U/L、(7.63±4.13)ng/ml、(88.35±13.56)ng/L,血清LDH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检测显示ACI组患者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I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类型以不均质回声斑块最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低回声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ACI组患者血清LDH、FA、IL-6水平出现异常,颈动脉超声检测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不光滑,内径减小,斑块形成,表明超声检测颈动脉表现特征和血LDH、FA、IL-6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热米莱·热扎克,赵延欣,刘学源,谈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42-5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和卒中前汉语语言输入情况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书写功能。方法 (1)选取于2015年11月-2017年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96例,按照MMSE量表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量表得分情况以及卒中前书写、阅读、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分析卒中后认知功能与卒中前汉语语言输入情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书写能力与认知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的趋势;(2)用汉语失写检查法对患者进行书写功能的评估,分为书写正常组和书写障碍组,进一步分析书写功能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CAB各项得分情况;(3)将患者随机分为书写训练组和非书写训练组,在书写训练后的1 m、 3 m、6 m再次进行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分析书写训练对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1)卒中后MMSE总分以及MOCA视空间、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分值与卒中前书写、阅读习惯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手机电脑使用时限无相关性(P≥0.05);(2)卒中后患者书写当中的听写、看图书写、自主书写分值与MMSE总分以及MOCA的视空间、记忆力、语言、注意力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3)书写训练与3 m、半年后认知功能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书写训练与神经功能恢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发现卒中前书写、阅读习惯与卒中后较好的认知功能表现相关,发病前良好的汉字书写、阅读习惯可能对卒中后认知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卒中后书写水平与卒中后认知功能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卒中后书写能力可能影响卒中后认知功能水平;书写训练可能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 鱼海,陈颖聪,温慧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47-5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探讨其与 YACI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根据脑梗死体积将首次入院的YACI患者(观察组)分为大脑梗死组(18 cases)、中梗死组(31 cases)和小梗死组(37 cases),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判定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选取同期行头部DWI检查结果正常的72例健康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析血清降钙素原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重症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大梗死组患者PCT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及小梗死组,中梗死组患者PCT水平高于小梗死组。观察组患者PCT水平与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YACI患者血清PCT水平可能与脑梗死后脑动脉炎症反应有关,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YAC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徐凯翎,张艺凡,楚兰,陈美秋,夏聪,罗婷,刘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51-55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由小脑及其传入和传出连接变性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共济失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姿势和步态的异常、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视网膜病变、锥体外系及锥体束病变、周围神经损害等[1]。SCA属于罕见病,在欧洲不同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患病率为(0.9~3.0)/10万人[2]。根据临床表现或遗传学分类,迄今为止已经确立了40种SCA,其中包括SCA1-40。鉴定了28种SCA的致病基因[3],本文报道1例确诊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病例的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周文萍,孟宪忠,陈文华,余波,李贞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53-5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语症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由脑部器质性损伤导致大脑语言区域及相关区域(语言中枢)受损,而造成原语言功能受损或者丧失、缺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寿命的延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成人语言障碍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报道,在欧美国家,每10万人中就有43~60人出现卒中后失语症,而且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失语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2]。而我国每年因脑卒中而新增失语症患者至少约21万[3]。失语症引起的言语及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阻碍卒中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发现1例脑卒中后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可流畅唱歌,特报道如下。
  • 叶静怡,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54-55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已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与发作性睡病之间关系密切,遂分享1例以猝倒及日间嗜睡为特征的OSA患者,并探讨过度嗜睡型OSA与发作性睡病之间的相关性及诊疗经验。
  • 张凤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56-5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脑动脉病,成年发病,致病基因为19p的Notch3基因,基因突变导致小动脉平滑肌病从而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偏头痛(30岁前)、脑卒中(35岁后)、痴呆以及精神异常(40岁以后)、眼底动脉变细、周围神经亚临床损害,个别患者出现心脏损害。突出的影像学表现为颞极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本病虽存在广泛的典型微血管病变,但其临床表型以脑损害为特征。周围神经损害及心肌损害相对少见。临床以周围神经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患者有时易误诊为周围神经疾病。本文就以周围神经损害为突出表现的CADASIL患者1例报道如下。
  • 彭芳,李余霞,王庆松,范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58-56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斯特菌颅内感染常见于新生儿及免疫缺陷者,我们在此报道1例无免疫缺陷的54岁成年女性李斯特菌颅内感染合并败血症病例。该患者在抗感染治疗获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减轻的情况下出现脑实质局灶性损害及情感障碍,继续予以规范抗感染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病灶逐渐减少。李斯特菌颅内感染可散发于无免疫缺陷的成人,其脑实质局灶损害可见于病程后期,早期针对性足量全程使用敏感抗生素仍是治疗关键。
  • 综述
  • 胡雪纯,程颖,屈阳柳综述,贾妮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61-5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在多个层面调控基因表达,是神经系统疾病病理过程的重要解密分子。在神经系统疾病中,NF-κB的激活与细胞凋亡和神经元活化关系密切。2015年新发现了一种LncRNA-NKILA能有效防止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因此NKILA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病理过程中重要的机制调节分子。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所有NKILA相关的文献,下文将对NKILA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 郭雨,李安然综述,姚刚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65-56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头痛(Chronic headache,CH)是指每月发作≥15 d,持续超过3 m(每年≥180 d)的头痛,其发病率为3%~5%,根据病因分为慢性原发性头痛和慢性继发性头痛[1,2]。其中,慢性原发性头痛主要包括慢性偏头痛、慢性紧张型头痛、慢性丛集性头痛等[3]。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致残性疾病,慢性头痛的症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发作性头痛,是引起头痛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同时,慢性头痛常常与睡眠障碍、精神障碍、抑郁、焦虑等疾病共患共存,进一步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4]。慢性头痛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A型肉毒毒素等[5],但由于慢性头痛机制复杂、合并症多,上述药物的治疗效果往往有限,并且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也大大增加了药物治疗的难度。
  • 许靖综述,尤凤华,陈秋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68-5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血小板治疗(APT)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或致残率,减少复发以及减轻复发时严重程度[1~3]。随着新型抗栓药的问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曙光。2015年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南更新,以及随后的DAWN(DWI or CTP Assessmment with Clinical Mismatch in the Triage of Wake-Up and Late Presenting Strokes Undergoing Neurointervention with Trevo)和DEFUSE-3(The Endovascular Therapy Following Imaging Evaluation for Ischemic Stroke)的研究,脑血管病超早期治疗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随之而来的早期抗栓药的应用时机、品种的选择等问题成了新的挑战,本文就目前抗栓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 任佳封,程金湘,邱健,孙述昱,赵显超综述,宿长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70-57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快速动眼睡眠期间(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的一种异态睡眠类型,常表现为梦境演绎的睡眠行为异常,如夜间拳打脚踢、异常发声,严重者可导致自身或床伴受伤。在出现典型RBD症状之前数十年,患者常表现为睡眠期间出现梦呓或肢体频繁活动等。患者清醒后可回忆梦境内容,异常行为与梦境内容相关。相比于男性RBD患者,女性RBD患者伴有更少的暴力内容的梦境,在梦境中多为受害者角色[1]。文章主要综述RBD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多导睡眠监测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内容。
  • 尹园园综述,任慧玲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73-57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周围神经病变大致可分为髓鞘病和轴索病。随着周围神经病变识别模式的转变,如Barohnd等学者解剖学概念来研究周围神经病,按定位分类为神经元病和周围神经病[1]。其中,纯感觉损害表现的累及感觉神经元和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病(Sensory Neuronopathies,SN),是周围神经病的罕见类型[2]。对单纯感觉神经元病变的首次描述发表于1948年,Denny-Brown报告了2例支气管癌患者,出现严重的感觉障碍,从四肢到躯干逐渐进展。在一个病例中甚至涉及到面部。尸检发现背根神经节神经细胞严重丧失,而腹根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临床主要采用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方法。因为SN的损伤位于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中,与影响远端轴突的多神经病相比,它的恢复机会更小。因此,对于SN寻找合适的病因诊断和治疗[3],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