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06-3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唐欣,王修哲,赵玉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484-48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脑梗死患者巨噬细胞消退素D2(RvD2)合成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及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体外纯化培养巨噬细胞,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ox-LDL刺激组。比较不同组间巨噬细胞RvD2浓度及15-脂氧酶(15-LOX)、5-脂氧酶(5-LOX)和G蛋白偶联受体18(GPR18)的表达水平,观察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LDL刺激组的RvD2(P<0.001),15-LOX及GPR18(P<0.05)水平均升高,巨噬细胞泡沫化,但5-LOX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ox-LDL刺激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巨噬细胞RvD2增高的绝对值低(P<0.05),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更严重。结论 ox-LDL促进人巨噬细胞保护性合成更高水平的RvD2,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RvD2合成代谢酶15-LOX的表达;脑梗死患者巨噬细胞保护性合成RvD2功能缺陷。
  • 付春丽,王孟坤,王俊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488-49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高复发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通过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国药同煤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ABCD2评分≥4分的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156例,有8例脱落,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经微量泵泵入负荷量替罗非班,并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量48 h)及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氢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短期卒中发生率情况。〖JP2〗结果 观察组中治愈5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短期7 d内卒中(脑梗死)6例(7.69%),30 d内7例(8.97%)发生卒中,90 d内7例(8.97%)发生卒中;对照组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16例;对照组短期7 d内发生卒中(脑梗死)13例(18.57%),30 d内15例(21.43%)发生卒中,90 d内16例(22.86%)发生卒中。90 d内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短期7 d、30 d、90 d发生卒中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两组的凝血、血小板、肝功肾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复发风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控制TIA发作,但在此研究中并未发现其可减少发生卒中的风险。
  • 李凤榕,刘坤鹏,韩威威,范振毅,吴允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492-4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7例V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时期无眩晕或无平衡障碍疾病的19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相关指标、NLR和PLR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比例、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VN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N组的NLR和PLR分别为2.5和124.2;对照组的NLR和PLR分别为1.9和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P<0.001,Z=-2.727,P=0.003)。结论 VN患者中NLR、PLR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参与VN的发病过程,可能与VN的致病相关。
  • 廖子钰,李欢,王倞,林金福,张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496-5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动物模型mdx鼠的关键基因和通路进行分析,探索mdx鼠的发病机制,为DMD的潜在治疗靶点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筛选纳入GSE7187、GSE64418和GSE52766数据集,分别筛选出3个数据集中的mdx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3个数据集中重合的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富集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并筛选出10个网络重要节点作为关键基因。结果 3个数据集共同的DEGs有68个,其中61个基因表达上调,7个基因表达下调。GO分析发现DEGs主要与免疫系统过程有关,KEGG分析发现DEGs参与了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相关的通路。Tyrobq、Emr1、C1qb、Ly86、C1qc、C1qa、Lyz2、Ms4a6d、Fcer1g和Fcgr3是mdx鼠的关键基因。结论 mdx鼠发病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筛选出的关键基因提示了DMD新的治疗靶点。
  • 袁泉,谭淑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01-5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5例GFAP星型胶质细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探讨GFAP星型胶质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对宣武医院2018年-2020年收治的5例GFAP星型胶质细胞病患者一般临床信息、临床症状、脑脊液结果、脑电图结果、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记忆力下降、睡眠增多、尿便障碍、发热等,有1例患者除上述表现外还伴有癫痫发作;脑脊液检查均显示蛋白及细胞数不同程度的增高,4例患者出现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及脑脊液特异性寡克隆区带阳性、24 h鞘内合成率不同程度的增高。脑电图显示不同程度的慢波;头部核磁可见颞叶、侧脑室旁、基底节及胼胝体异常信号,有3例患者延髓、颈髓及胸髓可见异常信号。5例患者均给予激素治疗,且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GFAP星型细胞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脑病、脑膜炎及脑脊髓炎等表现,且脑脊液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脑、脑膜、脊髓和视神经受累,大部分对激素反应良好。
  • 刘方辉,王金涛,凌一童,王晶,郑加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05-5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rousseau综合征相关急性多发性脑梗死(Trousseau syndrome-acute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TS-AMCI)和心房纤颤相关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trial fibrillation-acute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AF-AMCI)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有无区别,为临床鉴别及治疗两类疾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日照市人民医院住院的30例TS-AMCI(TS-AMCI组)及39例AF-AMCI(AF-AMCI组)患者的临床、影像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S-AMCI组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所占比例低于AF-AMCI组(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显著高于AF-AMCI组(P<0.001)。TS-AMCI组在DWI脑梗死病灶数目<10个所占比例显著低于AF-AMCI组(P<0.001);脑梗死灶分布区域为双侧前循环加后循环显著高于AF-AMCI组(P<0.001),而AF-AMCI组的脑梗死灶分布区域则以单侧前循环为主(P<0.001)。随访30 d mRS评分及30 d死亡例数均显著高于AF-AMCI组(P<0.05)。结论 TS-AMCI组较AF-AMCI组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少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值升高更明显,病灶分布以多支动脉供血区的多发小病灶更常见,两组患者在起病时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但TS-AMCI组30 d预后较差。
  • 陈昭,魏志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09-51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中老年脑栓塞型脑梗死导致的AQP-4及TNF-α/IL-10失衡对患者神经元的损伤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8年4月-2020年8月进行治疗的中老年脑栓塞型脑梗死的患者及中老年脑栓塞非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血液并通过ELISA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AQP-4、TNF-α和IL-10,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中老年脑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由于脑神经纤维细胞和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凋亡引起TNF-α及AQP-4异常分泌,引起TNF-α/IL-10的比值失衡和患者炎症反应和脑梗死体积增大,因此TNF-α/IL-10的比值失衡会在中老年脑栓塞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发生动态变化,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临床价值。结论 中老年脑栓塞型脑梗死患者TNF-α及AQP-4异常分泌,TNF-α/IL-10的比值失衡;这些指标均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具有临床价值。
  • 温宏峰,陈宇,王培福,边钺岩,范晟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13-51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由两种脑部医学影像分析软件得到的核心梗死区和低灌注区的体积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6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脑部影像检查数据,其中349例患者采用CTP检查,262例患者采用PWI、DWI、ADC多模影像检查。核心梗死区和低灌注区体积分别由imSTROKE软件和RAPID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对体积达到25 ml、50 ml、70 ml的精度进行评估,使用Bland-Altman分析和类内相关系数判断两种软件处理方法间的一致性。结果 imSTROKE软件处理得到低灌注区体积中值为68.20 ml;核心梗死区体积中值为29.18 ml。RAPID软件处理得到低灌注区体积中值为68.55 ml;核心梗死区体积中值为29.53 ml。两种软件处理得到低灌注区体积类内相关系数(95%置信区间)为0.9885(0.9865~0.9902);核心梗死区体积类内相关系数(95%置信区间)为0.9880(0.9860~0.9898)。结论 imSTROKE软件与RAPID软件处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两种均可利用CTP、PWI、DWI和ADC影像,分析获得低灌注区和核心梗死区体积。
  • 田明,郑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18-5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醒神开郁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疗效、SAS及HAMD量表评分、5-HT水平影响。方法 将我院纳入的93例脑卒中后抑郁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予以对照组患者(46例)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醒神开郁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HI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变化、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82.6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DS、HAMD、5-HT、NHISS、ADL、MMSE、IL-6、IL-8、TNF-α等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SDS、HAMD、5-HT、NHISS、ADL、MMSE、IL-6、IL-8、TNF-α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S、HAMD、5-HT、NHISS、ADL、MMSE、IL-6、IL-8、TNF-α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2.13%)低于对照组(15.22%)(P<0.05)。结论 醒神开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恢复良好,同时还可降低患者服药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 王圣松,万慧娟,胡文瀚,郑重,周峰,桑林,张凯,张建国,邵晓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22-52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睡眠相关过度运动癫痫(sleep-related hypermotor epilepsy,SHE)患者神经心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5月-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中心及天坛-丰台医疗联盟癫痫中心诊治的68例SHE患者,将患者分为神经心理损害组(31例)和无神经心理损害组(37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SHE患者神经心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心理损害组患者起病年龄较低,发作频率较高,存在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s)睡眠期占优和潜在脑部疾患的患者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EDs睡眠期占优(OR=17.315,95%CI 3.304~90.746,P=0.001)、较高的发作频率(OR=7.493,95%CI 1.416~39.665,P=0.018)是SHE患者神经心理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起病年龄高(OR=0.862,95%CI 0.777~0.957,P=0.005)是SHE患者神经心理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IEDs睡眠期占优、起病年龄低、较高的发作频率是SHE患者神经心理损害的危险因素,对其及早的识别,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临床意义。
  • 吴军,尹长森,汤其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26-5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国内5-羟色胺综合征(S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对已发表的国内5-羟色胺综合征病案报告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共入选41例患者,最主要症状为血压或心率的升高(97.6%)、大汗(92.7%),其次为震颤(80.5%)、肌阵挛或肌强直(73.2%)、发热(58.6%)、激越或谵妄(61%)、意识障碍(58.5%)等,39例患者转归良好,1例死亡,1例因合并其他疾病死亡。结论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仍是最常见的导致SS的药物,最常见的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障碍,其次为神经肌肉症状、精神或意识状态改变。5-羟色胺综合征在国内目前重视度尚不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减少临床不良结局有积极作用。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徐振涛,张培松,江淑燕,肖以磊,李学元,苏道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30-5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大多没有特异性,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本研究报道2例SSEH患者,发病初期均被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经溶栓治疗后病情急剧恶化,明确诊断后经积极手术治疗,病情很快恢复。现分析它们的误诊原因,探讨防范误诊的措施,为减少该类疾病误诊误治的发生提供参考。
  • 郑惠敏,毛澄源,秦洁,史长河,范丽媛,王台,骆海洋,张槊,胡正威,范雨,杨靖,许予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33-53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0MIM277900)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于ATP7B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种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突变后基因编码的酶功能缺乏或者减弱,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游离铜增多,常沉积于肝脏、神经系统、肾脏、角膜等部位,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脏损伤、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伤及角膜K-F环的出现[1]。患者常于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甚至影响预后[2,3]。该种疾病常为慢性起病,亚急性起病尤为少见,而神经系统受累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下降极为罕见。本研究报道了就诊于我院的1例以亚急性起病、并伴肌张力下降等不典型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阐述和讨论了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诊断相关要点及可能机制。
  • 袁军鸿,段丽芬,刘晓梅,张云茜,刘红仙,孙浩,褚嘉祐,杨昭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36-5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TR-X综合征也称X连锁的α地中海贫血智力障碍综合征(Alpha-thalassemia X-linke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ATR-X;OMIM:301040),是由X染色体上的ATRX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病[1]。ATR-X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位于Xq21.1,编码了2492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质是染色质重塑因子SNF2(SWI/SNF)家族成员,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染色质重塑活性[2]。ATRX 基因包含约300 kb的基因组DNA,由35个外显子组成[3,4]。ATR-X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为面部畸形、严重智力低下、轻度(或无)α-地中海贫血、生殖器不同程度的异常、骨骼异常和自闭症行为[5]。该综合征具有较广的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谱,但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对应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个核心家系中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异常面容伴阵发性抽搐的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筛查,发现了ATRX基因上一个单碱基致病基因突变,现报道如下。
  • 胡建萍,张廷华,郭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39-5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因此识别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报道1例DRD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以提高临床对DRD诊断及预后的认识,以免误诊。
  • 周亚光,瞿千千,刘海燕,崔文豪,陈萍,吕海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41-54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MNGI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由于核基因TYMP 突变导致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缺陷所致[1]。TP 的活性降低或缺失,可导致脱氧胸苷和脱氧尿嘧啶核苷在组织中的蓄积,引起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症状。MNGIE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胃肠动力障碍、脑白质病变、眼外肌麻痹、周围神经病变和肌肉萎缩[2]。自2012年许二赫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该病以来[3],目前国内约有13例MNGIE的相关报道[4~8]。本文报告1例经肌肉病理与基因检测共同确诊的MNGIE患者,与以往文献报道不同的是本例患者的脑影像不仅有脑白质病变,而且有双侧基底节区和小脑齿状核病变。基因检测发现TYMP基因在7号和10号外显子区域分别有c.914T>C和c.1319T>C两处新发的错义突变,扩展了TYMP基因的变异谱系。
  • 赵佃果,陈金波,马文彬,郑麒,霍颖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44-54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一组因脂肪代谢障碍导致的肌纤维内脂肪沉积为病理特征的肌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运动不耐受,病程可有波动性[1]。该病也可以同时累及其他部位,如周围神经、心脏、骨骼系统、消化系统、眼睛等[2,3],但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如下。
  • 赵蕊,王春利,乔雪竹,刘菲,侯晓华,姚丽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46-54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enkes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疾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铜转运蛋白(ATP7A)的基因出现致病性突变引起。致病性ATP7A基因突变的分子后果使铜转运受损,进而导致关键的含铜酶(多巴胺b羟化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因此导致涉及这些酶的代谢途径障碍。临床特点主要包括: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结缔组织异常及特征性的毛发改变,血清铜及铜蓝蛋白水平降低,头部血管成像(MRA)显示动脉扭曲、螺丝锥样改变,常伴有癫痫发作。现报道1例典型Menkes病患儿的电-临床-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 综述
  • 王少帅,张新玲综述,王君敏,周思齐,陈雪梅,王建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48-5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血管意外后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1],多在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出现,CPSP约占卒中患者发病率的1%~14%[2],由相应的缺血或出血性病变影响脊髓丘脑通路而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综合征[3],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特征通常表现为感觉障碍、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以及痛觉过敏、超敏,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4]。
  • 梁萌综述,范存秀,孙瑞,殷歌,许雅雯,毕晓莹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51-5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12月以来,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即严重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r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2)引起的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事实上,除肺炎以外,SARS-CoV-2感染还可引起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病变。因此,2020年2月11日,WHO将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
  • 吴文雪,杨春,于小淇,司晗,纪娜综述,单海燕,张明阳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54-55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手段。而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供应器和代谢中心,尤其对于以高能量需求为特征的神经系统至关重要。此外,它在维持钙稳态、调节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能量平衡与代谢、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通过轴突转运至相应部位发挥其功能,并在神经系统中保持动态平衡以快速适应轴突不同部位的能量需求,对神经元的存活及其正常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近年来发现,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起因和进展可能都与线粒体轴突转运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改善线粒体轴突转运障碍对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线粒体轴突转运机制的研究,综述线粒体轴突转运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有望以线粒体轴突转运为出发点为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董珊珊,李明月综述,邹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57-5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后的病理级联反应是加重神经元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脑卒中治疗的突破靶点[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ctor 2 related enzyme 1,SIRT1)是一种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的Ⅲ类组蛋白脱乙酰基酶,它参与神经元的命运决定[2]。研究表明,SIRT1通过脱乙酰化并抑制多种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质底物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自噬,对脑卒中后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7]。当前研究阶段,通过各种中药、中药复方调节控制SIRT1水平以期发挥脑保护作用,是脑卒中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以SIRT1为眼点,就SIRT1对脑卒中保护作用分子机制进行阐述,并总结当前研究阶段,SIRT1激活剂和抑制剂在实验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脑卒中防治提供参考。
  • 韩玉迪,白波,王美琴,朱帆综述,李东芳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60-5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致死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时间窗内实现血管再通及组织再灌注是治疗重点,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1],然而再灌注后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可导致患者产生更为严重的神经损伤和功能缺损。在CIRI发生过程中,活性氧大量产生且清除不足,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造成细胞、组织氧化损伤,氧化应激是CIRI的关键环节。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是调控内源性抗氧化应激的重要转录因子,研究表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调节线粒体分裂和细胞凋亡、保护血脑屏障等多个途径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策略。现将Nrf2基本结构、调控机制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整理如下。
  • 何鑫,赵继巍,曹靖玮,刘卿卿,李果综述,赵敬堃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63-56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脑小动脉、穿通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受损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CSVD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低灌注、高胆固醇血症、TIA或卒中史、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其分类方法众多,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标志、病理生理机制及病因学等方面来进行分类。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表现。其治疗借鉴了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抗血小板、调脂治疗等。本文主要从CSVD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分类及其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马泽兰,霍梦娟,刘国清综述,刘岘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67-5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中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IAD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然而,目前IAD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由于颅内动脉管径细小且走形迂曲,传统的管腔成像检出率较低[2]。近年来,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 VWI)在IAD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技术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强和分辨率高等特点,不仅能够提供管腔信息,还可提供管壁形态和成分信息[3],大大提高了IAD的检出率,同时,HR-MR VWI对理解IAD的潜在病理状态和指导临床治疗也有重要价值。
  • 黄丽琴综述,张兆辉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70-57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影响老年人的常见认知障碍性疾病,其认知障碍主要归因于脑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是最常见的代谢相关疾病之一,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VaD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是大量研究数据表明,T2DM与VaD之间存在明显的流行病学相关性。本文将从VaD和T2DM的概理和相关病理、T2DM导致VaD发生的可能机制和防治策略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 左睿,许璐综述,庞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6): 574-57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在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患病,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该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缓慢、肌肉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临床工作中PD的诊断依赖于病史及体格检查,而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都伴有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致使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对困难,特别在疾病早期阶段[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神经影像学有明显发展,包括利用MRI、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SPECT/CT和PET/CT对大脑进行结构、功能和分子成像以达到早期诊疗从而改善预后的目的,本文拟对其在PD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