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梅,刘美,邓斌,李群,马睿,程晓容,鲍英存,张义宝,邱宾,达明莲,薛鑫综述,张芳审校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老年患者认知障碍和痴呆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和脑萎缩。虽然其临床表现通常是隐匿的,但以上脑部病变的存在常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步态异常、膀胱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相关。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在CSV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和内皮功能障碍与CSVD有关。口腔菌群失调可造成慢性口腔感染包括龋齿和牙周炎,其属于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慢性口腔感染导致大量炎症介质(即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形成,其诱导肝脏中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的产生,导致急性期反应使血管硬化。而慢性炎症是CSVD重要的病理改变,炎症主要破坏内皮细胞,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最新研究表明,口腔菌群也可能参与诱发内皮功能障碍,这在CSV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指出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可能是CSVD的独立预测指标,并且在LI和WMH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许多循环指标(即同型半胱氨酸,Hcy;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选择素E,Es;血栓调节蛋白,TM)升高。相反,这些患者血清中内皮祖细胞(内皮修复和重塑的标志物)较正常患者减少。由于口腔菌群失调也与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并且已证实其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有益,因此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为口腔菌群和CSVD之间提供了可能的机制联系。口腔细菌抗原与颅内小血管内皮细胞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可诱导免疫交叉反应(自身免疫),因此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易发生CSVD。以上假设得到了一项研究的支持,该研究证实牙周炎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出现内源性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HSP10和HSP60)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子伴侣产生的抗体与T细胞的交叉反应。由此可大胆推测,口腔内致病菌群的增加可引起口腔及大脑微循环系统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引发或加重CSVD的病理改变,并与其影像学表现(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以及其临床症状(血管性痴呆)存在潜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