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2-1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匡俊鑫,阿力木·吾甫尔,韩登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64-97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新疆地区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中心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6例作为青年卒中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青年非卒中患者637例作为青年非卒中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和临床资料,分析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青年卒中组的血浆脂蛋白a浓度[140.55(208.88)]明显高于青年非卒中组的血浆脂蛋白a浓度[95.00(151.38)]。按照族别分别比较青年卒中组与青年非卒中组的血浆脂蛋白a浓度,不论是汉族、维吾尔族还是哈萨克族,均显示青年卒中组的血浆脂蛋白a浓度高于青年非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蛋白a可能是新疆地区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601,95%CI1.342~1.910,P<0.05)。进一步探究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青年的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联性。显示在汉族青年中脂蛋白a水平升高与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1.751(95%CI 1.404~2.183,P<0.05);随着血浆脂蛋白a浓度的升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也进一步增加,最高四分位数水平的研究人群相对于最低四分位数水平的研究人群,风险比为4.948(95%CI 2.528~9.686,P<0.05)。但是在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中,并未显示出脂蛋白a浓度与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 结论 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新疆地区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关联性。进一步探究关联性的民族差异,发现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汉族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在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青年中未显示出关联性。
  • 李花,欧阳梅,张佩琪,彭凯,金洋,董晓立,胡玮冰,闫宏钧,赵黎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71-97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PCDH19基因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就诊的11例PCDH19基因相关癫痫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等。 结果 11例患者均为女性,癫痫起病年龄6~24 m不等,9例(82%)患者在1岁以内起病。所有患者均有丛集性发作,91%(10/11)患者具有热敏感,只有1例患者有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形式主要是局灶性发作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7例患者存在发育落后。9例患者基因突变位于1号外显子,2例位于3号外显子,5例错义突变,4例移码突变,2例无义突变,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为新发突变。非丛集性发作期的70%(7/10)脑电图提示正常,丛集性发作期脑电图均有异常,但有13%(3/23)未见癫痫样放电,同一个患者癫痫样放电部位不恒定。所有患者至少使用两种抗癫痫药物,其中5例患者加用左乙拉西坦后至少10 m无发作,最长1例患者有37 m无发作,其次有效的药物是丙戊酸、托吡酯、氯硝西泮及苯巴比妥,最多见有效的治疗组合是丙戊酸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 结论 PCDH19基因相关癫痫具有起病年龄小、热敏感及丛集性发作的特点,非丛集性发作期脑电图往往正常,多需要多药联合治疗,添加左乙拉西坦对该病有明显的效果。
  • 于泽洋,宋晓南,李聪,范佳煜,王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76-97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测量视盘高度(Optic disc height,ODH)能否评估高颅压以及联合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对高颅压的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之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症需进行腰椎穿刺术的患者。在腰穿之前运用超声测量ODH及ONSD。根据腰穿压力,将患者分为正常颅压组和高颅压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与各超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生成ROC曲线确定ODH、ONSD评估高颅压的最佳临界值,分析ONSD联合ODH评估高颅压的价值。 结果 共计78例患者,两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1)高颅压组ONSD[(5.04±0.34) mm]高于正常颅内压组[(4.17±0.38) mm](P<0.001);高颅压组ODH[0.81(0.59-1) mm]高于正常颅压组ODH[0.39 (0-0.59) mm](P<0.001)。(2)相关性分析显示ICP与ONSD(r=0.779,P<0.001)和ODH均呈正相关(r=0.572,P<0.001)。(3)ODH诊断高ICP的临界值为0.54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和72%;ONSD诊断高ICP的临界值为4.68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和95%;ONSD联合ODH诊断高IC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和95%。(4)比较三者诊断高ICP的价值,ONSD大于ODH(P=0.036),ONSD联合ODH大于ONSD(P=0.043)或ODH(P=0.001)单一诊断。 结论 超声测量ODH可用于评估高ICP,ONSD联合ODH可提高评估高ICP的灵敏度。
  • 王若璐,成关梅,张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80-98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前庭型偏头痛(VM)患者进行眼震视图(VNG)及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并进行探讨。方法 收治前庭型偏头痛患者60例作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成人55例作对照组,均行颅内多普勒检查及眼震视图检查,比较前庭型偏头痛患者与健康成人的颅内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及眼震视图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扫视试验、视动试验、冷热水试验)的结果。 结果 前庭型偏头痛患者的颅内多普勒血流图检查、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试验及冷热水试验的异常率高于健康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及眼震视图检查对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是有效的检查方式,为前庭型偏头痛患者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前庭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对其前庭功能和颅内血流进行评估。
  • 袁伟壮,李明利,冯逢,高山,徐蔚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84-98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青年卒中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青年患者(≤55岁),收集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将是否完善HRMRI分成两组,计算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卒中病因及不明原因卒中占比的差异。并进一步计算HRMRI组在检查前后不明原因卒中占比的变化,得出修正诊断和精确诊断的病因变化。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55例,73例(47.1%)进行了HRMRI检查,82例(52.9%)未进行HRMRI检查。除HRMRI组年龄略低于未进行HRMRI组外(40.36 VS 43.89,P=0.026),性别、危险因素、家族史均无明显差异。HRMRI组不明原因卒中的比率少于未进行HRMRI检查组(16.4% VS 26.8%,P=0.119)。在传统影像和检查方法的基础上,29%(20例)的患者在HRMRI后诊断得到修正或者精确,使不明原因卒中减少7%,在小于35岁的患者中,45.8%得到诊断的修正和精确。病因诊断的变化主要是将不明原因卒中修正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例,5/20),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修正为其他血管病如动脉夹层(5例,5/20)。此外,在所有完善HRMRI的患者中,HRMRI总共检出斑块43例(58.9%),其中9例(20.9%)为易损斑块,4例(9%)发现为斑块斑块阻塞穿支口。其他病因方面,发现壁内血肿7例,占9.6%,血管炎表现3例,占4.1%,烟雾病表现为5例(6.8%)。 结论 在使用HRMRI后,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年卒中病例得到修正诊断或精准诊断。应进一步在青年卒中患者中普遍应用这一技术。
  • 李焕发,孟强,刘永,武昊,张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90-9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发作先兆的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为颞叶癫痫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理论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408例行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作先兆分为内侧颞叶型、外侧颞叶型、颞叶外型及非特异型,并比较有无发作先兆患者的起病年龄、性别、高热惊厥史、MRI结果、间期癫痫样放电分布、SGTC发作、手术侧别及手术疗效间的差异。 结果 60.8%(248/408)的颞叶癫痫患者具有发作先兆,其中内侧颞叶型占37.7%,外侧颞叶型占7.6%,颞叶外型占4.7%,非特异型占10.8%。有无发作先兆的患者在起病年龄、性别、高热惊厥史、MRI结果、间期放电分布、SGTC发作及手术侧别间无明显差异(均有P>0.05)。但在有发作先兆的患者中,有内侧颞叶型先兆的患者其间期放电更局限(57.1% vs. 43.6%,P=0.039);有颞叶外型先兆的患者有更高的热惊厥史和左侧手术几率(分别有52.6% vs. 21.8%,P=0.006和73.7% vs. 49.3%,P=0.041)。术后平均随访(41.5±22.9)m ,75.4%(254/337)完全无发作,无先兆及不同类型先兆的患者间术后疗效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3)。结论 具有不同类型先兆的颞叶癫痫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热惊厥史、致痫灶侧别及间期放电分布形式具有一定差别,但有无发作先兆或有不同类型发作先兆不影响术后疗效。
  • 寿纪菲,张申,杨朝燕,张红霞,张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94-99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平山病的肌电图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肌电图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8~28岁,单侧受累3例,双侧不对称性受累2例。5例患者均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无力伴萎缩,前臂斜坡样改变,伴寒冷麻痹。运动神经传导主要表现为尺神经末端潜伏时延迟,正中神经、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无运动神经传导阻滞;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针电极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异常肌肉主要分布在C7 T1节段支配区。5例患者颈椎中立位MRI可见生理曲度变直或脊髓稍变细;2例横断面可见LOA现象;5例屈曲位可见颈髓不同程度受压前移、硬膜外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硬膜外间隙内异常强化影。结论 根据平山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其特征性的肌电图、MRI特点,可对平山病做出早期诊断。
  • 胡耿瑶,袁娜,王则直,陈泽,熊晓丽,刘永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998-10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合并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以“癫痫”和“颈肌阵挛”为关键词,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分析检索到的癫痫合并颈肌阵挛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并随访。 结果 4例符合癫痫合并颈肌阵挛的患者均为男性,均为遗传性全面性癫痫。3例为单纯强直阵挛发作癫痫,1例为眼睑肌阵挛伴失神癫痫,首次癫痫发作年龄9~27岁。2例患者在确诊癫痫及使用丙戊酸钠后出现颈肌阵挛,其中1例患者停用丙戊酸钠后颈肌阵挛消失。24 h VEEG监测期间共记录到254次颈肌阵挛,92.5%肌阵挛发生于快动眼睡眠期,余多见于非快动眼睡眠1期。结论 遗传性全面性癫痫也许更易发生颈肌阵挛,对于遗传性全面性癫痫合并颈肌阵挛的患者,视频脑电监测对于二者鉴别至关重要,二者共存的电临床特点及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吴永钧,陈红兵,陈歆然,谭双全,邢世会,谭燕,张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01-10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头颈动脉夹层是青壮年卒中的主要病因。目前关于后循环头颈动脉夹层的研究很少。我们比较了颅内段与颅外段后循环动脉夹层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 方法 选取近十年确诊后循环头颈动脉夹层患者,依据夹层病变部位不同分为颅内段组与颅外段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差异。 结果 共59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颅内段后循环动脉夹层组33例、颅外段组26例。颅外段组年龄比颅内组更年轻(P=0.0022)。平均年龄分别为(45.12±13.33)岁与(34.85±10.57)岁。颅内组17例(51.52%)合并有吸烟史,颅外组3例(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颅外段组发病前有外伤诱因的患者更常见(26.92% VS 6.06%,P=0.0269)。颅内组患者头痛更多,而颅外组患者颈部疼痛更多。结论 颅内、颅外后循环动脉夹层的易感因素及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有助于后循环颅内、颅外动脉夹层的鉴别。
  • 任若琳,张哲,左妍妍,杜敢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07-101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递进康复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住院诊断为aSAH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康复治疗等资料,并随访3 m,根据MMSE评分把患者分为认知受损组和认知正常组,先单因素分析影响认知的危险因素,再校正其他因素后,分析早期递进康复对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 结果 共纳入aSAH患者112例,其中认知功能受损27(24.11%)例,认知功能正常85(75.89%)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认知受损组中高龄(>65岁)、病情重(HuntHess、改良Fisher分级)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认知受损组中位于前交通/前循环、直径<3 mm动脉瘤比率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与介入栓塞组相比,开颅夹闭治疗可降低认知受损的风险(P<0.05);早期递进康复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风险(P<0.05),未升高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风险(P>0.05)。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与早期递进康复相比,延迟康复增加了认知受损的风险(OR=3.631,95%CI1.007~13.085)。结论 早期递进康复可改善aSAH患者的短期认知功能。
  • 慕丽,李亚强,周贤平,李曙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12-10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5月-2020年5月于安徽理工大学附属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2 d晨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DW。以门诊或住院方式随访3 m,根据是否诊断为抑郁,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PSD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PSD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最终纳入413例患者,女性169例(40.92%),年龄40~86岁,平均65.89岁。88例(21.31%)发生PSD,325例(78.69%)未发生PSD。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34,95CI1.049~1.225,P<0.001),关键部位梗死(OR=1.363,95 CI 1.205~1.641,P<0.001),女性(OR=1.888,95 CI1.097~3.249,P=0.022),RDW(OR=3.730,95 CI2.229~6.051,P<0.001)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DW的预测PS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656~0.763,P<0.001),最佳截值13.01%,敏感度77.6%,特异度55.7%。 结论 RDW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 m内发生抑郁的独立预测因素,对PS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钱南南,王久香,裴培,杨悦,杨文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17-101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1例早发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病因。 方法 提取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弟弟的外周白细胞基因组DNA,用Sanger法对先证者ATP7B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进行序列分析,并对先证者的弟弟进行突变位点检测。 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主要临床特征是记忆力减退,言语不清,肢体不自主抖动,角膜KF环(+),肝功能正常。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ATP7B基因第8和第13外显子分别存在c.2333G>T(p.Arg>Leu)、c.2975C>T(p.Pro>Leu)复合杂合错义变异。两种变异均为已知致病突变,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先证者弟弟携带c.2333G>T(p.Arg>Leu),目前表型正常。 结论 该家系为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脑型Wilson病。ATP7B基因c.2333G>T(p.Arg>Leu)和c.2975C>T(p.Pro>Leu)是该家系患病的遗传学病因,对家系中的后代再发风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张娜,于莹,张慜,薛恒,梁晓慧,胡彬,徐江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20-10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也称为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为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是指1支或多支肺动脉与肺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瘘道或瘤样病变,极少数可为体循环动脉与肺静脉、肺动脉与左心房直接相通。静脉系统和右心房的血栓通过这些异常通道进入体循环引起栓塞事件成为反常栓塞(pamdoxical embolism)的原因之一。反常性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a,PF0),而PAVM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PAVM合并复发性反常性脑栓塞,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
  • 王志飞,陆夏,林雪,吴娜,王飞菲,李顺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23-102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aresis,INO)是一种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MLF)受损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以内收障碍合并对侧外展性眼球震颤为特征。根据MLF受损部位的不同分为:前INO、后INO和一个半综合征。双侧MLF病变可导致双侧INO,缺血性卒中引起双侧内侧纵束受累的INO病例非常罕见。根据第一眼位是否伴有双眼外斜视症状,可以将双侧INO区分为外斜性及非外斜性。我们报告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导致的双侧眼球非外斜性共轭运动受损患者,文章内容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内侧纵束的影像解剖和INO的发病机制。本报告已获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
  • 郭雯琪,任可欣,曹华,王迎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25-102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tRNA亮氨酸基因(mitochondrial tRNALeu(UUR) gene (UUR,R=A or G),MT-TL1,OMIM:590050)突变能够导致线粒体疾病。MT-TL1包含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第32303304碱基对。目前已经发现的MTTL1的致病性点突变有:3242 G>A,3243 A>G,3249 G>A,3250 T>C,3251 A>G,3256 C>T,3260 A>G,3271 T>C,3274 A>C,3290 T>C,3303 C>T等。MTTL1最常见的突变为3243 A>G点突变,特征性地表现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而MTTL1 3251 A>G点突变的患者相当少见。自1993年至今,世界范围内仅公开发表了3个家系的病例报告;2020年复旦大学儿童医院报告的对21例中国线粒体肌病患儿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了1例MTTL13251 A>G点突变患儿。因此,由于病例稀少,目前对MTTL1 3251 A>G点突变所致的线粒体疾病的致病性及临床异质性认识还不充分,需要不断积累病例。现报告我们发现的1个MTTL1 3251 A>G点突变的中国家系。
  • 综述
  • 黄晶综述,罗天友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28-103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原因,约有50%的痴呆和25%的卒中是由CSVD所 致。CSVD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也只发现了CSVD相关脑损伤的冰山一角。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发现CSVD是一种通过破坏脑连接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全脑性疾病,这为探索其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综述CSVD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连接改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CSVD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 王椋铄综述,苏敬敬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31-10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主要累及脑部小血管的疾病,会引起一系列病理、临床、影像综合征。CSV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以及继发的炎症反应等都可能参与致病。内分泌因素也与CS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糖尿病作为CSVD公认的危险因素,近来有许多研究报道了其与CSVD在病理生理过程、影像学标志物、临床表现等方面的联系。其他内分泌因素,包括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多态性等也可能与CSVD有关。本文就CSVD与糖尿病、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因素的联系展开综述,全面总结CSVD在内分泌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CSVD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宋继禾,陈洪苹,钟镝综述,李国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35-10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三相CT已开始用于评估血管闭塞、侧支循环及梗死范围,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经多项研究证实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是有利的。这种技术方便易用、额外增加的辐射量小、不需要后处理且评估者间的一致性较好,与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相比受运动伪影的影响小,对小梗死核心患者的识别较单时相CTA(singlephase CTA,sCTA)更好。mCTA较sCTA的辐射剂量少量增加,但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降低管电压或改变采样间隔以减少辐射剂量。与仅使用CT平扫评估相比,增加多时相CTA筛选静脉溶栓患者并不会显著增加入院至溶栓时间,还可以获得侧支循环、闭塞位置等信息。
  • 曾景蓉,孙虹综述,许二赫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39-10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成人发病的逐渐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是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的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病理特点是:少突胶质细胞内有α突触核蛋白阳性的包涵体(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s,GCI)。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受损而节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保存相对完整,是MSA与其他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点。心血管系统损伤是导致MSA致残率高的原因之一,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临床医师早期关注并进行干预治疗,本篇文章对MSA心血管自主神经问题总结如下。
  • 陈晨,金银川,张良,梁伟,张钦涛,苑会羚综述,杨群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43-10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神经和精神心理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叶路平综述,谷有全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47-104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 王培,梁文昭综述,徐忠信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50-10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血清相关抗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李聪,徐忠良综述,刘影,王丽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11): 1054-10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颈静脉的超声检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