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唯一指定官方网站
中文
|
English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化学文摘(美)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WPRIM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本刊简介
投稿指南
出版伦理规范
开放获取声明
同行评议流程
版权协议
投稿须知
稿约
论文模板
编委会
审稿专家
2020年, 第3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31
点击下载本期电子目录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Select
基于免疫组化法研究MMP-2、MMP-14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
郭周颖,张淑琴,秦颢诚,于明,李洪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580-5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MP-14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探讨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CEA)患者55例。术前根据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术后粥样斑块HE染色特征,将粥样斑块组织分为稳定斑块组23例及易损斑块组3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分析MMP-2及MMP-14在稳定斑块组及易损斑块组中表达的分布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MMP-14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表达分布,其在易损斑块组中分布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且在溃疡型斑块,斑块纤维帽破裂等处分布较高。结论 MMP-2和MMP-14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存在显著相关性,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子。
Select
脑脊液AMPA受体水平对拉莫三嗪治疗癫痫临床疗效的影响
谭庆晶,刘永辉,杨俊威,王天保,林浩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585-5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脊液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水平对拉莫三嗪治疗癫痫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间我院诊治的7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脑脊液AMPA受体含量,以其测定中位数值4.08 ng/ml为分界值,将患者配对分组为高AMPA组(34例)和低AMPA组(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拉莫三嗪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 m和12 m,两组患者癫痫的发作次数均逐渐减少(P<0.05);低AMPA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少于高AMPA组(P<0.05);高AMPA组患者的应答率为79.41%,明显低于低AMPA组(χ2=6.055,P=0.048);而且,高AMPA组的脑电图改善有效率为67.65%,也明显低于低AMPA组(χ2=4.686,P=0.030);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653)。结论 脑脊液AMPA受体在癫痫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低AMPA受体水平癫痫患者予以拉莫三嗪治疗效果更佳。
Select
卒中后痴呆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黎凯锋,张亮,廖彬,田灿辉,贺雄军,刘亚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589-5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水平(AChE和BChE)在卒中后痴呆患者(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5例,根据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分为PSD组64例和卒中后非痴呆组(posts-troke non dementia,PSND)151例,非痴呆组可分为非痴呆认知功能正常组(post-stroke non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68例和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组(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83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LISA)血清AChE、BChE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SD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工作特征性曲线(ROC)分析血清AChE、BChE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PSD患者较PSND患者年龄、血清CRP、Hcy明显升高,受教育程度、血清AChE、BChE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教育程度、CRP、Hcy、AChE、BChE水平是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血清AChE(r=0.457,P<0.001)、BChE水平(r=0.421,P<0.001)与MoCA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血清AChE、BChE水平对PSD的诊断价值中,灵敏度分别为85.4%、87.6%,特异度分别为81.2%、82.3%,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61,且血清AChE、BChE水平联合检测对对PSD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血清AChE、BChE水平单独检测(P<0.001)。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降低是缺血性性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液学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PSD患者并予以积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Select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张利军,惠鑫,刘基,王蒙恩,陈旺,田大臣,王贤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594-59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临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进行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替罗非班治疗AIS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各库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并采用软件RevMan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213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921例患者,对照组12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AIS患者2~7 d的NHISS评分[均数差(MD)=-1.53,95%CI -2.98~-0.09,P=0.04],显著改善90 d的良好预后(mRS≤2)[相对危险度(RR)=1.17,95%CI 1.05~1.30,P=0.003],但未提高24 h的血管再通率(RR=1.01,95%CI 0.95~1.06,P=0.84)。同时,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90 d死亡率(RR=0.79,95%CI 0.65~0.97,P=0.02),且未增加颅内出血率 (颅内出血转化:RR=0.89,95%CI 0.77~1.03,P=0.11;症状性颅内出血:RR=0.93,95%CI 0.70~1.25,P=0.64)。结论 替罗非班应用于AIS的治疗是安全的,能明显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90 d良好预后,降低90 d死亡风险,但未改善24 h内的血管再通情况。
Select
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对脑白质病变的影响:Meta分析
张栋,何明利,葛建,刘雨朦,金晶,唐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00-6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性评价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对脑白质病变进展的影响。方法 本文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以“white matter”“Leukoencephalopathy”“leukoaraiosis”“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作为标题关键词,检索时限为1981年至2019年8月,分别搜索出174和101篇文章,然后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评价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与舒张压值的升高均对脑白质病变的进展具有着促进作用(分别为OR=2.90,95%CI 2.86~2.95;OR=3.13,95%CI 3.03~3.23),尤以舒张压为甚。结论 收缩压与舒张压值的升高均可促进脑白质病变的进展,但与舒张压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舒张压的变化,更希望能够明确控制舒张压对延缓脑白质病变进展有益的血压值范围和控制策略,尤其是70岁以下的患者。
Select
额叶背外侧癫痫的视频脑电图分析
哈力达·巴合提汗,赵丹阳,何妍,彭颜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07-6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额叶背外侧癫痫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以提高额叶背外侧癫痫的临床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行VEEG检查,均有临床发作的额叶背外侧癫痫患者15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及VEEG表现。结果 15例额叶背外侧癫痫患者均临床发作,其中10例主要以简单运动(Simple Motor,SM)症状为主,5例除了SM外,伴复杂运动(Complex Motor,CM)症状,如:咀嚼,上肢节律性拍打、“抓握”样动作,口中发出“哼哼”声,反复摇头等。VEEG发作间期显示痫样放电局限于额叶为7例,同时可累及同侧颞区5例、可累及中央区3例。VEEG发作期显示8例以全导电压下降、额区低幅快活动为起始,7例以额区尖化θ波或δ波活动为起始表现。结论 额叶背外侧癫痫在临床表现及发作间期或发作期EEG均有特殊表现,需引起临床注意。
Select
黄斑区视网膜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帕金森病痴呆及非痴呆患者中的特点分析
王芳,田玉玲,王秀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11-61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Cirrus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Cirrus HD-OCT)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黄斑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变化特点,以及帕金森病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与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及视空间与执行发生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痴呆组和非痴呆组的黄斑视网膜及视盘周围RNFL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25例(50只眼)作为PD组,以及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15例(30只眼)作为对照组,行HD-OCT检查,分析PD组和对照组间及PD非痴呆和痴呆组黄斑视网膜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化,分析PD患者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受检者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D组与对照组相比,黄斑区外环上方(t=-2.105,P=0.035)、鼻侧(t=-2.140,P=0.036)、颞侧(t=-2.339,P=0.019)、内环鼻侧(t=-2.072,P=0.042)视网膜厚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视盘周围各象限及平均视网膜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D组与n-PDD组相比较,黄斑区外环颞侧与内环各象限(上、下、鼻、颞)视网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DD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n-PDD组及对照组普遍变薄。PDD组与对照组相比,PDD组外环上方、颞侧及内环各象限(上、下、鼻、颞)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厚度对于帕金森病痴呆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1.4%(95%CI 0.547~0.881)、74.7%(95%CI 0.582~0.911)。PDD组与n-PDD组比较,视盘颞侧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帕金森病痴呆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非痴呆组及对照组明显变薄,其中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厚度对于帕金森病痴呆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帕金森病痴呆组患者视盘颞侧神经纤维层厚度较非痴呆组及对照组明显变薄。
Select
共病失眠症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影响
任佳封,程金湘,邱健,孙述昱,赵显超,吴成吉,宿长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18-6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共病不同失眠症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首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016年收治的CPAP治疗患者共计202例。收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等一般资料以及Epworth嗜睡量表、诊断夜和压力滴定夜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分析OSA伴睡眠维持困难组与其他失眠障碍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OSA共病失眠患者平均年龄(48.95±11.75)岁。单纯OSA患者平均年龄(48.39±11.23)岁。与OSA伴入睡困难或早醒相比,OSA伴睡眠维持困难组在CPAP治疗后的2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比例、3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比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平均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共病不同失眠症状的OSA患者对CPAP治疗反应不同。针对失眠症状的个体化治疗并结合OSA的CPAP治疗,有助于帮助此类患者取得更好的疗效。
Select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张银丽,张黎明,王俊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23-62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延髓梗死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影像学特点,应用NIHSS评分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应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1)延髓梗死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延髓梗死最常见的部位为外侧、头段、左侧。延髓外侧梗死多见于纵向分布中的延髓中段,内侧梗死多见于延髓头段。发病年龄中61~7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其中,男性在51~60岁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61~70岁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分析中,吞咽困难、咽反射异常在30 d预后良好组高于预后不良组,头晕或眩晕、恶心呕吐在90 d预后良好组高于预后不良组,四肢瘫在90 d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侧梗死在90 d预后良好组高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困难在90 d预后不良组高于与预后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展性卒中在30 d、90 d预后不良组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吞咽困难与30 d预后不良负相关,外侧梗死、恶心呕吐与90 d预后不良负相关。中枢性面瘫为30 d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进展性卒中为30 d、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延髓梗死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发病高峰年龄高于男性。(2)延髓头段梗死发病率高于中段、尾段梗死,外侧梗死发病率高于内侧梗死。延髓横向梗死中外侧梗死较其他区域梗死预后良好。(3)中枢性面瘫为延髓梗死3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进展性卒中为延髓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Select
人尿激肽原酶通过调控NLRP3炎性小体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韩冬,温璐璐,王珏,高岩,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29-6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 h后复灌,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人尿激肽原酶高剂量组(35×10 -3 PNAU/kg)、低剂量组(17.5×10 -3 PNAU/kg)分别于复灌后0.5 h静脉给药。TTC法测定梗死面积,Bederson评分法评定小鼠行为学,Elisa法测定血清、脑组织匀浆IL-1β、IL-18含量,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给药可显著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NLRP3、ASC及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血清及脑组织匀浆中IL-1β、IL-18表达增加;人尿激肽原酶治疗给药可显著抑制IL-1β、IL-18表达,下调NLRP3、ASC及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可能通过抑制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LRP3炎性小体表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损伤。
Select
Visfatin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研究
朱瑞霞,王倩雯,刘旭,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33-6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内脂素(Visfatin)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促炎性脂肪分子。本研究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内脂素 rs61330082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方法检测368个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381个健康对照rs61330082基因分型,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 我们发现rs6133008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分层分析中,在rs6133008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及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因此,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Visfatin rs6133008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无关。
Select
脑脉利颗粒治疗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茗,孙洁,郭翃江,严之红,纪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38-6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脑脉利颗粒治疗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6月-12月12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66例。对照组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脉利颗粒治疗,两组均按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不同亚型脑脉利颗粒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 w的NIH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血管闭塞型(SAO)、其他明确原因型(OD)、不明原因型(UND)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5),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其中 LAA改善最明显(P<0.05);而心源性栓塞型(CE)的评分改善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脉利颗粒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TOAST病因分型中LAA、SAO、OD、UND亚型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Select
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差异及相关因素
高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41-64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差异的原因,为临床工作提供宝贵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根据年龄、危险因素及病变血管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结果 Wallenberg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以眩晕与头晕最多见,其次为构音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恶心或呕吐,霍纳综合征,眼球震颤。年龄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02)。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与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明显相关。单纯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患者与椎动脉和椎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患者在出现构音障碍(P=0.029)、恶心/呕吐(P=0.033)及吞咽困难(P=0.002)的症状、体征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年龄与临床症状越典型程度呈负相关;椎动脉及椎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病变容易导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恶心/呕吐。
短篇与个案报告
Select
经基因诊断的周围神经病样肯尼迪病1例报告
方招弟,李志刚,徐武华,张君臣,钟水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45-6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元变性疾病。在既往的文献中,因神经损伤主要累及脊髓和延髓下运动神经元,故又被称为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1]。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发现以非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为首发或主要临床症状的个案[2~4],但鲜有周围神经病样型报道。今提供1例我科近期确诊的该型个案汇报如下。
Select
胸腺增生相关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子燚,郭娇娇,王猛,于雪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47-64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ǒ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不伴其他结缔组织病变的炎性免疫性疾病,该病以淋巴细胞进行性破坏外分泌腺的为特点。pSS累及神经系统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同时合并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少见。现报道1例与胸腺增生相关的pSS合并OMG患者,患者在切除增生的胸腺后症状明显好转,旨在加深临床对自身免疫共性疾病的认识。
Select
肝硬化、高血糖合并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报告
寇程,伍文清,张静林,张磊,黄宇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49-6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累及脑桥的渗透性髓鞘溶解,CPM病例最早见于1959年Adams报道,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使得该病得以更多的在临床中被报道[1]。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在发病1 m及46 d分别进行过头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病例报道如下,分析CPM头颅MRI的动态演变。
综述
Select
SIRT3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鲲宇,苗妍综述,戚晓昆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51-6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家族是一组高度保守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的蛋白质去乙酰化酶,目前已鉴定出7种哺乳动物sirtuin家族成员,即sirtuin 1-7(SIRT1-7)[1]。SIRT3主要分布于代谢旺盛的器官及组织中,如脑、心脏、肝脏和棕色脂肪组织等。虽然关于SIRT3的亚细胞定位仍存在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细胞核内合成的无酶活性长链型SIRT3在应激条件下转移至线粒体内,经酶切后形成有酶活性的短链型SIRT3,定位于线粒体中[2]。SIRT3因在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3]。神经系统代谢水平高且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神经系统疾病涉及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研究发现,SIRT3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就SIRT3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癫痫和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Select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癫痫中的应用进展
张仙俊,周亮,杨文秋综述,韩雁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55-6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有900多万癫痫患者,绝大多数以长期口服抗癫痫药控制发作为首选和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癫痫外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癫痫患者在切除病灶后发作消失,甚至成功撤药。然而,目前有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癫痫结构病灶不够精准,相当比例的耐药性癫痫患者常规MR检查为阴性结果,或显示病灶并非致痫灶,这类患者实施切除性手术困难,即便手术也容易失败[1]。2005年由纽约大学Jenson教授等[2]首先提出的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可量化非高斯分布的水分子扩散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DKI对脑组织内的微小变化更敏感,有望用于识别癫痫的病因、病灶及科学研究。本文对DKI的原理及其在癫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Select
神经细胞铁死亡在脑出血中的机制研究与展望
李明月综述,邹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58-6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已成为全球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生命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之一。虽然治疗ICH的药物和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发现新的神经细胞死亡机制,探求新的干预靶点和手段仍是治疗ICH、减少病死率、致残率亟需解决的问题。
Select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脑梗死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汪克为,吴珊,王杨综述,李梅笑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63-66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定义为7 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 即睡眠中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次数之和≥5次/h,且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发作时口鼻气流消失,胸腹式呼吸存在,伴打鼾、睡眠呼吸暂停、晨起头痛、夜尿增多、白天嗜睡等症状[1]。OSAHS患者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通气不足、气流减少、呼吸暂停,进一步导致通气功能异常、夜间氧饱和度下降、间歇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结构紊乱等[2]。进而引发各种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以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OSAHS甚至与全因死亡率及睡眠中突然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3],低氧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可导致白天过度嗜睡、注意力下降,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4]。因此,对OSAH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痴呆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Select
运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玲玉,赵轶,韩淑梅综述,杨玉梅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67-6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是指在排除其他病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可累及感觉,运动以及自主神经,其中最常见为多发、对称性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目前,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措施除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外也无特殊治疗。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管理的五个要点之一,很多国家已经将相关体育运动列为T2DM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案[1]。有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研究运动对DPN的影响,作者查阅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对DPN的发病机制及运动强度、运动方式对与DPN的影响进行综述。
Select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治疗研究进展
许子威综述,张颖影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7): 670-67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COICA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认为闭塞时间超过4 w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ally occlud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COICA)[1]。一项基于美国白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症状性ICAO的发病率约为6/10万人年,因此推算美国可能有15000~20000例缺血性事件由ICAO引起[2]。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人群发病率统计,但是亚洲人群患有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比美洲更为普遍[3],理论上讲我国ICAO的发生率应该更高。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主编办公
编辑办公
本刊公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