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31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杨利强,徐伟杰,关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676-67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iR-132在氧糖剥夺诱导原代皮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构建氧糖剥夺(OGD/R)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GD组、慢病毒对照组(LV-control)、miR-132低表达组(LV-anti-miR-132)、miR-132过表达组(LV-miR-132)。采用CCK-8、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miR-132对OGD损伤原代皮质神经元的影响和机制。结果 miR-132在OGD诱导的缺血损伤模型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OGD诱导原代皮质神经元缺血损伤过程中,降低miR-132的表达,会加剧OGD损伤明显减少细胞活力;增加miR-132表达水平,会减轻OGD损伤提升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2会上调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过表达miR-132通过上调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的表达水平改善OGD诱导的缺血损伤,提高原代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
  • 魏振,崔晓丽,陈晓春,潘晓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680-6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体内外自发衰老现象,探讨β淀粉样蛋白对小胶质细胞体外衰老影响。方法 Iba-1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年轻和老年小鼠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观察小胶质细胞衰老现象;原代培养纯化小胶质细胞,观察体外不同培养时间小胶质细胞自发衰老指标SA-β-GAL染色变化。用不同浓度寡聚态Aβ(oligomeric Aβ,oAβ)诱导处理小胶质细胞不同时间后,检测小胶质细胞SA-β-GAL表达,通过γH2AX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DNA损伤标记物表达变化。结果 在体老年鼠可出现小胶质细胞衰老表型;一定时间范围内小胶质细胞体外培养越长,SA-β-GAL染色阳性率越高(P<0.001),显示增龄性衰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oAβ处理组小胶质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增加(P<0.05)。同时,处理组小胶质细胞γH2AX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体内体外存在自发衰老现象,oAβ诱导并加剧小胶质细胞衰老可能与增加DNA损伤有关。
  • 吴世陶,刘方,石伟伟,张敏,郭亚培,刘恒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685-6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肌肉病理和电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肌肉病理和基因测序同时确诊的33例MELAS综合征的资料,对他们肌肉病理和电镜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光镜下25例改良Gomori染色可见破碎红纤维;28例SDH染色可见破碎蓝纤维,氧化酶活性明显增高;26例可见肌间小动脉血管壁深染(strongly succinatedehydrogenase-reactive,SSV),即SSV现象,其中2例未见到破碎蓝纤维和破碎红纤维;22例COX染色光镜下见到氧化酶活性消失或减低,即COX阴性肌纤维。15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均可见到线粒体的数量和结构异常,线粒体内结晶样包涵体呈“停车场”样排列。结论 破碎红纤维(RRF)、SSV现象和COX阴性肌纤维是MELAS综合征主要的肌肉活检病理改变;线粒体内结晶样包涵体呈“停车场”样排列是MELAS综合征电镜的典型改变,这些特征对MELA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朱琳,姚明,周立新,朱以诚,彭斌,倪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689-6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病因、危险因素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为提高青年卒中病因诊治水平提供一定支持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连续收治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年龄18~50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学、危险因素、临床、影像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应用规范化筛查流程根据TOAST分型进行病因诊断,比较上述变量间的性别差异。结果 共入组青年卒中236例(男性69.1%),平均年龄37.4±8.10岁。男女患者在发病年龄,入院NIHSS和出院mRS评分无显著差异。67.4%的患者具有至少一种常见卒中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最常见(43.6%),其次为吸烟(33.5%)和高脂血症(31.4%)。男女患者合并常见卒中危险因素的比例具有显著差异(78.5% vs 42.5%,P=0.000)。病因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0),其中男性更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50.3%),女性其它病因更常见(50.7%)。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和危险因素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多合并常见卒中危险因素,病因更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在青年卒中病因诊断和危险因素筛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性别因素,有助于优化诊断流程,改善患者预后。
  • 余爱勇,赵迎春,陈晟,张瑜,潘晓春,彭亮,娄晓丽,孙建军,赵玉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694-69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揭示叶酸水平降低对血糖和脑梗死TOAST分型影响。方法 选择叶酸水平降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191例,叶酸水平正常合并脑梗死的患者186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脑梗死分型的不同特征、病灶分布、血管狭窄的特点。结果 与叶酸正常脑梗死组相比,叶酸降低脑梗死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的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亚型对比中,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数目对比中,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各节段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正常脑梗死组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叶酸水平降低的脑梗死患者体内有着较好的糖代谢状况。叶酸水平降低对脑梗死的TOAST分型、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无影响。
  • 章礼勇,施雪英,唐向阳,袁良津,曹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699-70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134例,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NIHSS评分增加≥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共有48例(简称END组),非早期神经恶化86例(简称非END组),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将有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Logistic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单侧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以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参数SBPsd、SBPcv、SBPmax-min、DBPsd、DBPcv、DBPmai-min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侧支循环不良(OR=8.330,95%CI 1.629~42.587,P=0.011)、BPV参数SBPmax-min(OR=1.110,95%CI 1.008~1.221,P=0.033)是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BPV参数SBPmax-min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 0.788~0.912,P<0.001),预测END的敏感度93.8%,特异度64%,最佳截断值35.5。结论 影响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因素较多,其中侧支循环不良、血压变异性(BPV)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 阳敏燕,王孟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04-7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LRP3与炎症及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71名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IS)患者被纳入,并于发病后第3~72 h采集血液样本,采用RT-qPCR定量分析血液中NLRP3 mRNA的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浓度。预后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患者恢复情况计分。同时从我院体检中心招募38名年龄、性别相仿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IS患者血液中NLRP3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3 mRNA水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357,P=0.002)。此外,AIS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6、TNF-α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而NLRP3与炎症因子IL-1β的水平呈正相关(r=0.31,P=0.016),与IL-6(r=0.07,P=0.751)、TNF-α(r=0.14,P=0.186)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液中NLRP3转录水平越高的AIS患者预后越差;此外,可能是炎症因子IL-1β介导了NLRP3的致病过程。
  • 陈国昌,石小峰,陆云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07-7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持续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联合阶梯式治疗对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9年10月间收治46例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根据研究要求随机分为ICP组23例与对照组23例。ICP组:给予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联合阶梯式治疗;对照组:入院后行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意识、瞳孔改变及头部CT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3个月FIM评分与并发症情况(包括凝血功能异常、褥疮及肺炎)。结果 ICP组FIM评分(90.81±6.08)分;对照组FIM评分(76.56±7.82)分,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5)。ICP组并发症比例为17.4%(4/23);对照组为78.3%(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老年患者,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结合降阶梯疗法,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脑功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韩远远,李丹,李洪涛,汪拂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10-71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强化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方法 入我科接受治疗的110例高危TI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14 d后减为10 mg)、氯吡格雷75 mg及阿司匹林100 mg(21 d后停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氯吡格雷75 mg及阿司匹林100 mg(21 d后停服)治疗,对比治疗3 m后两组卒中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血小板参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脑梗死发病率11.5%,试验组脑梗死发病率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C(LDL-C)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宽度(MPV)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PV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强化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高危TIA患者能够显著减低卒中复发率,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
  • 王修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13-71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 记录同期入院的4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脉压、脉压指数,根据是否存在早期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与血肿稳定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16例发生早期血肿扩大,PP在血肿扩大组与血肿稳定组分别为(84.81±17.36)mmHg和(67.06±16.86)mmHg;PPI在两组分别为(0.45±0.07)和(0.39±0.68)。血肿扩大组PP、PPI均高于血肿稳定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PP水平的升高、PPI的增大,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均呈增加趋势(趋势χ2检验P<0.05)。(3)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PP为0.779(95%CI 0.730~0.827),PPI为0.726(95%CI 0.671~0.780);PP预测血肿扩大的最佳界值为70 mmHg,灵敏度0.80,特异度0.72;PPI预测血肿扩大的最佳界值为0.43,灵敏度0.64,特异度0.73。PP与PPI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压与脉压指数均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有关,为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脉压预测血肿扩大的准确性与脉压指数相当。
  • 侯晓君,田春博,潘成利,黄月萍,王喜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16-71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rt-PA静脉溶栓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是否接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成rt-PA 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n=124)和rt-PA静脉溶栓+0.9%生理盐水对照组(n=75)。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 治疗组NIHSS评分、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监测Vm、PI,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治疗组的预后良好率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 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显著临床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MP-9水平有关。
  • 马翠红,靳佳敏,张俊莲,范昆鹏,朱海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20-72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常规中炎症指标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住的139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检测血常规,根据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划分轻型卒中(NIHSS<5)、中-重型卒中(NIHSS≥5),根据90 d后的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分预后良好组(mRS 0~2分)、预后不良组(mRS 3~6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常规中炎症指标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NLR)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05),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轻型卒中组PLR、NLR显著低于中-重型卒中组(P<0.05)。ROC曲线发现,PLR、NLR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95%CI 0.630~0.813;P<0.001)、0.765(95%CI 0.678~0.851;P<0.001);而PWR曲线下面积为0.642。结论 血常规中NLR、PLR可能是急性脑梗死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也可用于卒中严重程度判断。
  • 温盈业,张佩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25-72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2018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99例合并缺血性WML且发病在4.5 h内AIS患者,其中溶栓组患者99例,非溶栓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 的NIHSS评分,治疗后3 m的改良Rankin 评分,分析溶栓后24 h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 m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方面,溶栓组为7例(7.1%),非溶栓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的症状性脑出血、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非溶栓组预后明显要好,溶栓组比非溶栓组增加了一定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不会导致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 黄志勇,吴杰莹,罗伟权,吴浩堂,吴汉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29-73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颈动脉蹼的长度、角度、厚度、基底部弧长、开口方向、合并斑块及血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DSA确诊为颈动脉蹼的46例患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设为研究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两组的颈动脉蹼长度、角度、厚度、基底部弧长,观察其开口方向,是否合并斑块、血栓形成。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蹼的长度、角度、基底部弧长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蹼合并斑块和血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颈动脉蹼的厚度、开口方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蹼的长度、角度、基底部弧长、合并斑块或血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颈动脉蹼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周建国,符大勇,卢明聪,孟云,杨晓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32-7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技术在评估脑白质疏松(LA)早期灌注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4月行磁共振(MRI)检查的不同程度LA患者9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依据Fazekas量表分为LA 0级、LA 1级、LA 2级、LA 3级,每级30例。依据脑血流量(CBF)伪彩图分别测量皮质分水岭及皮质下分水岭CBF值,并评估不同LA分级皮质分水岭前区、后区、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脑灌注差异,分析LA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LA 2、3级皮质分水岭及皮质下分水岭区CBF值均明显低于LA 0级。LA 1级皮质分水岭与LA 0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皮质下分水岭区CBF值略低于LA 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3D ASL灌注成像技术量化分水岭区CBF,可用于监测LA患者脑灌注状态,其中皮质下分水岭区CBF反应更为敏感,可用于评估LA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 游慧超,李文琦,陈迎春,盛柳青,李欢欢,别毕州,汪志忠,叶建锋,李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35-7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初次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经验教训,为拟开展CEA的同行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我院初次开展CEA的前期准备过程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办法,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两院区共实施CEA术31例,其中A院区12例(38.7%);其中B院区19例(61.3%)。A区平均阻断时长(56.4±12.6)min,总手术时长(231.2±58.8)min;B区平均阻断时长(35.9±9.8)min,总手术时长(204.5±34.5)min。术后并发症共6例(19.4%)。其中A院区术后颅内出血2例(6.5%),颈部血肿1例(3.2%);B院区颈部血肿2例(6.5%)、颈动脉闭塞1例(3.2%);两院区均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例。结论 开展前规范培训,术前严谨的评估、术中规范的操作、术后科学的管理,能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周丽华,潘梦秋,徐武华,匡祖颖,刘宝珠,王展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38-73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备丰富侧支循环的延髓并非梗死的好发部位,即使出现,也多见于其背外侧,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在临床上则极为罕见[1~3]。近年来我院诊治了3例DWI影像上呈现出典型的“心”形,临床上以四肢瘫痪、假性球麻痹、头晕呕吐、肢体麻木为主要症状的BMMI患者,因病程凶险,预后差,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所致的脑干损伤[4~6],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现报道如下。同时结合文献阅读,分析其病因、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和临床特点。
  • 殷康福,周传彬,朱永云,尹蔚芳,杨兴隆,徐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40-74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各种细胞类型和解剖区域中病理性tau蛋白的沉积,萎缩性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域(包括黑质、纹状体)的神经元丢失、气球样变及神经胶质变性。CBD可有多种临床表型,皮质基底节综合征(corticobasal syndrome,CBS)是与CBD病理学相关的最常见临床表型,还可表现为额叶行为空间综合征(frontal behavioral-spatial syndrome,FBS)、非流利型或语法缺失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nonfluent/agrammatic variant of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naPP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综合征(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syndrome,PSPS)等相应的临床表现[1]。CBD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与其他帕金森综合征重叠,并且病理诊断获取困难,导致此病诊断率低。因此,我们报道1例我院诊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CBD患者,复习国外近年来相关文献,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和18F-FDG PET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对CBD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 戴清月,程熙,卢金华,高燕玲,苏清岩,陈晓枫,孙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42-74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面积脑出血合并异己手综合征临床少见,本文就1例患者进行详细报道,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郭娇娇,王子燚,张硕,王德乐,田乐,朱辉,吴晓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44-74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一种由抗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部分患者可伴肿瘤,其中以畸胎瘤最为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抗NMDAR脑炎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外尚无此病例相关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旨在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梁玉梅,严进华,王娟,曹丽芝,郑翔宇,陈嘉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46-74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急性发作的复发-缓解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与复发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常较困难。然而,由于治疗方案和预后的不同,许多实验研究仍致力于寻找能够区分二者的诊断标准。本文报道1例病程酷似复发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多次急性发作的复发-缓解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并复习其与复发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 时靖宇,田淑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48-7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脑桥、小脑及脊髓,病理上以CD3+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MRI上增强病灶呈“曲线样”、“胡椒盐”样特殊强化,病灶波及幕上很少见,大部分情况病灶位于小脑、脑干,我们报道1例病灶累及丘脑的Clippers综合征患者,结合近年的文献总结Clipp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Clippers综合征的认识,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 魏景景,韩凯,瞿千千,吕海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51-75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又称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精神障碍和痴呆。IT15基因为HD的致病性基因,IT15基因1号外显子内含有一段多态性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当患者CAG重复拷贝数大于35次时即可引起发病[1]。我们收集1例IT15基因变异导致的亨廷顿舞蹈病家系,三代人中共有4例发病,本文对其临床特点、脑影像学改变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 综述
  • 蒋怡雯综述,吴明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53-75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腱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等[1],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神经病等。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多且复杂,导致的临床表现各异,因此,病史描述、临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中,慢性周围神经病(chron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其早期诊断难、病程长及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明确慢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及类型,并行必要的辅助检查确定病因,为后期诊疗提供理论依据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将近年来对于慢性周围神经病的检查及诊断进展概述如下。
  • 蔺文娟综述,吴松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56-7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全球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病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70%。中国是世界上卒中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1990年-2017年间各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中,脑卒中超过了缺血性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中国人第一大死因[1]。如何更好地防治卒中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 王子燚,孙慧,李希希,霍龙文,王猛综述,于雪凡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60-7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其发病的核心机制是由于DM1蛋白激酶(DMPK)基因3’未翻译区域的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TG)扩增所引起的转录RNA功能的改变,由此引起的下游事件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由于具有极大的遗传变异性及临床异质性,因此给临床诊断与鉴别带来极大的困难。近年来,由于DM1患者具有遗传早现现象,CTG的重复次数不断扩大,在理解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DNA水平上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成为DM1的导火索,本文综述了CTG重复序列的不稳定性以及CTG扩增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旨在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欧阳元娇综述,张雪梅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63-76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其典型临床特征为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的进行性下降,以及伴随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NPS)。AD相关的NPS广泛存在并致残,从第1例AD患者Frau Auguste D夫人在出现情绪障碍、不忠和嫉妒妄想之后才出现记忆力减退,人们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至今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常见的NPS症状有抑郁、淡漠、睡眠障碍、激越(agitation)、精神异常等,在所有出现的NPS中,淡漠和抑郁症状是最常见的,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激越行为却是伤害最大最困扰患者及家庭的行为之一,患者常常是由于严重的激越或攻击行为而寻求治疗,患者的伤害行为给家庭和照顾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增加了照顾者的负担,住院风险也明显增高,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2]。直到2015年,才有国际老年心理学会正式定义了痴呆相关的激越行为,其广义定义是:(1)发生在有认知障碍或痴呆综合征的患者身上;(2)表现出与心理困扰一致的行为;(3)表现出过度的动作,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4)表现出导致过度残疾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不能完全归因于另一种疾病(精神、医学或与物质有关的疾病)[3]。 目前并没有能完全治疗AD的方式,虽然仅针对痴呆的行为和神经精神症状的治疗方案并不能阻止或逆转疾病的进程,但它们仍然是有用的,能减轻患者的一些行为和精神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照顾者的负担。目前对于AD相关的任何行为症状的一线治疗都是非药物治疗,往往在非药物治疗仍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还需要药物对症治疗[4]。本文就目前针对AD相关的激越行为研究较多的治疗方式进行了综述。
  • 孙若楠,周晨光,杨卓滢,苑和平综述,何远宏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8): 766-7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4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中叶Giannuzzi曾假设大脑中可能有呕吐中心;1881年,Thumas描述了一个位于第四脑室底部中线两侧的区域,如果在动物身上被破坏,可以阻止阿扑吗啡的呕吐作用;1896年,著名瑞典神经解剖学家Magus Gusta Retzius在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中首次描述此区域并命名为极后区(area postrema,AP);20世纪20年代早期,Wislocki and Putnam注意到该区域有大量的血液供应; Borison and Wang证实了它是呕吐相关的化学感受器激发区(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CTZ)[1]。目前,极后区被认为是室周器官的一种,其特点为内皮细胞间缺乏紧密连接,缺乏血脑屏障,这样更易于血液循环与脑脊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神经学家们正在逐步揭开极后区的神秘面纱。病变涉及极后区,临床表现为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INH),持续时间>48 h,称作极后区综合征(area postrema syndrome,APS)[2]。APS是神经免疫和脱髓鞘疾病研究中的热点。此外,它不仅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核心症状之一,在感染、肿瘤、中毒、代谢性等疾病中也有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